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忽蘭忽失溫之血
關燈
小
中
大
子,你要是攪了局,朕就讓你六根徹底清靜了。
"一個笑嘻嘻的老和尚雙手合十、點頭哈腰,連聲"阿彌陀佛"地走了進來,這老和尚雖然連胡子都全白了,臉色倒是真不錯,紅光滿面的,一顆光頭油光瓦亮,一雙手也保養的極好,白白淨淨的。
老和尚一進帳就道:"陛下,小僧自幼出家,可說是四大皆空,六根實在是早就已經清靜了。
" 皇帝微笑:"隻怕未必。
大師颏下,尚有許多煩惱之絲,除此而外,情根尚在吧?" 滿帳笑聲。
老和尚連忙後退幾步,陪笑道:"陛下開恩,陛下開恩。
"皇帝大笑道:"來呀,給大師看座。
" 都督全玉馬上就端了一個錦墩過來,老和尚居然也就老實不客氣地坐下了。
滿帳文武全都站着,皇帝居然會吩咐給一個方外之人看座,而身為都督的全玉會替老和尚端凳子,不明底細的人見了,一定會覺得詫異之極,可一旦你知道了這個和尚的身分,你就會釋然了。
朱棣當年做燕王的時侯,手底下謀士如雲,但最重要也最得燕王信任的,隻有一個人,而且是個方外之人。
這個方外之人,就是道衍和尚,雖是佛徒、卻不修禅而專攻術數的道衍和尚姚廣孝。
燕王能躲過建文帝的偵察和暗算,道衍功不可沒,燕王能"靖難"成功,一舉登上帝位,道衍居功至偉。
可以這麼說,道衍之于朱棣,就如張良之于漢高祖、諸葛孔明之于劉備、徐達劉伯溫之于太祖洪武皇帝。
道衍功成身退後,隐居于潭柘古寺,永樂皇帝朱棣對他可說是十分思念,親撥巨款,重修潭柘寺,派遣重兵守衛四周,保衛道衍和尚的安全,而且每有大事,總會派人去征詢道衍和尚的意見。
對與道衍和尚一起曾經為自己登極立下汗馬功勞的道衍和尚的師弟道通和尚,皇帝能不尊敬嗎? 楊溥請來的這個和尚,就是原來的道通和尚,現在住持上方山上方寺、在雲水洞内清修、指洞為号的雲水禅師。
雲水禅師一到,局面果然有了變化。
這老和尚坐在那裡,手撚佛珠,雙唇不住歙動着,也不知他在默念着什麼經文咒語,嚴子喬雙眉緊皺,耳朵都豎了起來。
這個大帳裡的其他人,誰都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隻有嚴子喬和雲水和尚心裡明白,他們這是在用"傳音入密"這種神奇的武功,來共同商議如何巧妙地輸掉這盤棋。
他們是老朋友了,快二十年的老朋友了,彼此可以說是心意相通,雲水和尚的棋力較嚴子喬來說隻高不低,而且與皇帝對弈的經驗也更豐富,他們兩個人聯手,要輸一盤棋也就顯得容易多了。
棋枰上的黑白子絞殺得越來越厲害,皇帝的臉色在凝重之中反而透出了一絲興奮,很顯然,他已經看出勝機了。
相反,嚴子喬的額頭上卻已見汗了。
這倒不是以為局面不好,實實在在是因為傳音入密這種功夫太耗内力了。
天色已漸僅黃昏,殘陽如血。
風掠過湯湯而去的飲馬河水,掠過岸邊叢生的粘滿血迹的雜草,掠過騎兵們的鐵盔鐵甲和鐵一般嚴肅的臉龐,掠過森列如林的刀槍,掠過獵獵作響的旌旗,掠進大帳,掠動了皇帝斑白的雙鬓。
"啪",一聲脆響,皇帝終于落下了一枚白子。
大帳裡幾乎所有的人馬上都輕輕籲了口氣。
皇帝直起腰,坐正了,原來托着下颏的手開始輕輕捋着花白的胡須,他看着嚴子喬的目光已明顯變得親切和藹多了。
嚴子喬的眉頭卻皺得更緊了,他神情緊張地俯下身去凝視着棋局,臉都快貼到棋枰上了,過了片刻,他才猶猶豫豫地應了一招,顯得信心很不足。
