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家和人類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人與宇宙關系的概念來反對它。
個人生存鬥争概念中已經發生的變化表明各個民族之間鬥争的概念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當代的進化論者告訴我們,各個社會的生物遺傳大有改進的希望,這種希望并非來自于鼓勵人與人鬥争,而是來自于在優生學指導下刺激一些高級社會沖動,而這個新概念的感情作用已經見諸那種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使厚道的英國人苦惱的野蠻的&ldquo個人主義&rdquo已幾乎完全從工業策略中消失。
國際的優生學也以同樣方式表明,各個人種不應以相互消滅為己任,而應鼓勵改進各自的人種。
這種觀念對于那些認為全人類自北歐人而下明确地劃分為&ldquo高等&rdquo和&ldquo低等&rdquo。
而且像悉尼政治家确信&ldquo白人澳大利亞&rdquo勢在必行那樣确信&ldquo白人世界&rdquo最終必然實現的人,是沒有吸引力的。
但是在這方面,在過去幾年裡,歐洲人已經表現出一種新的謙讓迹象,這一部分是由于廣泛傳布的理智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日俄戰争以及中國武裝的嚴峻事實。
八年前我們在遠東劃分的&ldquo勢力範圍&rdquo現在看起來簡直是個愚蠢的笑話,那些讀曆史的人已為我們在1859年洗劫圓明園,毀壞了我們永遠休想望其項背的千年藝術瑰寶而感到奇恥大辱。
我們已經真誠地相信世界十分富饒,足可供除我們自己以外的其他文明國家和種族生存而有餘。
我們研究了基督教文獻,不得不相信我們的宗教隻是世界許多宗教當中的一種,并承認它從印度和波斯的更悠久的哲學傳統以及更精細和更有耐性的頭腦受益不少,而且還将繼續受益。
即使我們把人類的未來看作一個純生物學問題,科學家也警告我們說,隻依靠一個族或一個種,把它當作全世界的育種是靠不住的。
眼下我們害怕人種的雜交,但是我們這樣做是因為無視過去雜交成功的顯著範例,主要則是因為我們完全忽視了成功所系的條件。
因此,已經可能實實在在地期待人類有一個不必通過鮮血和仇恨獲得的未來。
我們可以想象各國按人種分配溫帶或熱帶繁殖場,或甚至故意把少數落後到極點的部族的男人女人安置在不同的島上,而沒有必要去刺激人類最強烈的感情為一次大戰作準備。
現在誰都不指望立刻就有或預言最終将有一個世界聯盟,但是隻要意識到人類的一個共同宗旨,或甚至承認這樣一個共同宗旨是可能的,世界政治面貌将會立即改變。
海牙會議讨論停止軍備競賽将不再顯得是空想,而殖民列強拼命聲明沒有自私目的可能會從卑鄙而無益的僞善變成每個國家都據以調整其政策的事實。
在人類未來進步概念的對抗下,帝國外圍經常爆發的無理性的種族仇恨在世界政治中将不起作用。
與此同時,各帝國确實仍在為殊死鬥争作軍事準備,現在就連和平移民問題也變得一年比一年更有威脅,因為航運公司可以用每人一二鎊的價格将數以萬計的中國或印度勞工運送到世界任何一個港口。
但是當我們想起這些事情時,我們再也不必感到自己被掌握在嘲笑人類的宗旨和人類的仁愛的命運之神手裡。
全人類生存的概念終于已成為我們個人經曆的可能背景。
它的感情效果可能不亞于希臘城邦肉眼能見的神殿和城牆,盡管它不是形成于我們視覺的證據,而是形成于我們童年時獲得并半意識地為日常生活所證實的知識。
我們所有的人,普通老百姓和知識分子一樣,現在都為自己描繪一張地球圖,圖上有光明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電報從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不時給我們發送消息。
地球已經比我們坐在火車裡匆匆掠過的田野和房屋更加真實,我們人人都能看見它在無垠的天空中懸挂着,旋轉着,服從其作用我們能在幾百光年之外的地方注視并在心跳中感知的力量。
照相機攝下的新的鮮明證據使地球表面的冰雪、岩石和平原以及異國人民的驚訝目光一年比一年更和我們接近。
我們可能久久地繼續對這種景象的充分意義抱不同看法。
但是既然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注視它,它就會激起我們生命中最強烈的沖動。
