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觀生臺詳看六道 轉劫所細論八司

關燈
柳真君降壇詞 〈〔調寄:感皇恩〕〉 跨鶴到香壇,初更人靜,幾樹梅花耐冬冷。

    半鉤新月,恰映東籬疏影,一般清趣味,真佳境。

     今夕要將輪迴細審,轉劫台邊看情景。

    喝當頭棒,好把世人呼醒,大齊驚覺也,黃梁枕。

     〈【妙景妙詞,柳仙為世多情無比,大願宏深,深情如許,洋溢不盡。

    】〉 張桓侯大帝降壇詞 〈〔調寄:燭影搖紅〕〉 駛駕南滇,來壇又晤諸生面。

    烏騅行處若風馳,焉敢言勞倦,所望人人向善,不禁俺時時注念。

    愛河苦海,度盡殘零,方酬夙願。

     濟世垂書,功成定可邀天眷。

    這回演出洞冥篇,永作千秋鑒。

    陰府須當歷遍,再詳觀輪迴轉變,十王權柄,六道分途,三生恩怨。

     話說昨晚關千歲領通一遊了九殿之後,地府之獄,已盡得其大概,其未經目睹者,僅有酆都域內,鐵圍、枉死二城,及血污池而已。

    此外尚有遺漏之處,然不列於正獄,當於遊東嶽、地藏之夕,順路流覽,這話權且擱起不題。

    至與遊諸生,俱是奉聖批準,輪流換班,以節勞苦。

    今晚應遊十殿,已奉批遣張生妙慧。

    其監壇者,又易柳帝君。

    領遊者,乃是張大帝。

     當日晚餐畢,諸生早已齊集,少焉,一鉤新月,斜挂簾櫳,恰屆黃昏時候,柳、張二帝,先後降臨,大帝說道:「今晚乃下界臘月初三,趁月微明,好以登程,待吾喚醒妙慧小子,妙慧起來,起來。

    」當下妙慧宿在冥床之上,尚在睡眠矇矓,忽聽大帝呼喚,連忙起來,與二帝行禮。

     〈【點明時日,好景無邊。

    】〉 大帝曰:「免了。

    今晚吾張領爾去觀轉輪,必要仔細,勿可延遲,就要起程了。

    」說畢,命當方土地,把烏騅、神馬二匹,牽出壇門之外,先命妙慧騎上,大帝亦飛身上了烏騅,緊策一鞭,如飛的向東北方去了。

    大帝在馬上,謂妙慧道:「前番吾領志一遊七殿時,曾新開一條坦平大道,今夕正好率由,但到了中途,又須轉頭向東,因為那十殿轉輪王,殿居幽冥沃燋石外正東,直對世界五濁之處,所以如此。

    爾妙慧子,惟餘馬首是瞻可也。

    」妙慧曰:「弟子一步一趨,惟命是聽。

    」 卻說大帝那匹烏騅,本係神駿,大帝性烈如火,一控韁繩,此馬即電發風馳,騰空而駛,妙慧緊緊跟隨,不覺之間,已過了陰陽界鬼門關,看看又到了新開路口,大帝道:「張師弟,你看這條大道,坦平不坦平。

    《易》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書》曰:『王道平平,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又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可怪如今民國世界,人盡趨於歧途邪徑,弗循正軌,故舉步即是荊棘,所歷動遭坎坷,舍正路而弗由。

