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三薦韓信為元帥
關燈
小
中
大
卷之二
蕭何三薦韓信為元帥
卻說韓信辭别張子房,單馬棄楚歸漢。
數日行至散關。
楚将锺離末領兵随後追近大聲呼曰:&ldquo韓信何往?&rdquo信曰:&ldquo楚王不用,吾今西歸。
&rdquo锺離末曰:&ldquo楚王命吾追趕,若見公即斬之。
&rdquo信曰:&ldquo生死在将軍,若能免命,誓不相忘。
&rdquo末亦不忍誅之,謂信曰:&ldquo吾放爾西歸,但将軍富貴之時休忘今日。
&rdquo言訖,二人各别。
且說子房離卻鹹陽,周遊列國。
入齊說田橫反楚,自稱齊王;入魏說魏豹反楚,入燕說韓慶反,領兵五百殺臧陟;入趙說陳餘返逼張耳。
自是各國不甯。
一日,人報田橫反了楚,自立尊号不服楚王。
王聞奏大怒曰:&ldquo吾不親征以除反賊,則諸侯誰懼?&rdquo即日點起大軍三十萬,親征田橫,去後不題。
且說韓信已過散關,路逢陳宣。
信問宣往褒州之路。
陳宣指從陳倉而去,過卻陳倉,前至棧道。
信聽言罷,正行聞,忽見一老人。
信問曰:&ldquo此去陳倉,公識路否?&rdquo老人曰:&ldquo爾莫非韓信乎?&rdquo信曰:&ldquo然。
&rdquo老人引信入陳倉口,數十裡有一大石。
信步至石上,四顧而下,以劍尖畫石留詩一首詩日: 韓信經石過,西回握将權。
東降秦楚将,此處斬章邯。
題畢問老人曰:&ldquo此去南鄭多少路程?&rdquo老人曰:&ldquo八百馀裡。
&rdquo信怒其詐,欲殺之。
老人曰:&ldquo願賜一劍。
&rdquo信将一劍殺于地上,劍過處其人并無血,盡乃白膏。
信大驚歎曰:&ldquo誤殺此道人也。
&rdquo不數日信至褒州,入招賢館,見夏侯嬰。
禮畢,信曰:&ldquo某特棄楚歸漢,漢王若何?&rdquo嬰曰:&ldquo漢王乃賢主也。
今正廣招天下賢士。
&rdquo信曰:&ldquo略知。
&rdquo嬰具酒食待信畢,與信坐叙,問信曰:&ldquo将之道何如?&rdquo信曰:&ldquo為将之道有七:大敵在前不可卻後;雨不張蓋,暑不執扇;三軍未膳,将不可食;罰不避骨肉,賞不擇冤仇。
此為将之道也。
&rdquo嬰大喜。
次日奏漢王曰:&ldquo今韓信來歸,此人甚有奇能,乞王擢用。
&rdquo漢王聞奏,封信為散典官。
(按:此職乃今時之獄官也)信受職,便點獄囚,死罪一十三人盡皆放免。
有巡軍知之,急捉獄囚,來奏漢王。
王大怒,将信與獄囚一同斬首,命夏侯嬰為監斬官。
信歎曰:&ldquo既謀天下,何殺壯士乎?&rdquo嬰見信言慷慨,命且留住,隻将獄囚一十三人斬訖,嬰即見蕭何曰:&ldquo韓信乃世之高士,怎生脫免?&rdquo蕭何即與夏侯嬰同見漢王,具言信不可殺,漢王方免。
蕭何邀信到于本宅,酒禮待之。
問信曰:&ldquo公放獄囚者何也?&rdquo信曰:&ldquo獄囚乃秦之罪人。
今王欲立天下,豈不慰萬民之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棄小就大,王者之道也。
&rdquo蕭何聽罷大喜,盛禮待信。
謂信曰:&ldquo公且寬心,有日薦公為将。
&rdquo信忙緻謝。
蕭何次日入朝秦曰:&ldquo韓信故放獄囚,乃棄小就大,以獄囚乃秦之罪人。
秦因刑戮枉法,今王欲圖天下,宜慰萬民之望。
&rdquo又曰:&ldquo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信之高見。
信有功也,願王詳察。
&rdquo漢王終不悅信,不納而退。
何回宅與信閑話。
明日又奏王曰:&ldquo大王自布衣斬蛇,興義取秦天下,今不能與楚争鋒,不得已而忍受南鄭褒州,寬仁布德,感賢人千裡而至,正宜開誠任用,乃舍置之,非所以招賢也。
&rdquo漢王曰:&ldquo吾觀韓信居鄉無名,又兼年輕,豈成大事?&rdquo何曰:&ldquo自古用人以才以德,何在虛名。
昔周武王拜太公為軍師,非拜其年,因其才也;臣觀韓信有孫吳之韬略,管樂之才能;若用為将,天下不日可定矣。
&rdquo王曰:&ldquo韓信既有才能,何故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甘冒胯夫之名,何也?&rdquo蕭何曰:&ldquo昔傅說居于版築,高宗肖像求之而始得;太公釣于渭濱,文王因夢求之而始遇;管仲囚于檻車,鮑叔薦之而始用。
