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革命爆發前的法蘭西
關燈
小
中
大
發前法蘭西政治狀況最好的評論也許是托克維爾先生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可參考亨利·瑞伍1873年的譯本。
我冒昧地認為,書中關于暴行的圖片刻畫力度太輕了。
馮·西貝爾教授的《法蘭西大革命史》雖内容片面、語言乏味,但也包含了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法蘭西的狀況。
亨利·馬丁先生在他的《法蘭西史》第十六章和最後一章對整個革命進行了巧妙的描述。
托馬斯·卡萊爾先生在其著作中着重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形态和社會生活。
米舍萊和路易·勃朗在其各自的作品《法蘭西大革命史》中,雖然處理得有失公允,但寫作技巧相當高超。
1787年9月,阿瑟·揚的《法蘭西之旅》出版,該書大量記載了法蘭西當時的經濟狀況。
《手冊集》中描述了1789年議會代表的公告,體現了人民無盡的抱怨。
&mdash&mdash原注 [11]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BaptisteColbert,1619&mdash1683),路易十四時代的著名大臣。
他極大地推動了法蘭西商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在布雷斯特、特隆和羅什福爾開設了海軍工廠,組建了法蘭西海軍,并在全國修建了多條公路和運河。
&mdash&mdash譯者注 [12]羅克魯瓦是法蘭阿登省的一個地區,因為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戰争期間被多次易手。
它以1643年的羅克魯瓦戰役而聞名,其戰鬥精神被稱為羅克魯瓦騎士精神。
&mdash&mdash譯者注 [13]蘭登是比利時的一個地區。
這裡曾發生過兩次非常著名的、影響深遠的戰役,其中第二次戰役發生在法蘭西大革命期間。
1793年,科堡的約西亞(1737&mdash1815)率領奧地利軍隊與迪穆裡埃将軍指揮的法軍展開激戰。
最後,奧地利人取得了勝利。
其戰鬥精神被稱為蘭登騎士精神。
&mdash&mdash譯者注 [14]阿瑟·揚(ArthurYoung,1741&mdash1820),英國農業、經濟、社會統計學家,維護農業工人權利的活動家。
作為一個見多識廣的觀察者,他對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法蘭西政治的看法頗具眼光,并成為英國改革的主要反對者。
他雖然被認為是英國主要的農業作家,但最為人所知的是作為一個社會和政治觀察家所著的《愛爾蘭之行》(1780年)和《法蘭西之旅》(1792年)。
&mdash&mdash譯者注 [15]因為革命的原因是多角度、深層次的。
&mdash&mdash原注 [16]羅門尼·德·布裡安(LoméniedeBrienne,1727&mdash1794),圖盧茲和桑斯大主教。
作為路易十六的牧師,他于1787年将巴黎最高法院的成員流放到特魯瓦,強迫巴黎最高法院簽屬國王布告。
&mdash&mdash譯者注 [17]查爾斯·亞曆山大·德·卡洛尼(CharlesAlexandredeCalonne,1734&mdash1802),路易十六的牧師。
他肆意浪費國家财産,與他在1786年召集的顯貴們争執不休。
&mdash&mdash譯者注 [18]克洛德·路易·聖日耳曼(ClaudeLouisSaint-Germain,1707&mdash1778),作為路易十六的戰争部大臣,他在法軍中引入了嚴酷而有辱人格的紀律。
根據他的建議,軍官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限于貴族階層。
&mdash&mdash譯者注 [19]關于雅克·内克爾和杜爾格的政策以及他們的改革計劃,請參閱亨利·馬丁《法蘭西史》第十六卷。
總體來說,他們倡導廢除法蘭西的工業壟斷,用平衡分配稅收取代現行的不公平分配制度,整頓政府,公開國家财政,取消中央集權,成立代表會議等。
不過,杜爾格的想法比雅克·内克爾更成熟、更實際。
&mdash&mdash原注 [20]早在1753年,切斯特·菲爾德爵士寫道:&ldquo在曆史的長河中,發生重大變革或革命之前的所有征兆,現在的法蘭西都出現了,而且每天都在增加。
&rdquo&mdash&mdash原注 [21]三級會議是中世紀法蘭西的等級代表會議。
參加者有高級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的代表,故名三級會議。
1789年,由于法蘭西王室财政困難,三級會議再次召開。
這時,經過啟蒙運動,由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等倡導的民主、自由、三權分立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教士和貴族已經開始衰落。
第三等級,特别是資産階級正在壯大。
1789年的三級會議中,第三等級的代表提出改革稅制,取消前兩個等級特權的要求。
由于要求遲遲沒有得到滿足,第三等級自行組成國民議會。
7月9日,國民議會改名為制憲議會。
路易十六試圖調動軍隊來壓制議會,但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占,路易十六被迫屈服,承認革命。
由此,法蘭西大革命拉開了序幕。
&mdash&mdash譯者注 [22]即1789年頒布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宣布自由、财産、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權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産神聖而不可侵犯等原則。
