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家和人類
關燈
小
中
大
求相信&ldquo血統&rdquo、&ldquo島國種族&rdquo的存在,它由同種的、講英語的人組成,其中不僅包括聯合王國的全體居民,而且還包括殖民地和屬地的全體白人;而帝國的其他居民則被當作&ldquo白人的負擔&rdquo&mdash&mdash行使白人美德的必要材料。
當他們中的理想主義者被迫認識到這樣一種白人的同一性尚不存在的時候,就确信隻要閱讀帝國的詩歌,召開帝國的會議,這樣的結果就必然會和平到來。
他們中的俾斯麥式現實主義者則認為用&ldquo鐵血政策&rdquo就能在南非和其他地方産生這種結果。
米爾納勳爵恐怕是德國以外俾斯麥傳統最忠實的信徒,在弗裡尼欣和會上甚至反對與布爾人議和,除非是勢必使南非殖民地最終英國化的無條件投降。
他現在還在幻想一個其利己主義和俾斯麥的普魯士一樣徹底的大英帝國,在1907年以1887年的方式告誡我們要反對&ldquo青年的思想&rdquo,那些思想&ldquo既過于島國性又過于世界性&rdquo。
但是,在當前絕大多數帝國主義者心目中,帝國自我主義已失去了它唯一可能的心理基礎。
它将不是以民族同一為基礎,而是以民族差異意識為基礎。
在加拿大的法國人要完全保持法國式,在南非的荷蘭人完全保持荷蘭式,盡管兩者将被一道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同大英帝國以外的世界分隔開來。
這樣表達的事實對帝國主義是沒有幫助的。
威爾弗裡德·勞裡埃爵士或博撒将軍入英帝國籍是一件更微妙的事,把米爾納勳爵的話改一下,它比帝國自我主義較少島國性而更多世界性。
例如,它并不意味着對法國或荷蘭是否将被大海淹沒這個問題完全漠不關心。
在這同時,帝國内部的非白人種族對于像十八世紀英國的&ldquo貧民&rdquo一樣僅僅作為他人美德的材料而生存的前景沒有表示熱情的滿足。
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模糊的民族觀念;如果那些觀念最終沒有使我們的帝國解體,這是因為它們不是被帝國自我主義感情擴大和制止,而是被那些對帝國或民族邊界不予理會的更廣泛的宗教道德觀念擴大和制止。
不過,我們的&ldquo真正政治家&rdquo可能會反駁說,世界性感情在當前既是空想的又是危險的,不是因為它如馬志尼所說,在心理上不可能,而是由于我們所處的軍事地位。
他們說,在下一個世代中,我們的帝國為了求生存,必須與德意志帝國或俄羅斯帝國打仗,或同時與兩個帝國打仗,我們唯一取勝的機會是創造那種具有戰鬥價值的帝國感情。
如果帝國的白人居民被鼓勵把自己視為&ldquo優秀種族&rdquo,亦即既是同一的民族,又是天生的貴族,他們馬上就會通過實戰灌輸進一種俾斯麥式的帝國&ldquo自我主義&rdquo特征。
在帝國的非白人居民中(因為在下次帝國主義之間的戰争中,各方在第一次慘敗後都會打破隻使用歐洲軍隊打歐洲人的慣例),我們必須發現和訓練那些像廓爾喀人和蘇丹人一樣可望為我們打仗并仇恨我們的敵人但卻不要求獲得政治權利的種族。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像俾斯麥一樣破除那種既關心我們同胞的利益又關心我們未來敵人的利益的博愛主義,把它當作帝國最緻命的削弱劑。
當然,這種論調可能用一種反證法來駁斥。
如果帝國自我主義政策獲得成功,所有的帝國會一緻奉行,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每次帝國主義之間戰争的勝利者都會接管失敗者的領土。
經過數百年戰争和倒退,在鮮血白流、财富虛擲和忠誠掃地以後,現代文明可能會剩下兩個帝國:英國和德國,或美國和中國。
兩個帝國擁有的武器都代表其居民創造的、超過維持生存需要的&ldquo剩餘價值&rdquo。
兩個帝國都會含有白種人和黃種人以及棕種人和黑種人,在世界地圖上一條動搖的線兩邊互相仇恨。
但是鬥争會繼續下去,作為太平洋海軍大決戰的結果,隻有一個帝國能存在。
