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淸州牧使趙璞等曰。
道傳起身賤地。
〈初。
禹玄寶族人金戩。
甞爲僧。
私其奴樹伊妻。
生一女。
密加愛護。
以嫁士人禹延。
生女。
適鄭雲敬。
生道傳。
〉竊位堂司。
欲掩賤迹。
謀去本主。
織成萋斐之罪。
連坐衆多之人。
又浚亦於一二卿相間。
偶起嫌讎。
與道傳同心。
賣弄權勢。
誘脅諸人。
於是。
患失乾沒之輩。
希旨生事之徒。
響應而作。
其中誾在等。
爲煽亂之羽翼。
紹宗璞等。
爲造言之喉舌。
唱和而起。
廣張罪福。
施刑於不可刑之人。
〈按此指禑昌。
〉求罪於本無罪之地。
〈按此指李穡諸人。
〉衆心危懼。
請鞫問浚等之罪。
明正典刑。
道傳仍於貶所施刑。
王下書都堂。
沈德符及夢周議。
遂流浚誾在紹宗璞遠地。
癸醜。
大司憲姜淮伯。
執義鄭煕。
掌令金畒徐甄。
持平李作李申。
又上?請浚等罪。
幷劾判典校吳思忠。
削職遠流。
夢周與李穡禹玄寶等議。
若劾浚誾極刑。
則璞紹宗思忠之輩。
不足制也。
陰令?諫。
連日交章。
伏閤廷諍。
請誅浚道傳等。
王以浚道傳功臣。
不欲遽殺。
命先鞫誾等。
辭連然後欲幷鞫之。
前判三司事王安德卒。
○守侍中益陽伯鄭夢周卒。
夢周將分遣人。
殺浚道傳等。
時太祖還至碧瀾渡。
太宗馳告曰。
夢周必陷我家。
固請力疾夜還。
甲寅未明。
入京辨浚等誣枉。
往復再三。
王不聽。
太宗憂虞未決。
廣興倉使鄭擢。
叩門來見曰。
生民利害。
決於斯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太宗卽還太祖邸。
召麾下士議之。
太祖兄元桂之壻卞仲良。
洩其謀於夢周。
時夢周憂事不濟。
不食已三日。
夢周詣太祖邸觀變。
太宗曰。
時不可失。
使李豆蘭擊之。
豆蘭曰。
我公不知之事。
餘何敢爲。
太宗言於判典客寺事趙英珪。
英珪請行。
與海州牧使趙茂中郞將高呂判事李敷等。
伏於路。
及夢周還。
有櫜鞬武夫衝過。
夢周變色。
顧隨行錄事曰。
汝可落後。
再三呵止。
不從曰。
小人從大監。
何可往乎。
至善竹橋。
英珪擊之不中。
夢周叱之。
策馬而走。
英珪追擊馬首。
馬蹶。
夢周墮地。
呂追擊殺之。
錄事抱持同死。
卽四月初四日乙卯也。
夢周時年五十六。
〈用東閣雜記參修○錄事事出沈氏樂府。
〉太宗入告。
太祖震怒曰。
汝擅殺大臣。
國人以我爲不知乎。
吾家素以忠孝聞。
汝等敢爲不孝乃爾。
太宗對曰。
夢周等將陷我家。
豈可坐而待亡。
此乃所以爲孝也。
宜召麾下士。
備不虞。
初太祖素器重夢周。
屢加薦擢。
同升爲相。
太宗甞告太祖曰。
鄭夢周豈負我家。
太祖曰。
我遭橫讒。
夢周以死明我。
若係于國家。
有不可知。
〈用沈氏樂府參修。
〉梟夢周首于市。
籍其家。
榜示其罪。
夢周字達可。
爲人豪邁絶倫。
有忠孝大節。
少好學不倦。
精硏性理之學。
時國家多故。
機務浩繁。
夢周處大事決大疑。
不動聲色。
左酬右答。
鹹適其當。
多所張設。
時稱王佐之才。
時俗喪祭紊弛。
專尙桑門。
士大夫遭喪。
皆百日卽吉。
夢周獨廬墓二親。
哀禮俱盡。
國家嘉之?閭。
及貴用事。
始令士庶。
倣朱子家禮。
立家廟奉先祀。
又以守令雜用參外吏胥。
秩卑人劣。
始選用參官有淸望者。
嚴其黜陟。
又以金糓出納。
惟都評議司錄事。
白牒施行。
事多猥濫。
置經歷都事。
籍其出納。
內建五部學堂。
外邑設鄕校。
文風復振。
至於整紀綱以立國軆。
汰冗散而登俊良。
革胡服而襲華制。
立義倉而賑窮乏。
設水站以便漕運。
皆其畫也。
所著詩文。
豪放俊潔。
學者稱爲圃隱先生。
〈用行狀參修○我太宗乙酉。
權近上書。
請加封贈。
錄其子孫。
贈領議政益陽府院君。
謚文忠公。
中宗丁醜。
太學生權磌等上?。
遂從祀文廟。
乙卯。
創永川臨臯書院。
明宗庚午。
創開城府崧陽書院。
