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遊東嶽補歷諸山嶺 聽宣講得睹大規模

關燈
全以狡滑手段,出來對待。

    如為臣者,不盡忠悃,以狡滑事其君。

    為子者不展孝思,以狡滑事其親。

    為兄者,不敦友愛,以狡滑待手足。

    為夫婦者,不同心合德,以狡滑處室家。

    為朋友者,不講信義,以狡滑相欺誑。

     如今世界,大劫滔滔,天心難挽,總為世人都帶了一箇「滑」字,毫無真實誠篤之心,所以纔弄成這箇現象,故地府用刑,因人而施。

    爾既善滑,我即以滑對待之。

    此滑油山,專以處治狡滑者也。

    」〈(今日油滑世界,將來滑油山,可能容納得下否?)〉 〈【以滑油待眾人且不可,況以油滑行於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之間乎?唉!】〉 精一聞之,豁然醒悟,於是推車又定,看看又到一處,也是一座大山,見山上插的都是尖刀,又有好多樹林,樹上綁的盡是利劍,與五殿望鄉台之四圍,情形相似,但望鄉台上周圍,雖排鋒刃,懸於樹梢,不過防鬼魂之走脫,此則山上樹上,橫臥倒掛,盡都是白刃磷磷,穿腸破肚,〈(痛苦極矣)〉血水流溢,遍地殷紅,聲聲叫號,無人解釋。

    觀此慘狀,〈(可憐可憐)〉不知是何地方?又問大帝,大帝曰:「此五殿望鄉台之後山,世俗所稱『刀山劍樹』是已。

    因該犯等在生,殘忍居心,害命戕生,殺孽甚重,故死後拘其魂魄,拋於此山之上,教他知道疼痛、疼痛,俟他罪受滿後,始將他釋放下來,再歷受諸獄之苦,悠悠歲月,不知歷若幹劫也。

    」〈(何苦造孽如斯)〉 精一聞之,為之悚然。

    是時風火輪震動,直往北行,又到一支峻嶺之上,隻覺得陰風刮面,寒氣逼人,精一由車中下視,見山下昏暗,又無月光,黑霧濛濛,深不見底,耳中但聽有萬鬼哭聲。

    大帝曰:「何不取出明珠一照,看看情形。

    」精一果將明珠探出下視,見有數萬人臥倒山下,身無寸縷,氣息奄奄,眼中流淚,啾啾啣唧叫喚,似將凍餓死的情形。

    〈(唉可憫可憫)〉問大帝曰:「此地何名?因犯何罪?拋置於此。

    」大帝曰:「此即世俗所傳『陰山背後』是已,〈(哦)〉因伊等在生,孝道有虧,不報父母養育之恩,或惰其四支,不肯服勞,令父母到暮年猶奔波辛苦。

    或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

    或分居析產後,視父母如路人。

    或流蕩江湖,置父母生死於不問。

    此外又有不敬師長,不篤兄長,不和夫婦,不念舊好,不報有恩,不洽朋友,不睦鄉鄰,不認親戚之輩。

     又有見人危急,不肯救援,見人死亡,不生惻隱,忍心處事,冷眼看人。

    亦有外面謙和,內實險詐,暗中放箭,袖裏藏刀,害人而人不知其毒,傷人而人反感其恩。

    此等死後,拋置於此,令他啼飢號寒,歷劫滿日,然後再受各獄之苦也。

    」精一曰:「如今世上,類此者比比皆是,無怪這陰山背後,犯人有如是之多也。

    」〈(世人乎其聞之否)〉 〈【造諸罪孽之人,皆緣心太陰險,故置於陰山背後,以償其願。

    】〉 問答甫畢,風火輪去甚快,霎時間,又歷了許多地方,舉目一望,前面也是一支高坡,第見火光沖天,炎威猛烈,不知是何地方?叩問大帝。

    大帝曰:「此七八殿中間、燄燄坡是已,大凡遊生至此,隻得在熱惱大地獄觀看獄情,無有能至山頂者,以火勢薰蒸,不可嚮邇故也。

    〈(猛烈如此,偏有人跳入之者,真真可怪。

    )〉謂使者曰:「爾可將風火輪推至坡側,避其火勢,無妨請精一師弟,細細一觀。

    」精一遵從大帝之言,注目一望,第見滿山火起,烈燄騰空,旋見有幾個長腳厲鬼,拖來許多犯人,使力一拋,推置坡上,眾犯入火,隻在坡上亂滾,大叫數聲,霎時皮焦肉爛,化為飛灰。

    〈(險惡如是世之殘忍輩見之可畏懼否)〉精一不禁戰慄起來,說道:「真慘真慘,不知該犯等,又造了甚麼罪孽,亦望大帝示知。

    」 大帝曰:「此乃在生居心殘忍,放火燒屋,或焚燬廟宇寺觀,或縱火延燒山林,或焚燬經書古籍刊刻成版,或以骨殖和藥,或以腦髓煉丹,諸如此類,即投此坡,較之各殿用火施刑之獄尤酷虐也。

