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宋高宗禦駕親征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嶽飛入朝,見高宗于内殿。
高宗問其前後平賊之事,嶽飛頓首拜謝,終不敢自矜其功,朝廷愈加敬重,封嶽飛為鎮南軍承宣使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封子嶽雲為武顯大夫遙郡刺史。
賞賜嶽飛朝服、公服、戰袍各一套,又以大紅旗一面,帝手書“精忠嶽飛”四字賜之,凡出兵許用此旗豎立軍前,以警夷狄,激勵将士。
嶽雲亦有賜赉。
嶽飛父子謝恩退出。
次日,嶽飛連進二表,辭還嶽雲封職,朝廷不準。
飛又進表辭。
表曰: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制置使臣嶽飛上言:臣先三具表文辭免官職嶽雲武顯大夫遙郡刺史恩命事,奉聖旨已降指揮不允,不得再有陳情。
臣聞正己然後可以正物,自治然後可以治人。
臣冒寵恩榮,夙夜惶懼,惟恐檢飾修省有所未至,不足以服衆。
如臣男雲始就義方,尚存乳臭,雖累經于行陣,曾未見于事功。
比者荷蒙聖恩,遽遷優秩,在臣私念,實不遑處。
臣庸懦無能,方将勉竭驚鈍,仰圖報稱,而自使其子受無功之賞,則臣飛不能正己而自治,将何以率人哉!伏望陛下憐臣魯直,察臣愚聲早賜谕旨,收還诰命。
容臣男他日大立戰功,然後命之以官,亦未為晚,此實為臣父子之幸也。
臣不勝激切震汗之至,伏取進止,謹言。
大宋紹興三年七月日嶽飛上言。
又有表文上進。
表曰: 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制置使臣嶽飛上言:臣今年率領将士,讨捕虔、吉州界盜賊山寨數百餘座,其吉州盜賊彭友等,其徒數萬侵犯江西、湖南,其虔州盜賊陳颙等,其徒亦有十餘萬衆,結為表裡,拒敵官軍,恃賴山險,侵犯廣東、江西、江東、福建,沿邊郡縣皆被攻劫,縱橫往來者數年。
臣奉聖旨提兵讨之,雖正當盛暑,炎瘴交侵,而一時将士奮不顧身,争先用命,以獲平蕩。
首領雖衆,并就生擒,一無遺類。
向非賞罰明均,何以使人盡力如此? 伏望朝廷特頒恩賞,庶使有以激勸兵将,緩急可以倚仗。
謹具奏聞,伏候睿音。
大宋紹興三年七月日嶽飛上言。
高宗覽表,深嘉其忠義,收回嶽雲诰命,改授武翼郎。
而賜白銀二千兩,給賞所部将士。
高宗以臨安府為行宮,前後隻是一殿,早晨朝見百官,謂之外朝;朝退,臣宰會議政事,謂之後殿;飯後引見言事者,謂之内殿;遇雙日,講讀經書,謂之講殿。
起居郎胡寅見朝廷常差使臣去金國,屈節講和,心甚不平,于内殿伏阙言事:“臣思虜寇奸詐百端,請絕講和之議。
修德養民,挑兵選将,以圖恢複中原,報前日之恨。
卻将累年使臣赍去金銀緞疋,将來賞賜三軍,庶使奸虜還知我朝雪憤必争之志。
若能如此,皇陵可掃,二帝可還。
,不能如此甘心僻居東南一隅,隻是求和納款。
欲使中原恢複,二聖北還,決不能得矣。
想此虜賊,昔日震我皇陵,除我宗廟,遷虜二帝,劫辱後妃,占據二京,殺戮百姓,實為陛下痛恨之仇也。
自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年,陛下每每卑辭厚禮,或指問安,或指迎請為名,而遣去使臣不知該幾多人矣!去的使臣曾有知二帝在于何處否? 或曾見二聖之龍顔否?或曾探得賊情之真假否?或曾因求和得力而能息兵不南侵否?伏望陛下斟酌,果能如是否?自從求和之後,使臣還往于路無有虛日,則我邊關險隘可守去處,皆以失矣,陛下猶且不醒。
今虜賊知我中國所重者在于聖父、聖母,所恨者在于劫辱後妃,所怕者在于用兵,以此虜人得肆奸詐,然後常許講和,使我加添金币,則平我常年所懷之恨,穩我平日所怕之意,卻指地使我中國坐受其患。
似這等事既已長久,天下人皆以朝廷從此必定改前所行,豈知陛下還出這等計!或者對陛下說‘暫依此行’。
