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楚的強盛與狄的衰亡
關燈
小
中
大
道:“我們能去,敵人豈不能去?我們愈退讓,敵人就愈進攻。
不如盡力抵抗,敵人見我們雖遭荒年,仍能出兵,野心或許會消滅的。
”莊王聽了他的話。
出兵剛十五天,百濮果然退去。
楚兵從廬地(在今湖北南漳縣?)前進,取出倉庫裡屯積的糧食,上下同心,勻食熬苦。
他們駐兵在句遖(在今湖北均縣)地方,派廬戢梨帶兵侵庸,打到庸國的方城(在今湖北竹山縣)。
庸人出來追趕,楚将子揚窻被俘。
過了三天,他逃回,對楚兵道:“庸兵很多,群蠻都聚在一起,不如回去興起大兵,合并王室的軍隊一同前進。
”大夫師叔道:“我們不如再用誘敵計去引誘他們,這就是先君羛冒克服陉隰的方略。
”楚人用了他的計策,與庸兵連戰七次,都假意敗退。
庸人隻派了裨、闞、魚三邑的人追趕楚兵,他們大言道:“楚國已不足與一戰了!”于是他們就疏了防備。
楚莊王乘驿車與大兵在臨品(在今湖北均縣)相會,分軍為兩隊:大将子越領一隊從石溪(約在今湖北均縣)出發,子貝領一隊從仞地(當亦在均縣一帶)出發,夾攻庸國。
秦、巴兩國也發兵幫助楚人(秦國自從?地戰敗後就與楚國聯結)。
群蠻一看情勢不對,就與楚國結盟。
庸國勢孤,立即被楚兵滅掉了。
楚莊的觀兵周疆“多難可以興邦”,這句話确是不錯的!楚國連平内亂和外患,國勢正如旭日初升,他們既把晉兵在北林打敗,收服了鄭國;在魯宣公三年,莊王又起兵伐陸渾之戎(在今河南陸渾縣),直逼雒水,在周國的疆界上耀武揚威。
周定王(襄王死後,子傾王壬臣嗣位。
傾王去世,子匡王班嗣位。
匡王去世,弟定王瑜嗣位)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莊王竟向王孫滿詢問周室鎮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見莊王的來意不善,便用話折服他道:“一國的興亡在于德不在于鼎,道德修好了,鼎雖小還是重的;道德如不好,鼎雖大也就變得輕了。
現在周德雖衰,天命還沒有完,鼎的輕重未可問哩。
”莊王聽王孫滿的話強硬,知道周室尚未可輕視,就班師回去了。
楚國鬥椒之亂那時鄭國因連被晉兵侵伐,已與晉講和;楚莊王又起兵侵鄭,未得勝利。
不料國内又起大亂:令尹鬥越椒(即子越)作亂,殺死司馬賈,駐兵烝野,想進攻莊王。
莊王用了文、成、穆三王的後裔做押當去與越椒講和,越椒不受,進兵漳遖。
莊王下令讨伐,與鬥越椒的兵在臯浒(在今湖北枝江縣?)開戰。
越椒善于射箭,他一箭穿過莊王的車轅,射到鼓架,着在钲上。
再射一箭,又穿過車轅,着在車笠上。
王軍大懼,向後倒退。
莊王派人巡谕軍中道:“我們先君文王打勝息國的時候,得到了三枝利箭,兩枝被鬥越椒偷去,現在已放完了。
”宣示畢,軍心安定。
莊王擂鼓進兵,一戰就把若敖氏(即鬥氏)滅了。
楚莊北略的失敗與平定南方這時,鄭國有内亂,國君靈公(穆公子夷,嗣穆公位)被大臣公子歸生所弑,弟堅嗣位,是為襄公。
襄公仍不肯服楚,楚莊王既平大亂,又兩次起兵伐鄭。
陳國見鄭國被侵,與楚聯和。
