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公稱帝封諸侯
關燈
小
中
大
于山内。
胡曾先生有詩歎曰: 義帝南遷路入彬,國王身死亂山深。
不知埋恨窮泉後,幾度西陵并水沉。
子房既入鹹陽,詐裝雲遊道人,作謠歌一首,用錢賄誘街市小兒歌唱其謠日: 有個人人,隔壁搖鈴。
隻聽其聲,不見其形。
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不數日間,滿城街市小兒盡皆唱念此歌,上下無不聽知。
子房因見項伯,甚喜,留宿于家,每日閑話。
項伯入朝,子房堂上閉步,見一書架堆積書籍甚多,仔細取看,内有文書一封,名日:鎖諸侯法,上寫執戟郎官韓信書。
子房展看良久,歎曰:&ldquo妙機!真奇才也。
此乃興帝圖王之術。
&rdquo歎息未已,項伯忽至。
子房起而問曰:&ldquo公自朝回,為何不悅?&rdquo項伯曰:&ldquo今日退朝遲晏,因為楚王問群臣街上小兒謠言有何兇吉,無人敢對,楚王怒起。
&rdquo子房曰:&ldquo謠言如何說?&rdquo伯具念歌詞。
子房曰:&ldquo此歌别無其意,隻說楚王為帝,當衣錦還鄉。
&rdquo項伯聞言一時省悟,即入朝奏曰:&ldquo臣至家思想,小兒謠言别無甚意,隻言陛下衣錦當還故鄉。
&rdquo王見說大喜,遂傳旨意,差撥三萬民夫前往彭城備建殿閣。
左谏議韓生谏曰:&ldquo大王不可遷都。
&rdquo王曰:&ldquo何也?&rdquo生曰:&ldquo秦之地四關俱險,八水三川,自古建都興隆之地,威鎮諸侯,若都彭城,棄實就虛,非國之福,願王思之。
&rdquo楚王曰:&ldquo吾意決矣,爾勿多言。
&rdquo韓生又曰:&ldquo大王輕信小兒謠言,棄大就小,失其地利,根本動搖,萬一有變,何以制之?&rdquo王大怒曰:&ldquo吾掌百萬雄兵,誰敢與吾為敵?爾何妄言,再奏必斬。
&rdquo韓生不忍,舍死又谏曰:&ldquo大王不信臣言,正猶木猴見果之說。
昔春秋楚文王善弈棋,外國進一木猴,尤善于奕。
文王與之鬥,被猴屢勝。
文王乃以果觑之。
猴因視果,遂敗局,踴身跳于文王頭上。
文王怒賜猴死。
于子其奏日:&lsquo猴乃山中之獸耳,焉知禮法,可免其死。
&rsquo文王不允,竟殺之。
今王徒見近小不識遠大,何異于此。
&rdquo楚王睜目大怒曰:&ldquo豎子乃敢譏朕,推出斬之。
&rdquo韓生低首無言,須臾綁至市曹。
韓生呼鹹陽父老告曰:&ldquo吾今日谏王被刖,與比幹、伍員無異。
&rdquo有監斬官韓信曰:&ldquo爾有五罪,何言比幹、伍員乎?當日楚王掘始皇墓,爾不谏,罪之一也;王殺秦子嬰二百馀口,爾不谏,罪之二也;王燒阿房官,爾不谏,罪之三也;王信張良說,放漢王西歸,爾不谏,罪之四也;命王遷都,雖所宜谏,乃比王于禽獸,譏謗主上,罪之五也。
&rdquo韓生聞語默然。
信叱曰:&ldquo速斬回報。
&rdquo 當下子房在旁,看見韓信言詞剀切,威令果斷,乃私歎曰:&ldquo此人真天下之英雄,當今之豪傑。
&rdquo嗟訝弗已,見信乘馬歸宅,遂蹑迹至信門首,令人通報求見。
韓信出戶相迎,禮畢序坐。
子房曰:&ldquo某有一劍,特來賣與足下。
