第三十二回 赴西天如來訓釋子 遊北極真武說報恩
關燈
小
中
大
善於差遣)〉世尊聞言,轉悲為喜,說道:「善哉!善哉!爾四尊者,既願下世,各賜靈丹十粒,勿迷本性,善自為之,即便起身可也。
」 四尊者領了靈丹,九叩頂禮辭行,欣然而去,世尊以目送之。
〈(此中有無限深情)〉轉面謂守一曰:「吾佛因釋教墮落,曾敕地藏令於九殿阿鼻獄之側,附設一孽僧獄,以治不守皈戒之禿驢,〈(不是殘忍是慈悲)〉爾壇遊冥生曾見之否?」守一答道:「遊九殿者,係尹生通一,回壇時,曾言及之,謂該獄各種刑具皆全,多數僧人在中受罪,甚悽慘也。
」〈(已屬不虛)〉 世尊道:「三教之理,本屬同源。
其中奧妙,一言以蔽之,爾知之乎?」守道:「弟子不知,望乞指示。
」世尊道:「無他,治心而已。
〈(成仙成佛為聖為賢的根柢隻是如此)〉人苟能治其心,則物欲不能牽引,即可以為聖賢、為仙佛,彼獄中之孽僧,皆由不治心之故也。
〈(心為萬善之源,萬惡之蔽,治與不治,即判地獄天堂,豈可自放逸哉?)〉子儒教中人,歸而求之則得矣。
」守一又問道:「儒門中當以何者為重?」世尊道:「以仁孝為重,不特儒教,釋道亦然也。
爾生知吾佛證果之原由乎?」守一道:「世尊根行不淺,道德高深,弟子焉能窺其萬一。
仍望聖慈指點一二,以慰仰慕之忱。
」 〈【世間釋子,棄倫滅理,賴佛養身者,皆我佛之非人。
】〉 世尊道:「吾佛不過躬行仁孝而已矣。
吾以青宮之貴,不以嗣位為榮,欲求出家學道,父母愛憐,苦禁止之。
逮父母又生一弟,繼王嗣者有人,吾志遂決。
又見國中弊政,相承已久,牢不可破,復遊觀八門,目睹生老病死之狀,愁苦不堪,因發慈悲大願,欲以救度國人,鹹離苦惱,後果修成大覺,國人進化,此吾之行仁也。
〈(慈悲廣大誓願宏深人所難能)〉又念父母生我、育我之苦,恩同高厚,報答為難,必須修成出世功德,度脫雙親,超升上境,不墮苦海,始全子道,後果如願以償。
不特父母同享極樂,不生不滅,即九玄七祖,亦概超升,此吾之行孝也。
〈(緻親配天孝莫大焉)〉 〈【仙佛非孝不成,聖賢非孝莫企,大哉孝乎!非可恝置之也。
】〉 爾乃儒教中人,儒以胞與為量,立達為懷,成己成物,善與人同,非所謂仁乎?《孝經》言:『甚哉!孝之大也,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非孝之大者乎?』爾生篤於家庭,克全孝道,故吾特指示之。
吾佛門下弟子,非盡釋子披緇之流,但具有佛性,克全仁孝之善人,即可到我西天,同享長春之福也,爾生勉哉!」世尊訓誨已畢,大帝稟道:「世尊這篇文,並這段訓語,真是金玉良言,足以醒世。
楊師弟須要好好記定,歸以付之記中,不可遺忘。
」守一道:「弟子焉敢忘卻。
」大帝道:「既是記定,就要告辭世尊矣。
」說畢,九叩頂禮,辭了世尊,三人一齊出了宮門,到了來時步行地點,又叩謝了鳥巢禪師。
〈(束上生下)〉 大帝呼喚雲仙,撥轉雲頭,即向正北方而行,恍恍惚惚,渺渺茫茫,不知不覺,轉瞬間,又飛騰了數萬裡,耳邊隻聽得呼呼風響,〈(迅速之至)〉守一也不知到了甚麼地方?忽聽大帝說道:「師弟你看前面,又是若何景緻。
」守一睜眼一看,隻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景緻十分幽雅,惟覺得北風習習,涼透衣襟。
守一問大帝道:「現在三春天氣,怎麼氣候這般寒涼?」大帝道:「師弟不知,此乃朔方北極之地,積雪尚未融化,北風一吹,依然寒冷,不比爾南州地面也。
」二人談論間,守一遠遠望見山椒裏,一片殿閣樓臺,不知是何仙宮闕?以問大帝。
