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回 陰司中嶽飛顯靈

關燈
且說臨安城中,有二達者,一名王能,一名李直。

    因見嶽飛父子銜屈而死,家口遷徙嶺南;那兩耒子秦賊,位至三公師保,官居兩國公,一門享福,并無報應。

    王能心懷不平,歎而謂李直曰:“天地之間,果有鬼神否?”直曰:“有。

    ”能曰:“如何見得是有?”直曰:“壯士死于國事,精神強良,魂爽不散而為豪傑之鬼;忠良死于冤枉,精神銜恨,魂爽不散而為冤屈之鬼。

    爾不聞杜詩有雲:‘新鬼還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王能聞其言,乃從而問之曰:“夜間有聲嘯于梁上者,執燈照之而不見,此乃謂之鬼乎?”直曰:“此不是鬼。

     鬼無聲也。

    ”能又問曰:“夜間有形現于堂上者,疾往視之而不見,此謂之鬼乎?”直曰:“此不是鬼。

    鬼無形也。

    ”能曰:“夜間有執物而觸人者,用力奪之而不見,此謂之鬼乎?”直曰:“此不是鬼。

    鬼無聲無形,安有氣而執物乎?”能曰:“鬼既無聲無氣無形,則是無鬼矣。

    ”李直曰:“天地之間,有形而無聲者,玉石之類也。

    無聲而無形者,鬼神之類也。

    然鬼神之事,有常有反常。

    漠然而無形無聲,此乃鬼神之常也,而無妖孽矣。

    從人所為,上違天命而不知怨,下逆人心而不知報,謀殺人命,死于無辜,銜冤吞恨而無伸理。

    此人雖死,則其神精不散,魂爽猶存。

    于是鬼神反其常,有成于形,有應于聲。

    應其所作,而興妖孽以此鬼神實有之矣。

    汝不聞《左傳》有雲:‘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于人,以自淫厲。

    ’如此之言,豈無鬼神乎。

    ”王能曰:“如今嶽飛之死,秦賊之奸,天下共知。

    既有鬼神,為何不加報于奸臣者乎?吾聞在城有伍員之廟,至有靈感。

    他曾谏吳王,被太宰喜否暗中害之,賜劍而死。

     此神之事,與嶽飛相仿。

    神若有靈,必與嶽飛父子雪怨。

    我今與爾赍一炷香,往其廟而告之。

    ”李直曰:“可則可,隻不可直言其事。

    ‘隔牆須有耳,門外豈無人’。

    賢友則當仔細,休落奸人手。

    ”二人言畢,乃往廟中拈香,拜而祝之曰:嗚呼!神若有知,則能禍人,亦能福人。

    神若正直,則不加禍于君子,而當加禍于小人可也。

    神乎神乎,有為耳不忠,為子不孝。

    入為逆子,出于賊臣。

    天未降刑,尚欲偷生。

    神宜先懲,以表有靈;有專于祿位,而不知退。

     上弄國柄,下戮同類。

    天未降刑,尚欲偷生。

    神宜先懲,以表有靈;有賣權取福,交結朋族。

    一言不善,禍發如镞。

    天未降刑,尚欲偷生。

    神宜先懲,以表有靈;令美之色,媚于君側。

    巧笑未足,已亡其國。

    天未降刑,尚欲偷生。

    神宜先懲,以表其靈;受托之勤,而蔽主人。

    矯傳宣命,陷害忠臣。

    天未降刑,尚欲偷生。

    神宜先懲,以表有靈;見冤不解,問禍樂成。

    含羞取貴,忍垢求榮。

    天未降刑,尚欲偷生。

    神宜先懲,以表有靈。

    神乎神乎,爾曾受枉,爾曾無伸。

    如何來之所陳,何不施禍于其身?若忠者必有厄,義者必有窮,爾見忠義而獲佑,遇奸佞而伸冤。

     非惟去其民患,抑亦有代于天工。

    神乎神乎,首依吾言而若是,須當上達于天聰。

     王能、李直祝畢,不覺眼中迸血,沖冠咬牙,切恨而退。

     顯神伍員聽其所祝,心中大怒,而體自家冤抑相同,實時駕起雲端,上表天庭,乞與嶽飛父子伸理冤枉。

    正是:人心生一心,天地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