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從小人們就叫他“神童”。
他生在音樂之家,在音樂的世界裡長大。
是譜線和音符塑造了他的神經和肉體。
他十三歲就能熟讀總譜,十五歲走上指揮台,十六歲參軍來到軍一級的宣傳隊,把所有人都“鎮”住了。
得天獨厚的秉賦使他感到很難找到理解自己的人,因為理解意味着水平相當。
他得罪過很多人,至今想想簡直有些不寒而栗。
但剛才在季曉舟家門口,他一再鼓足勇氣,還是沒進門。
他聽見裡面有楊燹的嗓音,還有萍萍,他似乎怕這兩個人,這兩個人一貫是季曉舟的保護者。
然而他更懼怕的,倒是那個懦弱的季曉舟。
他把請柬悄悄放在了傳達室。
等他們看了他的音樂會,親睹了他優異的學習成績,他們或許能稍稍原諒他的過去。
過去…… 廖崎是出于特殊原因才登上接兵列車的。
綠色的軍營使他的外在生活完全變了樣,伹他的内心卻保持原狀。
在一群文藝兵裡,他覺得自己過分優越了:那些人懂什麼藝術呢?懂什麼音樂呢?……跻身于這樣一群人中,這樣一個軍宣傳隊(還挂名“業餘”),對他曾設想的前程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一種懷才不遇、委委屈屈的感覺總是陪伴着他。
人們給他起了個綽号叫“了不起”。
對,就是了不起。
他對自己一開始就在人群中居于衆星捧月的地位毫不意外,并處之泰然。
到部隊不久,他寫了一封長信給父母,述說他對參軍的懊悔。
他說音樂拿到這裡隻有被糟踏,并把樂隊每個角色都挨個數落一遍。
他說,原先的指揮隻會用簡譜,指揮姿勢象“炒栗子”;小提琴拉出二胡的音色,大提琴象革胡;銅管吵得猶如鄉下女人罵街……他們也搞音樂嗎?他們不過為這個吵鬧的世界再添些噪音。
他尤其看不上坐在最後的那把大提琴,那顆頭發稀黃的腦袋是個木瓜。
一見他那副溜肩膀扛着大提琴到角落裡去練習,他就有氣,那琴聲不管多麼微弱都令他捶胸頓足。
這個叫季曉舟的人簡直和藝術發生了嚴重誤會,他拉琴将引起幾方面的痛苦:聽的人痛苦,與他搭檔的人痛苦,或許最最痛苦的還是他本人,因為他每次拉琴,臉色就象大難臨頭一樣驚惶不安…… 不幸的是,他寫完的這封信被遺忘在總譜台上,随之在樂隊傳閱一周,因此把這個寵愛他的集體得罪了。
他和他們之間開始産生隔膜,漸漸發展成敵意。
他在初到宣傳隊頭一年就換了三次寝室,誰都受不了他。
他需要彈鋼琴時對室友們說:“你們最好出去談話,我得練琴。
”而别人練琴時,他又抱怨屋裡太響,讓人家“最好出去練”。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他常常在半夜爬起來,打開燈,對着影子琢磨自己的指揮姿态。
所以人們最終一緻請他“最好出去”。
無人能忍受他的旁若無人和随心所欲。
他一怒之下,決心再不與人糾葛,搬進了那個“三角洲”。
所謂三角洲是樓梯下那間不足五平米的小房子,頂棚借助樓梯的坡度成四十五度角。
如果想在那裡躺下必須仔細遵照它的角度,否則額頭或身上别的局部都有撞青的危險。
這裡長期堆放備用的掃帚和拖把,蜘蛛在裡面不止是拉網,幾乎是在織布了。
不過無處容身的“了不起”對此卻挺滿意。
他把裡面清理幹淨,牆壁糊上廢譜紙,放進一張小床和那架從家裡帶來的舊鋼琴。
門上還貼了八個字:“工作重地,恕不待客。
”其實人們不去他的“三角洲”串門倒決非這八個字的緣故。
第二年,樂隊添了把中提琴。
他從這個外号“贊比亞”的中提琴手身上,發現了不馴服的苗頭。
楊燹的出現,一開始就使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威脅。
果然,他很快嘗到了“贊比亞”的苦頭。
那是樂隊排練一支新曲子。
剛奏了前幾小節,廖崎用指揮棒狠狠敲了一下總譜台。
“大提琴部分,重來!”所謂“大提琴部分”不過三把琴,他這樣叫,是想過大樂團、大指揮家之瘾。
季曉舟知道這一着又是沖自已來的,更加心驚肉跳地掂着琴弓。
“好了。
其他人停下。
你來一趟!”指揮棒幾乎戳到他鼻尖上。
季曉舟毫無把握地拉起來,兩眼拼命盯住樂譜。
而他剛拉兩個音,這位指揮便發了脾氣:“誰在陪着他拉?!我是讓他一個人拉!” 這時季曉舟才明白方才有位好心人在“陪綁”——坐在遠處的楊燹正關切地看着他。
他悄悄陪同他,象在黑夜的小巷裡攙扶一個膽小的孩子。
“喂!你再來——這回不準有人往裡摻和。
”他乜斜了楊燹一眼。
季曉舟這下真的孤立了。
他擡起弓猶豫着,對廖崎陪小心地笑笑:“我還不太熟,等下去練了再……” “不熟才應該練。
”廖崎不耐煩地打斷他。
“我……”他還在企圖申辯。
“别耽誤大家時間。
