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關燈
小
中
大
喬怡小本上的名字已劃去多半,田巧巧死了,桑采在國外,楊燹茫然不知,季曉舟和丁萬親口否認。
剩下的隻有黃小嫚和廖崎。
難道這兩人中間藏着那位作者? 現在最大可能是廖崎了。
剛收到一份請柬,就是這個“了不起”寄來的。
明晚去聽他指揮的音樂會,那時再問他。
在北京時喬怡就聽說廖崎發了迹。
對發了迹的人喬怡一般繞着走。
所以她和他雖在一個城市,他還給她送過幾次音樂會入場券,她都婉言辭謝了。
對于廖崎這個人,喬怡的态度和大家不同!起初她并非象衆人一樣為他的才華所傾倒,後來也不因他的驕橫那麼憎惡他。
她認為同志間的沖突大都是性格所緻,應允許每個人保留他原有的性格,哪怕這性格帶有太強的獨特性,甚至怪癖。
喬怡在與這位“了不起”共處的十來年裡,和他單獨接觸大概隻有一次。
那是一九七六年初,各文藝團體正批“無标題音樂。
喬怡拿着抄好的分譜想去與廖崎核對一個疑點,敲敲門,聽見裡面傳出微弱的樂聲。
再仔細聽,她聽出那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樂《悲怆》。
這音樂是從一張至少帶有兩道裂紋的唱片上發出來的。
喬怡又敲敲門,裡面仍是音樂。
她隻得擅自推開門,第一眼看見的是唱片在唱機上忽深忽淺地轉着,第二眼看見了廖崎的背影:他正揮動兩臂在指揮唱片中那個龐大的交響樂團。
他完全着了魔,完全忘記了這是在不足五平方米的樓梯夾角裡,他那風度神采仿佛登上了德累斯頓的音樂廳,而受他指揮的是那個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
喬怡将門掩上,門外正在批判這類音樂經典。
她靠在門上一聲不響地等待他發作完畢。
天并不熱,他卻脫得隻剩一件背心,脖子上盡是濕漉漉的汗。
她突然發現他的背影并不漂亮,似乎頭顱與身體的發育不一緻,前者飽滿,後者由于伛偻而顯出孩童式的病态。
伛偻是他有意的。
他或許以為這樣才顯得城府頗深,不然怎麼能在幾十人的樂隊裡享有絕對統治權?他愛低着頭走路,仿佛周圍的一切都引不起他的興趣。
他常常把藝術中的沖動誤用到生活中,把他對樂曲的權力強施于身邊的同伴,所以他被人們孤立是不奇怪的。
他有一雙令人欽羨的眼睛,充滿智慧,可惜這雙漂亮的眼睛被他用來朝人白眼。
他從小對衆人的捧場既習慣又厭煩;他喜歡一群人圍着他轉,同時又要人忍受他的不恭不敬…… 不知過了多久,喬怡發現唱針已劃到唱片邊緣,她走上去,使它戛然止住了。
廖崎懸在空中的手僵持了片刻,出人意料地墜落下來。
他的雙肩沮喪地耷拉着,灌滿沉重樂思的頭慢慢垂下來,那姿态象剛受了緻命一擊,或死了某位至愛親朋,他正垂首默哀。
“我……想和你對一段譜。
” “别過來!……”他低聲制止喬怡。
“為什麼?……”她瞅着這怪物的脊梁。
“我在哭。
”他坦白而簡單地告訴她。
她等着他說:“你最好出去。
”但他顧不上了,隻顧獨自飲泣。
喬怡縮回邁出半步的腳,重新靠着門“待命”。
奇怪的是,她在這一刻産生了對他從未有過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他完全平靜下來,恢複常态,喬怡才敢再次開口:“我想……” “對譜,是嗎?”他看也不看她,勾下腰開始在他那小山包似的總譜堆上翻找。
“你剛才是因為《悲怆》哭嗎?”喬怡很小心地探問。
他轉過臉,顯出不屑的神态:“你聽過《悲怆》?” “小時候,我能背下不少樂段……” “小時候?”他輕蔑地笑笑,“我怕你現在也未必聽得懂。
”。
“哭不能說明什麼。
”喬怡冷冷道。