晉大将荀林父和趙盾連次領兵救鄭伐陳。
楚人也第三次出兵伐鄭,逼服了鄭國。
不久鄭國又背楚向晉;晉、魯、宋、衛、鄭、曹諸國同盟于黑壤(在今山西沁水縣附近),周王也派了王叔桓公來監盟,晉霸頗有中興的氣象。
楚人北征不利,知道要圖中原,必須先平定南方。
恰巧那時群舒背叛楚國,莊王起兵伐滅舒和蓼兩國,劃正疆界。
一直到了滑禭(在今安徽合肥縣一帶)地方,與吳、越兩國結了盟,方才回去。
從此楚國在江淮流域的勢力漸趨鞏固,他們便再回頭來經營北方。
楚莊的争霸那時陳國已降了晉,莊王起兵伐陳,陳又附楚。
晉國邀合宋、衛、鄭、曹諸國在扈地結會,陳侯不來與會,晉荀林父帶了諸侯的兵伐陳。
不幸晉成公在扈地去世(子景公?繼位),諸侯的兵無功而回。
楚國因鄭國始終服晉,又起兵伐鄭。
晉将郤缺救鄭,鄭伯把楚兵在柳棼地方打敗。
鄭兵雖然有功,大臣子良害怕楚國報仇,不久反與楚講和,諸侯的兵伐鄭,又取了和回去。
隔了些時,楚莊王再伐鄭;晉将士會救鄭,在颍水的北面趕走楚兵,派諸侯的軍隊駐守鄭地。
楚國那裡肯息,魯宣公十一年,莊王又伐鄭,攻到栎地。
鄭大臣子良說道:“晉、楚兩國不務修德,專用武力相争,我們隻得做個随風船了!”于是楚、鄭、陳三國盟于辰陵(在今河南淮陽縣附近)。
鄭、陳既服,楚兵順便侵宋。
莊王親自駐在荌地等待消息,命令尹艾獵(即孫叔敖)修築沂城(在今河南正陽縣),進逼北方。
不久又因陳大夫夏徵舒弑了國君,莊王伐陳讨亂,下令陳人不必驚慌,隻讨伐夏氏一家。
他就把夏徵舒殺死,攻進陳都。
那時陳新君成公正在晉國,莊王下令把陳國改為楚國的縣。
大夫申叔時從齊國奉使回來,勸谏莊王道:“夏徵舒弑君固然有罪,你讨伐他是很對的。
但是有句俗話道:&lsquo牽着牛去踏人家的田,田主把牛奪了;牽牛踏田的人固然有罪,然而就因此奪了他的牛,罰也太重了。
&rsquo你現在取了陳國,正和奪人的牛一樣,恐怕諸侯要不服的。
”莊王聽了他的話,就重封了陳國,隻在陳國每鄉帶走一個人,安置在一處,就把那塊地稱為“夏州”,以表示讨亂的功績。
辰陵盟後,鄭又附晉,莊王大怒,起兵把鄭國圍困了十七天。
城将攻破,鄭人聚在祖廟裡痛哭,預備出來死鬥。
莊王下令退兵,想招降鄭人。
那知鄭人修好城池,仍舊抵抗楚兵。
楚兵重圍鄭都,攻了三個月,才把鄭都攻破。
楚兵從皇門進到大街。
鄭襄公袒着衣服,牽了羊去迎接楚軍,向莊王哀求講和。
莊王答應了他,退兵三十裡,派大夫潘祍進城與鄭伯結盟;鄭臣子良也到楚國去做押當。
從此鄭國就服了楚了。
邲之戰晉國發動大兵救鄭,到了河上,聽見鄭已服楚,元帥荀林父就想回去。
上軍将領士會也說楚國方強,不可與争,主張退兵。
中軍佐将先鄃反對退兵的主張,說道:“在我們的手裡失了霸業,不如死!”他竟帶領所部渡過河去。
司馬韓厥勸荀林父道:“先鄃帶了偏師去陷敵,你是元帥,部下不聽命令,你的罪大了。
不如一同進兵,就是打敗,三軍将佐同分其罪,總比你一人得罪好些。
”于是晉軍全部渡河。
楚莊王統兵北進,駐在荌地,想使戰馬在黃河裡喝了水就回去。
聽見晉兵已渡河,莊王便想班師。
嬖人伍參主張開戰;令尹孫叔敖反對,撥轉了車馬。
莊王聽了伍參的話,下令改轅北向,駐兵在管地(在今河南鄭縣)等候晉兵。