對我們某些人來說,它可能帶來對但丁看到的那種&ldquo感動太陽和其他星辰&rdquo的愛的信任。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它可能暗示給所有那些把自覺生活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的迷惑的人以更仁慈的憐憫。
*** [1]莫裡斯(1834&mdash1896):英國作家、詩人、散文家。
&mdash&mdash譯者 [2]羅斯金(1819&mdash1900):英國作家、美術評論家、社會改革家。
&mdash&mdash譯者 [3]浪:英國長度單位,等于1/8英裡。
&mdash&mdash譯者 [4]盧西塔尼亞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英國輪船,總噸位達三萬二千噸。
&mdash&mdash譯者 [5]第一部第二章第56&mdash57頁及60&mdash63頁。
[6]馬志尼(1805&mdash1872):意大利資産階級革命家、意大利複興運動中的民主派領袖和思想家。
&mdash&mdash譯者 [7]科蘇特(1802&mdash1894):匈牙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
&mdash&mdash譯者 [8]阿提拉(約406&mdash453):匈奴王。
443年曾率強悍的匈奴人進兵拜占廷,迫拜占廷王割地、納貢求和,繼而闖入羅馬帝國西部,并攻占北意大利,後人呼之為&ldquo上帝的鞭子&rdquo。
&mdash&mdash譯者 [9]三位一體:基督教基本信條之一,謂上帝隻有一個,但包括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
三者雖各有特定位份,卻完全同具一個本體,同為一個獨一真神,而不是三個神。
&mdash&mdash譯者 [10]本體同一:基督教神學術語,特指耶稣基督與上帝聖父的本體是同一的,謂耶稣基督雖降世成人而具有人性,但同時仍具有神性,且其神、人二性密切結合成為一個位格,即上帝的第二位格聖子;上帝三個位格的本體則是同一的。
&mdash&mdash譯者 [11]本體相類:基督教神學術語,謂上帝聖子耶稣基督與上帝聖父分具互相類似的兩個本體。
&mdash&mdash譯者
個人生存鬥争概念中已經發生的變化表明各個民族之間鬥争的概念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當代的進化論者告訴我們,各個社會的生物遺傳大有改進的希望,這種希望并非來自于鼓勵人與人鬥争,而是來自于在優生學指導下刺激一些高級社會沖動,而這個新概念的感情作用已經見諸那種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使厚道的英國人苦惱的野蠻的&ldquo個人主義&rdquo已幾乎完全從工業策略中消失。
國際的優生學也以同樣方式表明,各個人種不應以相互消滅為己任,而應鼓勵改進各自的人種。
這種觀念對于那些認為全人類自北歐人而下明确地劃分為&ldquo高等&rdquo和&ldquo低等&rdquo。
而且像悉尼政治家确信&ldquo白人澳大利亞&rdquo勢在必行那樣确信&ldquo白人世界&rdquo最終必然實現的人,是沒有吸引力的。
但是在這方面,在過去幾年裡,歐洲人已經表現出一種新的謙讓迹象,這一部分是由于廣泛傳布的理智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日俄戰争以及中國武裝的嚴峻事實。
八年前我們在遠東劃分的&ldquo勢力範圍&rdquo現在看起來簡直是個愚蠢的笑話,那些讀曆史的人已為我們在1859年洗劫圓明園,毀壞了我們永遠休想望其項背的千年藝術瑰寶而感到奇恥大辱。
我們已經真誠地相信世界十分富饒,足可供除我們自己以外的其他文明國家和種族生存而有餘。
我們研究了基督教文獻,不得不相信我們的宗教隻是世界許多宗教當中的一種,并承認它從印度和波斯的更悠久的哲學傳統以及更精細和更有耐性的頭腦受益不少,而且還将繼續受益。
即使我們把人類的未來看作一個純生物學問題,科學家也警告我們說,隻依靠一個族或一個種,把它當作全世界的育種是靠不住的。
眼下我們害怕人種的雜交,但是我們這樣做是因為無視過去雜交成功的顯著範例,主要則是因為我們完全忽視了成功所系的條件。
因此,已經可能實實在在地期待人類有一個不必通過鮮血和仇恨獲得的未來。