大帝曰:「此即佑聖宮殿也。
」守一道:「北極真武佑聖玄帝,世稱為被髮禪師,弟子僅聞其名,未詳其證果原因,還望大帝指明。
」 大帝道:「師弟末看過真武《報恩經》乎?吾為爾述之:這位大帝,乃淨樂國、國王之嫡子,其母善勝天後,夢日入懷而有娠,誕降之期,正應虛危之宿,生有奇表,穎慧非常,因王後僅生帝一人,正位青宮,備極鍾愛,帝於問寢侍膳之餘,每念父母深恩,非尋常服勞,所能報答。
遂捨青宮之貴,而入武當之山,踐形鍊氣,幾四十載,大道將成,值國王年邁,日夜繫思,持遣五百壯軍,邀迎太子還朝嗣統,帝知力不能卻,劃地成澗,隔絕道途,五百壯軍,一齊感悟,解兵卸甲,願同入山,修真養性。
後又數年,帝九九之辰,功完行滿,白日飛昇,五龍捧聖,上朝天闕,敕授真武,永鎮玄天。
生身父母,榮享褒封,五百壯軍,亦受靈官之職,證果以後,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報恩經》以訓世。
〈【玄帝歷史,於大帝口中一路說來,親切有味。
玄天上帝事跡,參看報恩經,神仙鑑,更覺明瞭。
】〉 又考商紂之時,日造罪惡,遂感動水火旱疫瘟妖六大魔王,引諸惡鬼,傷害眾生,擾亂天下, 上帝降詔:以武王降為周主,伐紂除殘,陰用太玄元帥,收魔蕩穢,爾時玄帝被髮跣足,金甲玄袍,皁纛黑旗,仗降魔劍,統領金甲神將,與六魔王交戰於洞陰之野,四魔敗遁,二魔王自將坎離二氣,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施大威力,攝二魔於足下,不能變動,鎖鬼眾於酆都大洞,回天繳旨。
上帝嘉其功績,拜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特賜尊號。
聖父曰:「淨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後瓊真大仙」〈(緻親配天帝之孝也)〉其龜蛇亦獎勵其去邪歸正,巨蛇為天闕太玄火精,命陰將軍赤靈尊神。
蒼龜為地軸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並居天一之鄉。
四魔初畏懼避去,後見龜蛇受封,亦來拜服,玄帝悉收為部從,於是乎宇宙肅清,皆玄帝之力也。
」〈(肅清宇宙帝之仁也)〉 大帝敘述佑聖的來歷,源源本本,說得高興,不覺之間,已到宮門前了。
大帝道:「師弟快快下雲車來,我師徒快快稟謁去罷。
」守一遵命,跟隨大帝,步行而前,見前面也是一堵照壁,轉進裏面,大門屹立高峻巍峨,門上題額五箇大字,曰:「北極真武宮」,金光奪目,門左右有聯雲: 神威永鎮玄冥界, 帝位長依北極宮。
門左右有將吏四人,手執劍戟,鎧甲鮮明,把住宮門,見大帝到,各各拱手歡迎,大帝亦答禮緻敬,說道:「煩勞幾位將軍,代為通稟,就說吾恒侯帶領東土遊生,要來謁見帝君。
」內中一將答道:「且請少站,末將即進宮稟知就是。
」說罷,進內去了,一刻間,聽見內中傳呼道:「請張大帝並遊生進宮。
」大帝道:「師弟快快隨定我來。
」守一遵命,隨著大帝,一連進了六重宮殿,也不暇觀看對匾,繼到了第七重正殿,停趾一望,殿宇崇高,並且華麗,當中有四大字額曰:「佑聖內宮」,柱上有聯雲: 救劫降魔,作二次封神張本。
報恩垂訓,開千秋大孝法門。
〈【微玄帝,其孰能當此?】〉 又望殿之當中,有一位大聖,坐在寶座之上,被髮跣足,身穿皁色袞龍袍一襲,手執塵尾一拂,腰懸寶劍一口,白面長髯,威嚴肅穆,左右有侍駕仙官數人,仙童五六箇,守一料中坐者,必是「佑聖真君玄天上帝」,方擬議瞻仰間,隻見那位大聖,逕下階來,
