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連收趙燕國
關燈
小
中
大
書赴燕招之使降,燕國不敢不從也。
&rdquo信聞之大喜曰:&ldquo真吾師也。
&rdquo即命左車作書,左車欣然按紙援筆而成。
信随遣人馳赴燕國,遂安撫百姓,傳令軍馬拔寨屯于燕界。
有詩曰: 韓信經營按镆鉚,臨戎智識有誰加。
猶疑轉戰逢勁敵,更向軍中問左車。
卻說燕王臧陟聞知漢兵破趙,慌召大夫蒯文通商議。
正話間,人報韓元帥遣使持書來至,陟令召使入見。
使至殿下,呈上其書文。
通拆開宣讀書日: 信聞黃帝臨朝,蚩尤作亂;堯王治世,苗裔不君;舜禹雖有道之君,桀纣豈不仁之主,蓋由亂臣賊子害義辜恩,容奸事在目前,所以申怒天下。
今承天命,權旌掌節,腰懸金印,捧毂推輪,手執黃旗,特賜斧钺,驅萬隊之甲兵,掃四方之妖孽。
先修棧道,次取散關,涉西河,擄魏豹,擒夏悅,斬張仝,捉陳餘于馬前,渡精兵于陉口;感黃龍之相助,有白鹿以跑泉。
滹河布陣靠岸排兵,今有雄兵三十萬,名将一千員,磨刀則太行山缺,飲水則孟津河幹,怒目則鬼哭神嚎,喊聲則河翻海沸。
今者水陸并進,船騎雙行,想燕邦隻在目前,觀各城如同反掌。
信聞燕趙二國唇齒之邦,唇今既喪,齒又何安?信不欲逼城下寨,權于界首屯軍。
如書到日即能倒戈獻城,君臣納降,免緻黎民枉遭塗炭。
大漢左丞相太保大将軍關外六國都招讨征東破楚大元帥韓信書。
臧陟聽罷大驚,曰:&ldquo此事若何?&rdquo文通曰:&ldquo大王勿慮,臣憑三寸舌,去說韓信罷兵保燕全地。
&rdquo臧陟曰:&ldquo韓信乃世之高才,智謀足備,須用仔細。
&rdquo文通曰:&ldquo大王放心,但乞國寶合同文字為驗,若臣說中韓信,則發此合同文字送與大王。
&rdquo臧陟依言,即用寶印押立文書付與文通。
通拜辭出城,投至趙國。
左右報與韓信曰:&ldquo燕王使大夫蒯文通來見元帥。
&rdquo信問左車曰:&ldquo文通此來何意?&rdquo左車曰:&ldquo文通巧舌善說,元帥且休見之,隻說元帥禮待楚使,令通館驿安下,待楚使回,方與相見。
老拙先與之會,看其來意何如?&rdquo信大喜,依言吩咐,把門将校勿放通入,隻令驿中安歇。
将校得令。
文通三日不能見信,悶坐不悅,乘馬上街閑遊,偶逢左車。
文通暗思:未能見信,不若先說左車,遂縱馬近前曰:&ldquo吾乃燕使蒯文通。
&rdquo言訖墜身落馬,詐疾不能舉止。
左車令人扶通上馬,文通目視左車,大泣不止。
左車思想:此乃文通之計,必然來勸說詞,吾不如先說文通歸漢。
乃問曰:&ldquo公莫非說客,故先效申包胥之哭乎?公聽吾一言。
今韓元帥用兵如神,所至克捷,料燕國彈丸之地,一敵而必破之。
大夫若肯歸漢,必有重用,念老拙亡國之臣,才識卑陋,辱元帥禮待甚厚,公不如早降,若待燕破,公降晚矣,況漢将兵屯界上,元帥威令甚急,公宜思之。
&rdquo文通被左車說話一遍,不獲片言,自思來說韓信,不想吾反先中左車之計,但左車之言誠是。
左車見文通默然不語,乃又曰:&ldquo公勿躊躇,若肯降漢,即當自決,以何物為信驗耳?&rdquo文通徐徐答曰:&ldquo吾本欲見元帥,乞其罷兵,及思公言亦甚有理。
&rdquo于袖中取出合同付左車曰:&ldquo此乃燕王合同文字,不免與公以為信驗。
&rdquo左車收訖,與通辭别。
通回館驿而去。
左車入内,見信具言說通歸降,随将合同文字呈上。
信視之大喜。
令召蒯通相見,亦以厚禮待之。
次日即遣使持合同文字從見燕王。
燕王臧陟視之,果真大怒,罵文通曰:&ldquo蒯文通果中韓信之謀。
&rdquo少頃又報,漢将夏侯嬰引兵在于城下,請王上城打話。
陟依言上城。
夏侯嬰曰:&ldquo大王若肯降漢,同功破楚,以報義帝之仇。
大王爵位亦保,豈不美乎?&rdquo臧陟自思:韓信難敵,文通已去,遂下城與嬰相見,并馬同赴趙國見信。
信正在帳與左車議事,忽報燕王與夏侯嬰來至。
信請臧陟入帳,禮畢設宴相待,仍命陟還燕,待奏漢王裁決。
隻留文通在于部下。
燕國既平,信傳令所屯燕界軍馬拔寨回趙,即令左車修表及燕趙二國降書符印,遣人赍赴洛陽奏捷。
漢王接表覽畢大喜曰:&ldquo韓信累有大功。
二國連下,可謂難矣。
&rdquo乃遣使還,令信進兵收取三齊,使至趙國,韓信領旨移兵從齊不題。
後人有詩贊曰: 戰書一紙換降書,臧陟何曾見得明。