墓在龍仁縣治北二十裡曬布村。
又建書院。
今稱陵谷。
〉 諫官金震陽等流。
趙浚等還。
夢周旣死。
太祖使黃希碩白。
請召浚誾等還。
與?諫辨明。
且曰。
若不問夢周之黨。
請罪臣等。
王不得已下?諫廵軍獄。
鞫流震陽李擴李來李敢權弘鄭煕金畒徐甄李作李申及李崇仁李種學趙瑚等。
來。
存吾之子。
後入本朝。
參佐命功。
甄。
開國後遯居衿川不起。
許氏曰。
麗亡。
鄭夢周李穡金震陽李種學吉再徐甄數君子。
或死或不死。
而其自靖一也。
〈按。
野史雲。
甄聞我朝開國。
有詩曰。
千載神都隔漢江。
忠良濟濟佐明王。
統三爲一功安在。
卻恨前朝業不長。
臺諫請罪之。
太宗作色曰。
是夷齊之流。
可賞不可罪也。
宣祖朝。
修撰許篈啓請。
贈大司憲。
〉 裵克廉守侍中。
趙浚柳曼殊爲贊成事。
○池湧奇卒于貶所。
○韓山府院君李穡。
放于韓州。
王使謂穡曰。
卿其去矣。
兩江之外。
惟卿所適。
穡憮然曰。
臣顧無田宅。
果安歸乎。
遂貶衿川。
尋徙驪興。
冬。
宥歸韓州。
穡字穎叔。
天資明敏。
博覽群書。
爲詩文。
操筆卽書。
畧無礙滯。
勉進後學。
以興起斯文爲己任。
學者皆仰慕。
稱爲牧隱先生。
掌國文翰數十年。
屢見稱中國。
平生無疾言遽色。
不露圭角。
不治生産。
雖至屢空。
不以爲意。
與鄭夢周終始同心。
不變臣節。
然崇信佛法。
爲世所譏。
門人權近畵像贊曰。
挺天姿之粹美。
窮聖學之精微。
胷襟灑落。
瑩澈光輝。
踐履極於篤實。
文章竗於發揮。
匪點之狂而有詠歸之興。
猶惠之和而無不恭之譏。
學者仰之如山鬥。
國家倚之如蓍龜。
膺大拜而不變其塞。
履大難而不怵於威。
赤心彌諒。
素節不移。
〈按。
權近撰行狀曰。
壬申七月。
忌公者欲加極刑。
公曰。
吾平生不妄語。
敢誣服乎。
雖死。
吾爲直鬼。
語聞。
王特原之。
賴公全活者多。
冬宥歸韓州。
乙亥秋。
入五?山留居之。
王召待以故舊之禮。
丙子五月。
卒于驪江。
年六十九。
墓在今韓山郡西加知峴。
○野錄。
乙亥。
穡居五?寺。
太祖屢以書招之。
穡乘轎入覲。
太祖下榻相對。
待以故舊之禮。
願訪一言。
穡曰。
亡國之大夫。
不可以圖存。
乞骸歸葬故山。
太祖知不可留。
送至中門外。
相揖以別。
丙子。
懇求避暑驪興月南村。
五月初三日。
自碧瀾渡泝江。
有護送中使亦來。
初七日。
至驪興燕子灘。
沒於舟中。
世多疑之。
蓋麗之子孫。
多於舟中見處。
皆鄭道傳趙浚之謀也。
〉 李崇仁李種學金震陽等。
廢爲庶人。
我太祖麾下士。
?請治夢周之黨。
從之。
廢李崇仁李種學種善趙瑚金震陽李擴。
爲庶人。
崇仁字子安。
號陶隱。
天姿英銳。
文辭典雅。
穡每歎賞曰。
此子文章。
求之中國。
亦不多得。
高皇帝甞覽崇仁所撰表。
嘉之曰。
表辭誠切。
中原士大夫。
觀其著述。
莫不歎服。
種學穡之子。
號麟齋。
官至簽書密直。
兄種德官知密直。
盡節本朝。
畢命改社。
震陽博學宏才。
人以遠大期之。
常居草屋。
號草屋子。
被流未幾卒。
〈按。
申氏曰。
鄭道傳與崇仁同師牧隱。
才名相將。
而定向異。
道傳積不平。
及我朝受命。
道傳爲柄臣。
令其私人黃居正。
出宰崇仁所配邑。
杖殺之。
甚矣小人之用心也。
未幾。
道傳與於芳碩之亂。
身首橫分。
居正亦以道傳門客。
太宗時削勳籍。
至今未叙。
道傳之禍。
烈於崇仁。
崇仁之名。
光于後世。
天道不僭。
足以戒後來之小人哉。
○更按東閣雜記。
太宗朝傳曰。
壬申年間因杖緻死。
如李崇仁李種學輩。
實非因杖而死。
或絞死。
或枉刑殺之。
其覈實以聞。
又傳曰。
李種學死非其罪。
實非太祖之意。
當國者欲報復而枉刑殺之。
命鞫問其時敎使孫興宗黃居正矯命欺君之罪。
照以出入人罪之律。
開國功臣等啓曰。
鄭道傳南誾等。
嗾居正興宗。
使緻其死。
跡雖有罪。
其情可恕。
傳曰。
道傳居正興宗。
廢爲庶人。
子孫禁錮。
南誾勿論。
○更按野錄。
陶隱鄭道傳。