」 四尊者領了靈丹,九叩頂禮辭行,欣然而去,世尊以目送之。
〈(此中有無限深情)〉轉面謂守一曰:「吾佛因釋教墮落,曾敕地藏令於九殿阿鼻獄之側,附設一孽僧獄,以治不守皈戒之禿驢,〈(不是殘忍是慈悲)〉爾壇遊冥生曾見之否?」守一答道:「遊九殿者,係尹生通一,回壇時,曾言及之,謂該獄各種刑具皆全,多數僧人在中受罪,甚悽慘也。
」〈(已屬不虛)〉 世尊道:「三教之理,本屬同源。
其中奧妙,一言以蔽之,爾知之乎?」守道:「弟子不知,望乞指示。
」世尊道:「無他,治心而已。
〈(成仙成佛為聖為賢的根柢隻是如此)〉人苟能治其心,則物欲不能牽引,即可以為聖賢、為仙佛,彼獄中之孽僧,皆由不治心之故也。
〈(心為萬善之源,萬惡之蔽,治與不治,即判地獄天堂,豈可自放逸哉?)〉子儒教中人,歸而求之則得矣。
」守一又問道:「儒門中當以何者為重?」世尊道:「以仁孝為重,不特儒教,釋道亦然也。
爾生知吾佛證果之原由乎?」守一道:「世尊根行不淺,道德高深,弟子焉能窺其萬一。
仍望聖慈指點一二,以慰仰慕之忱。
」 〈【世間釋子,棄倫滅理,賴佛養身者,皆我佛之非人。
】〉 世尊道:「吾佛不過躬行仁孝而已矣。
吾以青宮之貴,不以嗣位為榮,欲求出家學道,父母愛憐,苦禁止之。
逮父母又生一弟,繼王嗣者有人,吾志遂決。
又見國中弊政,相承已久,牢不可破,復遊觀八門,目睹生老病死之狀,愁苦不堪,因發慈悲大願,欲以救度國人,鹹離苦惱,後果修成大覺,國人進化,此吾之行仁也。
〈(慈悲廣大誓願宏深人所難能)〉又念父母生我、育我之苦,恩同高厚,報答為難,必須修成出世功德,度脫雙親,超升上境,不墮苦海,始全子道,後果如願以償。
不特父母同享極樂,不生不滅,即九玄七祖,亦概超升,此吾之行孝也。
〈(緻親配天孝莫大焉)〉 〈【仙佛非孝不成,聖賢非孝莫企,大哉孝乎!非可恝置之也。
】〉 爾乃儒教中人,儒以胞與為量,立達為懷,成己成物,善與人同,非所謂仁乎?《孝經》言:『甚哉!孝之大也,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非孝之大者乎?』爾生篤於家庭,克全孝道,故吾特指示之。
吾佛門下弟子,非盡釋子披緇之流,但具有佛性,克全仁孝之善人,即可到我西天,同享長春之福也,爾生勉哉!」世尊訓誨已畢,大帝稟道:「世尊這篇文,並這段訓語,真是金玉良言,足以醒世。
楊師弟須要好好記定,歸以付之記中,不可遺忘。
」守一道:「弟子焉敢忘卻。
」大帝道:「既是記定,就要告辭世尊矣。
」說畢,九叩頂禮,辭了世尊,三人一齊出了宮門,到了來時步行地點,又叩謝了鳥巢禪師。
〈(束上生下)〉 大帝呼喚雲仙,撥轉雲頭,即向正北方而行,恍恍惚惚,渺渺茫茫,不知不覺,轉瞬間,又飛騰了數萬裡,耳邊隻聽得呼呼風響,〈(迅速之至)〉守一也不知到了甚麼地方?忽聽大帝說道:「師弟你看前面,又是若何景緻。
」守一睜眼一看,隻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景緻十分幽雅,惟覺得北風習習,涼透衣襟。
守一問大帝道:「現在三春天氣,怎麼氣候這般寒涼?」大帝道:「師弟不知,此乃朔方北極之地,積雪尚未融化,北風一吹,依然寒冷,不比爾南州地面也。
」二人談論間,守一遠遠望見山椒裏,一片殿閣樓臺,不知是何仙宮闕?以問大帝。
大帝曰:「此即佑聖宮殿也。
」守一道:「北極真武佑聖玄帝,世稱為被髮禪師,弟子僅聞其名,未詳其證果原因,還望大帝指明。