”指揮毫不容
他生在音樂之家,在音樂的世界裡長大。
是譜線和音符塑造了他的神經和肉體。
他十三歲就能熟讀總譜,十五歲走上指揮台,十六歲參軍來到軍一級的宣傳隊,把所有人都“鎮”住了。
得天獨厚的秉賦使他感到很難找到理解自己的人,因為理解意味着水平相當。
他得罪過很多人,至今想想簡直有些不寒而栗。
但剛才在季曉舟家門口,他一再鼓足勇氣,還是沒進門。
他聽見裡面有楊燹的嗓音,還有萍萍,他似乎怕這兩個人,這兩個人一貫是季曉舟的保護者。
然而他更懼怕的,倒是那個懦弱的季曉舟。
他把請柬悄悄放在了傳達室。
等他們看了他的音樂會,親睹了他優異的學習成績,他們或許能稍稍原諒他的過去。
過去…… 廖崎是出于特殊原因才登上接兵列車的。
綠色的軍營使他的外在生活完全變了樣,伹他的内心卻保持原狀。
在一群文藝兵裡,他覺得自己過分優越了:那些人懂什麼藝術呢?懂什麼音樂呢?……跻身于這樣一群人中,這樣一個軍宣傳隊(還挂名“業餘”),對他曾設想的前程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一種懷才不遇、委委屈屈的感覺總是陪伴着他。
人們給他起了個綽号叫“了不起”。
對,就是了不起。
他對自己一開始就在人群中居于衆星捧月的地位毫不意外,并處之泰然。
到部隊不久,他寫了一封長信給父母,述說他對參軍的懊悔。
他說音樂拿到這裡隻有被糟踏,并把樂隊每個角色都挨個數落一遍。
他說,原先的指揮隻會用簡譜,指揮姿勢象“炒栗子”;小提琴拉出二胡的音色,大提琴象革胡;銅管吵得猶如鄉下女人罵街……他們也搞音樂嗎?他們不過為這個吵鬧的世界再添些噪音。
他尤其看不上坐在最後的那把大提琴,那顆頭發稀黃的腦袋是個木瓜。
一見他那副溜肩膀扛着大提琴到角落裡去練習,他就有氣,那琴聲不管多麼微弱都令他捶胸頓足。
這個叫季曉舟的人簡直和藝術發生了嚴重誤會,他拉琴将引起幾方面的痛苦:聽的人痛苦,與他搭檔的人痛苦,或許最最痛苦的還是他本人,因為他每次拉琴,臉色就象大難臨頭一樣驚惶不安…… 不幸的是,他寫完的這封信被遺忘在總譜台上,随之在樂隊傳閱一周,因此把這個寵愛他的集體得罪了。
他和他們之間開始産生隔膜,漸漸發展成敵意。
他在初到宣傳隊頭一年就換了三次寝室,誰都受不了他。
他需要彈鋼琴時對室友們說:“你們最好出去談話,我得練琴。
”而别人練琴時,他又抱怨屋裡太響,讓人家“最好出去練”。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他常常在半夜爬起來,打開燈,對着影子琢磨自己的指揮姿态。
所以人們最終一緻請他“最好出去”。
無人能忍受他的旁若無人和随心所欲。
他一怒之下,決心再不與人糾葛,搬進了那個“三角洲”。
所謂三角洲是樓梯下那間不足五平米的小房子,頂棚借助樓梯的坡度成四十五度角。
如果想在那裡躺下必須仔細遵照它的角度,否則額頭或身上别的局部都有撞青的危險。
這裡長期堆放備用的掃帚和拖把,蜘蛛在裡面不止是拉網,幾乎是在織布了。
不過無處容身的“了不起”對此卻挺滿意。
他把裡面清理幹淨,牆壁糊上廢譜紙,放進一張小床和那架從家裡帶來的舊鋼琴。
門上還貼了八個字:“工作重地,恕不待客。
”其實人們不去他的“三角洲”串門倒決非這八個字的緣故。
第二年,樂隊添了把中提琴。
他從這個外号“贊比亞”的中提琴手身上,發現了不馴服的苗頭。
楊燹的出現,一開始就使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威脅。
果然,他很快嘗到了“贊比亞”的苦頭。
那是樂隊排練一支新曲子。
剛奏了前幾小節,廖崎用指揮棒狠狠敲了一下總譜台。
“大提琴部分,重來!”所謂“大提琴部分”不過三把琴,他這樣叫,是想過大樂團、大指揮家之瘾。
季曉舟知道這一着又是沖自已來的,更加心驚肉跳地掂着琴弓。
“好了。
其他人停下。
你來一趟!”指揮棒幾乎戳到他鼻尖上。
季曉舟毫無把握地拉起來,兩眼拼命盯住樂譜。
而他剛拉兩個音,這位指揮便發了脾氣:“誰在陪着他拉?!我是讓他一個人拉!” 這時季曉舟才明白方才有位好心人在“陪綁”——坐在遠處的楊燹正關切地看着他。
他悄悄陪同他,象在黑夜的小巷裡攙扶一個膽小的孩子。
“喂!你再來——這回不準有人往裡摻和。
”他乜斜了楊燹一眼。
季曉舟這下真的孤立了。
他擡起弓猶豫着,對廖崎陪小心地笑笑:“我還不太熟,等下去練了再……” “不熟才應該練。
”廖崎不耐煩地打斷他。
“我……”他還在企圖申辯。
“别耽誤大家時間。
”指揮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