    俟此坡罪受滿時,仍應押解各獄,備歷諸苦,世人造惡之時,誰能計及到此?〈(我勸世人做事之時須要想想)〉師弟無妨將所見,回壇勸戒世人,免再造諸惡可也。

    」精一答曰:「弟子回壇之後,定然到處勸諭,決不負大帝這片婆心。

    」 〈【此類人,居心惡毒,甚過虎狼,處以極刑,原非苛虐。

    】〉 二人談畢,使者推車又走,轉向東北,行不多時,耳中忽聽見音樂嘹喨,大帝一望,說道:「師弟今晚真真僥倖,你看東嶽大帝,派人來迎接我師徒矣。

    」精一擡頭一看,果然對面來了一班仙樂隊,又有旌旗隊,排列而來,又有幾員文官,騎在馬上,縱轡急行,方顧盼間,已至面前,見了大帝,俱各下馬,拜於道左,具道奉命歡迎之意。

    大帝曰:「承蒙帝君之雅愛,並各貴官之勞駕矣。

    」眾官曰:「豈敢言勞,還是大帝有勞。

    」言畢,仍各各上馬,開道前行,轉盼間,即到泰山腳下,仰視山頂,高出雲霄,一時未能上去,使者扶搖風火輪,冉冉再升,〈(何等快樂)〉歷一句鐘之久,始達山腰,第見僧房道院,寺觀庵堂,不計其數。

    再上,有始皇封五大夫松處,叉上、有封禪壇遺址,不數步,見三架大石牌坊,高十餘丈,當中一門,上題一直立匾曰:「登泰門」。

    又上數裡,亦建石坊三座,中門題曰:「岱宗門」。

    又上數裡,亦有石坊屹立,其規模與首二門同,署曰:「通天門」。

    又上十餘裡,已到最高處,見一片樓臺殿閣,光輝華麗,直接山頂,漸近宮闕,各各下馬步行,一路奇花異草,景緻絕佳,回首下視,則九州區域,星羅棋布,如在掌中,洶一覽眾山小矣。

     〈【淒涼之極,又遇繁華,精一當此,快樂可知。

    】〉 抵門,見一堵大照壁,高可二十餘丈,寬約三十餘丈,兩邊圍以白石欄杆,當中建一大門,左右亦立白玉石牌坊二座,高峻巍峨,門上題一匾曰:「東嶽大帝宮門」六個大字,俱是金書,光輝奪目,左右有聯雲: 泰山為五嶽之尊,噓吸風雲,不崇朝而雨遍天下。

     東皇生萬物之主,參贊化育,非至德其孰能如斯。

     〈【仙居勝境,迥異人寰。

    】〉 精一方看讀對聯,諸仙宮已進宮通稟,忽聽見有官吏高聲呼喚道:「請大帝與遊生進宮。

    」大帝命精一整肅衣冠,一同進宮參見,精一嚴恭寅畏,翼翼小心,跟隨大帝進去,一連進了六重宮殿,所有匾對,不及念讀,隻見有許多靈宮仙吏,真官使者,都在兩旁伺候站班,極其嚴肅。

    精一隨大帝到了正殿丹墀之下,擡頭一望,見殿上懸一匾曰:「黜陟幽明」四個大字,左右有五字聯曰: 神明通九有, 治理統三曹。

     〈【誰能當此。

    】〉 兩邊楹柱上,還有長聯,不敢呆看,恐其失儀。

    〈(翼翼可嘉)〉忽聽見殿中有仙吏傳呼道:「帝君已經陞座,請大帝精一速速上殿。

    」大帝聞傳,即帶領精一歷階而上,東嶽帝君,頭戴冕旒,身穿袞龍黃袍,手執朝天寶笏,足踏粉底朝靴,端坐龍幾案上,〈(有威有儀)〉見大帝上階,連忙離席相見,說道:「大帝有勞了,請坐請坐。

    」桓侯大帝曰:「曷敢言勞。

    」彼此相見,禮畢。

    轉面謂精一曰:「師弟快快參拜,精一俯伏在地,十八叩行參,稟道:「弟子凡夫,冒瀆聖顏,伏乞宥罪。

    」帝君曰:「爾乃奉命之人,建功立善,何罪之有?起來,一旁侍坐。

    」精一曰:「聖駕在此,弟子焉敢妄坐。

    」帝君曰:「不必拘禮,坐下好談。

    」精一遵命,又向帝君前叩拜了一回,方纔坐下。

    稟道:「叩謝帝君洪恩了。

    」當下東嶽帝君,請桓侯大帝左坐,精一末坐,命黃將軍陳設筵席,與桓侯大帝並精一接風。

     張大帝言曰:「今夕吾桓侯領精一師弟到此,瞻仰寶殿,敬聆聖謨,以完全《洞冥寶記》一書,乃又叨擾盛筵,真真榮幸多矣。

    」東嶽大帝曰:「薄魯一杯,敢雲盛筵,桓侯客氣多矣。

    但今夕精一師弟至此,也是奇緣,吾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