俱出牧隱門下。
牧隱見陶隱所作嗚呼島七言長篇。
稱賞不容。
道傳忌之。
後奉使中國而來。
作嗚呼島詩。
編在唐人詩中。
以示牧隱。
牧隱閱視不言。
道傳盛稱爲佳作。
牧隱曰。
此篇佳則佳矣。
公輩亦能爲之。
道傳自此益知其才出陶隱下。
有必殺之心雲。
陶隱詩今在東文選。
〉 我太祖爲侍中。
我太宗爲密直提學。
沈德符判門下府事。
○五月。
大司憲閔開上?。
請治鄭夢周之黨。
開?陳我太祖功德。
極陳夢周之罪曰。
夢周貪饕富貴。
恣行貨賄。
專權自恣。
植黨謀亂。
萬一得成其計。
則不惟濁亂朝廷。
必將傾危社稷。
不問黨與。
禍堦可畏。
其黨偰長壽李茂李彬金履安魯生崔關金贍。
請並罷遠流。
從之。
左常侍金子粹。
又劾流姜淮伯柳沂于外。
六月。
流前判三司禹玄寶及宗室南平君和等于遠地。
召還鄭道傳南誾。
趙浚等方謀推戴我太祖。
而深忌舊臣。
於是。
都評議使司執玄寶及其子洪壽等四人。
安翊金南得崔乙義王承貴都興安瑗柳廷顯許應樸興澤安俊申元弼崔鹹內官姜仁富宗親南平君和等七人。
流于遠地。
使經歷張至和啓王曰。
玄寶等屢幹罪犯。
過蒙寬宥。
猶不改心。
乃更謀亂。
禍機急迫。
未及啓聞。
將玄寶等。
分配于外。
臣等聞。
亂臣賊子。
人得而誅之。
故敢用先發後聞。
〈按記言。
高麗亡。
太祖賜玄寶功臣號。
辭不受。
上特厚賜之。
待以故舊之禮。
請歸田裡。
特進丹陽伯。
玄寶已歿矣。
贈領議政謚忠靖。
後孫每以十月上日修祀事。
其告享之文。
有曰。
流離去國。
興滅之際。
苦心之操。
危身之忠。
以遺我子孫後世雲。
〉 趙浚南誾等。
爲諸州節制使。
浚主京畿左右道。
誾主慶尙道。
各道皆如之。
使掌其道戎馬。
於是。
鄭道傳尹紹宗趙胖尹虎金士衡慶儀權仲和鄭煕啓尹師德金用超李薿金稠李行等。
除拜有差。
日本遣使求藏經。
○有獐入孝思殿。
○蟲食太廟松旣。
蟲之食松有年。
而太廟松未嘗食。
至是。
食之旣。
遣使請誥命于明。
遣評理金湊。
表請誥命。
行至肅州。
聞王廢。
乃還。
秋七月。
王與我太祖盟。
時。
鄭夢周已遇害。
李穡禹玄寶等相繼放逐。
而趙浚等復用。
王內不自安。
甲申。
召我太宗及司藝趙庸曰。
予將與李侍中同盟。
草盟書而來。
庸對曰。
盟不足貴。
聖人所惡。
若列國同盟。
則古有之。
君臣同盟。
無故事可據。
王曰。
第草之。
庸與太宗就太祖。
傳如王敎。
太祖曰。
予何言哉。
汝當以上敎起草。
庸退草之曰。
不有卿。
予焉至此。
卿之功與德。
予敢忘諸。
皇天後土。
在上在傍。
世世子孫。
無相害也。
予有所負於卿者。
有如此盟。
進草於王。
王曰。
可。
大風寒。
六月以後。
寒風終夜大吹。
氣候如秋。
至是。
凄風恒起。
塵沙大起。
行路爲之眯目。
百糓焦槁。
王遜于原州。
高麗亡。
先是。
自回軍後。
同知密直南誾。
吏曹判書趙仁沃等。
密議推戴我太祖。
及還。
以告太宗。
太宗曰。
此大事。
不可輕言。
時。
衆心爭相推戴。
或有於稠人廣衆中揚言曰。
天命人心。
已有所屬。
何不亟爲勸進。
自去月。
太宗乃與誾定計。
誾密與仁沃及趙浚鄭道傳大司成趙璞等五十二人。
協謀推戴。
然畏太祖震怒。
不敢以告。
太宗謂誾等曰。
宜卽備儀勸進。
〈右用權擥應製詩注補。
〉是月十二日辛卯。
王在北泉洞宮。
將幸我太祖第。
置酒復與之盟。
儀衛已列。
百官就班。
右侍中裵克廉等。
白王大妃安氏曰。
今王昏暗。
人心已去。
不可爲主。
請廢之。
遂奉妃敎廢王。
乃白太祖。
太祖怒曰。
廢之而將立誰耶。
誾曰。
我等必得明主。
願勿憂。
遂與門下評理鄭煕啓賫敎。
令右副代言韓尙敬讀之。
王俯伏聽命。
又令獻納宋因下庭讀之。
曉諭百司。
遂廢王。
放于原州。
王將出。
誾跪曰。
上不殺禹玄寶。
至于此。
若能改過。
不待朝夕而復矣。
王曰。
予本不欲君爾等。
而群臣強立之。
且予不敏。
豈無忤群下之情乎。
因泣下遂行。
妃世子及嬪從行。