自古賢智豪傑之士,莫不先屈抑而窘迫,信之困辱亦其時之
數日行至散關。
楚将锺離末領兵随後追近大聲呼曰:&ldquo韓信何往?&rdquo信曰:&ldquo楚王不用,吾今西歸。
&rdquo锺離末曰:&ldquo楚王命吾追趕,若見公即斬之。
&rdquo信曰:&ldquo生死在将軍,若能免命,誓不相忘。
&rdquo末亦不忍誅之,謂信曰:&ldquo吾放爾西歸,但将軍富貴之時休忘今日。
&rdquo言訖,二人各别。
且說子房離卻鹹陽,周遊列國。
入齊說田橫反楚,自稱齊王;入魏說魏豹反楚,入燕說韓慶反,領兵五百殺臧陟;入趙說陳餘返逼張耳。
自是各國不甯。
一日,人報田橫反了楚,自立尊号不服楚王。
王聞奏大怒曰:&ldquo吾不親征以除反賊,則諸侯誰懼?&rdquo即日點起大軍三十萬,親征田橫,去後不題。
且說韓信已過散關,路逢陳宣。
信問宣往褒州之路。
陳宣指從陳倉而去,過卻陳倉,前至棧道。
信聽言罷,正行聞,忽見一老人。
信問曰:&ldquo此去陳倉,公識路否?&rdquo老人曰:&ldquo爾莫非韓信乎?&rdquo信曰:&ldquo然。
&rdquo老人引信入陳倉口,數十裡有一大石。
信步至石上,四顧而下,以劍尖畫石留詩一首詩日: 韓信經石過,西回握将權。
東降秦楚将,此處斬章邯。
題畢問老人曰:&ldquo此去南鄭多少路程?&rdquo老人曰:&ldquo八百馀裡。
&rdquo信怒其詐,欲殺之。
老人曰:&ldquo願賜一劍。
&rdquo信将一劍殺于地上,劍過處其人并無血,盡乃白膏。
信大驚歎曰:&ldquo誤殺此道人也。
&rdquo不數日信至褒州,入招賢館,見夏侯嬰。
禮畢,信曰:&ldquo某特棄楚歸漢,漢王若何?&rdquo嬰曰:&ldquo漢王乃賢主也。
今正廣招天下賢士。
&rdquo信曰:&ldquo略知。
&rdquo嬰具酒食待信畢,與信坐叙,問信曰:&ldquo将之道何如?&rdquo信曰:&ldquo為将之道有七:大敵在前不可卻後;雨不張蓋,暑不執扇;三軍未膳,将不可食;罰不避骨肉,賞不擇冤仇。
此為将之道也。
&rdquo嬰大喜。
次日奏漢王曰:&ldquo今韓信來歸,此人甚有奇能,乞王擢用。
&rdquo漢王聞奏,封信為散典官。
(按:此職乃今時之獄官也)信受職,便點獄囚,死罪一十三人盡皆放免。
有巡軍知之,急捉獄囚,來奏漢王。
王大怒,将信與獄囚一同斬首,命夏侯嬰為監斬官。
信歎曰:&ldquo既謀天下,何殺壯士乎?&rdquo嬰見信言慷慨,命且留住,隻将獄囚一十三人斬訖,嬰即見蕭何曰:&ldquo韓信乃世之高士,怎生脫免?&rdquo蕭何即與夏侯嬰同見漢王,具言信不可殺,漢王方免。
蕭何邀信到于本宅,酒禮待之。
問信曰:&ldquo公放獄囚者何也?&rdquo信曰:&ldquo獄囚乃秦之罪人。
今王欲立天下,豈不慰萬民之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棄小就大,王者之道也。
&rdquo蕭何聽罷大喜,盛禮待信。
謂信曰:&ldquo公且寬心,有日薦公為将。
&rdquo信忙緻謝。
蕭何次日入朝秦曰:&ldquo韓信故放獄囚,乃棄小就大,以獄囚乃秦之罪人。
秦因刑戮枉法,今王欲圖天下,宜慰萬民之望。
&rdquo又曰:&ldquo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信之高見。
信有功也,願王詳察。
&rdquo漢王終不悅信,不納而退。
何回宅與信閑話。
明日又奏王曰:&ldquo大王自布衣斬蛇,興義取秦天下,今不能與楚争鋒,不得已而忍受南鄭褒州,寬仁布德,感賢人千裡而至,正宜開誠任用,乃舍置之,非所以招賢也。
&rdquo漢王曰:&ldquo吾觀韓信居鄉無名,又兼年輕,豈成大事?&rdquo何曰:&ldquo自古用人以才以德,何在虛名。
昔周武王拜太公為軍師,非拜其年,因其才也;臣觀韓信有孫吳之韬略,管樂之才能;若用為将,天下不日可定矣。
&rdquo王曰:&ldquo韓信既有才能,何故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甘冒胯夫之名,何也?&rdquo蕭何曰:&ldquo昔傅說居于版築,高宗肖像求之而始得;太公釣于渭濱,文王因夢求之而始遇;管仲囚于檻車,鮑叔薦之而始用。
自古賢智豪傑之士,莫不先屈抑而窘迫,信之困辱亦其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