她可不是甘遭奚落的人。
“我不象你們演員,淚囊具有職業素質!”他幾乎惡狠狠地說。
“你要當演員也具備相當的條件!”喬怡反唇相譏,“來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一副金邊夾鼻鏡,你能扮演托斯卡尼尼,但不過僅是‘扮演’而已!” “托斯卡尼尼又怎麼樣?” “不怎麼樣,他有更多的惡習。
”喬怡叵測地笑笑。
他哼了一聲,大聲道:“我才不管你們怎麼看我呢!”他上下打量着喬怡,“不過象《悲怆》這樣的曲子,你即使聽不懂,能平心靜氣地聽完它也算不錯。
”他一定要把“聽不懂”強加在喬怡頭上。
過了一會,他把所需的總譜找出來,翻開譜紙,突然擡頭對喬怡說:“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首次公演後的第九天,他就死了——你覺得這偶然嗎?……什麼時候,才能再出現一個象他那樣的音樂家!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給你講講他的身世……” 喬怡恭敬地聽完那段她早已谙熟的、有關那位偉大音樂家的故事,又聽了他一番卓有見地、但卻混亂不堪的議論。
他把音樂家的才華和怪癖同樣推崇到不适當的高度,最後長歎道:“天才總是不被人理解的!” 喬怡急于脫身。
他卻說了一句:“你不簡單嘛——還知道托斯卡尼尼?” “或許所有人都比你想象的聰明。
” “那些人……”他晃晃頭,悲天憫人地說,“連音樂都沒聽懂過就要批判!” 喬怡捧着稿紙,不想與他多羅嗦了。
但在她離去的刹那,他有些遺憾,似乎談興未盡,那神情似乎在懇求她留下陪他再談點什麼。
大概他的“三角洲”成了無人之境,碰到一個談話對象是不易的,他不想輕易放走她。
而喬怡可不願忍受這種“精神虐待”…… 喬怡在招待所門口遇上徐教導員父女。
達娅神色緊張地挽着父親,見了喬怡,眼圈
剩下的隻有黃小嫚和廖崎。
難道這兩人中間藏着那位作者? 現在最大可能是廖崎了。
剛收到一份請柬,就是這個“了不起”寄來的。
明晚去聽他指揮的音樂會,那時再問他。
在北京時喬怡就聽說廖崎發了迹。
對發了迹的人喬怡一般繞着走。
所以她和他雖在一個城市,他還給她送過幾次音樂會入場券,她都婉言辭謝了。
對于廖崎這個人,喬怡的态度和大家不同!起初她并非象衆人一樣為他的才華所傾倒,後來也不因他的驕橫那麼憎惡他。
她認為同志間的沖突大都是性格所緻,應允許每個人保留他原有的性格,哪怕這性格帶有太強的獨特性,甚至怪癖。
喬怡在與這位“了不起”共處的十來年裡,和他單獨接觸大概隻有一次。
那是一九七六年初,各文藝團體正批“無标題音樂。
喬怡拿着抄好的分譜想去與廖崎核對一個疑點,敲敲門,聽見裡面傳出微弱的樂聲。
再仔細聽,她聽出那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樂《悲怆》。
這音樂是從一張至少帶有兩道裂紋的唱片上發出來的。
喬怡又敲敲門,裡面仍是音樂。
她隻得擅自推開門,第一眼看見的是唱片在唱機上忽深忽淺地轉着,第二眼看見了廖崎的背影:他正揮動兩臂在指揮唱片中那個龐大的交響樂團。
他完全着了魔,完全忘記了這是在不足五平方米的樓梯夾角裡,他那風度神采仿佛登上了德累斯頓的音樂廳,而受他指揮的是那個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
喬怡将門掩上,門外正在批判這類音樂經典。
她靠在門上一聲不響地等待他發作完畢。
天并不熱,他卻脫得隻剩一件背心,脖子上盡是濕漉漉的汗。
她突然發現他的背影并不漂亮,似乎頭顱與身體的發育不一緻,前者飽滿,後者由于伛偻而顯出孩童式的病态。