我們可以想象各國按人種分配溫帶或熱帶繁殖場,或甚至故意把少數落後到極點的部族的男人女人安置在不同的島上,而沒有必要去刺激人類最強烈的感情為一次大戰作準備。
現在誰都不指望立刻就有或預言最終将有一個世界聯盟,但是隻要意識到人類的一個共同宗旨,或甚至承認這樣一個共同宗旨是可能的,世界政治面貌将會立即改變。
海牙會議讨論停止軍備競賽将不再顯得是空想,而殖民列強拼命聲明沒有自私目的可能會從卑鄙而無益的僞善變成每個國家都據以調整其政策的事實。
在人類未來進步概念的對抗下,帝國外圍經常爆發的無理性的種族仇恨在世界政治中将不起作用。
與此同時,各帝國确實仍在為殊死鬥争作軍事準備,現在就連和平移民問題也變得一年比一年更有威脅,因為航運公司可以用每人一二鎊的價格将數以萬計的中國或印度勞工運送到世界任何一個港口。
但是當我們想起這些事情時,我們再也不必感到自己被掌握在嘲笑人類的宗旨和人類的仁愛的命運之神手裡。
全人類生存的概念終于已成為我們個人經曆的可能背景。
它的感情效果可能不亞于希臘城邦肉眼能見的神殿和城牆,盡管它不是形成于我們視覺的證據,而是形成于我們童年時獲得并半意識地為日常生活所證實的知識。
我們所有的人,普通老百姓和知識分子一樣,現在都為自己描繪一張地球圖,圖上有光明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電報從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不時給我們發送消息。
地球已經比我們坐在火車裡匆匆掠過的田野和房屋更加真實,我們人人都能看見它在無垠的天空中懸挂着,旋轉着,服從其作用我們能在幾百光年之外的地方注視并在心跳中感知的力量。
照相機攝下的新的鮮明證據使地球表面的冰雪、岩石和平原以及異國人民的驚訝目光一年比一年更和我們接近。
我們可能久久地繼續對這種景象的充分意義抱不同看法。
但是既然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注視它,它就會激起我們生命中最強烈的沖動。
對我們某些人來說,它可能帶來對但丁看到的那種&ldquo感動太陽和其他星辰&rdquo的愛的信任。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它可能暗示給所有那些把自覺生活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的迷惑的人以更仁慈的憐憫。
*** [1]莫裡斯(1834&mdash1896):英國作家、詩人、散文家。
&mdash&mdash譯者 [2]羅斯金(1819&mdash1900):英國作家、美術評論家、社會改革家。
&mdash&mdash譯者 [3]浪:英國長度單位,等于1/8英裡。
&mdash&mdash譯者 [4]盧西塔尼亞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英國輪船,總噸位達三萬二千噸。
&mdash&mdash譯者 [5]第一部第二章第56&mdash57頁及60&mdash63頁。
[6]馬志尼(1805&mdash1872):意大利資産階級革命家、意大利複興運動中的民主派領袖和思想家。
&mdash&mdash譯者 [7]科蘇特(1802&mdash1894):匈牙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
&mdash&mdash譯者 [8]阿提拉(約406&mdash453):匈奴王。
443年曾率強悍的匈奴人進兵拜占廷,迫拜占廷王割地、納貢求和,繼而闖入羅馬帝國西部,并攻占北意大利,後人呼之為&ldquo上帝的鞭子&rdquo。
&mdash&mdash譯者 [9]三位一體:基督教基本信條之一,謂上帝隻有一個,但包括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
三者雖各有特定位份,卻完全同具一個本體,同為一個獨一真神,而不是三個神。
&mdash&mdash譯者 [10]本體同一:基督教神學術語,特指耶稣基督與上帝聖父的本體是同一的,謂耶稣基督雖降世成人而具有人性,但同時仍具有神性,且其神、人二性密切結合成為一個位格,即上帝的第二位格聖子;上帝三個位格的本體則是同一的。
&mdash&mdash譯者 [11]本體相類:基督教神學術語,謂上帝聖子耶稣基督與上帝聖父分具互相類似的兩個本體。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