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水堅渡漢主
關燈
小
中
大
滹沱水堅渡漢主
卻說衆人得出此城,舍食道旁,至無萎亭時天寒冽,馮異上豆粥。
下至曲陽,傳聞王郎追趕至近,漢軍皆恐,蕭王令衆急走南宮至滹沱河。
軍人報曰:&ldquo前有滹沱河阻,上無橋梁,下無船渡,不能得過。
&rdquo蕭王使候吏往視之,還白曰:&ldquo河水流逝誠如軍士之言。
&rdquo蕭王仰天歎曰:&ldquo前有大河深阻,後有王軍追迫,吾于此必亡矣。
&rdquo王霸進言解曰:&ldquo臣乞親往相渡可過否?&rdquo王命急往,霸急至河邊,見水泛漲滔夭,尤若大江之勢,王霸仰天祝曰:&ldquo我主蕭王,仁德塞乎四海,與民除妖孽;今賊勢大,我王寡不能為敵,逃避至此,前有大河所阻,原上蒼加佑得過此河,危亡可解。
&rdquo王霸說罷便回。
蕭王問曰:&ldquo河可渡否?&rdquo王霸恐驚吓衆,即詭曰:&ldquo水堅可渡。
&rdquo蕭王聽了大喜,把坐下龍駒縱辔急走,無二裡早到河邊,果然凍了。
秀曰:&ldquo候吏果妄語也。
&rdquo遂令三軍急渡過至河南岸,隻見王郎軍趕來,見光武已在河南岸,王軍鬥争上渡,欲捉蕭王來獻功。
可憐王軍十萬踏水至半渡間,忽一陣風過處,凍水似粉花碎了,各各不能得出,留不上二三萬人馬。
此正見天心有在也。
有胡曾先生詩一首為證: 光武經營業未興,王郎追急走無門。
須知後漢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後賢又有詩一首贊雲: 昔日南宮逃難時,人饑馬乏水流澌。
若言天意無殷眷,王霸水堅信口支。
蕭王行至南宮,正遇狂風猛雨,秀引軍入道傍空舍,馮異采薪,鄧禹爇火。
蕭王對竈燎衣,馮異見蕭王有饑色,獨往農家求得麥飯一碗進與蕭王。
蕭王大喜,食之,盡一半,留一半與衆軍解饑。
三軍見蕭王如此,莫不感激垂淚,皆不食而自飽矣。
于是衆将忍饑又往南行。
勝敗兵家未可期,要将獨力複邦基。
布衣奮起中興主,肯忘當初麥飯時。
卻說蕭王與衆前至信都,見一城衆官員來接,至近認得是任光、朱佑、景丹、蓋延、寇恂、祭遵,相見禮畢,接入信都。
今冀州便是。
入城于衙内坐定,遂排宴賀喜。
門人報王軍離城三裡下寨,衆将欲戰,任光進言不可輕敵,況此處東皇西皇二處,草寇已集軍數萬,若接合王郎其勢愈大,不如令一人先接東西二皇将軍,若肯相助,破此賊甚易。
蕭王令寇恂去說東西二皇。
寇恂隻單騎至東皇。
門人引見劉植(字伯元)。
寇恂坐定,言司馬蕭王乃是漢長沙定王之後南頓劉欽之子,今已破王莽立族兄劉聖公為帝,今王郎反漢欲破王郎,為兵微将少,若将軍肯助漢力,交更始皇帝立漢基業,使劉朝不絕也。
劉植曰:&ldquo所憐者蕭王仁德。
我亦是漢族。
&rdquo遂應命順漢。
二人同往西皇來,至西皇見了将軍王梁,又見卓茂(字子榮)。
一見寇恂便問:&ldquo明公何往?&rdquo寇恂言:&ldquo蕭王使我來求救兵。
&rdquo王梁卓茂道:&ldquo你打聽得主公消息不曾?&rdquo恂曰:&ldquo現在信都。
&rdquo王卓二将得了恂這個消息,即要起兵前來。
