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楚的強盛與狄的衰亡

關燈
發動大兵,出營與秦兵交戰,兩軍稍一接觸,不分勝負,各自回營。

    夜裡,秦國派行人來到晉營遞戰書,說道:“兩國的戰士都未傷損,明天再請相見吧!”臾骈等使者去了,向大衆說道:“秦使的眼睛時刻轉動,說話的聲氣很是嘶放,這是畏懼我們的表示,他們将要逃走了。

    我們如在河上掩殺過去,必定能使秦軍覆沒。

    ”大家正在計議的時候,趙穿卻和下軍佐将胥甲當着軍門呼叫道:“死傷的人還未收埋,就把他們丢了,這是沒有恩惠;不候開戰的日期,就去薄人于險,這是沒有勇氣!”晉軍見計謀已洩,隻得作罷。

    秦軍聞訊,連夜逃走,出境以後,重新入侵晉國,攻進了瑕邑(在今河南陝縣)。

    這次河曲之戰,晉兵本能戰勝秦人的,隻緣趙穿們的驕肆,敗壞了軍紀,以緻失利。

    這可見卿族的強橫對于國勢的影響了(後來晉人讨罪,隻放逐了胥甲,趙穿并不曾治罪,這些地方都足證趙氏在靈公時的勢力)。

     晉秦河曲之戰結束後,晉國怕秦人再來侵犯,派大夫詹嘉駐在瑕地,防守桃林之塞(在今河南阌鄉縣,西接陝西潼關縣界,就是後來秦國的函谷關),塞住了秦人的出路,這是春秋時秦人所以始終不能東征得志的重要原因。

    那時晉人感覺國難日重,賢才缺乏,又怕士會和狐射姑為秦、狄兩方所利用。

    魯文公十三年夏天,晉六卿在諸浮地方會見,商議怎樣召回投奔異國的賢才。

    荀林父主張召回狐射姑;郤缺反對這個意見,主張召士會回國。

    趙盾大約恐怕狐射姑回來與己不利,便從了郤缺的話,暗派魏地(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帶)的守将魏壽餘假意據了魏地叛晉降秦,去引士會回國。