他的黑子剛落下,"啪",又是一聲脆響,皇帝的白子就已重重地打在了棋盤上。
嚴子喬繃緊的身軀就在這一聲脆響中徹底松馳下來了,雲水和尚扯起大袖揩拭着滿頭大汗,笑道:"妙手!" 嚴子喬離座道:"陛下神武英明,臣又輸了。
" 黑棋的确是輸了,中腹原本是白棋的陣地,深入白陣的二十多子的黑棋大龍居然不能做出兩隻眼來,回天無術了。
滿帳文武笑逐顔開,皇帝坐在那裡,似乎還不想就這麼罷休,很開心地笑道:"子喬,你的棋力最近大有長進啊!" 雲水和尚笑嘻嘻地道:"陛下經常诏他對弈,妙招疊出,自然對他的棋力大有促進。
唉,小僧就沒有這個福氣喽!隻是小僧剛進帳時,嚴子喬的黑棋形勢似乎還不算壞嘛.怎麼轉眼之間就崩潰了呢?" 嚴子喬也苦笑道:"正是,臣到現在也還是不明白這一點,請陛下明示,以啟愚頑。
" 皇帝每次獲勝,都會為對手滔滔不絕地分析一番失利的原因,這次當然也不能例外。
如果他的對手膽敢不給他這種機會,"龍心"當然也會不悅。
既然雲水和尚和嚴子喬都說了讓皇帝指教的話,皇帝當然要指教的,他手指棋局,很威嚴地連比帶畫地講解了一番,嚴子喬和雲水和尚都聽得連連點頭,連站立一旁的文武大臣們也都連連點頭,似乎受益不淺。
皇帝最後在過足了棋瘾之後,開始作總結性發言:"最大的失誤,就在于這塊大棋的處理之上,應該及早做活,站穩腳跟之後,再圖往中腹發展。
"嚴子喬歎道:"陛下明見,臣果然是犯了太過深入的兵家大忌。
"皇帝正陶然拈須的手似乎僵了一下,眼中精光閃動,喃喃道:"太過深入?太過深入" 晚風漸緊,叢生的野草在風中嗚咽。
放眼望去,飲馬河是茫茫無際的大戈壁,暗紅色的太陽似是浮在戈壁上一般。
湍急的河水在夕陽下竟似血一般紅。
皇帝輕輕舒了口氣,長身而起,走出了大帳,向河邊走去。
楊溥、柳升、鄭亨、嚴子喬和雲水和尚等人也都緊随着皇帝,楊溥一面走一面還朝嚴子喬和雲水和尚微微點了點頭,似乎是想對他們剛才能借棋局使皇帝對明軍現在所處的形勢有所警覺而示嘉許和感激。
對皇帝,楊溥他們有許多話不好說,也不敢說,畢竟天威難測,反倒是象嚴子喬這樣的江湖中人和雲水和尚這種方外之人說出來比較好一些,就算有時候冒失一些,皇帝也不會怪罪。
皇帝站在河岸邊,凝視着天際的夕陽,神色之中似有無盡的蒼涼和感慨。
嚴子喬輕聲道:"陛下莫非想起了五年前的那一戰?"皇帝輕輕歎了口氣。
嚴子喬猜對了,他果然是正在思索五年前的那一戰。
五年前,淇國公邱福率領大明帝國最精銳的十萬騎兵、數十員猛将北征鞑靼,卻在飲馬河邊,被鞑靼王本雅裡失的軍隊殺了個片甲不留,這是大明朝數次北征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可說是朝野震動。
敗要敗個明白,在邱福慘敗之後,皇帝召集文武,對飲馬河之敗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總結,得出的結論是,邱福輕敵。
若論個人的軍事指揮才能,本雅裡失不及邱福,若論雙方人馬的戰鬥力,本雅裡失一方也不占優勢,邱福之所以全軍覆沒,就是因為在數次小勝之後,想一鼓而全勝,逞勇冒進,以勞擊逸,被表面上節節敗退的本雅裡失引進了鞑靼大軍的包圍圈。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皇帝絕對不會不從那次慘敗中汲取教訓,否則他也不會在邱福戰死後的第二年即揮師北進,消滅了本雅裡失。