尋移杆城。
降封恭讓君。
甲戌。
薨于三陟府。
壽五十。
追諡恭讓王。
〈我太宗十六年丙申。
以禮曹啓追封。
〉高麗起太祖戊寅。
〈後梁末帝貞明四年。
〉止恭讓王壬申。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
〉凡三十四王。
四百七十五年。
申氏曰。
聖祖受命。
天與人歸。
改寶之日。
市不易肆。
朝無換班。
漢都冠蓋。
俱松京舊臣。
自我朝言之。
則豈非包容之盛德。
而以王氏論之。
則莫非忘君負國之徒。
律以春秋之法。
當不免反叛之誅。
其情狀之可惡者。
沽直之紹宗也。
脅上之誾也。
醞釀之道傳也。
僞名之近也。
白首石璘。
左右奸細。
椎埋英珪。
狙擊忠宰。
使王祖有知。
其無冥冥之誅耶。
誾與道傳。
入我朝。
俱受極法。
此一報應也。
又曰。
麗史與奪。
皆未可信。
末年事蹟。
尤乖謬。
此雖局於諱避。
然傳信之書。
豈容盡沒其實而蓋覆之也。
林氏曰。
天下之生久矣。
生民之變。
靡所不有。
而高麗四百七十五年。
三綱九法。
何壞亂之甚也。
豈其祖宗創垂之始。
立家立國。
不稽先王之道。
而後世之亂敗。
有所自來者耶。
蓋自謙京方旼源丘坦愼以後。
內則權兇執君上。
以擅制國命。
外則叛賊托上國。
以謀覆宗祊。
於是。
君不君而臣不臣矣。
寶?釐降。
以婦乘夫。
淑昌新寡。
由子烝母。
於是。
夫不夫而婦不婦矣。
烈宣肅惠。
父子交訟。
國有二王。
相爲代謝。
於是。
父不父而子不子矣。
綱淪法斁。
百恠斯備。
至於頭陀入于宮禁。
牟尼生于閭家。
而高麗氏亡遂決焉。
及恭愍遇弑。
禑昌相繼放廢。
迄于恭讓十有八年之間。
王氏之宗社得免於不血者。
幾希矣。
○百官奉傳國璽。
置大妃殿聽政。
翌日壬辰。
大妃宣敎。
命太祖監錄國事。
時。
都堂斬丹陽君禹成範晉原君姜淮季。
皆王婿也。
又流贊成成石璘政堂李元綋菁城君姜蓍大提學韓葳密直成石瑢前密直柳惠孫軍資尹姜淮仲少尹柳玽副令金允壽護軍姜餘于外。
乙未。
克廉浚道傳。
與大小臣僚閑良耆老。
奉寶詣太祖邸。
合辭勸進。
丙申。
卽位于壽昌宮。
卽七月十七日也。
○革命之際。
仗節守義者。
鄭夢周吉再徐甄等諸人之外。
又有李養中金澍元天錫等若幹人。
皆秉志不屈。
表表可稱。
養中號石灘。
廣州人。
仕至參議。
革命後遁居村莊。
不受徵命。
太宗以龍潛故人。
特拜漢城尹。
亦不受。
上嘗幸廣州。
召見之。
養中以野服。
攜琴獻魚酒。
上歡甚。
竟不能奪其志。
特官其子以奬之。
澍善山人。
恭讓壬申。
奉使如京師賀節。
還到鴨綠江。
聞我太祖開國。
寄書夫人柳氏曰。
忠臣不事二君。
吾渡江。
無所容身。
仍送朝服及靴曰。
夫人身後。
以此合葬。
以到江還向中朝日。
爲忌辰。
葬後勿用誌碣。
遂還中國。
居于荊楚。
後人稱爲籠巖先生。
天錫字子正。
號耘谷。
見政亂。
隱居雉嶽山下。
躬耕養親。
不求人知。
按部錄於軍籍。
不得已赴試。
一擧中進士。
亦不肯仕。
與李穡諸人相友善。
太宗微時。
嘗從受業。
旣貴。
屢召不起。
上幸其廬。
逃匿不見。
上召守廬婢。
賜食物而還。
天錫有藏書六卷。
言亡國事。
臨終遺言曰。
子孫非聖人勿開。
累世有子孫一人竊見之。
大懼曰。
吾家族矣。
遂燒之。
猶有詩什遺存。
世謂之詩史。
其詩題注禑以前曰國家。
以後則曰國。
入我朝。
但曰新國雲矣。
○麗亡後。
舊家子弟。
不樂仕?。
溷跡泥塗。
杜門守死。
深自閉藏。
至今稱爲杜門洞。
我太祖親臨敬德宮。
〈在松都太祖龍潛舊宅。
〉至誠誘掖。
以開自新之路。
設科試士。
無一人應赴。
凡三設皆然。
太祖大怒。
遂下百年停擧之令。
其不從遷漢陽者。
皆禁錮。
於是。
士子皆草冠布衫。
葛屨綿帶。
無經營分外之心。
女子出門必蔽面。
二人相呼。
例稱爲宅。
膏粉紅紫之屬。
不施身上。
習尙樸陋。
自守貞潔。
其俗至今未泯。
〈我成宗五年。
幸松都。
