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 和議成洪皓歸朝

關燈
卻說何鑄、曹勳回至臨安,朝見高宗,曰:“臣領诏書通兩國講和之好,見金主,深達陛下至誠之意,金主允臣許歸太上皇梓宮,及韋太後車駕。

    着臣先回奏知陛下,金主随即遣大臣送到皇太後矣。

    ”高宗聞奏大悅,曰:“若果金主肯歸吾皇太後及三梓宮,朕當永懷至德,所謂生死而骨肉者也。

    ”何鑄、曹勳既退。

    次日,金宣徽使劉筈赍金主所賜衮冕圭,冊帝為大宋皇帝。

    仍傳遞送韋太後還國。

    高宗受冊已畢,設宴款待劉筈,因問之曰:“金主許歸太後,約在何日?”劉筈起而對曰:“金主遣臣先傳與陛下,皇太後車駕與臣同日離燕地,不久亦至矣。

    ”高宗聞筈所言,喜不自勝。

    宴罷,次日與廷臣議見太後,當行何禮待之,何鑄曰:“金主既歸皇太後,陛下須用出郭迎接,以示所重。

    ”高宗然之。

    即準備銮駕,率群臣出離臨安。

     行至臨平地界,使臣傳韋太後車駕将近。

    帝聽了,遂出銮駕迎候。

    衆百官齊齊擺列道邊。

    遙聞前面鼓樂喧嘩,車聲辚辚,一行從人擁着皇太後車駕來到。

    衆百官拜迎路傍,高宗親入接見韋後,母于歡悅不自勝。

    高宗複登銮駕,随太後車駕,一同進入臨安。

    中外軍民百姓各排門迎接,無不踴躍歡呼,皆言皇太後複還,朝廷社稷之福也。

    高宗迎入内殿,率衆百官朝賀罷,衆臣見太後因久留金國近二十年,北地風霜不常,而後鬓發蒼白,各嗟呀不已。

    高宗再拜曰:“寡人以太後之故,屈恥求和,不吝中國所有,悉從之。

    今已見慈顔,是寡人之心志滿于此矣。

    ”太後愀然不悅,既而泣下,曰:“王以吾車駕南還,遂言滿足心志,其如父兄之恥辱何?吾近在金國,時聞得本朝兵勢大振,四方從風,其成敗勝負之機實在于王。

    若今專憑講和,分天下為南北,權各有歸,又不知久後孰為君,孰為臣,使中原士民無所專主,禮樂征伐,不統于一人。

    失先帝創立之洪基,忘不共戴天之雠恨,非英明剛斷之主哉。

    若今不即報複,卻使金人養成銳氣,鼓勇南來,則王又能安處廠隅,而滿其心志乎?”高宗聞後語默然,惟曰:“待寡人與群臣議之。

    ”是日,因奉太後入居慈甯宮。

    時紹興十二年秋八月也。

     越三日,金行人傳到徽宗皇帝及鄭、邢二皇後三梓宮。

    将到臨安,乞聖旨預行措置。

    帝聞此消息,即下命中外宰執,沿途迎接梓宮。

    喪至,帝更易缌服迎候,安奉三梓宮于龍德别殿。

     仍命廷臣仿舊制,執喪哀臨三日。

    至冬十月,帝下诏葬徽宗及鄭後于永固陵,以邢後附之。

     高宗以和好成,複遣使臣沈昭遠、楊願二人詣金國謝恩,及請歸宋行人。

    教沈昭遠賀金主生辰,楊願賀正旦,賀禮俱用金茶器千兩、銀酒器萬兩、錦绮千疋。

    曹勳谏曰:“陛下遣使詣金謝恩,禮之本。

    然若以二使為辭,必使外國諸侯聞之,皆以我無制金人之策,惟将竭中國财物以奉承之,似太怯矣。

    止宜遣一使,通命可也。

    ”高宗不聽,竟遣二人而行。

    沈昭遠辭帝,迳赴金國,進上賀生辰及正旦禮物。

    金主大喜,謂衆臣曰:“我知宋帝不負吾國之恩,今遵誓書依期進來禮物,此不失其盟好也。

    寡人亦須重報之耶?”律德奏曰:“陛下受賀禮,亦在酌宜處之。

    如逾禮接受,恐中國有譏吾主專意于财物也,非示威于外國計。

    可循契丹例,不用兩接其禮,遣還使人,照依常歲受賀。

    則諸侯聞之,皆以陛下重于德義,而無有不悅服者矣。

    ”金主從其谏,即遣還使人,不受賀禮,仍以宋行人洪皓、張邵、朱弁還國。

    诏命已下,适兀朮自汴京渡淮北回朝見金主。

     金主以其久勞師在外,甚撫慰之。

    兀朮奏曰:“臣自領兵南下,不能占寸土以歸陛下,甚緻損折兵馬,耗費糧草,臣之罪不容掩矣。

    ”金主曰:“勝敗兵家之常,非爾之不盡心,皆緣未得地利故也,何罪之有!”遂封兀朮為太師,領三省事。

    兀朮謝恩畢,既聞诏已歸宋行人,複奏曰:“中國既成講和,息争罷戰,休養軍士,誠亦善事也。

    主人既歸以梓宮、太後,德之至矣。

    複許歸宋行人一起,甚非其利。

    蓋聞洪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