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 下嶽飛大理寺獄
關燈
小
中
大
宣撫使兼營田大使、節制河北諸路招讨使、開府儀同三司、太尉、武昌郡開國公嶽飛狀招右:“飛生居河北,長在湯陰。
幼日攻書于河内,壯年掌握軍馬于淮西。
聞知明主中興,草萊後進。
正值宣撫版蕩藝祖之洪基,複遇靖康飄散皇都之大業。
三千粉黛,一日遭胡狗之淩;八百胭脂,霎時被臊狐之賤。
萬民切齒,群宰相依。
幸獲聖主,龍飛淮甸,虎據金陵。
帝室未完,乾坤絕造,就不想二帝埋沒于黃沙,卻乃縱奸臣擅施于威福。
丞相專主通和,将軍必争用武。
因斯宣回四鎮諸侯,故以罷去八方守将。
位雖進至三公,權卻退歸兩府。
其韓制置畏權而懼勢,張樞密借命而顧身,劉锜志守江南,沂中心抛淮北。
嶽飛折矢有誓,與衆曾期東連海島,學李責力跨海征遼;南及滇池,仿諸葛七擒七縱。
南延蔥嶺,習班超辟土開疆;北平流沙,似平仲添城立堡。
先俘胡虜,幹廷拜舞。
次迎帝母,内殿安然。
方表中原一統,始為天下獨尊。
仍滿飛心,可全于志。
昔者群雄并起,胡馬縱橫。
區區奮身田野,擒草寇于鄰州;注籍戎行,殺張超于迸郡。
王索樹兵于太行,兵臨即便擒來。
女真驅衆入金陵,馬到就皆遁去。
戚方本吾家叛将,鞭指看人馬荒奔;王善乃我土群雄,旗揮處狼煙自息。
觑楊鹞子如手中之物,睹張莽蕩如腳下之塵。
四太子不敢正視中原,十大王焉能偏居一水。
郾城厮殺,砍番虜将屍積堆山;汴水相持,戳倒胡兵血深似海。
北方聞我兵進,人人身搖膽破;南嶺見吾旗至,個個手亂腳忙。
朱仙鎮上,百千鐵甲奔逃;虎将麾前,十二金牌召轉。
我則辭兵退職,予乃入隴耕耘。
因非和議,有賊權奸。
為複故疆,乃誅忠直。
誘人告吾謀及,将飛賺入監牢。
千般供辯,并無抱怨朝廷;萬種思量,豈敢辜忘聖主。
飛今死去,閻羅殿下,知我忠心。
速報司前,本無反意。
天廷不昧,必有相府奸臣,難分皂白;地府有靈,定取大理寺官,共證是非。
右飛所供,并系的實。
如有虛詐,願伏具刑。
不詞。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嶽飛供狀。
萬俟卨、元龜年二人,觀其招狀不是服辯言詞,喝令獄卒:“須下無情拷問。
”嶽飛被其百般吊打,無處伸冤。
父子各在一監,三人俱不得相見,各另拷打,此苦何當。
似這等冤枉,誰人不知,隻無一個敢向前說一屈字。
那時奸賊秦桧專國威權,欺君罔聖,但有一事吩咐,誰敢不從,生死從流,隻在眼下。
因此王貴、董先、于鵬、孫革等怕死,從他所使,來證嶽飛,誰敢出一言說他無此事者。
時有大理寺卿薛仁輔、寺丞李若樸、何彥猷衆人到相府,告秦桧曰:“嶽飛之事多有不明,伏望丞相與其辨之,庶不冤枉。
”桧曰:“汝衆人安知其有冤枉?”仁輔曰:“朝廷中外皆知之,何獨我數人乎?”桧大怒,拂袖而入。
次日,薛仁輔等皆被貶黜。
判大宗正寺趙士僚謂秦桧曰:“我體訪嶽飛之事,委的冤枉。
今日中原未複而殺忠臣義士,此實棄忘二聖于塞北,而不欲恢複中原之故地也。
我今願将家下百口性命保之,若果有此事,我之一門情願受死。
”秦桧不聽其言,複奏貶之。
卻說樞密韓世忠知嶽飛父子之冤,乃親至丞相府,謂桧曰:“我素知嶽飛父子心實無此事,休要屈人。
”桧曰:“嶽飛之子嶽雲與張憲畫謀還其父兵柄,事雖不明,觀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隻這‘莫須有’三字,如何服得天下人口?”因大怒而返樞府。
次日,複抗疏言:“秦桧通情金國,專主和議,每自欺壓人主,政事紛紛出其門者,殆無虛日。
陛下若不早正之,恐緻誤國,悔無及矣。
”疏上,秦桧知之,使台臣劾奏其非,高宗不聽。
世忠見不容于桧等,連疏求罷去官爵。
高宗見其切于乞退,乃允其請,遂罷為醴泉觀使,封福國公,進封鹹安郡王。
世忠自此閉門絕客,再不言兵事,每日乘驢攜酒,引着兒奴,遊于西湖,澹然自樂。
平日相知将帥,罕得會面。
又有一個不怕死的民人劉允升,上言訴嶽飛之冤。