時有劉植谏曰:&ldquo漁陽有劉顯亦是漢族,有軍十萬,若借得那些兵來,破王郎甚易。
&rdquo寇恂聽了上馬往漁陽來。
有劉植、王梁、卓茂引軍五萬往信都見蕭王去訖。
寇恂行數日,早至漁陽界。
見五百軍來,都輕弓短箭行獵至近,問其人日:&ldquo是甚處人?&rdquo其人言曰:&ldquo漁陽太守寇恂。
&rdquo遂去見太守,言:&ldquo漢蕭王令小人持書與官人。
&rdquo太守聞言,令衆将:&ldquo快與我拿住這厮。
&rdquo隻見有二十名大漢跳下馬來,要把寇恂拿住,寇恂見不是話,撥馬往北便走。
後有苗曾領兵急趕,約走五七裡,近見一隊軍來,當頭捧三員大将打着漢字旗号,寇恂高聲大叫:&ldquo救我,我是漢将寇恂。
&rdquo那三人聽說,領兵抄向前來捉住苗曾,殺散衆軍,遂入漁陽,安百姓。
此三人乃是吳漢、杜茂、馬成。
入衙坐定,問寇恂:&ldquo你往那裡去來?&rdquo恂言往漁陽見皇叔劉顯借軍。
吳漢曰:&ldquo将軍原來尚不知此事,主公已先來此處借兵,卻是苗曾這厮要與兄報仇,引王郎軍混戰沖散主公皇叔,劉顯也不知下落。
王郎子即交苗曾做了此處太守。
早來拿你的便是苗曾也;若我等不來,将軍卻不送了性命。
&rdquo寇恂再三緻謝。
吳漢令人押苗曾至階下,正欲斬首。
忽人報皇叔劉顯領軍至,衆人出接。
至衙坐定,吳漢問曰:&ldquo皇叔許久多時,在何處來?&rdquo劉顯曰:&ldquo自從此處混散,于諸友處集得二萬兵來破苗曾。
&rdquo吳漢曰:&ldquo我已捉住苗曾在此。
&rdquo令人押至,劉顯數其罪,親手斬訖。
卻說皇叔用劍
下至曲陽,傳聞王郎追趕至近,漢軍皆恐,蕭王令衆急走南宮至滹沱河。
軍人報曰:&ldquo前有滹沱河阻,上無橋梁,下無船渡,不能得過。
&rdquo蕭王使候吏往視之,還白曰:&ldquo河水流逝誠如軍士之言。
&rdquo蕭王仰天歎曰:&ldquo前有大河深阻,後有王軍追迫,吾于此必亡矣。
&rdquo王霸進言解曰:&ldquo臣乞親往相渡可過否?&rdquo王命急往,霸急至河邊,見水泛漲滔夭,尤若大江之勢,王霸仰天祝曰:&ldquo我主蕭王,仁德塞乎四海,與民除妖孽;今賊勢大,我王寡不能為敵,逃避至此,前有大河所阻,原上蒼加佑得過此河,危亡可解。
&rdquo王霸說罷便回。
蕭王問曰:&ldquo河可渡否?&rdquo王霸恐驚吓衆,即詭曰:&ldquo水堅可渡。
&rdquo蕭王聽了大喜,把坐下龍駒縱辔急走,無二裡早到河邊,果然凍了。
秀曰:&ldquo候吏果妄語也。
&rdquo遂令三軍急渡過至河南岸,隻見王郎軍趕來,見光武已在河南岸,王軍鬥争上渡,欲捉蕭王來獻功。
可憐王軍十萬踏水至半渡間,忽一陣風過處,凍水似粉花碎了,各各不能得出,留不上二三萬人馬。
此正見天心有在也。
有胡曾先生詩一首為證: 光武經營業未興,王郎追急走無門。
須知後漢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後賢又有詩一首贊雲: 昔日南宮逃難時,人饑馬乏水流澌。
若言天意無殷眷,王霸水堅信口支。