可他今天為什麼要命令劉江去窮追撒木帖兒呢? 風聲漸緊,暮雲四合。
不知是因為剛才那盤棋太過耗神,還是想起了邱福在飲馬河的慘敗,已五十二歲的皇帝的臉上,明顯地露出了風霜勞頓之色。
"皇帝真的已經老了。
"嚴子喬不禁在心裡感歎。
雲水和尚慢吞吞地道:"陛下,據傳瑪哈木帳下足有十數萬騎兵,為什麼在我軍出關數月以來他卻一直避而不戰?今天這一戰,他也隻派出了撒木帖兒的一支萬人隊,初戰即退,一擊而走,這" 皇帝打斷了他的話頭:"你是擔心瑪哈木搬出了對付邱福的那一套,誘敵深入,重兵伏擊?你是覺得朕不該派劉江渡河追擊?"皇帝說這話時,臉色雖很平和,但語氣已相當嚴厲。
柳升等人已開始有些心裡發寒,生怕這個老和尚依老賣老,出言不慎。
雲水和尚卻不緊不慢地道:"正是。
" 皇帝用低沉堅定的聲音道:"朕所希望的,正是要瑪哈木重兵伏擊劉江。
隻要他集結兵力,朕就可以驅兵大進,聚而殲之。
"不能說皇帝的想法沒有道理。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自來擅長騎射,他們的騎兵行動一向飄忽不定,明軍很難找到與他們的主力決戰的機會。
就說皇帝此次禦駕親征吧,三月底,皇帝就率五十萬大軍離京出塞,可一直到今天,才第一次遇上規模象樣的瓦剌人的部隊。
如果能找到瓦剌人的主力,一戰而重創之,甚至平定漠北,那就差不多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殘元勢力對大明帝國北部邊關的威脅了。
但很顯然,瓦剌人一直在躲避明軍的兵鋒,他們并不想與總兵力達五十萬人的大明帝國遠征軍面對面地硬拚。
十數裡連營在暮色中宛如一條靜卧在飲馬河邊的巨龍,間或有幾聲戰馬的嘶鳴,但立刻又被沉沉的暮色和湯湯的流水聲淹沒了。
皇帝慢慢轉身,掃視着十裡連營,臉上帶着淡淡的卻極自信的微笑,那微笑裡有一種凝重的、幾乎無法形容的威嚴:"各位剛才一定在心裡嘀嘀咕咕的,覺得朕放着要緊事不做卻有閑心下棋,對不對?" 誰也不好說什麼,隻有全玉想趁機說幾句皇帝愛聽的話,緩和緩和氣氛:"皇上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嘿嘿。
" 皇帝果然笑了起來,手指對岸道:"你們聽聽,這是什麼聲音?"所有的人都睜大了眼睛看着對岸,所有的人都豎起了耳朵。
隐隐約約的馬蹄聲響起,濃濃的暮色中,遠遠的,戈壁的盡頭出現了一小群騎馬的人。
*************** 禦前會議幾乎是在皇帝派出的偵騎剛剛歸營就開始了,皇帝甚至都沒有來得及用膳。
永樂皇帝雖說常年征戰,通曉兵法戰策,用兵如神,但每逢大戰之前,他都會将所有的重要将領召集起來,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然後再根據大家的建議,制定一個周全可靠的作戰方略。
在這種事情上,皇帝是從來就不獨斷專行的。
象這樣重要的關系到軍國大計的軍事會議,嚴子喬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他雖然很得皇帝的寵信,但畢竟不過是個布衣草民,就算他在江湖上在武林中可以呼風喚雨,可在這裡,在皇帝和文武大臣之間,他充其量不過是個會下棋、能保護皇帝安全、會讨皇帝喜歡的護衛而已。