晉軍駐在敖、?二山(均在今河南河陰縣)
不如盡力抵抗,敵人見我們雖遭荒年,仍能出兵,野心或許會消滅的。
”莊王聽了他的話。
出兵剛十五天,百濮果然退去。
楚兵從廬地(在今湖北南漳縣?)前進,取出倉庫裡屯積的糧食,上下同心,勻食熬苦。
他們駐兵在句遖(在今湖北均縣)地方,派廬戢梨帶兵侵庸,打到庸國的方城(在今湖北竹山縣)。
庸人出來追趕,楚将子揚窻被俘。
過了三天,他逃回,對楚兵道:“庸兵很多,群蠻都聚在一起,不如回去興起大兵,合并王室的軍隊一同前進。
”大夫師叔道:“我們不如再用誘敵計去引誘他們,這就是先君羛冒克服陉隰的方略。
”楚人用了他的計策,與庸兵連戰七次,都假意敗退。
庸人隻派了裨、闞、魚三邑的人追趕楚兵,他們大言道:“楚國已不足與一戰了!”于是他們就疏了防備。
楚莊王乘驿車與大兵在臨品(在今湖北均縣)相會,分軍為兩隊:大将子越領一隊從石溪(約在今湖北均縣)出發,子貝領一隊從仞地(當亦在均縣一帶)出發,夾攻庸國。
秦、巴兩國也發兵幫助楚人(秦國自從?地戰敗後就與楚國聯結)。
群蠻一看情勢不對,就與楚國結盟。
庸國勢孤,立即被楚兵滅掉了。
楚莊的觀兵周疆“多難可以興邦”,這句話确是不錯的!楚國連平内亂和外患,國勢正如旭日初升,他們既把晉兵在北林打敗,收服了鄭國;在魯宣公三年,莊王又起兵伐陸渾之戎(在今河南陸渾縣),直逼雒水,在周國的疆界上耀武揚威。
周定王(襄王死後,子傾王壬臣嗣位。
傾王去世,子匡王班嗣位。
匡王去世,弟定王瑜嗣位)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莊王竟向王孫滿詢問周室鎮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見莊王的來意不善,便用話折服他道:“一國的興亡在于德不在于鼎,道德修好了,鼎雖小還是重的;道德如不好,鼎雖大也就變得輕了。
現在周德雖衰,天命還沒有完,鼎的輕重未可問哩。
”莊王聽王孫滿的話強硬,知道周室尚未可輕視,就班師回去了。
楚國鬥椒之亂那時鄭國因連被晉兵侵伐,已與晉講和;楚莊王又起兵侵鄭,未得勝利。
不料國内又起大亂:令尹鬥越椒(即子越)作亂,殺死司馬賈,駐兵烝野,想進攻莊王。
莊王用了文、成、穆三王的後裔做押當去與越椒講和,越椒不受,進兵漳遖。
莊王下令讨伐,與鬥越椒的兵在臯浒(在今湖北枝江縣?)開戰。
越椒善于射箭,他一箭穿過莊王的車轅,射到鼓架,着在钲上。
再射一箭,又穿過車轅,着在車笠上。
王軍大懼,向後倒退。
莊王派人巡谕軍中道:“我們先君文王打勝息國的時候,得到了三枝利箭,兩枝被鬥越椒偷去,現在已放完了。
”宣示畢,軍心安定。
莊王擂鼓進兵,一戰就把若敖氏(即鬥氏)滅了。
楚莊北略的失敗與平定南方這時,鄭國有内亂,國君靈公(穆公子夷,嗣穆公位)被大臣公子歸生所弑,弟堅嗣位,是為襄公。
襄公仍不肯服楚,楚莊王既平大亂,又兩次起兵伐鄭。
陳國見鄭國被侵,與楚聯和。
晉大将荀林父和趙盾連次領兵救鄭伐陳。
楚人也第三次出兵伐鄭,逼服了鄭國。
不久鄭國又背楚向晉;晉、魯、宋、衛、鄭、曹諸國同盟于黑壤(在今山西沁水縣附近),周王也派了王叔桓公來監盟,晉霸頗有中興的氣象。