解禁錮停擧之令。
〉
道傳起身賤地。
〈初。
禹玄寶族人金戩。
甞爲僧。
私其奴樹伊妻。
生一女。
密加愛護。
以嫁士人禹延。
生女。
適鄭雲敬。
生道傳。
〉竊位堂司。
欲掩賤迹。
謀去本主。
織成萋斐之罪。
連坐衆多之人。
又浚亦於一二卿相間。
偶起嫌讎。
與道傳同心。
賣弄權勢。
誘脅諸人。
於是。
患失乾沒之輩。
希旨生事之徒。
響應而作。
其中誾在等。
爲煽亂之羽翼。
紹宗璞等。
爲造言之喉舌。
唱和而起。
廣張罪福。
施刑於不可刑之人。
〈按此指禑昌。
〉求罪於本無罪之地。
〈按此指李穡諸人。
〉衆心危懼。
請鞫問浚等之罪。
明正典刑。
道傳仍於貶所施刑。
王下書都堂。
沈德符及夢周議。
遂流浚誾在紹宗璞遠地。
癸醜。
大司憲姜淮伯。
執義鄭煕。
掌令金畒徐甄。
持平李作李申。
又上?請浚等罪。
幷劾判典校吳思忠。
削職遠流。
夢周與李穡禹玄寶等議。
若劾浚誾極刑。
則璞紹宗思忠之輩。
不足制也。
陰令?諫。
連日交章。
伏閤廷諍。
請誅浚道傳等。
王以浚道傳功臣。
不欲遽殺。
命先鞫誾等。
辭連然後欲幷鞫之。
前判三司事王安德卒。
○守侍中益陽伯鄭夢周卒。
夢周將分遣人。
殺浚道傳等。
時太祖還至碧瀾渡。
太宗馳告曰。
夢周必陷我家。
固請力疾夜還。
甲寅未明。
入京辨浚等誣枉。
往復再三。
王不聽。
太宗憂虞未決。
廣興倉使鄭擢。
叩門來見曰。
生民利害。
決於斯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太宗卽還太祖邸。
召麾下士議之。
太祖兄元桂之壻卞仲良。
洩其謀於夢周。
時夢周憂事不濟。
不食已三日。
夢周詣太祖邸觀變。
太宗曰。
時不可失。
使李豆蘭擊之。
豆蘭曰。
我公不知之事。
餘何敢爲。
太宗言於判典客寺事趙英珪。
英珪請行。
與海州牧使趙茂中郞將高呂判事李敷等。
伏於路。
及夢周還。
有櫜鞬武夫衝過。
夢周變色。
顧隨行錄事曰。
汝可落後。
再三呵止。
不從曰。
小人從大監。
何可往乎。
至善竹橋。
英珪擊之不中。
夢周叱之。
策馬而走。
英珪追擊馬首。
馬蹶。
夢周墮地。
呂追擊殺之。
錄事抱持同死。
卽四月初四日乙卯也。
夢周時年五十六。
〈用東閣雜記參修○錄事事出沈氏樂府。
〉太宗入告。
太祖震怒曰。
汝擅殺大臣。
國人以我爲不知乎。
吾家素以忠孝聞。
汝等敢爲不孝乃爾。
太宗對曰。
夢周等將陷我家。
豈可坐而待亡。
此乃所以爲孝也。
宜召麾下士。
備不虞。
初太祖素器重夢周。
屢加薦擢。
同升爲相。
太宗甞告太祖曰。
鄭夢周豈負我家。
太祖曰。
我遭橫讒。
夢周以死明我。
若係于國家。
有不可知。
〈用沈氏樂府參修。
〉梟夢周首于市。
籍其家。
榜示其罪。
夢周字達可。
爲人豪邁絶倫。
有忠孝大節。
少好學不倦。
精硏性理之學。
時國家多故。
機務浩繁。
夢周處大事決大疑。
不動聲色。
左酬右答。
鹹適其當。
多所張設。
時稱王佐之才。
時俗喪祭紊弛。
專尙桑門。
士大夫遭喪。
皆百日卽吉。
夢周獨廬墓二親。
哀禮俱盡。
國家嘉之?閭。
及貴用事。
始令士庶。
倣朱子家禮。
立家廟奉先祀。
又以守令雜用參外吏胥。
秩卑人劣。
始選用參官有淸望者。
嚴其黜陟。
又以金糓出納。
惟都評議司錄事。
白牒施行。
事多猥濫。
置經歷都事。
籍其出納。
內建五部學堂。
外邑設鄕校。
文風復振。
至於整紀綱以立國軆。
汰冗散而登俊良。
革胡服而襲華制。
立義倉而賑窮乏。
設水站以便漕運。
皆其畫也。
所著詩文。
豪放俊潔。
學者稱爲圃隱先生。
〈用行狀參修○我太宗乙酉。
權近上書。
請加封贈。
錄其子孫。
贈領議政益陽府院君。
謚文忠公。
中宗丁醜。
太學生權磌等上?。
遂從祀文廟。
乙卯。
創永川臨臯書院。
明宗庚午。
創開城府崧陽書院。
墓在龍仁縣治北二十裡曬布村。
又建書院。
今稱陵谷。
〉 諫官金震陽等流。
趙浚等還。
夢周旣死。
太祖使黃希碩白。