嚴子喬現在在健兒營的大帳裡,這裡是他的天下,在這裡的所有人眼中,皇帝不算什麼,他嚴子喬才是至高無上的。
因為健兒營的九百勇士,都是他聖火教的教衆,都是他最信賴、武功最精強的人。
聖火教,又稱摩尼教,又稱明教,然而在許多人心目中,總是将他們與白蓮教混為一談,甚至視他們為白蓮教的一支。
說實在話,甚至作為教主的嚴子喬本人,也弄不清楚聖火教和白蓮教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而對中原武林各派人士來說,他們就隻有一個名字了,那就是"魔教"。
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上的時侯,打的就是明教的旗号,當時的義軍實際上大多都是明教或者白蓮教的教徒,如徐壽輝、如陳友諒、如彭瑩玉,他們都尊明教原教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甚至在朱元璋打下應天府、自稱吳王之後,用的也還是小明王的"龍鳳"年号。
可以說,元末之際,是明教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隻可惜,這個時期太短暫了。
朱元璋在意識到自己很快就将成為"真龍天子",必須讓世人知道自己"受命于天"時,就已經開始疏遠明教,開始斥其為"匪類",并視韓林兒為自己登基的最大障礙,終于密遣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在瓜洲将小明王的座船鑿沉在江心。
而在登基之後,朱元璋更是下
"一個笑嘻嘻的老和尚雙手合十、點頭哈腰,連聲"阿彌陀佛"地走了進來,這老和尚雖然連胡子都全白了,臉色倒是真不錯,紅光滿面的,一顆光頭油光瓦亮,一雙手也保養的極好,白白淨淨的。
老和尚一進帳就道:"陛下,小僧自幼出家,可說是四大皆空,六根實在是早就已經清靜了。
" 皇帝微笑:"隻怕未必。
大師颏下,尚有許多煩惱之絲,除此而外,情根尚在吧?" 滿帳笑聲。
老和尚連忙後退幾步,陪笑道:"陛下開恩,陛下開恩。
"皇帝大笑道:"來呀,給大師看座。
" 都督全玉馬上就端了一個錦墩過來,老和尚居然也就老實不客氣地坐下了。
滿帳文武全都站着,皇帝居然會吩咐給一個方外之人看座,而身為都督的全玉會替老和尚端凳子,不明底細的人見了,一定會覺得詫異之極,可一旦你知道了這個和尚的身分,你就會釋然了。
朱棣當年做燕王的時侯,手底下謀士如雲,但最重要也最得燕王信任的,隻有一個人,而且是個方外之人。
這個方外之人,就是道衍和尚,雖是佛徒、卻不修禅而專攻術數的道衍和尚姚廣孝。
燕王能躲過建文帝的偵察和暗算,道衍功不可沒,燕王能"靖難"成功,一舉登上帝位,道衍居功至偉。
可以這麼說,道衍之于朱棣,就如張良之于漢高祖、諸葛孔明之于劉備、徐達劉伯溫之于太祖洪武皇帝。
道衍功成身退後,隐居于潭柘古寺,永樂皇帝朱棣對他可說是十分思念,親撥巨款,重修潭柘寺,派遣重兵守衛四周,保衛道衍和尚的安全,而且每有大事,總會派人去征詢道衍和尚的意見。