」 大帝道:「師弟末看過真武《報恩經》乎?吾為爾述之:這位大帝,乃淨樂國、國王之嫡子,其母善勝天後,夢日入懷而有娠,誕降之期,正應虛危之宿,生有奇表,穎慧非常,因王後僅生帝一人,正位青宮,備極鍾愛,帝於問寢侍膳之餘,每念父母深恩,非尋常服勞,所能報答。
遂捨青宮之貴,而入武當之山,踐形鍊氣,幾四十載,大道將成,值國王年邁,日夜繫思,持遣五百壯軍,邀迎太子還朝嗣統,帝知力不能卻,劃地成澗,隔絕道途,五百壯軍,一齊感悟,解兵卸甲,願同入山,修真養性。
後又數年,帝九九之辰,功完行滿,白日飛昇,五龍捧聖,上朝天闕,敕授真武,永鎮玄天。
生身父母,榮享褒封,五百壯軍,亦受靈官之職,證果以後,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報恩經》以訓世。
〈【玄帝歷史,於大帝口中一路說來,親切有味。
玄天上帝事跡,參看報恩經,神仙鑑,更覺明瞭。
】〉 又考商紂之時,日造罪惡,遂感動水火旱疫瘟妖六大魔王,引諸惡鬼,傷害眾生,擾亂天下, 上帝降詔:以武王降為周主,伐紂除殘,陰用太玄元帥,收魔蕩穢,爾時玄帝被髮跣足,金甲玄袍,皁纛黑旗,仗降魔劍,統領金甲神將,與六魔王交戰於洞陰之野,四魔敗遁,二魔王自將坎離二氣,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施大威力,攝二魔於足下,不能變動,鎖鬼眾於酆都大洞,回天繳旨。
上帝嘉其功績,拜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特賜尊號。
聖父曰:「淨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後瓊真大仙」〈(緻親配天帝之孝也)〉其龜蛇亦獎勵其去邪歸正,巨蛇為天闕太玄火精,命陰將軍赤靈尊神。
蒼龜為地軸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並居天一之鄉。
四魔初畏懼避去,後見龜蛇受封,亦來拜服,玄帝悉收為部從,於是乎宇宙肅清,皆玄帝之力也。
」〈(肅清宇宙帝之仁也)〉 大帝敘述佑聖的來歷,源源本本,說得高興,不覺之間,已到宮門前了。
大帝道:「師弟快快下雲車來,我師徒快快稟謁去罷。
」守一遵命,跟隨大帝,步行而前,見前面也是一堵照壁,轉進裏面,大門屹立高峻巍峨,門上題額五箇大字,曰:「北極真武宮」,金光奪目,門左右有聯雲: 神威永鎮玄冥界, 帝位長依北極宮。
門左右有將吏四人,手執劍戟,鎧甲鮮明,把住宮門,見大帝到,各各拱手歡迎,大帝亦答禮緻敬,說道:「煩勞幾位將軍,代為通稟,就說吾恒侯帶領東土遊生,要來謁見帝君。
」內中一將答道:「且請少站,末將即進宮稟知就是。
」說罷,進內去了,一刻間,聽見內中傳呼道:「請張大帝並遊生進宮。
」大帝道:「師弟快快隨定我來。
」守一遵命,隨著大帝,一連進了六重宮殿,也不暇觀看對匾,繼到了第七重正殿,停趾一望,殿宇崇高,並且華麗,當中有四大字額曰:「佑聖內宮」,柱上有聯雲: 救劫降魔,作二次封神張本。
報恩垂訓,開千秋大孝法門。
〈【微玄帝,其孰能當此?】〉 又望殿之當中,有一位大聖,坐在寶座之上,被髮跣足,身穿皁色袞龍袍一襲,手執塵尾一拂,腰懸寶劍一口,白面長髯,威嚴肅穆,左右有侍駕仙官數人,仙童五六箇,守一料中坐者,必是「佑聖真君玄天上帝」,方擬議瞻仰間,隻見那位大聖,逕下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