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滅莽興漢業
關燈
小
中
大
劉秀滅莽興漢業
正殺之間,忽有告急使報王莽道:&ldquo大王禍事到了。
有漢軍攻破武關,三輔軍鄭晔、于匡反了,恐占長安,須要早為之計。
&rdquo王莽聽罷,吓得魄飛膽落,驚慌無措,即撥馬走回。
蕭王拈弓引兵趕殺,岑彭捉了蘇獻。
王莽折軍大半,入城去了。
蕭王令檻車囚了蘇獻。
趕王莽至皇城,将城圍了,欲令人攻城。
至西北角上見王莽在城上,光武忿怒一箭射去,隻聽得響一聲,正中城角。
莽見了笑道:&ldquo你休要射破城角。
&rdquo衆軍至城邊,王莽令衆緊守皇城,退入後宮禁去了。
是夜有窦融獻了西門,蕭王大軍一齊湧入,傳令休傷百姓。
至内門見邳彤将莽子王禹抱了出來,被軍士放火燒着午門,火及掖庭承明,衆軍搶入宮中搜尋王莽家屬,殺盡皇親國戚,隻不見王莽一人。
蕭王曉谕百姓,如有藏匿王莽者斬首,拿送者千金賞萬封侯。
放諸人入内搜尋。
有客人吳公,被王莽拘罰錢賞軍不能回家,聽人道放諸人入宮内搜尋。
這吳公向廚房中拿一把切菜刀,便來城隍内,尋遍東西宮院并無,行至一殿閣,周圍水轉棚橋,到于殿内,見黃绫繳壁,用手打開,隻見王莽在内。
卻原來莽見火起,遂避于宣室,旋席随鬥柄而坐,口裡喃喃念曰:&ldquo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rdquo當下吳公一手揪住王莽,将錦袍服脫與吳公。
公拿了袍服又扯住王莽不放,正扯中間,忽太尉偃青望見,打倒吳公,拿了王莽去見蕭王獻功。
方欲待賞,有吳公走來,告蕭王曰:&ldquo王莽是我拿得。
&rdquo蕭王曰:&ldquo你有何為證?&rdquo吳公遂将錦袍遞與蕭王曰:&ldquo此物便是證見。
&rdquo蕭王解開卻是傳國玉印在内。
鄧禹曰:&ldquo江山卻系主公。
&rdquo蕭王大笑,遂賞吳公萬錢得回家去訖。
(按:吳公捉王莽,此一段系是小說,蓋以莽為蟒蛇,必須蜈蚣能制之,而蜈蚣又畏蝘蜓,故以偃太尉打倒吳公也。
本應删去,奈人聞習已久,姑留之恐駭世。
) 次早蕭王令衆将擁莽上漸台斬首分身,相争殺者數十人,或割其舌生食之。
蕭王令有司向漸台排列十二朝帝王靈位,香燈陳列于前,将蘇獻綁于神前跪,令文字官高聲讀祭文: 醫維高祖,天産英賢。
誅秦滅楚,一統中原。
主傳十二,曆二百年。
哀平懦弱,賊子當權。
敢行纂逆,鸩殺欺天。
萬民不忿,四海睚睊。
皇孫劉秀,肇迹南陽。
義旌一指,豪傑景瞻。
艱關百戰,始克畿甸。
莽賊授首,衆惡燹殲。
碎屍萬段,祭告靈前。
生既雪恨,死妥九泉。
江山如故,社稷永綿。
先魂用慰,歆格昭然。
祭奠已畢,将蘇獻斬了,瀝血以獻先帝訖,複将王莽首級傳詣宛城,懸于城外曉谕百姓。
蕭王安排宴席賀勞功臣。
有衆将唧唧哝哝欲立蕭王為帝者,光武微會衆意,即按劍在手言曰:&ldquo如有一人敢妄言不忠不孝之事者即斬。
&rdquo唬得衆将無語,遂請更始皇帝駕坐長安,封蕭王為大司馬丞相位,立起王府。
秀乃自置僚屬,日與衆官議事于府前,長安吏民皆屬心焉。
隻有朱賄、胡殷八名賊臣憚光武在朝,難以肆其威福,乃共議曰:&ldquo今蕭王府得權,手下将功臣又多,甚不利于我輩,異日必遭其所害。
&rdquo胡殷曰:&ldquo我有一計,叫蕭王無一将在身。
&rdquo朱賄曰:&ldquo汝有何計?&rdquo殷曰:&ldquo來日奏帝,現蕭王手下諸将功多,該封官爵以安衆心,更始必定準奏,那時把他衆将皆封去各處為官。
蕭王無将扶持,料不能戎其大事,此乃子房左遷諸侯法也。
&rdquo朱賄聽了大喜。
次日入朝見帝曰:&ldquo蕭王手下功臣扶漢破王莽出力最多,若不封去做官,恐惹衆臣怨望。
&rdquo帝果依奏,敕令尚書省檢功加職各處為官,又赍聖旨于蕭王府下開讀。
蕭王聽得,接至拜讀诏畢,蕭王領衆謝恩,交赍诏人回朝複命。
當下鄧禹笑曰:&ldquo又是賊臣圖謀主公之意,故散衆将做官去。
&rdquo蕭王曰:&ldquo休違聖旨,今日便出去。
&rdquo蕭王送衆将過霸陵橋,皆灑淚而别。
蕭王與數從者回府。
鄧禹複叫衆将囑曰:&ldquo汝等雖各去,務要不時着人打聽主公消息,倘有吉兇,可即時起兵前來救護,不可作無始終之人。
