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錯記”現象
關燈
小
中
大
。
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第58回) 這段話告訴我們,藕官與官的情感紐結方式并不是“友誼”,而是一種“你恩我愛”的形同夫妻關系的情感形式,這當然是同性戀無疑。
這種同性戀是怎麼形成的呢?因為藕官雖是女子,卻演的是小生(男子形象),排戲和演戲時,穿的是男性服裝,模仿的是男性的動作和語調,長此以往,她身上産生了“性美的戾換現象”,認定自己就是一個男性了。
而官又常在戲文中扮演藕官的妻子,她們分别從“曲文排場”中,體會夫婦之間的“溫存體貼”。
于是,這種演戲中的屬于“性愛白日夢”的幻想式的生活,在她們“不做戲”的時候,也依然存在,假想的夫妻成了“真正”的夫妻。
曹雪芹在寫她們這種情感特征時,時而用“瘋傻”,時而用“瘋了”的字眼來形容,可見深谙此中三昧。
正是因“瘋傻”和“瘋了”,才造成她們彼此之間的“錯記”,一個自認是丈夫,一個自認是妻子。
當官死去,藕官痛失情偶,豈有不悲之理?! 芳官還補充說了一件事,即官死後,補了蕊宮來與藕官演戲,以充當妻子的角色。
藕官對蕊官同樣“溫柔體貼”,再一次發生同性戀現象。
芳官曾問藕官這是不是“得新棄舊”, 藕官振振有詞地回答說:“這又有個大道理。
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隻是不把死的丢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寶玉聽了“又是喜歡,又是悲歎,又是稱奇道絕”(第58回)。
《紅樓夢》中所描繪的同性戀現象(特别是男性之間),必然是清代社會某些生活場景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映。
上溯曆朝曆代,這樣的例證實在是數不勝數,特别是男性同性戀。
古書上記載不少皇帝寵幸男色的故事,譬如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漢哀帝與董賢共寝,董賢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後人便以“龍陽”、“分桃”、“斷袖”等來暗指迷戀男色。
漢朝幾乎每個皇帝都喜好男色,漢文帝寵幸鄧通,特賜給他開采銅山,自鑄錢币的權利。
到了魏晉南北朝,“狎昵娈童”成為一種時尚,且公然予以歌詠。
唐朝與五代,男色之風漸衰,到宋代又兀地興盛,男子公然為娼。
到宋徽宗時,不得不立法為治:“男為娼,杖一百,告者賞錢五十貫”,可見當時男娼之多。
元代此風稍弱,到明代又複興,上有“寵狎年少俊秀小内臣”的正德皇帝,中有“晝非金(男優)不食,夜非金不寝”的大官,下有“溺于男寵,不問妍媸老少,必求通體……竟以暮年好外,赢備而死”的儒生。
當時閩人“酷重男色,無論貴賤妍媸,各以其類相結。
長者為契兄,少者為契弟。
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愛之如婿。
弟後日生計及娶妻諸費,俱取辦于契兄。
其相愛者年過而立,尚寝處如伉俪”。
清代承繼明代的風氣,絕無少遜。
明清法律皆禁止官吏狎女娼,使其不得不尋找替代角色,這可能是促使男性同性戀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曹雪芹在書中所寫的種種現象,并非虛拟,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
賈府各色人等,并非生活在真空,必定要受到時尚的影響,也就一一現形于曹公的筆下了。
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第58回) 這段話告訴我們,藕官與官的情感紐結方式并不是“友誼”,而是一種“你恩我愛”的形同夫妻關系的情感形式,這當然是同性戀無疑。
這種同性戀是怎麼形成的呢?因為藕官雖是女子,卻演的是小生(男子形象),排戲和演戲時,穿的是男性服裝,模仿的是男性的動作和語調,長此以往,她身上産生了“性美的戾換現象”,認定自己就是一個男性了。
而官又常在戲文中扮演藕官的妻子,她們分别從“曲文排場”中,體會夫婦之間的“溫存體貼”。
于是,這種演戲中的屬于“性愛白日夢”的幻想式的生活,在她們“不做戲”的時候,也依然存在,假想的夫妻成了“真正”的夫妻。
曹雪芹在寫她們這種情感特征時,時而用“瘋傻”,時而用“瘋了”的字眼來形容,可見深谙此中三昧。
正是因“瘋傻”和“瘋了”,才造成她們彼此之間的“錯記”,一個自認是丈夫,一個自認是妻子。
當官死去,藕官痛失情偶,豈有不悲之理?! 芳官還補充說了一件事,即官死後,補了蕊宮來與藕官演戲,以充當妻子的角色。
藕官對蕊官同樣“溫柔體貼”,再一次發生同性戀現象。
芳官曾問藕官這是不是“得新棄舊”, 藕官振振有詞地回答說:“這又有個大道理。
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隻是不把死的丢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寶玉聽了“又是喜歡,又是悲歎,又是稱奇道絕”(第58回)。
《紅樓夢》中所描繪的同性戀現象(特别是男性之間),必然是清代社會某些生活場景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映。
上溯曆朝曆代,這樣的例證實在是數不勝數,特别是男性同性戀。
古書上記載不少皇帝寵幸男色的故事,譬如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漢哀帝與董賢共寝,董賢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後人便以“龍陽”、“分桃”、“斷袖”等來暗指迷戀男色。
漢朝幾乎每個皇帝都喜好男色,漢文帝寵幸鄧通,特賜給他開采銅山,自鑄錢币的權利。
到了魏晉南北朝,“狎昵娈童”成為一種時尚,且公然予以歌詠。
唐朝與五代,男色之風漸衰,到宋代又兀地興盛,男子公然為娼。
到宋徽宗時,不得不立法為治:“男為娼,杖一百,告者賞錢五十貫”,可見當時男娼之多。
元代此風稍弱,到明代又複興,上有“寵狎年少俊秀小内臣”的正德皇帝,中有“晝非金(男優)不食,夜非金不寝”的大官,下有“溺于男寵,不問妍媸老少,必求通體……竟以暮年好外,赢備而死”的儒生。
當時閩人“酷重男色,無論貴賤妍媸,各以其類相結。
長者為契兄,少者為契弟。
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愛之如婿。
弟後日生計及娶妻諸費,俱取辦于契兄。
其相愛者年過而立,尚寝處如伉俪”。
清代承繼明代的風氣,絕無少遜。
明清法律皆禁止官吏狎女娼,使其不得不尋找替代角色,這可能是促使男性同性戀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曹雪芹在書中所寫的種種現象,并非虛拟,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
賈府各色人等,并非生活在真空,必定要受到時尚的影響,也就一一現形于曹公的筆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