&mdash&mdash譯者注
我冒昧地認為,書中關于暴行的圖片刻畫力度太輕了。
馮·西貝爾教授的《法蘭西大革命史》雖内容片面、語言乏味,但也包含了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法蘭西的狀況。
亨利·馬丁先生在他的《法蘭西史》第十六章和最後一章對整個革命進行了巧妙的描述。
托馬斯·卡萊爾先生在其著作中着重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形态和社會生活。
米舍萊和路易·勃朗在其各自的作品《法蘭西大革命史》中,雖然處理得有失公允,但寫作技巧相當高超。
1787年9月,阿瑟·揚的《法蘭西之旅》出版,該書大量記載了法蘭西當時的經濟狀況。
《手冊集》中描述了1789年議會代表的公告,體現了人民無盡的抱怨。
&mdash&mdash原注 [11]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BaptisteColbert,1619&mdash1683),路易十四時代的著名大臣。
他極大地推動了法蘭西商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在布雷斯特、特隆和羅什福爾開設了海軍工廠,組建了法蘭西海軍,并在全國修建了多條公路和運河。
&mdash&mdash譯者注 [12]羅克魯瓦是法蘭阿登省的一個地區,因為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戰争期間被多次易手。
它以1643年的羅克魯瓦戰役而聞名,其戰鬥精神被稱為羅克魯瓦騎士精神。
&mdash&mdash譯者注 [13]蘭登是比利時的一個地區。
這裡曾發生過兩次非常著名的、影響深遠的戰役,其中第二次戰役發生在法蘭西大革命期間。
1793年,科堡的約西亞(1737&mdash1815)率領奧地利軍隊與迪穆裡埃将軍指揮的法軍展開激戰。
最後,奧地利人取得了勝利。
其戰鬥精神被稱為蘭登騎士精神。
&mdash&mdash譯者注 [14]阿瑟·揚(ArthurYoung,1741&mdash1820),英國農業、經濟、社會統計學家,維護農業工人權利的活動家。
作為一個見多識廣的觀察者,他對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法蘭西政治的看法頗具眼光,并成為英國改革的主要反對者。
他雖然被認為是英國主要的農業作家,但最為人所知的是作為一個社會和政治觀察家所著的《愛爾蘭之行》(1780年)和《法蘭西之旅》(1792年)。
&mdash&mdash譯者注 [15]因為革命的原因是多角度、深層次的。
&mdash&mdash原注 [16]羅門尼·德·布裡安(LoméniedeBrienne,1727&mdash1794),圖盧茲和桑斯大主教。
作為路易十六的牧師,他于1787年将巴黎最高法院的成員流放到特魯瓦,強迫巴黎最高法院簽屬國王布告。
&mdash&mdash譯者注 [17]查爾斯·亞曆山大·德·卡洛尼(CharlesAlexandredeCalonne,1734&mdash1802),路易十六的牧師。
他肆意浪費國家财産,與他在1786年召集的顯貴們争執不休。
&mdash&mdash譯者注 [18]克洛德·路易·聖日耳曼(ClaudeLouisSaint-Germain,1707&mdash1778),作為路易十六的戰争部大臣,他在法軍中引入了嚴酷而有辱人格的紀律。
根據他的建議,軍官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限于貴族階層。
&mdash&mdash譯者注 [19]關于雅克·内克爾和杜爾格的政策以及他們的改革計劃,請參閱亨利·馬丁《法蘭西史》第十六卷。
總體來說,他們倡導廢除法蘭西的工業壟斷,用平衡分配稅收取代現行的不公平分配制度,整頓政府,公開國家财政,取消中央集權,成立代表會議等。
不過,杜爾格的想法比雅克·内克爾更成熟、更實際。
&mdash&mdash原注 [20]早在1753年,切斯特·菲爾德爵士寫道:&ldquo在曆史的長河中,發生重大變革或革命之前的所有征兆,現在的法蘭西都出現了,而且每天都在增加。
&rdquo&mdash&mdash原注 [21]三級會議是中世紀法蘭西的等級代表會議。
參加者有高級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的代表,故名三級會議。
1789年,由于法蘭西王室财政困難,三級會議再次召開。
這時,經過啟蒙運動,由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等倡導的民主、自由、三權分立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教士和貴族已經開始衰落。
第三等級,特别是資産階級正在壯大。
1789年的三級會議中,第三等級的代表提出改革稅制,取消前兩個等級特權的要求。
由于要求遲遲沒有得到滿足,第三等級自行組成國民議會。
7月9日,國民議會改名為制憲議會。
路易十六試圖調動軍隊來壓制議會,但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占,路易十六被迫屈服,承認革命。
由此,法蘭西大革命拉開了序幕。
&mdash&mdash譯者注 [22]即1789年頒布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宣布自由、财産、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權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産神聖而不可侵犯等原則。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