&ldquo帝國自我主義&rdquo得出自己的邏輯結論之後,将不再有意義,地球上減少了一半的居民将不得不從博愛主義觀點考慮種族問題以及有組織地開發地球問題。
在鬥争進一步深入之前,這個想法是不是完全沒有實行的可能性以緻沒有必要加以考慮呢?一千五百年前,在東南歐,持三位一體[44]的本體同一[45]觀點的人拿起武器反對持本體相類[46]觀點的人。
雙方的将軍們和其他&ldquo真正政治家&rdquo們可能像米爾納勳爵一樣擔心他們的追随者會變得&ldquo過于世界性&rdquo,乃至把他們的同情心擴大到神學領域之外。
一個持本體同一觀點的人會說:&ldquo這是一個實際問題。
除非我方受神學自我主義訓練,學會仇恨對方,否則我們将在下次戰鬥中敗北。
&rdquo然而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歐洲的實際利益很少與&ldquo我們&rdquo勝或&ldquo他們&rdquo勝的問題有關,而是與下述問題密切相關:能不能發明一種不那麼蠢的形而上學,或者發明一種使那些不同意神學觀點的人往後的日子不至于難過的思考人類的方法,借以消除&ldquo我們&rdquo或&ldquo他們&rdquo之分。
德國人和我們自己現在正向着恐怖的世界大戰前進是否僅僅是因為在制造介于我們與難理解的宇宙之間的心靈實體時,認為&ldquo國家&rdquo和&ldquo帝國&rdquo就像本體同一論和本體相類論一樣,是唯一可取的辦法,而且因為制造了這些實體,我們的同情就被禁锢在它們裡面呢? 我在研究政治推理的條件時已經強調說,我們把無數思想和感情分成性質相同的類别的傾向所産生的邏輯困難現在是不必要的,已為當代自然科學研究者所避免。
正如現代藝術家以變化多端的曲線和面代替野蠻人的直線和簡單的線條,而心理上并不産生混亂一樣,科學的想象已學會處理自然的多樣化的事實,不把它們看作許多獨立的集團,每個集團由同樣的個體組成,以單一的類型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能夠學會用這種方式思考全人類的多樣化的個體嗎?就是說,能夠做馬志尼宣稱不可能做的事嗎?要是能夠的話,我們能夠愛我們能想起的十五億個各個不同的人嗎? 對于第一個問題,1859年出
當他們中的理想主義者被迫認識到這樣一種白人的同一性尚不存在的時候,就确信隻要閱讀帝國的詩歌,召開帝國的會議,這樣的結果就必然會和平到來。
他們中的俾斯麥式現實主義者則認為用&ldquo鐵血政策&rdquo就能在南非和其他地方産生這種結果。
米爾納勳爵恐怕是德國以外俾斯麥傳統最忠實的信徒,在弗裡尼欣和會上甚至反對與布爾人議和,除非是勢必使南非殖民地最終英國化的無條件投降。
他現在還在幻想一個其利己主義和俾斯麥的普魯士一樣徹底的大英帝國,在1907年以1887年的方式告誡我們要反對&ldquo青年的思想&rdquo,那些思想&ldquo既過于島國性又過于世界性&rdquo。
但是,在當前絕大多數帝國主義者心目中,帝國自我主義已失去了它唯一可能的心理基礎。
它将不是以民族同一為基礎,而是以民族差異意識為基礎。
在加拿大的法國人要完全保持法國式,在南非的荷蘭人完全保持荷蘭式,盡管兩者将被一道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同大英帝國以外的世界分隔開來。
這樣表達的事實對帝國主義是沒有幫助的。
威爾弗裡德·勞裡埃爵士或博撒将軍入英帝國籍是一件更微妙的事,把米爾納勳爵的話改一下,它比帝國自我主義較少島國性而更多世界性。
例如,它并不意味着對法國或荷蘭是否将被大海淹沒這個問題完全漠不關心。
在這同時,帝國内部的非白人種族對于像十八世紀英國的&ldquo貧民&rdquo一樣僅僅作為他人美德的材料而生存的前景沒有表示熱情的滿足。
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模糊的民族觀念;如果那些觀念最終沒有使我們的帝國解體,這是因為它們不是被帝國自我主義感情擴大和制止,而是被那些對帝國或民族邊界不予理會的更廣泛的宗教道德觀念擴大和制止。
