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謁火官方知火劫 面雷祖始識雷威

關燈
嫌火力之薄弱,必變本而加厲之,誓不殺盡鄰邦不止,不滅盡種族不止。

    籲!亦太甚矣。

    〈(如此惡毒鬼怒神嗔)〉夫人定勝天,天定亦能勝人,吾恐惡貫滿盈,皇天震怒,降之大罰,必至雷霆示其威,罡風應其劫,天地為翻覆,大陸為傾沈,人類為絕滅,而後快心也歟。

    嗚呼!其亦弗思之甚矣!吾帝仁慈為心,深望世人之懺悔,慎勿執迷不悟,屢遭回祿之災,而又罹種種慘劫也,爾眾生勉之,戒之。

    」 〈【首段借五行,冒起火之功用。

    再以敘明火之功用,有利無害。

    推原害人之火,實自身來。

    此段歷敘身中諸火之毒,以明火劫,乃人自召。

    大帝司掌火德,按律懲治,無為而為,今特明明揭出,世人其各謹懍焉可。

    推論世人,這惡之毒,其言痛切,令我傷心。

    世人世人,倘不講求人道,勢不至人食人,不殺盡不止也。

    唉!大帝這段議論,將天子以迄庶人,受罰理由,揭示明白。

    言言天律,於世人,裨益不小。

    犯此等罪惡者,難逃火劫,各自懍之。

    】〉 志一將文讀畢,三豐大仙在旁擊節稱贊道:「大帝此文,切中時弊,世之被火災者,讀此文可醒悟矣。

    志一好好將稿收起,帶回壇中,付之棗梨可也。

    」志一曰:「弟子遵命。

    」乃稟大帝曰:「世上火災,皆由人造,弟子聞命矣。

    惟被焚者,內中理由,種種不同,望大帝一示不知。

    」〈(也是要緊)〉 大帝曰:「吾帝為爾大略言之,如為人君者,不務修德,不恤民隱,不守祖訓,或務為奢侈,或溺於聲色,或近暱小人,或大興土木,甚至政治煩苛,刑罰失當,於是天降災異,焚其宗廟宮殿,災及焚門,或及苑囿者,歷代有之,前史可得而知也,此天之以災警人君也。

    至內外大小臣工,居官不廉,貪得妄取,緻遭火災者,不一而足。

    如大臣而攬權納賄,植黨營私,矇混報銷,侵吞款項。

    小臣而殘民以逞,脧剝脂膏,枉法貪贓,私囊充牣者,此皆幹天之怒,若無他報應,吾帝必燼其廬,蕩其家,不令貽子孫也。

     若夫繁盛之地,豪華之族,貴極富溢,淫泆驕奢,享用逾分,暴殄天物,不愛生命,不惜五穀,罪積盈滿,吾必災之。

    又有街場市鎮,利心太重,互鄉惡黨,積孽已深,或數十家,或數百家,吾必罄其數而焚之。

    下至奸商滑賈,昧絕天良,大鬥小秤,入重出輕,盤剝窮民,坐收重利,與夫守財之虜,鄙吝之徒,兇年饑歲,緊閉倉儲,米粟已昂,猶不知足,必待重價,始饜貪心,若此者,是謂為富不仁,攸幹天罰,亦必舉所積而焚之。

     其他瞞心昧己,乾沒人財,破人之家,取其財寶,偷竊擄掠,得人重貲,不義不仁,罪大惡極,又豈能逃吾帝之火哉?此外如春月燎獵,放火燒山,害命殺生,罪無從贖者,亦必降之以火劫也。