&rdq
有漢軍攻破武關,三輔軍鄭晔、于匡反了,恐占長安,須要早為之計。
&rdquo王莽聽罷,吓得魄飛膽落,驚慌無措,即撥馬走回。
蕭王拈弓引兵趕殺,岑彭捉了蘇獻。
王莽折軍大半,入城去了。
蕭王令檻車囚了蘇獻。
趕王莽至皇城,将城圍了,欲令人攻城。
至西北角上見王莽在城上,光武忿怒一箭射去,隻聽得響一聲,正中城角。
莽見了笑道:&ldquo你休要射破城角。
&rdquo衆軍至城邊,王莽令衆緊守皇城,退入後宮禁去了。
是夜有窦融獻了西門,蕭王大軍一齊湧入,傳令休傷百姓。
至内門見邳彤将莽子王禹抱了出來,被軍士放火燒着午門,火及掖庭承明,衆軍搶入宮中搜尋王莽家屬,殺盡皇親國戚,隻不見王莽一人。
蕭王曉谕百姓,如有藏匿王莽者斬首,拿送者千金賞萬封侯。
放諸人入内搜尋。
有客人吳公,被王莽拘罰錢賞軍不能回家,聽人道放諸人入宮内搜尋。
這吳公向廚房中拿一把切菜刀,便來城隍内,尋遍東西宮院并無,行至一殿閣,周圍水轉棚橋,到于殿内,見黃绫繳壁,用手打開,隻見王莽在内。
卻原來莽見火起,遂避于宣室,旋席随鬥柄而坐,口裡喃喃念曰:&ldquo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rdquo當下吳公一手揪住王莽,将錦袍服脫與吳公。
公拿了袍服又扯住王莽不放,正扯中間,忽太尉偃青望見,打倒吳公,拿了王莽去見蕭王獻功。
方欲待賞,有吳公走來,告蕭王曰:&ldquo王莽是我拿得。
&rdquo蕭王曰:&ldquo你有何為證?&rdquo吳公遂将錦袍遞與蕭王曰:&ldquo此物便是證見。
&rdquo蕭王解開卻是傳國玉印在内。
鄧禹曰:&ldquo江山卻系主公。
&rdquo蕭王大笑,遂賞吳公萬錢得回家去訖。
(按:吳公捉王莽,此一段系是小說,蓋以莽為蟒蛇,必須蜈蚣能制之,而蜈蚣又畏蝘蜓,故以偃太尉打倒吳公也。
本應删去,奈人聞習已久,姑留之恐駭世。
) 次早蕭王令衆将擁莽上漸台斬首分身,相争殺者數十人,或割其舌生食之。
蕭王令有司向漸台排列十二朝帝王靈位,香燈陳列于前,将蘇獻綁于神前跪,令文字官高聲讀祭文: 醫維高祖,天産英賢。
誅秦滅楚,一統中原。
主傳十二,曆二百年。
哀平懦弱,賊子當權。
敢行纂逆,鸩殺欺天。
萬民不忿,四海睚睊。
皇孫劉秀,肇迹南陽。
義旌一指,豪傑景瞻。
艱關百戰,始克畿甸。
莽賊授首,衆惡燹殲。
碎屍萬段,祭告靈前。
生既雪恨,死妥九泉。
江山如故,社稷永綿。
先魂用慰,歆格昭然。
祭奠已畢,将蘇獻斬了,瀝血以獻先帝訖,複将王莽首級傳詣宛城,懸于城外曉谕百姓。
蕭王安排宴席賀勞功臣。
有衆将唧唧哝哝欲立蕭王為帝者,光武微會衆意,即按劍在手言曰:&ldquo如有一人敢妄言不忠不孝之事者即斬。
&rdquo唬得衆将無語,遂請更始皇帝駕坐長安,封蕭王為大司馬丞相位,立起王府。
秀乃自置僚屬,日與衆官議事于府前,長安吏民皆屬心焉。
隻有朱賄、胡殷八名賊臣憚光武在朝,難以肆其威福,乃共議曰:&ldquo今蕭王府得權,手下将功臣又多,甚不利于我輩,異日必遭其所害。
&rdquo胡殷曰:&ldquo我有一計,叫蕭王無一将在身。
&rdquo朱賄曰:&ldquo汝有何計?&rdquo殷曰:&ldquo來日奏帝,現蕭王手下諸将功多,該封官爵以安衆心,更始必定準奏,那時把他衆将皆封去各處為官。
蕭王無将扶持,料不能戎其大事,此乃子房左遷諸侯法也。
&rdquo朱賄聽了大喜。
次日入朝見帝曰:&ldquo蕭王手下功臣扶漢破王莽出力最多,若不封去做官,恐惹衆臣怨望。
&rdquo帝果依奏,敕令尚書省檢功加職各處為官,又赍聖旨于蕭王府下開讀。
蕭王聽得,接至拜讀诏畢,蕭王領衆謝恩,交赍诏人回朝複命。
當下鄧禹笑曰:&ldquo又是賊臣圖謀主公之意,故散衆将做官去。
&rdquo蕭王曰:&ldquo休違聖旨,今日便出去。
&rdquo蕭王送衆将過霸陵橋,皆灑淚而别。
蕭王與數從者回府。
鄧禹複叫衆将囑曰:&ldquo汝等雖各去,務要不時着人打聽主公消息,倘有吉兇,可即時起兵前來救護,不可作無始終之人。
&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