    哀哉!假令人人俱遵道遵路,天下焉有不太平者乎?」 〈【歷引經文證明,大道平平,卒循容易。

    大帝衛道之心,當與禹、稷、顏、曾同道。

    】〉 妙慧曰:「大帝之言,可作寶箴,弟子敬佩之矣。

    妙慧此番遊冥,得大帝指引這條康莊大道,馬行雖迅,自覺穩坐雕鞍,不偏不倚,毫無辛苦。

    而且鬼魂滅影,梟鵬無聲,心中尤覺暢快。

    」問大帝曰:「陰司道路,氣象愁慘,鬼哭神號,到處皆是。

    今晚途中如何這般清靜,卻是何因?」大帝曰:「前番吾領志一去遊七殿,中途曾遇妖魔擋道,幸志一鎮定靈台,降服諸魔,所以人心不可不正。

    人心一正,足勝百邪,《大學》誠意、正心之功,蓋為此矣。

    」 大帝與妙慧一路談論,不暇吟詩,走到一處,大帝曰:「要赴十王殿,即此處分途矣。

    」於是將馬頭一撥,直向東行,行不數裡,隻聽見前面有笙簫鼓樂,又見有旌旗隊伍,迎面而來。

    大帝曰:「師弟你看十殿大王,已派執事,歡迎我師徒矣。

    」言未已,兩吏員乘馬漸近,將到面前,見了大帝,連忙下馬叩拜。

    大帝說道:「免禮了」,吏員稟道:「小吏奉大王之命,特來迎接大帝聖駕與善長,因事來遲,望乞恕罪。

    」大帝曰:「何罪之有,快快上馬,上前引導就是了。

    」二吏員聞言,仍上馬向前清道,轉瞬之間,即到城下,有許多官員出來歡迎,不在話下。

    大帝下令,免行參禮,策馬進城,直抵大王宮門,門口二吏,飛步進去通報,大帝與妙慧一齊下馬,妙慧見大門上立一匾曰:「十殿轉輪大王宮門」八個大字,門左右一聯曰: 須知六道輪迴,今生作者來生受。

     請看三途轉劫,善人歡喜惡人悲。

     〈【報應之理,此聯說盡。

    】〉 妙慧剛把對聯看罷,傳達官慌忙出來說道:「大王請大帝善人進宮。

    」大帝聞說,即令妙慧整肅衣冠,一同進見,連越了數重門,到了第六層正殿,尤覺宏敞華麗。

    大帝曰:「到了。

    」妙慧乘大王尚未出來,急看匾對,見殿之當中懸一匾曰:「善惡分途」四個大字,左右有聯曰: 天地亦大輪迴,春去秋來,誰把這玉兔金烏,一刻留住。

     古今不少變化,此生彼滅,請試看桑田滄海,幾度遷移。

     〈【氣勢磅礡,妙理難言。

    】〉 妙慧細看款式,乃大王自題自書,寫得遒勁飛舞,令人羨慕。

    兩邊還題有數對,妙慧移步再看時,大王已下了階,攜著大帝的手,上了台階,妙慧亦跟隨上去,到了殿中,大家相見禮畢,分賓主坐下。

    大王笑嘻嘻的說道:「聖帝演這部《洞冥書》,先由地府起首,聞領遊者,惟大帝與柳元陽帝君,功勞最多,大帝真真辛苦了。

    」大帝曰:「何敢言苦,一因這部書,為吾二哥極為注重。

    一因壇中弟子,又與吾張有密切之關係,是以不得不多走幾遭。

    今晚領張妙慧前來,亦為此矣。

    」〈(快人快語漏出真情)〉 大王曰:「大帝不言,小王知之。

    但今夕原擬在殿中請大帝飲杯薄魯,繼又思妙慧師弟,專為參觀轉輪景緻而來,是以又將酒席設於觀生台之上,小王藉以陪大帝飲酒談心。

    妙慧師弟,亦可以觀覽景緻,公私兩盡,未識大帝以為若何?」大帝曰:「好到卻好,隻是叨擾大王了。

    」大王道:「薄酒一杯,豈敢言擾,但小王昨奉教主敕旨,命作勸世文一篇,今已脫稿,不若乘此時先交與妙慧師弟,以便帶回壇中,免得臨行時忘卻。

    」大帝曰:「甚善,吾張亦急欲領教,拜讀,拜讀。

    」大王即命侍駕官,向文房將稿取來,交與妙慧,妙慧讀其文,乃是: 十殿轉輪王訓和鄉鄰文 「粵稽往古,穴居野處,人無室家,靡有定所。

    後世聖人,奠厥斯民,立之宮室,乃有比鄰。

    有夏之世,井田定制,八家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