伛偻是他有意的。
他或許以為這樣才顯得城府頗深,不然怎麼能在幾十人的樂隊裡享有絕對統治權?他愛低着頭走路,仿佛周圍的一切都引不起他的興趣。
他常常把藝術中的沖動誤用到生活中,把他對樂曲的權力強施于身邊的同伴,所以他被人們孤立是不奇怪的。
他有一雙令人欽羨的眼睛,充滿智慧,可惜這雙漂亮的眼睛被他用來朝人白眼。
他從小對衆人的捧場既習慣又厭煩;他喜歡一群人圍着他轉,同時又要人忍受他的不恭不敬…… 不知過了多久,喬怡發現唱針已劃到唱片邊緣,她走上去,使它戛然止住了。
廖崎懸在空中的手僵持了片刻,出人意料地墜落下來。
他的雙肩沮喪地耷拉着,灌滿沉重樂思的頭慢慢垂下來,那姿态象剛受了緻命一擊,或死了某位至愛親朋,他正垂首默哀。
“我……想和你對一段譜。
” “别過來!……”他低聲制止喬怡。
“為什麼?……”她瞅着這怪物的脊梁。
“我在哭。
”他坦白而簡單地告訴她。
她等着他說:“你最好出去。
”但他顧不上了,隻顧獨自飲泣。
喬怡縮回邁出半步的腳,重新靠着門“待命”。
奇怪的是,她在這一刻産生了對他從未有過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他完全平靜下來,恢複常态,喬怡才敢再次開口:“我想……” “對譜,是嗎?”他看也不看她,勾下腰開始在他那小山包似的總譜堆上翻找。
“你剛才是因為《悲怆》哭嗎?”喬怡很小心地探問。
他轉過臉,顯出不屑的神态:“你聽過《悲怆》?” “小時候,我能背下不少樂段……” “小時候?”他輕蔑地笑笑,“我怕你現在也未必聽得懂。
”。
“哭不能說明什麼。
”喬怡冷冷道。
她可不是甘遭奚落的人。
“我不象你們演員,淚囊具有職業素質!”他幾乎惡狠狠地說。
“你要當演員也具備相當的條件!”喬怡反唇相譏,“來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一副金邊夾鼻鏡,你能扮演托斯卡尼尼,但不過僅是‘扮演’而已!” “托斯卡尼尼又怎麼樣?” “不怎麼樣,他有更多的惡習。
”喬怡叵測地笑笑。
他哼了一聲,大聲道:“我才不管你們怎麼看我呢!”他上下打量着喬怡,“不過象《悲怆》這樣的曲子,你即使聽不懂,能平心靜氣地聽完它也算不錯。
”他一定要把“聽不懂”強加在喬怡頭上。
過了一會,他把所需的總譜找出來,翻開譜紙,突然擡頭對喬怡說:“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首次公演後的第九天,他就死了——你覺得這偶然嗎?……什麼時候,才能再出現一個象他那樣的音樂家!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給你講講他的身世……” 喬怡恭敬地聽完那段她早已谙熟的、有關那位偉大音樂家的故事,又聽了他一番卓有見地、但卻混亂不堪的議論。
他把音樂家的才華和怪癖同樣推崇到不适當的高度,最後長歎道:“天才總是不被人理解的!” 喬怡急于脫身。
他卻說了一句:“你不簡單嘛——還知道托斯卡尼尼?” “或許所有人都比你想象的聰明。
” “那些人……”他晃晃頭,悲天憫人地說,“連音樂都沒聽懂過就要批判!” 喬怡捧着稿紙,不想與他多羅嗦了。
但在她離去的刹那,他有些遺憾,似乎談興未盡,那神情似乎在懇求她留下陪他再談點什麼。
大概他的“三角洲”成了無人之境,碰到一個談話對象是不易的,他不想輕易放走她。
而喬怡可不願忍受這種“精神虐待”…… 喬怡在招待所門口遇上徐教導員父女。
達娅神色緊張地挽着父親,見了喬怡,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