    趙盾先把壽餘的家屬下獄,叫壽餘連夜逃走。

    壽餘到了秦國,向秦伯請求以魏地歸降,秦伯答應了。

    壽餘便在朝廷上暗踏士會的腳,向他表示意思;士會是個聰明人,早已領會。

    秦伯領兵駐在河西,想去接收魏邑。

    魏邑在河的東面。

    壽餘對秦伯說:“請派個本國人為有司們所信服的,與我一同先去。

    ”秦伯就派了士會。

    士會假意推辭道:“晉人是虎狼成性的,如果反悔起來,我固然被害,我家屬在秦國的也要受戮,對于你也沒有好處,到了那時懊悔也來不及了。

    ”秦伯指河為誓說:“晉人如果反悔,一定把你的家屬送回。

    ”士會才動身前往。

    在臨行的當兒,秦大夫繞朝送一條馬鞭給士會,對他說道:“你不要以為秦國沒有人才,不懂得你的意思,隻是我的計策沒有被采用呵!”士會們渡過河,魏人歡呼擁着回去。

    秦伯知道果然上了當,沒奈何,隻得把士會的家屬送回晉國。

     長狄的消滅這時除楚、秦兩國都對晉國加壓迫外,還有狄人也乘機蠢動起來。

    魯文公四年,狄人侵齊。

    七年,侵魯。

    九年,再侵齊。

    十年,侵宋。

    十一年,又侵齊,順便去伐魯。

    魯文公派大夫叔孫得臣領兵追趕狄人,把狄兵在鹹的地方(在今山東巨野縣)打敗,斬獲了長狄(襹瞞)的酋長僑如。

    據說,在宋武公的時候(春秋前),長狄伐宋,宋司徒皇父領兵把狄兵在長丘地方打敗,斬獲了長狄的酋長緣斯。

    後來晉國滅潞(赤狄的一族,見後),又殺死僑如的弟弟焚如。

    此前,齊襄公二年,長狄曾伐齊國,齊将王子成父斬獲焚如的弟弟榮如。

    衛人又殺了他們的小弟弟簡如。

    長狄的種族就此滅亡了。

    以上是根據《左傳》的記載,據它所說,僑如兄弟的壽竟在一百幾十歲以上,這定是神話,其實際因材料缺乏,已不甚可知了。

    案:狄兵伐魯以前,曾侵齊、侵宋,伐魯以後又曾侵衛,或許僑如兄弟都死在這幾次戰役内,也未可知。

     新城之盟那時東方諸侯雖多歸附于楚,但仍畏懼晉國,不敢完全和他脫離。

    當魯文公十三年,文公到晉國去朝見,衛侯乘機與文公在沓地結會,請文公代向晉國納款。

    文公朝晉回來,鄭伯也學了衛侯的樣,與文公在蓒地結會,也請他代向晉國通好。

    文公都替他們轉達了。

    衛、鄭兩國既都回向晉國,于是晉趙盾就邀集魯、宋、衛、鄭、陳、許、曹諸國同盟于新城(在今河南商丘縣附近)。

    在這次盟會裡,蔡國不曾與盟,晉國命大将郤缺帶領上下兩軍伐蔡,攻入了蔡都,與蔡人結了城下之盟方才回去。

     齊國的強橫就在這時,齊國發生内亂。

    先是,齊昭公(魯僖公二十七年齊孝公去世,弟昭公潘即位)娶了魯國的女兒子叔姬為妻,生個兒子叫舍;子叔姬不為昭公所寵,因之太子舍在齊國也無威勢。

    昭公的弟弟公子商人向國人厚施恩惠,買動人心,一面傾家借貸蓄養死士,想待機而動。

    魯文公十四年,齊昭公去世,舍即位,公子商人把舍殺死,将君位讓給公子元(商人兄);元不肯接受,商人就自立為君,是為懿公。

    那時太子舍的母親子叔姬在齊國的地位很危險,魯國請周王轉令齊國送回子叔姬。

    周王派單伯到齊國去勸說,齊侯不聽,反把單伯和子叔姬統統拘下。

    魯國又派執政大臣季孫行父到晉國去,請晉國命令齊國釋放單伯和子叔姬;齊人畏懼晉國,隻得把單伯釋放,并答應他的請求,叫他先回魯國去報命。

    但是齊國怨恨魯國請求周室和晉國出來壓制他,便起兵侵魯西鄙。

    季孫行父又到晉國去報告,于是晉、宋、衛、鄭、陳、蔡、許、曹諸國同盟于扈,計劃伐齊。

    齊國一看情勢不對,隻得向晉侯進納賄賂,弄得這事沒有下場。

    後來齊國究竟看了周王的面子,把子叔姬送還魯國。

    但不久齊國又起兵侵魯,順道伐曹,攻入曹都的外城,責問他朝貢魯國的罪。

    從齊國的強橫上,我們可以看出晉霸确已中衰。

    魯國連次受到齊國的侵略,無處去訴冤,隻得向齊國請和。

    那時魯文公有病,先派季孫行父與齊侯在陽谷地方相會,齊侯不肯結盟,一定要魯君親來。

    魯國不得已,又派大夫公子遂向齊侯納賄,齊、魯才得結盟。

    不久齊再起兵伐魯,畢竟逼得魯侯親自出來結盟,才算暫時完結。

    這又可見霸令不行的時候,小國就要吃大國的虧了。

    直到齊懿公為了暴虐被臣下所弑,惠公元即位;魯文公也同時去世,公子遂殺死太子惡和他的弟弟視,擁立宣公接;齊、魯兩國因互相利用,方才恢複了交好。

    自此以後,魯國常服于齊,朝聘不絕,幾乎成了齊國的屬國了。

     宋國第三度的内亂當齊國内亂之前,宋國也有弑君的事情發生。

    原來宋昭公(成公子杵臼,嗣成公位)本是個很厲害的君主,當他父親成公去世(在魯文公七年),他尚未正式即位的時候,就想除去群公子,引得穆、襄二公的後裔帶領國人進攻公室;六卿替公室解和,方把大亂暫時弭平。

    後來昭公又不禮待他的祖母襄夫人,襄夫人帶領了戴氏之族殺死昭公的黨徒孔叔、公孫鐘離和大司馬公子?(事在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