請召浚誾等還。
與?諫辨明。
且曰。
若不問夢周之黨。
請罪臣等。
王不得已下?諫廵軍獄。
鞫流震陽李擴李來李敢權弘鄭煕金畒徐甄李作李申及李崇仁李種學趙瑚等。
來。
存吾之子。
後入本朝。
參佐命功。
甄。
開國後遯居衿川不起。
許氏曰。
麗亡。
鄭夢周李穡金震陽李種學吉再徐甄數君子。
或死或不死。
而其自靖一也。
〈按。
野史雲。
甄聞我朝開國。
有詩曰。
千載神都隔漢江。
忠良濟濟佐明王。
統三爲一功安在。
卻恨前朝業不長。
臺諫請罪之。
太宗作色曰。
是夷齊之流。
可賞不可罪也。
宣祖朝。
修撰許篈啓請。
贈大司憲。
〉 裵克廉守侍中。
趙浚柳曼殊爲贊成事。
○池湧奇卒于貶所。
○韓山府院君李穡。
放于韓州。
王使謂穡曰。
卿其去矣。
兩江之外。
惟卿所適。
穡憮然曰。
臣顧無田宅。
果安歸乎。
遂貶衿川。
尋徙驪興。
冬。
宥歸韓州。
穡字穎叔。
天資明敏。
博覽群書。
爲詩文。
操筆卽書。
畧無礙滯。
勉進後學。
以興起斯文爲己任。
學者皆仰慕。
稱爲牧隱先生。
掌國文翰數十年。
屢見稱中國。
平生無疾言遽色。
不露圭角。
不治生産。
雖至屢空。
不以爲意。
與鄭夢周終始同心。
不變臣節。
然崇信佛法。
爲世所譏。
門人權近畵像贊曰。
挺天姿之粹美。
窮聖學之精微。
胷襟灑落。
瑩澈光輝。
踐履極於篤實。
文章竗於發揮。
匪點之狂而有詠歸之興。
猶惠之和而無不恭之譏。
學者仰之如山鬥。
國家倚之如蓍龜。
膺大拜而不變其塞。
履大難而不怵於威。
赤心彌諒。
素節不移。
〈按。
權近撰行狀曰。
壬申七月。
忌公者欲加極刑。
公曰。
吾平生不妄語。
敢誣服乎。
雖死。
吾爲直鬼。
語聞。
王特原之。
賴公全活者多。
冬宥歸韓州。
乙亥秋。
入五?山留居之。
王召待以故舊之禮。
丙子五月。
卒于驪江。
年六十九。
墓在今韓山郡西加知峴。
○野錄。
乙亥。
穡居五?寺。
太祖屢以書招之。
穡乘轎入覲。
太祖下榻相對。
待以故舊之禮。
願訪一言。
穡曰。
亡國之大夫。
不可以圖存。
乞骸歸葬故山。
太祖知不可留。
送至中門外。
相揖以別。
丙子。
懇求避暑驪興月南村。
五月初三日。
自碧瀾渡泝江。
有護送中使亦來。
初七日。
至驪興燕子灘。
沒於舟中。
世多疑之。
蓋麗之子孫。
多於舟中見處。
皆鄭道傳趙浚之謀也。
〉 李崇仁李種學金震陽等。
廢爲庶人。
我太祖麾下士。
?請治夢周之黨。
從之。
廢李崇仁李種學種善趙瑚金震陽李擴。
爲庶人。
崇仁字子安。
號陶隱。
天姿英銳。
文辭典雅。
穡每歎賞曰。
此子文章。
求之中國。
亦不多得。
高皇帝甞覽崇仁所撰表。
嘉之曰。
表辭誠切。
中原士大夫。
觀其著述。
莫不歎服。
種學穡之子。
號麟齋。
官至簽書密直。
兄種德官知密直。
盡節本朝。
畢命改社。
震陽博學宏才。
人以遠大期之。
常居草屋。
號草屋子。
被流未幾卒。
〈按。
申氏曰。
鄭道傳與崇仁同師牧隱。
才名相將。
而定向異。
道傳積不平。
及我朝受命。
道傳爲柄臣。
令其私人黃居正。
出宰崇仁所配邑。
杖殺之。
甚矣小人之用心也。
未幾。
道傳與於芳碩之亂。
身首橫分。
居正亦以道傳門客。
太宗時削勳籍。
至今未叙。
道傳之禍。
烈於崇仁。
崇仁之名。
光于後世。
天道不僭。
足以戒後來之小人哉。
○更按東閣雜記。
太宗朝傳曰。
壬申年間因杖緻死。
如李崇仁李種學輩。
實非因杖而死。
或絞死。
或枉刑殺之。
其覈實以聞。
又傳曰。
李種學死非其罪。
實非太祖之意。
當國者欲報復而枉刑殺之。
命鞫問其時敎使孫興宗黃居正矯命欺君之罪。
照以出入人罪之律。
開國功臣等啓曰。
鄭道傳南誾等。
嗾居正興宗。
使緻其死。
跡雖有罪。
其情可恕。
傳曰。
道傳居正興宗。
廢爲庶人。
子孫禁錮。
南誾勿論。
○更按野錄。
陶隱鄭道傳。
俱出牧隱門下。
牧隱見陶隱所作嗚呼島七言長篇。
稱賞不容。
道傳忌之。
後奉使中國而來。
作嗚呼島詩。
編在唐人詩中。