&rdquo韓信視劍笑曰:&ldquo劍有何能?&rdquo子房曰:&ldquo劍有三口,一曰天子劍,二曰宰相劍,三曰元帥劍。
天子劍賣與漢王,宰相劍賣與蕭何,元帥劍賣與足下。
&rdquo韓信驚問曰:&ldquo公莫非子房乎?&rdquo子房曰:&ldquo然。
&rdquo信曰:&ldquo某出身寒賤,草木之軀,公何念信?&rdquo子房曰:&ldquo前者竊見足下之書,鎖諸侯之法,足徵公有将相之才,古今罕見者也。
&rdquo信默然長歎。
子房又曰:&ldquo此劍願獻與公疊納下。
&rdquo信曰:&ldquo某乃楚臣,安受漢劍?&rdquo子房曰:&ldquo不然。
大丈夫避暗投明,棄邪歸正,理之常耳。
古人雲:&lsquo良禽相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
&rsquo昔姜太公避纣而歸文王,興周八百馀年天下。
百裡奚棄虞歸秦,相穆公而成霸業。
自古賢哲之士,莫不舍經行權以圖建功立業,況以公之才略,職受執戟郎官,豈不辱沒英傑?縱使依依于楚,吾視楚王終不能展公之抱負;公若棄楚歸漢,漢必重用,大丈夫識時達變正所宜耳,願公思之。
&rdquo韓信聽罷,自思楚王不能信用,恐終屈抑,乃答曰:&ldquo容某先辭楚王,如楚王不用,後歸漢也。
&rdquo次日,信上表辭楚王。
王視之怒曰:&ldquo胯夫豎子,要爾何用?樗栎之材,何足道哉?&rdquo韓信退朝。
子房再至見信,言楚王不用,子房大喜,遂即修書一封付與韓信,令信傳與蕭何。
子房辭别,信即收拾行李,單馬而出鹹陽。
《兩漢傳志》一卷終
胡曾先生有詩歎曰: 義帝南遷路入彬,國王身死亂山深。
不知埋恨窮泉後,幾度西陵并水沉。
子房既入鹹陽,詐裝雲遊道人,作謠歌一首,用錢賄誘街市小兒歌唱其謠日: 有個人人,隔壁搖鈴。
隻聽其聲,不見其形。
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不數日間,滿城街市小兒盡皆唱念此歌,上下無不聽知。
子房因見項伯,甚喜,留宿于家,每日閑話。
項伯入朝,子房堂上閉步,見一書架堆積書籍甚多,仔細取看,内有文書一封,名日:鎖諸侯法,上寫執戟郎官韓信書。
子房展看良久,歎曰:&ldquo妙機!真奇才也。
此乃興帝圖王之術。
&rdquo歎息未已,項伯忽至。
子房起而問曰:&ldquo公自朝回,為何不悅?&rdquo項伯曰:&ldquo今日退朝遲晏,因為楚王問群臣街上小兒謠言有何兇吉,無人敢對,楚王怒起。
&rdquo子房曰:&ldquo謠言如何說?&rdquo伯具念歌詞。
子房曰:&ldquo此歌别無其意,隻說楚王為帝,當衣錦還鄉。
&rdquo項伯聞言一時省悟,即入朝奏曰:&ldquo臣至家思想,小兒謠言别無甚意,隻言陛下衣錦當還故鄉。
&rdquo王見說大喜,遂傳旨意,差撥三萬民夫前往彭城備建殿閣。
左谏議韓生谏曰:&ldquo大王不可遷都。
&rdquo王曰:&ldquo何也?&rdquo生曰:&ldquo秦之地四關俱險,八水三川,自古建都興隆之地,威鎮諸侯,若都彭城,棄實就虛,非國之福,願王思之。
&rdquo楚王曰:&ldquo吾意決矣,爾勿多言。