報入丞相府,秦桧大怒,将劉允升拿送大理寺獄勘問與嶽飛同謀反,死于獄中。
幼日攻書于河内,壯年掌握軍馬于淮西。
聞知明主中興,草萊後進。
正值宣撫版蕩藝祖之洪基,複遇靖康飄散皇都之大業。
三千粉黛,一日遭胡狗之淩;八百胭脂,霎時被臊狐之賤。
萬民切齒,群宰相依。
幸獲聖主,龍飛淮甸,虎據金陵。
帝室未完,乾坤絕造,就不想二帝埋沒于黃沙,卻乃縱奸臣擅施于威福。
丞相專主通和,将軍必争用武。
因斯宣回四鎮諸侯,故以罷去八方守将。
位雖進至三公,權卻退歸兩府。
其韓制置畏權而懼勢,張樞密借命而顧身,劉锜志守江南,沂中心抛淮北。
嶽飛折矢有誓,與衆曾期東連海島,學李責力跨海征遼;南及滇池,仿諸葛七擒七縱。
南延蔥嶺,習班超辟土開疆;北平流沙,似平仲添城立堡。
先俘胡虜,幹廷拜舞。
次迎帝母,内殿安然。
方表中原一統,始為天下獨尊。
仍滿飛心,可全于志。
昔者群雄并起,胡馬縱橫。
區區奮身田野,擒草寇于鄰州;注籍戎行,殺張超于迸郡。
王索樹兵于太行,兵臨即便擒來。
女真驅衆入金陵,馬到就皆遁去。
戚方本吾家叛将,鞭指看人馬荒奔;王善乃我土群雄,旗揮處狼煙自息。
觑楊鹞子如手中之物,睹張莽蕩如腳下之塵。
四太子不敢正視中原,十大王焉能偏居一水。
郾城厮殺,砍番虜将屍積堆山;汴水相持,戳倒胡兵血深似海。
北方聞我兵進,人人身搖膽破;南嶺見吾旗至,個個手亂腳忙。
朱仙鎮上,百千鐵甲奔逃;虎将麾前,十二金牌召轉。
我則辭兵退職,予乃入隴耕耘。
因非和議,有賊權奸。
為複故疆,乃誅忠直。
誘人告吾謀及,将飛賺入監牢。
千般供辯,并無抱怨朝廷;萬種思量,豈敢辜忘聖主。
飛今死去,閻羅殿下,知我忠心。
速報司前,本無反意。
天廷不昧,必有相府奸臣,難分皂白;地府有靈,定取大理寺官,共證是非。
右飛所供,并系的實。
如有虛詐,願伏具刑。
不詞。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嶽飛供狀。
萬俟卨、元龜年二人,觀其招狀不是服辯言詞,喝令獄卒:“須下無情拷問。
”嶽飛被其百般吊打,無處伸冤。
父子各在一監,三人俱不得相見,各另拷打,此苦何當。
似這等冤枉,誰人不知,隻無一個敢向前說一屈字。
那時奸賊秦桧專國威權,欺君罔聖,但有一事吩咐,誰敢不從,生死從流,隻在眼下。
因此王貴、董先、于鵬、孫革等怕死,從他所使,來證嶽飛,誰敢出一言說他無此事者。
時有大理寺卿薛仁輔、寺丞李若樸、何彥猷衆人到相府,告秦桧曰:“嶽飛之事多有不明,伏望丞相與其辨之,庶不冤枉。
”桧曰:“汝衆人安知其有冤枉?”仁輔曰:“朝廷中外皆知之,何獨我數人乎?”桧大怒,拂袖而入。
次日,薛仁輔等皆被貶黜。
判大宗正寺趙士僚謂秦桧曰:“我體訪嶽飛之事,委的冤枉。
今日中原未複而殺忠臣義士,此實棄忘二聖于塞北,而不欲恢複中原之故地也。
我今願将家下百口性命保之,若果有此事,我之一門情願受死。
”秦桧不聽其言,複奏貶之。
卻說樞密韓世忠知嶽飛父子之冤,乃親至丞相府,謂桧曰:“我素知嶽飛父子心實無此事,休要屈人。
”桧曰:“嶽飛之子嶽雲與張憲畫謀還其父兵柄,事雖不明,觀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隻這‘莫須有’三字,如何服得天下人口?”因大怒而返樞府。
次日,複抗疏言:“秦桧通情金國,專主和議,每自欺壓人主,政事紛紛出其門者,殆無虛日。
陛下若不早正之,恐緻誤國,悔無及矣。
”疏上,秦桧知之,使台臣劾奏其非,高宗不聽。
世忠見不容于桧等,連疏求罷去官爵。
高宗見其切于乞退,乃允其請,遂罷為醴泉觀使,封福國公,進封鹹安郡王。
世忠自此閉門絕客,再不言兵事,每日乘驢攜酒,引着兒奴,遊于西湖,澹然自樂。
平日相知将帥,罕得會面。
又有一個不怕死的民人劉允升,上言訴嶽飛之冤。
報入丞相府,秦桧大怒,将劉允升拿送大理寺獄勘問與嶽飛同謀反,死于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