以示牧隱。
牧隱閱視不言。
道傳盛稱爲佳作。
牧隱曰。
此篇佳則佳矣。
公輩亦能爲之。
道傳自此益知其才出陶隱下。
有必殺之心雲。
陶隱詩今在東文選。
〉 我太祖爲侍中。
我太宗爲密直提學。
沈德符判門下府事。
○五月。
大司憲閔開上?。
請治鄭夢周之黨。
開?陳我太祖功德。
極陳夢周之罪曰。
夢周貪饕富貴。
恣行貨賄。
專權自恣。
植黨謀亂。
萬一得成其計。
則不惟濁亂朝廷。
必將傾危社稷。
不問黨與。
禍堦可畏。
其黨偰長壽李茂李彬金履安魯生崔關金贍。
請並罷遠流。
從之。
左常侍金子粹。
又劾流姜淮伯柳沂于外。
六月。
流前判三司禹玄寶及宗室南平君和等于遠地。
召還鄭道傳南誾。
趙浚等方謀推戴我太祖。
而深忌舊臣。
於是。
都評議使司執玄寶及其子洪壽等四人。
安翊金南得崔乙義王承貴都興安瑗柳廷顯許應樸興澤安俊申元弼崔鹹內官姜仁富宗親南平君和等七人。
流于遠地。
使經歷張至和啓王曰。
玄寶等屢幹罪犯。
過蒙寬宥。
猶不改心。
乃更謀亂。
禍機急迫。
未及啓聞。
將玄寶等。
分配于外。
臣等聞。
亂臣賊子。
人得而誅之。
故敢用先發後聞。
〈按記言。
高麗亡。
太祖賜玄寶功臣號。
辭不受。
上特厚賜之。
待以故舊之禮。
請歸田裡。
特進丹陽伯。
玄寶已歿矣。
贈領議政謚忠靖。
後孫每以十月上日修祀事。
其告享之文。
有曰。
流離去國。
興滅之際。
苦心之操。
危身之忠。
以遺我子孫後世雲。
〉 趙浚南誾等。
爲諸州節制使。
浚主京畿左右道。
誾主慶尙道。
各道皆如之。
使掌其道戎馬。
於是。
鄭道傳尹紹宗趙胖尹虎金士衡慶儀權仲和鄭煕啓尹師德金用超李薿金稠李行等。
除拜有差。
日本遣使求藏經。
○有獐入孝思殿。
○蟲食太廟松旣。
蟲之食松有年。
而太廟松未嘗食。
至是。
食之旣。
遣使請誥命于明。
遣評理金湊。
表請誥命。
行至肅州。
聞王廢。
乃還。
秋七月。
王與我太祖盟。
時。
鄭夢周已遇害。
李穡禹玄寶等相繼放逐。
而趙浚等復用。
王內不自安。
甲申。
召我太宗及司藝趙庸曰。
予將與李侍中同盟。
草盟書而來。
庸對曰。
盟不足貴。
聖人所惡。
若列國同盟。
則古有之。
君臣同盟。
無故事可據。
王曰。
第草之。
庸與太宗就太祖。
傳如王敎。
太祖曰。
予何言哉。
汝當以上敎起草。
庸退草之曰。
不有卿。
予焉至此。
卿之功與德。
予敢忘諸。
皇天後土。
在上在傍。
世世子孫。
無相害也。
予有所負於卿者。
有如此盟。
進草於王。
王曰。
可。
大風寒。
六月以後。
寒風終夜大吹。
氣候如秋。
至是。
凄風恒起。
塵沙大起。
行路爲之眯目。
百糓焦槁。
王遜于原州。
高麗亡。
先是。
自回軍後。
同知密直南誾。
吏曹判書趙仁沃等。
密議推戴我太祖。
及還。
以告太宗。
太宗曰。
此大事。
不可輕言。
時。
衆心爭相推戴。
或有於稠人廣衆中揚言曰。
天命人心。
已有所屬。
何不亟爲勸進。
自去月。
太宗乃與誾定計。
誾密與仁沃及趙浚鄭道傳大司成趙璞等五十二人。
協謀推戴。
然畏太祖震怒。
不敢以告。
太宗謂誾等曰。
宜卽備儀勸進。
〈右用權擥應製詩注補。
〉是月十二日辛卯。
王在北泉洞宮。
將幸我太祖第。
置酒復與之盟。
儀衛已列。
百官就班。
右侍中裵克廉等。
白王大妃安氏曰。
今王昏暗。
人心已去。
不可爲主。
請廢之。
遂奉妃敎廢王。
乃白太祖。
太祖怒曰。
廢之而將立誰耶。
誾曰。
我等必得明主。
願勿憂。
遂與門下評理鄭煕啓賫敎。
令右副代言韓尙敬讀之。
王俯伏聽命。
又令獻納宋因下庭讀之。
曉諭百司。
遂廢王。
放于原州。
王將出。
誾跪曰。
上不殺禹玄寶。
至于此。
若能改過。
不待朝夕而復矣。
王曰。
予本不欲君爾等。
而群臣強立之。
且予不敏。
豈無忤群下之情乎。
因泣下遂行。
妃世子及嬪從行。
尋移杆城。
降封恭讓君。
甲戌。
薨于三陟府。
壽五十。
追諡恭讓王。
〈我太宗十六年丙申。
以禮曹啓追封。