&rdquo韓生又曰:&ldquo大王輕信小兒謠言,棄大就小,失其地利,根本動搖,萬一有變,何以制之?&rdquo王大怒曰:&ldquo吾掌百萬雄兵,誰敢與吾為敵?爾何妄言,再奏必斬。
&rdquo韓生不忍,舍死又谏曰:&ldquo大王不信臣言,正猶木猴見果之說。
昔春秋楚文王善弈棋,外國進一木猴,尤善于奕。
文王與之鬥,被猴屢勝。
文王乃以果觑之。
猴因視果,遂敗局,踴身跳于文王頭上。
文王怒賜猴死。
于子其奏日:&lsquo猴乃山中之獸耳,焉知禮法,可免其死。
&rsquo文王不允,竟殺之。
今王徒見近小不識遠大,何異于此。
&rdquo楚王睜目大怒曰:&ldquo豎子乃敢譏朕,推出斬之。
&rdquo韓生低首無言,須臾綁至市曹。
韓生呼鹹陽父老告曰:&ldquo吾今日谏王被刖,與比幹、伍員無異。
&rdquo有監斬官韓信曰:&ldquo爾有五罪,何言比幹、伍員乎?當日楚王掘始皇墓,爾不谏,罪之一也;王殺秦子嬰二百馀口,爾不谏,罪之二也;王燒阿房官,爾不谏,罪之三也;王信張良說,放漢王西歸,爾不谏,罪之四也;命王遷都,雖所宜谏,乃比王于禽獸,譏謗主上,罪之五也。
&rdquo韓生聞語默然。
信叱曰:&ldquo速斬回報。
&rdquo 當下子房在旁,看見韓信言詞剀切,威令果斷,乃私歎曰:&ldquo此人真天下之英雄,當今之豪傑。
&rdquo嗟訝弗已,見信乘馬歸宅,遂蹑迹至信門首,令人通報求見。
韓信出戶相迎,禮畢序坐。
子房曰:&ldquo某有一劍,特來賣與足下。
&rdquo韓信視劍笑曰:&ldquo劍有何能?&rdquo子房曰:&ldquo劍有三口,一曰天子劍,二曰宰相劍,三曰元帥劍。
天子劍賣與漢王,宰相劍賣與蕭何,元帥劍賣與足下。
&rdquo韓信驚問曰:&ldquo公莫非子房乎?&rdquo子房曰:&ldquo然。
&rdquo信曰:&ldquo某出身寒賤,草木之軀,公何念信?&rdquo子房曰:&ldquo前者竊見足下之書,鎖諸侯之法,足徵公有将相之才,古今罕見者也。
&rdquo信默然長歎。
子房又曰:&ldquo此劍願獻與公疊納下。
&rdquo信曰:&ldquo某乃楚臣,安受漢劍?&rdquo子房曰:&ldquo不然。
大丈夫避暗投明,棄邪歸正,理之常耳。
古人雲:&lsquo良禽相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
&rsquo昔姜太公避纣而歸文王,興周八百馀年天下。
百裡奚棄虞歸秦,相穆公而成霸業。
自古賢哲之士,莫不舍經行權以圖建功立業,況以公之才略,職受執戟郎官,豈不辱沒英傑?縱使依依于楚,吾視楚王終不能展公之抱負;公若棄楚歸漢,漢必重用,大丈夫識時達變正所宜耳,願公思之。
&rdquo韓信聽罷,自思楚王不能信用,恐終屈抑,乃答曰:&ldquo容某先辭楚王,如楚王不用,後歸漢也。
&rdquo次日,信上表辭楚王。
王視之怒曰:&ldquo胯夫豎子,要爾何用?樗栎之材,何足道哉?&rdquo韓信退朝。
子房再至見信,言楚王不用,子房大喜,遂即修書一封付與韓信,令信傳與蕭何。
子房辭别,信即收拾行李,單馬而出鹹陽。
《兩漢傳志》一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