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 和議成洪皓歸朝

關燈
等動有經天緯地之才,如縱之歸,是放虎入山,自遺其患,陛下宜早圖之。

    ”金主歎曰:“孤失計較矣。

    ”時報宋行人已出了燕地,金主即下命遣七騎漏夜追之。

    騎兵急迫至淮西,皓等已在舟中矣。

    騎兵不及捉獲,自回金國,不在話下。

     卻說洪皓與沈昭遠等歸至京師,朝見高宗。

    沈昭遠複奏知金主不受禮物之意,高宗深服其論,召洪皓、朱弁、張邵入内殿見之。

    帝親慰皓曰:“朕以太後未歸之時,得卿遺書,着李微持歸,寡人甚喜,以為太後在金二十年,未知甯否,雖遣使百輩,不如卿一書。

    今卿留金十五年而還,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漢之蘇武不能過是。

    ”洪皓頓首奏曰:“臣在金國,頗知聲勢。

    金人所大畏服者,惟有嶽飛,至不敢以名呼之,惟曰‘嶽爺爺’。

    及聞其死,諸酋皆酌酒相賀。

    陛下須念先帝受無窮之辱,乘其未及禦備,早定大計,不可失也。

    ”帝曰:“割地之約,已有盟誓。

    今太後車駕才歸,即若變更,不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皓曰:“拘小信而失大義,明智者不為也。

    昔湯武之得天下,若拘小信,則桀、纣不當誅,天下終不能定也。

     陛下今以盟誓自拘,而忘切齒之雠,倘洪基為金人所得,陛下竟為南渡之偏安。

    臣等辛苦半生,亦無益矣。

    ”朱弁亦曰:“陛下與金人講和,上返梓宮,次迎太後,此皆知時知機之明。

    然時運而往,或難固執。

    機動有變,宜鑒未兆。

    盟可守,而詭詐之心宜默以待之;兵可息,而消弭之術宜詳以講之。

    金人以黩武為至德,以苟安為太平。

    虐民而不恤民,廣地而不廣德,此皆天助中興之勢。

    若時與機,陛下既知于始,願圖厥終。

    ”高宗見二人陳論剀切,甚稱善。

    皓等已退出,次日降下聖旨,以皓、弁所論下丞相府議之。

    秦桧見诏下,深惡皓等,曰:“老儒輩才得歸國,便有許多話說。

    ”即奏朱弁以初補官易宣教郎直秘閣,除洪皓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

    皓自知忤于秦桧,連疏求退,乞終養老母。

    帝曰:“朕得卿回,正将講論治道,豈可舍朕去耶。

    ”不允其請。

    後被桧安置英州,徙袁州,卒。

     卻說高宗以太後回銮,和好既成,深加秦桧之功,進封桧為秦、魏兩國公。

    诏下,桧自思封兩國是與蔡京職同,辭不受。

     然桧雖辭,而權柄不下矣。

    凡是朝廷政令,出其府中,誰敢或違之。

    時樞密使萬俟卨因事入見秦桧,桧與之交論片時,因問卨曰:“嶽飛臨死時,曾有何言?”卨曰:“曾道,‘早信道月長老之言,不落風波之難。

    ’”桧曰:“道月長老何如人?”卨曰:“居金山寺,乃通靈和尚也。

    ”桧曰:“嶽飛謀反,必是此人指教。

    ”即差手下提轄官何立,赍信牌前去揚子江金山寺,提取道月長老,解來問罪。

    何立領了批文,即日離了臨安,從揚子江迳往金山寺。

    到于山門之外,隻聽得鐘聲隐隐,磬韻铮铮,正遇着道月長老升堂說法。

    何立纜下船隻,帶領一二人,走在衆僧群内侍立,且聽說了佛法,然後捉他未遲。

    隻見那長老到于法座前,整頓袈裟,燃香問訊,皈依三寶已畢,合了掌,大道一聲問訊,遂上法座,盤足結跏而坐,瞑目少刻間,吟出一偈雲:吾年三十九,是非終日有。

    不為自己身,隻為多開口。

     何立自東來,我向西邊走。

    不是佛力大,已平落人手。

     道月長老說偈畢,在法座上奄然而逝。

    衆僧齊合掌道:“師父已圓寂去了。

    ”何立見長老坐化而死,吃了一驚,乃取出秦桧帖文與衆僧看,曰:“今蒙秦太師差牌,要拘長老,有事究問,不想已坐化而去。

    隻恐其中有詐,使我如何回複太師?”衆僧曰:“我師父已知太師差人來拘,故登座說偈而逝。

    此明白事耳,有何詐僞?”何立曰:“爾衆僧須将長老屍骸燒化了,方可回複。

    ”有執事僧曰:“此亦不難。

    ”即令架起柴棚,将長老法身擡上,舉火燒之。

    不移時,飛焰淩空,一聲震響,衆僧人近前觀之,見道月長老已成幾根白骨。

    何立看見,隻得與衆人回臨安去了。

    衆僧乃将道月長老骸骨龛于寺之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