〉高麗起太祖戊寅。
〈後梁末帝貞明四年。
〉止恭讓王壬申。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
〉凡三十四王。
四百七十五年。
申氏曰。
聖祖受命。
天與人歸。
改寶之日。
市不易肆。
朝無換班。
漢都冠蓋。
俱松京舊臣。
自我朝言之。
則豈非包容之盛德。
而以王氏論之。
則莫非忘君負國之徒。
律以春秋之法。
當不免反叛之誅。
其情狀之可惡者。
沽直之紹宗也。
脅上之誾也。
醞釀之道傳也。
僞名之近也。
白首石璘。
左右奸細。
椎埋英珪。
狙擊忠宰。
使王祖有知。
其無冥冥之誅耶。
誾與道傳。
入我朝。
俱受極法。
此一報應也。
又曰。
麗史與奪。
皆未可信。
末年事蹟。
尤乖謬。
此雖局於諱避。
然傳信之書。
豈容盡沒其實而蓋覆之也。
林氏曰。
天下之生久矣。
生民之變。
靡所不有。
而高麗四百七十五年。
三綱九法。
何壞亂之甚也。
豈其祖宗創垂之始。
立家立國。
不稽先王之道。
而後世之亂敗。
有所自來者耶。
蓋自謙京方旼源丘坦愼以後。
內則權兇執君上。
以擅制國命。
外則叛賊托上國。
以謀覆宗祊。
於是。
君不君而臣不臣矣。
寶?釐降。
以婦乘夫。
淑昌新寡。
由子烝母。
於是。
夫不夫而婦不婦矣。
烈宣肅惠。
父子交訟。
國有二王。
相爲代謝。
於是。
父不父而子不子矣。
綱淪法斁。
百恠斯備。
至於頭陀入于宮禁。
牟尼生于閭家。
而高麗氏亡遂決焉。
及恭愍遇弑。
禑昌相繼放廢。
迄于恭讓十有八年之間。
王氏之宗社得免於不血者。
幾希矣。
○百官奉傳國璽。
置大妃殿聽政。
翌日壬辰。
大妃宣敎。
命太祖監錄國事。
時。
都堂斬丹陽君禹成範晉原君姜淮季。
皆王婿也。
又流贊成成石璘政堂李元綋菁城君姜蓍大提學韓葳密直成石瑢前密直柳惠孫軍資尹姜淮仲少尹柳玽副令金允壽護軍姜餘于外。
乙未。
克廉浚道傳。
與大小臣僚閑良耆老。
奉寶詣太祖邸。
合辭勸進。
丙申。
卽位于壽昌宮。
卽七月十七日也。
○革命之際。
仗節守義者。
鄭夢周吉再徐甄等諸人之外。
又有李養中金澍元天錫等若幹人。
皆秉志不屈。
表表可稱。
養中號石灘。
廣州人。
仕至參議。
革命後遁居村莊。
不受徵命。
太宗以龍潛故人。
特拜漢城尹。
亦不受。
上嘗幸廣州。
召見之。
養中以野服。
攜琴獻魚酒。
上歡甚。
竟不能奪其志。
特官其子以奬之。
澍善山人。
恭讓壬申。
奉使如京師賀節。
還到鴨綠江。
聞我太祖開國。
寄書夫人柳氏曰。
忠臣不事二君。
吾渡江。
無所容身。
仍送朝服及靴曰。
夫人身後。
以此合葬。
以到江還向中朝日。
爲忌辰。
葬後勿用誌碣。
遂還中國。
居于荊楚。
後人稱爲籠巖先生。
天錫字子正。
號耘谷。
見政亂。
隱居雉嶽山下。
躬耕養親。
不求人知。
按部錄於軍籍。
不得已赴試。
一擧中進士。
亦不肯仕。
與李穡諸人相友善。
太宗微時。
嘗從受業。
旣貴。
屢召不起。
上幸其廬。
逃匿不見。
上召守廬婢。
賜食物而還。
天錫有藏書六卷。
言亡國事。
臨終遺言曰。
子孫非聖人勿開。
累世有子孫一人竊見之。
大懼曰。
吾家族矣。
遂燒之。
猶有詩什遺存。
世謂之詩史。
其詩題注禑以前曰國家。
以後則曰國。
入我朝。
但曰新國雲矣。
○麗亡後。
舊家子弟。
不樂仕?。
溷跡泥塗。
杜門守死。
深自閉藏。
至今稱爲杜門洞。
我太祖親臨敬德宮。
〈在松都太祖龍潛舊宅。
〉至誠誘掖。
以開自新之路。
設科試士。
無一人應赴。
凡三設皆然。
太祖大怒。
遂下百年停擧之令。
其不從遷漢陽者。
皆禁錮。
於是。
士子皆草冠布衫。
葛屨綿帶。
無經營分外之心。
女子出門必蔽面。
二人相呼。
例稱爲宅。
膏粉紅紫之屬。
不施身上。
習尙樸陋。
自守貞潔。
其俗至今未泯。
〈我成宗五年。
幸松都。
解禁錮停擧之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