臣見識雖淺,豈有大國之君厚費百姓脂膏,而屈己奉表稱臣于羯狗,而行此暫且之事乎?又或有對陛下說:‘隻要求得聖父、聖母回京,不得不如此’者。
臣雖愚,不想此五六年間差了多少
高宗問其前後平賊之事,嶽飛頓首拜謝,終不敢自矜其功,朝廷愈加敬重,封嶽飛為鎮南軍承宣使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封子嶽雲為武顯大夫遙郡刺史。
賞賜嶽飛朝服、公服、戰袍各一套,又以大紅旗一面,帝手書“精忠嶽飛”四字賜之,凡出兵許用此旗豎立軍前,以警夷狄,激勵将士。
嶽雲亦有賜赉。
嶽飛父子謝恩退出。
次日,嶽飛連進二表,辭還嶽雲封職,朝廷不準。
飛又進表辭。
表曰: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制置使臣嶽飛上言:臣先三具表文辭免官職嶽雲武顯大夫遙郡刺史恩命事,奉聖旨已降指揮不允,不得再有陳情。
臣聞正己然後可以正物,自治然後可以治人。
臣冒寵恩榮,夙夜惶懼,惟恐檢飾修省有所未至,不足以服衆。
如臣男雲始就義方,尚存乳臭,雖累經于行陣,曾未見于事功。
比者荷蒙聖恩,遽遷優秩,在臣私念,實不遑處。
臣庸懦無能,方将勉竭驚鈍,仰圖報稱,而自使其子受無功之賞,則臣飛不能正己而自治,将何以率人哉!伏望陛下憐臣魯直,察臣愚聲早賜谕旨,收還诰命。
容臣男他日大立戰功,然後命之以官,亦未為晚,此實為臣父子之幸也。
臣不勝激切震汗之至,伏取進止,謹言。
大宋紹興三年七月日嶽飛上言。
又有表文上進。
表曰: 神武副軍都統制江南西路制置使臣嶽飛上言:臣今年率領将士,讨捕虔、吉州界盜賊山寨數百餘座,其吉州盜賊彭友等,其徒數萬侵犯江西、湖南,其虔州盜賊陳颙等,其徒亦有十餘萬衆,結為表裡,拒敵官軍,恃賴山險,侵犯廣東、江西、江東、福建,沿邊郡縣皆被攻劫,縱橫往來者數年。
臣奉聖旨提兵讨之,雖正當盛暑,炎瘴交侵,而一時将士奮不顧身,争先用命,以獲平蕩。
首領雖衆,并就生擒,一無遺類。
向非賞罰明均,何以使人盡力如此? 伏望朝廷特頒恩賞,庶使有以激勸兵将,緩急可以倚仗。
謹具奏聞,伏候睿音。
大宋紹興三年七月日嶽飛上言。
高宗覽表,深嘉其忠義,收回嶽雲诰命,改授武翼郎。
而賜白銀二千兩,給賞所部将士。
高宗以臨安府為行宮,前後隻是一殿,早晨朝見百官,謂之外朝;朝退,臣宰會議政事,謂之後殿;飯後引見言事者,謂之内殿;遇雙日,講讀經書,謂之講殿。
起居郎胡寅見朝廷常差使臣去金國,屈節講和,心甚不平,于内殿伏阙言事:“臣思虜寇奸詐百端,請絕講和之議。
修德養民,挑兵選将,以圖恢複中原,報前日之恨。
卻将累年使臣赍去金銀緞疋,将來賞賜三軍,庶使奸虜還知我朝雪憤必争之志。
若能如此,皇陵可掃,二帝可還。
,不能如此甘心僻居東南一隅,隻是求和納款。
欲使中原恢複,二聖北還,決不能得矣。
想此虜賊,昔日震我皇陵,除我宗廟,遷虜二帝,劫辱後妃,占據二京,殺戮百姓,實為陛下痛恨之仇也。
自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年,陛下每每卑辭厚禮,或指問安,或指迎請為名,而遣去使臣不知該幾多人矣!去的使臣曾有知二帝在于何處否? 或曾見二聖之龍顔否?或曾探得賊情之真假否?或曾因求和得力而能息兵不南侵否?伏望陛下斟酌,果能如是否?自從求和之後,使臣還往于路無有虛日,則我邊關險隘可守去處,皆以失矣,陛下猶且不醒。
今虜賊知我中國所重者在于聖父、聖母,所恨者在于劫辱後妃,所怕者在于用兵,以此虜人得肆奸詐,然後常許講和,使我加添金币,則平我常年所懷之恨,穩我平日所怕之意,卻指地使我中國坐受其患。
似這等事既已長久,天下人皆以朝廷從此必定改前所行,豈知陛下還出這等計!或者對陛下說‘暫依此行’。
臣見識雖淺,豈有大國之君厚費百姓脂膏,而屈己奉表稱臣于羯狗,而行此暫且之事乎?又或有對陛下說:‘隻要求得聖父、聖母回京,不得不如此’者。
臣雖愚,不想此五六年間差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