楚人北征不利,知道要圖中原,必須先平定南方。
恰巧那時群舒背叛楚國,莊王起兵伐滅舒和蓼兩國,劃正疆界。
一直到了滑禭(在今安徽合肥縣一帶)地方,與吳、越兩國結了盟,方才回去。
從此楚國在江淮流域的勢力漸趨鞏固,他們便再回頭來經營北方。
楚莊的争霸那時陳國已降了晉,莊王起兵伐陳,陳又附楚。
晉國邀合宋、衛、鄭、曹諸國在扈地結會,陳侯不來與會,晉荀林父帶了諸侯的兵伐陳。
不幸晉成公在扈地去世(子景公?繼位),諸侯的兵無功而回。
楚國因鄭國始終服晉,又起兵伐鄭。
晉将郤缺救鄭,鄭伯把楚兵在柳棼地方打敗。
鄭兵雖然有功,大臣子良害怕楚國報仇,不久反與楚講和,諸侯的兵伐鄭,又取了和回去。
隔了些時,楚莊王再伐鄭;晉将士會救鄭,在颍水的北面趕走楚兵,派諸侯的軍隊駐守鄭地。
楚國那裡肯息,魯宣公十一年,莊王又伐鄭,攻到栎地。
鄭大臣子良說道:“晉、楚兩國不務修德,專用武力相争,我們隻得做個随風船了!”于是楚、鄭、陳三國盟于辰陵(在今河南淮陽縣附近)。
鄭、陳既服,楚兵順便侵宋。
莊王親自駐在荌地等待消息,命令尹艾獵(即孫叔敖)修築沂城(在今河南正陽縣),進逼北方。
不久又因陳大夫夏徵舒弑了國君,莊王伐陳讨亂,下令陳人不必驚慌,隻讨伐夏氏一家。
他就把夏徵舒殺死,攻進陳都。
那時陳新君成公正在晉國,莊王下令把陳國改為楚國的縣。
大夫申叔時從齊國奉使回來,勸谏莊王道:“夏徵舒弑君固然有罪,你讨伐他是很對的。
但是有句俗話道:&lsquo牽着牛去踏人家的田,田主把牛奪了;牽牛踏田的人固然有罪,然而就因此奪了他的牛,罰也太重了。
&rsquo你現在取了陳國,正和奪人的牛一樣,恐怕諸侯要不服的。
”莊王聽了他的話,就重封了陳國,隻在陳國每鄉帶走一個人,安置在一處,就把那塊地稱為“夏州”,以表示讨亂的功績。
辰陵盟後,鄭又附晉,莊王大怒,起兵把鄭國圍困了十七天。
城将攻破,鄭人聚在祖廟裡痛哭,預備出來死鬥。
莊王下令退兵,想招降鄭人。
那知鄭人修好城池,仍舊抵抗楚兵。
楚兵重圍鄭都,攻了三個月,才把鄭都攻破。
楚兵從皇門進到大街。
鄭襄公袒着衣服,牽了羊去迎接楚軍,向莊王哀求講和。
莊王答應了他,退兵三十裡,派大夫潘祍進城與鄭伯結盟;鄭臣子良也到楚國去做押當。
從此鄭國就服了楚了。
邲之戰晉國發動大兵救鄭,到了河上,聽見鄭已服楚,元帥荀林父就想回去。
上軍将領士會也說楚國方強,不可與争,主張退兵。
中軍佐将先鄃反對退兵的主張,說道:“在我們的手裡失了霸業,不如死!”他竟帶領所部渡過河去。
司馬韓厥勸荀林父道:“先鄃帶了偏師去陷敵,你是元帥,部下不聽命令,你的罪大了。
不如一同進兵,就是打敗,三軍将佐同分其罪,總比你一人得罪好些。
”于是晉軍全部渡河。
楚莊王統兵北進,駐在荌地,想使戰馬在黃河裡喝了水就回去。
聽見晉兵已渡河,莊王便想班師。
嬖人伍參主張開戰;令尹孫叔敖反對,撥轉了車馬。
莊王聽了伍參的話,下令改轅北向,駐兵在管地(在今河南鄭縣)等候晉兵。
晉軍駐在敖、?二山(均在今河南河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