不過,我們的&ldquo真正政治家&rdquo可能會反駁說,世界性感情在當前既是空想的又是危險的,不是因為它如馬志尼所說,在心理上不可能,而是由于我們所處的軍事地位。
他們說,在下一個世代中,我們的帝國為了求生存,必須與德意志帝國或俄羅斯帝國打仗,或同時與兩個帝國打仗,我們唯一取勝的機會是創造那種具有戰鬥價值的帝國感情。
如果帝國的白人居民被鼓勵把自己視為&ldquo優秀種族&rdquo,亦即既是同一的民族,又是天生的貴族,他們馬上就會通過實戰灌輸進一種俾斯麥式的帝國&ldquo自我主義&rdquo特征。
在帝國的非白人居民中(因為在下次帝國主義之間的戰争中,各方在第一次慘敗後都會打破隻使用歐洲軍隊打歐洲人的慣例),我們必須發現和訓練那些像廓爾喀人和蘇丹人一樣可望為我們打仗并仇恨我們的敵人但卻不要求獲得政治權利的種族。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像俾斯麥一樣破除那種既關心我們同胞的利益又關心我們未來敵人的利益的博愛主義,把它當作帝國最緻命的削弱劑。
當然,這種論調可能用一種反證法來駁斥。
如果帝國自我主義政策獲得成功,所有的帝國會一緻奉行,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每次帝國主義之間戰争的勝利者都會接管失敗者的領土。
經過數百年戰争和倒退,在鮮血白流、财富虛擲和忠誠掃地以後,現代文明可能會剩下兩個帝國:英國和德國,或美國和中國。
兩個帝國擁有的武器都代表其居民創造的、超過維持生存需要的&ldquo剩餘價值&rdquo。
兩個帝國都會含有白種人和黃種人以及棕種人和黑種人,在世界地圖上一條動搖的線兩邊互相仇恨。
但是鬥争會繼續下去,作為太平洋海軍大決戰的結果,隻有一個帝國能存在。
&ldquo帝國自我主義&rdquo得出自己的邏輯結論之後,将不再有意義,地球上減少了一半的居民将不得不從博愛主義觀點考慮種族問題以及有組織地開發地球問題。
在鬥争進一步深入之前,這個想法是不是完全沒有實行的可能性以緻沒有必要加以考慮呢?一千五百年前,在東南歐,持三位一體[44]的本體同一[45]觀點的人拿起武器反對持本體相類[46]觀點的人。
雙方的将軍們和其他&ldquo真正政治家&rdquo們可能像米爾納勳爵一樣擔心他們的追随者會變得&ldquo過于世界性&rdquo,乃至把他們的同情心擴大到神學領域之外。
一個持本體同一觀點的人會說:&ldquo這是一個實際問題。
除非我方受神學自我主義訓練,學會仇恨對方,否則我們将在下次戰鬥中敗北。
&rdquo然而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歐洲的實際利益很少與&ldquo我們&rdquo勝或&ldquo他們&rdquo勝的問題有關,而是與下述問題密切相關:能不能發明一種不那麼蠢的形而上學,或者發明一種使那些不同意神學觀點的人往後的日子不至于難過的思考人類的方法,借以消除&ldquo我們&rdquo或&ldquo他們&rdquo之分。
德國人和我們自己現在正向着恐怖的世界大戰前進是否僅僅是因為在制造介于我們與難理解的宇宙之間的心靈實體時,認為&ldquo國家&rdquo和&ldquo帝國&rdquo就像本體同一論和本體相類論一樣,是唯一可取的辦法,而且因為制造了這些實體,我們的同情就被禁锢在它們裡面呢? 我在研究政治推理的條件時已經強調說,我們把無數思想和感情分成性質相同的類别的傾向所産生的邏輯困難現在是不必要的,已為當代自然科學研究者所避免。
正如現代藝術家以變化多端的曲線和面代替野蠻人的直線和簡單的線條,而心理上并不産生混亂一樣,科學的想象已學會處理自然的多樣化的事實,不把它們看作許多獨立的集團,每個集團由同樣的個體組成,以單一的類型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能夠學會用這種方式思考全人類的多樣化的個體嗎?就是說,能夠做馬志尼宣稱不可能做的事嗎?要是能夠的話,我們能夠愛我們能想起的十五億個各個不同的人嗎? 對于第一個問題,1859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