蕭王行至南宮,正遇狂風猛雨,秀引軍入道傍空舍,馮異采薪,鄧禹爇火。
蕭王對竈燎衣,馮異見蕭王有饑色,獨往農家求得麥飯一碗進與蕭王。
蕭王大喜,食之,盡一半,留一半與衆軍解饑。
三軍見蕭王如此,莫不感激垂淚,皆不食而自飽矣。
于是衆将忍饑又往南行。
勝敗兵家未可期,要将獨力複邦基。
布衣奮起中興主,肯忘當初麥飯時。
卻說蕭王與衆前至信都,見一城衆官員來接,至近認得是任光、朱佑、景丹、蓋延、寇恂、祭遵,相見禮畢,接入信都。
今冀州便是。
入城于衙内坐定,遂排宴賀喜。
門人報王軍離城三裡下寨,衆将欲戰,任光進言不可輕敵,況此處東皇西皇二處,草寇已集軍數萬,若接合王郎其勢愈大,不如令一人先接東西二皇将軍,若肯相助,破此賊甚易。
蕭王令寇恂去說東西二皇。
寇恂隻單騎至東皇。
門人引見劉植(字伯元)。
寇恂坐定,言司馬蕭王乃是漢長沙定王之後南頓劉欽之子,今已破王莽立族兄劉聖公為帝,今王郎反漢欲破王郎,為兵微将少,若将軍肯助漢力,交更始皇帝立漢基業,使劉朝不絕也。
劉植曰:&ldquo所憐者蕭王仁德。
我亦是漢族。
&rdquo遂應命順漢。
二人同往西皇來,至西皇見了将軍王梁,又見卓茂(字子榮)。
一見寇恂便問:&ldquo明公何往?&rdquo寇恂言:&ldquo蕭王使我來求救兵。
&rdquo王梁卓茂道:&ldquo你打聽得主公消息不曾?&rdquo恂曰:&ldquo現在信都。
&rdquo王卓二将得了恂這個消息,即要起兵前來。
時有劉植谏曰:&ldquo漁陽有劉顯亦是漢族,有軍十萬,若借得那些兵來,破王郎甚易。
&rdquo寇恂聽了上馬往漁陽來。
有劉植、王梁、卓茂引軍五萬往信都見蕭王去訖。
寇恂行數日,早至漁陽界。
見五百軍來,都輕弓短箭行獵至近,問其人日:&ldquo是甚處人?&rdquo其人言曰:&ldquo漁陽太守寇恂。
&rdquo遂去見太守,言:&ldquo漢蕭王令小人持書與官人。
&rdquo太守聞言,令衆将:&ldquo快與我拿住這厮。
&rdquo隻見有二十名大漢跳下馬來,要把寇恂拿住,寇恂見不是話,撥馬往北便走。
後有苗曾領兵急趕,約走五七裡,近見一隊軍來,當頭捧三員大将打着漢字旗号,寇恂高聲大叫:&ldquo救我,我是漢将寇恂。
&rdquo那三人聽說,領兵抄向前來捉住苗曾,殺散衆軍,遂入漁陽,安百姓。
此三人乃是吳漢、杜茂、馬成。
入衙坐定,問寇恂:&ldquo你往那裡去來?&rdquo恂言往漁陽見皇叔劉顯借軍。
吳漢曰:&ldquo将軍原來尚不知此事,主公已先來此處借兵,卻是苗曾這厮要與兄報仇,引王郎軍混戰沖散主公皇叔,劉顯也不知下落。
王郎子即交苗曾做了此處太守。
早來拿你的便是苗曾也;若我等不來,将軍卻不送了性命。
&rdquo寇恂再三緻謝。
吳漢令人押苗曾至階下,正欲斬首。
忽人報皇叔劉顯領軍至,衆人出接。
至衙坐定,吳漢問曰:&ldquo皇叔許久多時,在何處來?&rdquo劉顯曰:&ldquo自從此處混散,于諸友處集得二萬兵來破苗曾。
&rdquo吳漢曰:&ldquo我已捉住苗曾在此。
&rdquo令人押至,劉顯數其罪,親手斬訖。
卻說皇叔用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