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秦桧定計削兵權

關燈
嶽飛拜受诏書,請使臣李若虛、黃順入後堂坐定,問曰:“有勞使臣遠來,近日頒诏諸鎮,出于上意,或由廷臣主之?”若虛曰:“不瞞君侯說,吾二人實上命所遣,其拟封賞級,皆從秦丞相之請也。

    ”飛曰:“二使臣先回,嶽某随後便至。

    ”黃順曰:“聖旨候君侯與諸鎮會朝,若複後期,則吾二人亦有罪也。

    望君侯一同付朝。

    ”嶽飛隻得以軍事付嶽雲掌理,自與使臣迳赴行在。

    至京師幾越七日,遂同韓世忠、張竣楊沂中、王德等,會朝見高宗皇帝。

    帝下命召嶽飛入内廷,有機密事商議。

    飛即承命,進見高宗于拱德殿,拜伏階下。

    高宗曰:“朕嘗思内閣之語,以中興一事專委任卿。

    廷臣多有議論與金講和者,朕亦緣太上皇梓宮未還,韋太後車駕耗焉,是以切于尋盟,欲得應成此事。

    目今遣使往返道路,金人屢有此請,朕不得已而從之。

    是使卿班師還鎮,用賜封賞,居列朝廷,分理諸政事。

     候在金人的有太上皇及韋太後消息,與卿等又作遠圖。

    何屢屢诏至,卿未即赴以慰朕懷耶?”嶽飛頓首流血徐奏曰:“臣非敢抗違君命,而不果行哉。

    初,臣駐兵郾城,距黃龍府隻曾七十裡。

    那時金人之氣銷沮殆盡,正待會集兩河忠義,指日渡河,誅兀朮如砧上之肉,複汴京猶反掌之易。

    陛下連赍到禦劄金字牌一十三道;臣遽離朱仙鎮,河南百姓苦遭金人所荼毒者,遮道而留,哭聲震野,慘不忍聞。

    彼時臣逗遛于進退莫得之間。

     仰思君命,俯視民情,是班師歸鄂之旨,臣甚不得已之意也。

    ”言罷血披階墀,嗚咽似不出聲。

    高宗亦為之慘焉,複谕曰:“卿之勤勞,朕足知矣。

    日已晏,且退,來早詣尚書省聽候指揮。

    ”飛披命而退。

     次日降出聖旨,拜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嶽飛為副使,并宣押至樞府治事。

    加楊沂中開府儀同三司,賜名存中。

    王德清遠軍節度使。

    準秦桧奏而進範同為翰林學士。

    世忠等既承封爵,各具表會同謝恩。

    惟張俊懷不平,退居府中,自以為嶽飛年少于我,初隻列在将校之中,今日職位拔起,居我上,必須謀陷之,方雪此憤。

    乃與心腹人胡居正商議陷嶽飛之計,居正曰:“樞密近來知朝廷封爵之事乎?”俊曰:“不知也。

    ”居正曰:“秦桧力主和議,恐難制諸将,故用此鎖諸侯法,盡收樞密等兵權。

    今聖上拟定升職,猶使并宣押詣樞府治事,非秦桧之本意。

    樞密何不以罷兵首請秦桧,将所部隸禦前,庶示不複用兵意,且力贊和議,重結于秦桧。

    那時何患官職弗進于嶽侯之上,而乃區區欲陷之乎。

    ”張俊聞居正之言大喜。

    次日,迳往秦府中見桧,請以所部隸禦前。

    且言邊将貪功,阻其和議,緻使幹戈不息,毋以舒内寝之宵旰也。

    桧見俊首開罷兵之端,深合其意,喜曰:“張樞密果有心對秦某,終當不負公也。

    ”俊曰:“丞相為天下蒼生也,俊安得不贊其成。

    ”桧尤悅之,留府中議論終日。

    自是秦桧有所為,必謀于後。

    俊圖得高位,亦盡心為之措置矣。

     桧因奏帝,乞罷三宣撫司,以其兵俱隸禦前。

    遇出師之際,臨時取旨調發。

    又奏置三總領所于湖北、淮東、淮西,以統諸軍。

    帝皆允其請。

    诏下,即日罷三宣司,以收其兵。

    凡朝廷一應政事,皆出秦桧門矣。

    以後軍需錢糧,因時改變。

    中外騷動,将士多不安。

    淮東舊屬韓世忠部下之軍,因罷宣撫司後暴悍無統,欲生邊釁。

    消息傳入禦前,高宗召廷議曰:“軍制之初,即聞變亂,以其無大将統之也。

    朕于衆諸侯中擇其素有重望者領之,惟宣司職不預焉。

    爾衆臣試舉誰能任此職者?”谏議大夫萬俟禼奏曰:“陛下之論極善。

    大将之中素有重望者,惟開府儀同三司楊存中深得士心,其人可稱此任。

    ”高宗曰:“存中雖有小才,而非大器,終不足以濟大事也。

    據朕所論,大将才無如嶽飛者,若委任之,必能服衆矣。

    ”是日即下诏着嶽飛往淮東,安撫韓世忠之軍。

    嶽飛承诏迳往淮東地界。

    軍士聞知朝廷差嶽侯來到,無有不悅。

    嶽飛至鎮所,宣以威信,部伍肅然,内中有反去者,依前來歸。

    事聞行在,高宗悅曰:“嶽飛的不負朕委任也。

    ”廷臣舉賀,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