    以上所言,不過舉其大概而已。

    其餘罪惡多端,應遭火劫者,不可殫述。

    爾志一師弟,即將所言,用以醒世可也。

    」志一答道:「弟子謹當書紳,不敢遺忘,但弟子還有質疑者。

    如世間被焚之區,有挨家挨戶燒者,有跳越擇取燒者,有初然即救滅者,有將已搶出之物,旋被火焚盡者。

    有僅燒屋而不傷人者,有燒屋而復傷人者,有火勢猛烈,望之決不能救,忽焉回風反火,而得保全者,又有燒及良善之家者,以上各種理由,情狀不一,亦望大帝指明。

    」〈(此問如梳理髮精細可愛)〉 大帝曰:「善哉問也!夫挨家挨戶而燒者,乃因被焚之市井村莊,大都相濟為惡,並無良善之人也。

    〈(不錯)〉其跳越而燒者,乃因雖劫之家,積有陰德,而又居心忠厚,作事公平,不取不義之財,所以鬼神保護之也。

    〈(有此原因)〉又有初然即救滅者,乃本人素有善心,一旦復萌惡念,尚未實行,吾帝特警醒之也。

    〈(豈可欺心)〉其有已搶出之物,旋又被燒盡者,因其搶出之物,均由不義得來,故仍付之一炬也。

    〈(真真可怕)〉又被焚之家,有傷人不傷之分,其不傷人者,吾帝僅火其居,耗其財。

    〈(惡尚未極)〉其競傷人者,乃因其人,有夙孽冤債,藉火填償,或今生造惡多端,故令其慘死也。

     〈【天律昭彰,絲毫不紊,小心小心。

    】〉 若夫回風反火,係因其家有大功大善,或緣孝子奉事病親,孝婦守護病姑,與未葬之親柩,倉猝不能遷移,呼泣哀號,甘心殉死者,此乃至誠格天,乃能如是耳。

    〈(孝子孝婦鬼敬神欽,人亦何樂而不為哉?)〉惟燒及良善之家,此又別有原因,或因其家餘殃未盡,藉此消之。

    餘殃消盡,福祿來臨。

    火乃文明之兆,有等人家,經火一燒,而發科甲、發富貴者,往往有之。

    此又不在天災之列也。

    」〈(此理道破世人多少迷團)〉 志一曰:「匪徒縱火延燒民房,雖係凡火,亦大帝使然乎?」大帝曰:「否否,夫匪徒之火,與兵火等,遭之者亦別有原因。

    但與吾帝無涉,蓋匪徒以狼毒之性,縱火燒房,自造罪孽,將來必有惡報,匪徒當之。

    吾帝果欲降災於民,亦易易耳,奚必假手於匪徒哉?」志一曰:「大帝所言各節,弟子悉明瞭矣,然猶有疑者,以天下之大,萬民之眾,孰善?孰惡?安能一一而盡察之,而無錯誤者乎?」大帝曰:「此無庸慮,吾帝部下有三千神吏,每縣派一人,令其稽查一縣之善惡,如果某城、某鄉,某邑、某人,惡貫滿盈,應遭火劫者,先由神吏奏報,吾帝查明惡籍,當罪與否?然後降災,絲毫不能錯亂。

    吾帝照壁上所懸各牌,即批定之案也。

    爾進門時,可看見否?」志一答曰:「弟子約觀其大概矣。

    今夕蒙大帝剴切指示一切,俾弟子毫無疑義。

    弟子之幸,實天下眾生之幸也。

    」 〈【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地不有,無幽不燭,志一之問,未免膠柱。

    然豈無裨益哉?】〉 張大仙曰:「大帝苦口婆心,說得如此周詳,不負我師徒到此一遊矣。

    現在時辰不早,就要告辭大帝了。

    」志一聞說,即向大帝前九叩謝恩,辭行。

    三豐大仙領起志一下殿,逕出宮來,仍跨上鶴,直向東方而行,要去遊「應元宮」。

    志一道:「請問祖師,應元宮是在東方嗎?」大仙曰:「然也。

    震為雷,震屬東方,應元宮,即在此矣。

    」二人鼓動鶴翼,且行且談,不覺之間,又歷了許多仙境,志一問曰:「不知還要走多少程途?」張大仙曰:「師弟勿焦,距此不遠了。

    」正言間,忽望見對面有一支峻嶺,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