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 何鑄複使如金國

關燈
親黨王會前來鄂州,抄紮嶽飛、張憲二家。

    王會至嶽侯家,錄其财産,有每年朝廷欽賜之物,一一皆記某年月日某人送至,俱封記在庫。

    其家産器血,盡行入官。

    兩家人口解到江州。

    抄其住宅,将秦國夫人李氏并子嶽雷、嶽霖、嶽震、嶽霆,嶽雲長子嶽甫、次子嶽申,男婦鞏氏及家下人口,與張憲家屬,編發嶺南去訖。

     話分兩頭。

    卻說金國熙宗皇帝,近日聽得南朝消息傳人燕都,說道嶽飛父子于舊年十二月,被秦桧誣以謀反矯诏下大理寺,至二十九日勒死于獄中。

    其子嶽雲及部将張憲皆被斬了。

     熙宗聞之,喜曰:“體桧所謀,委的不負吾國也。

    ”彼國諸酋聞知嶽飛父子已死,無不酌酒稱賀雲:“和議自此堅矣。

    ”忽兀朮亦上表雲:“南朝所可畏者,惟嶽飛一人而已。

    其餘不足慮也。

    請再遣人詣南朝講和,以體中國之強弱。

    ”熙宗允奏,仍下诏遣蕭毅複如中國議和。

     蕭毅領诏,離了燕地,迳到臨安。

    次早會朝,入見高宗,進上講和诏書。

    高宗覽罷謂毅曰:“寡人有天下,而養不及親。

     道君皇帝龍升漠北,今無及矣。

    朕因和議,遣使馳奔驿道,殆無虛日。

    爾金國皇帝立信誓明,言歸我太後。

    朕不恥和,凡北國有所需求,弗吝與之。

    及此尚未見太後的實美音,爾金主果有何意?不然,朕跨江臨淮,躬禦六龍,乘兩河忠義之銳氣,罄東南屢年漕運之儲積,整甲戈,嚴士馬,誠不憚于用兵矣。

    ”蕭毅聞高宗之語,心志遑遑,惟領命而已。

    次日,高宗降出聖旨,着命何鑄、曹勳往金國複命。

    何鑄披诏,遂入辭高宗而後行。

    高宗召至内殿,谕之曰:“朕北望廷闱,無淚可揮。

    卿見金主,當曰慈親之在上國,一老人耳。

    在本國,則所系甚重。

     以至誠說之,庶彼有感動。

    ”鑄叩首領命而出,與曹勳、蕭毅一同離臨安,迤逦望北地進發。

     及至金國,鑄朝見熙宗,首以太後為請,後以複命之辭。

     金主曰:“先朝基業已如此矣,豈可辄改!何必固以歸太後為請?”何鑄奏曰:“吾主以韋太後春秋既高,太上皇龍已遐升,是其欲盡贍養之道,無由而緻也。

    且吾主富有天下,而奉顔順意不及其親,每退思之暇,遙瞻北廷,春樹暮雲,晨寝荒涼,未嘗不汲汲于衷矣。

    譬如士民,有切于奉養者,或因事而他出,或羁系于異鄉,亦思馳省其親之面,而盡一日之歡也。

     何況貴為天子,錦衣玉食,崇瓊瑤華麗之高,居列中官内侍之使令,而經年不獲睹其親者乎?”曹勳亦再三懇請,曰:“陛下若以慈仁之心推及于人,使吾主得以近侍皇太後,非惟佩德不淺,抑且金國有所取用,無不允從矣。

    ”蕭毅亦為之請曰:“臣通使中國,宋帝再三緻意,以陛下蒙允講和,深感盛德,每念太上皇及韋後久質在金,今既講和,須令還國,使梓宮得安于永陵,母子完聚乎内廷,此陛下推及仁愛之至。

    天下諸侯聞之,皆以陛下不拘人之母,所以廣其孝也。

    不留人之柩,所以昭其信也。

    為質而複還,所以明其義也。

    三者盡,而聲名洋溢乎中國矣。

    ”金主聞蕭毅、何鑄、曹勳之言,乃許之,謂何鑄曰:“既已講和事定,即将太上皇并鄭後、邢後三梓宮,及韋太後車駕還國,汝可傳與宋帝知道。

    ”何鑄曰:“臣之命,實懸于陛下一言之下。

    今回朝,就将陛下玉音傳知宋君。

    宋君必以陛下之言如綸如?,金石不易也。

    倘複更變,是臣等不能以達上意,難免藁街之戮矣。

    ”金主曰:“誓書已有許歸太後之語,如壁立萬仞,豈複有失信之意?汝可回奏知,勿多煩聒。

    ”何鑄、曹勳即辭金主而回。

    金左丞相耶律德谏曰:“陛下雖當與宋講和,且未可将梓宮及太後還國。

    宋臣機謀百出,恐有更變,則陛下無複管束矣。

    ”金主曰:“久縻皇後在金,使命往來不息,今既講和,而又不歸之太後,則諸侯聞知,皆以我為無信義主也。

    況一言已出,豈可複追。

    ”蕭毅曰:“太後留金将二十年矣。

    陛下今若放釋,宋君深感陛下之德,自無更變之理。

    ”金主然其言,即遣左宣徽使劉笞以衮冕圭,冊帝為大宋皇帝,歸徽宗皇帝,顯肅皇後鄭氏,及懿節皇後邢氏三梓宮,及韋太後車駕。

    劉筈領命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