謾道左車能料理,也須元帥有威聲。
&rdquo信聞之大喜曰:&ldquo真吾師也。
&rdquo即命左車作書,左車欣然按紙援筆而成。
信随遣人馳赴燕國,遂安撫百姓,傳令軍馬拔寨屯于燕界。
有詩曰: 韓信經營按镆鉚,臨戎智識有誰加。
猶疑轉戰逢勁敵,更向軍中問左車。
卻說燕王臧陟聞知漢兵破趙,慌召大夫蒯文通商議。
正話間,人報韓元帥遣使持書來至,陟令召使入見。
使至殿下,呈上其書文。
通拆開宣讀書日: 信聞黃帝臨朝,蚩尤作亂;堯王治世,苗裔不君;舜禹雖有道之君,桀纣豈不仁之主,蓋由亂臣賊子害義辜恩,容奸事在目前,所以申怒天下。
今承天命,權旌掌節,腰懸金印,捧毂推輪,手執黃旗,特賜斧钺,驅萬隊之甲兵,掃四方之妖孽。
先修棧道,次取散關,涉西河,擄魏豹,擒夏悅,斬張仝,捉陳餘于馬前,渡精兵于陉口;感黃龍之相助,有白鹿以跑泉。
滹河布陣靠岸排兵,今有雄兵三十萬,名将一千員,磨刀則太行山缺,飲水則孟津河幹,怒目則鬼哭神嚎,喊聲則河翻海沸。
今者水陸并進,船騎雙行,想燕邦隻在目前,觀各城如同反掌。
信聞燕趙二國唇齒之邦,唇今既喪,齒又何安?信不欲逼城下寨,權于界首屯軍。
如書到日即能倒戈獻城,君臣納降,免緻黎民枉遭塗炭。
大漢左丞相太保大将軍關外六國都招讨征東破楚大元帥韓信書。
臧陟聽罷大驚,曰:&ldquo此事若何?&rdquo文通曰:&ldquo大王勿慮,臣憑三寸舌,去說韓信罷兵保燕全地。
&rdquo臧陟曰:&ldquo韓信乃世之高才,智謀足備,須用仔細。
&rdquo文通曰:&ldquo大王放心,但乞國寶合同文字為驗,若臣說中韓信,則發此合同文字送與大王。
&rdquo臧陟依言,即用寶印押立文書付與文通。
通拜辭出城,投至趙國。
左右報與韓信曰:&ldquo燕王使大夫蒯文通來見元帥。
&rdquo信問左車曰:&ldquo文通此來何意?&rdquo左車曰:&ldquo文通巧舌善說,元帥且休見之,隻說元帥禮待楚使,令通館驿安下,待楚使回,方與相見。
老拙先與之會,看其來意何如?&rdquo信大喜,依言吩咐,把門将校勿放通入,隻令驿中安歇。
将校得令。
文通三日不能見信,悶坐不悅,乘馬上街閑遊,偶逢左車。
文通暗思:未能見信,不若先說左車,遂縱馬近前曰:&ldquo吾乃燕使蒯文通。
&rdquo言訖墜身落馬,詐疾不能舉止。
左車令人扶通上馬,文通目視左車,大泣不止。
左車思想:此乃文通之計,必然來勸說詞,吾不如先說文通歸漢。
乃問曰:&ldquo公莫非說客,故先效申包胥之哭乎?公聽吾一言。
今韓元帥用兵如神,所至克捷,料燕國彈丸之地,一敵而必破之。
大夫若肯歸漢,必有重用,念老拙亡國之臣,才識卑陋,辱元帥禮待甚厚,公不如早降,若待燕破,公降晚矣,況漢将兵屯界上,元帥威令甚急,公宜思之。
&rdquo文通被左車說話一遍,不獲片言,自思來說韓信,不想吾反先中左車之計,但左車之言誠是。
左車見文通默然不語,乃又曰:&ldquo公勿躊躇,若肯降漢,即當自決,以何物為信驗耳?&rdquo文通徐徐答曰:&ldquo吾本欲見元帥,乞其罷兵,及思公言亦甚有理。
&rdquo于袖中取出合同付左車曰:&ldquo此乃燕王合同文字,不免與公以為信驗。
&rdquo左車收訖,與通辭别。
通回館驿而去。
左車入内,見信具言說通歸降,随将合同文字呈上。
信視之大喜。
令召蒯通相見,亦以厚禮待之。
次日即遣使持合同文字從見燕王。
燕王臧陟視之,果真大怒,罵文通曰:&ldquo蒯文通果中韓信之謀。
&rdquo少頃又報,漢将夏侯嬰引兵在于城下,請王上城打話。
陟依言上城。
夏侯嬰曰:&ldquo大王若肯降漢,同功破楚,以報義帝之仇。
大王爵位亦保,豈不美乎?&rdquo臧陟自思:韓信難敵,文通已去,遂下城與嬰相見,并馬同赴趙國見信。
信正在帳與左車議事,忽報燕王與夏侯嬰來至。
信請臧陟入帳,禮畢設宴相待,仍命陟還燕,待奏漢王裁決。
隻留文通在于部下。
燕國既平,信傳令所屯燕界軍馬拔寨回趙,即令左車修表及燕趙二國降書符印,遣人赍赴洛陽奏捷。
漢王接表覽畢大喜曰:&ldquo韓信累有大功。
二國連下,可謂難矣。
&rdquo乃遣使還,令信進兵收取三齊,使至趙國,韓信領旨移兵從齊不題。
後人有詩贊曰: 戰書一紙換降書,臧陟何曾見得明。
謾道左車能料理,也須元帥有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