對與道衍和尚一起曾經為自己登極立下汗馬功勞的道衍和尚的師弟道通和尚,皇帝能不尊敬嗎? 楊溥請來的這個和尚,就是原來的道通和尚,現在住持上方山上方寺、在雲水洞内清修、指洞為号的雲水禅師。
雲水禅師一到,局面果然有了變化。
這老和尚坐在那裡,手撚佛珠,雙唇不住歙動着,也不知他在默念着什麼經文咒語,嚴子喬雙眉緊皺,耳朵都豎了起來。
這個大帳裡的其他人,誰都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隻有嚴子喬和雲水和尚心裡明白,他們這是在用"傳音入密"這種神奇的武功,來共同商議如何巧妙地輸掉這盤棋。
他們是老朋友了,快二十年的老朋友了,彼此可以說是心意相通,雲水和尚的棋力較嚴子喬來說隻高不低,而且與皇帝對弈的經驗也更豐富,他們兩個人聯手,要輸一盤棋也就顯得容易多了。
棋枰上的黑白子絞殺得越來越厲害,皇帝的臉色在凝重之中反而透出了一絲興奮,很顯然,他已經看出勝機了。
相反,嚴子喬的額頭上卻已見汗了。
這倒不是以為局面不好,實實在在是因為傳音入密這種功夫太耗内力了。
天色已漸僅黃昏,殘陽如血。
風掠過湯湯而去的飲馬河水,掠過岸邊叢生的粘滿血迹的雜草,掠過騎兵們的鐵盔鐵甲和鐵一般嚴肅的臉龐,掠過森列如林的刀槍,掠過獵獵作響的旌旗,掠進大帳,掠動了皇帝斑白的雙鬓。
"啪",一聲脆響,皇帝終于落下了一枚白子。
大帳裡幾乎所有的人馬上都輕輕籲了口氣。
皇帝直起腰,坐正了,原來托着下颏的手開始輕輕捋着花白的胡須,他看着嚴子喬的目光已明顯變得親切和藹多了。
嚴子喬的眉頭卻皺得更緊了,他神情緊張地俯下身去凝視着棋局,臉都快貼到棋枰上了,過了片刻,他才猶猶豫豫地應了一招,顯得信心很不足。
他的黑子剛落下,"啪",又是一聲脆響,皇帝的白子就已重重地打在了棋盤上。
嚴子喬繃緊的身軀就在這一聲脆響中徹底松馳下來了,雲水和尚扯起大袖揩拭着滿頭大汗,笑道:"妙手!" 嚴子喬離座道:"陛下神武英明,臣又輸了。
" 黑棋的确是輸了,中腹原本是白棋的陣地,深入白陣的二十多子的黑棋大龍居然不能做出兩隻眼來,回天無術了。
滿帳文武笑逐顔開,皇帝坐在那裡,似乎還不想就這麼罷休,很開心地笑道:"子喬,你的棋力最近大有長進啊!" 雲水和尚笑嘻嘻地道:"陛下經常诏他對弈,妙招疊出,自然對他的棋力大有促進。
唉,小僧就沒有這個福氣喽!隻是小僧剛進帳時,嚴子喬的黑棋形勢似乎還不算壞嘛.怎麼轉眼之間就崩潰了呢?" 嚴子喬也苦笑道:"正是,臣到現在也還是不明白這一點,請陛下明示,以啟愚頑。
" 皇帝每次獲勝,都會為對手滔滔不絕地分析一番失利的原因,這次當然也不能例外。
如果他的對手膽敢不給他這種機會,"龍心"當然也會不悅。
既然雲水和尚和嚴子喬都說了讓皇帝指教的話,皇帝當然要指教的,他手指棋局,很威嚴地連比帶畫地講解了一番,嚴子喬和雲水和尚都聽得連連點頭,連站立一旁的文武大臣們也都連連點頭,似乎受益不淺。
皇帝最後在過足了棋瘾之後,開始作總結性發言:"最大的失誤,就在于這塊大棋的處理之上,應該及早做活,站穩腳跟之後,再圖往中腹發展。
"嚴子喬歎道:"陛下明見,臣果然是犯了太過深入的兵家大忌。
"皇帝正陶然拈須的手似乎僵了一下,眼中精光閃動,喃喃道:"太過深入?太過深入" 晚風漸緊,叢生的野草在風中嗚咽。
放眼望去,飲馬河是茫茫無際的大戈壁,暗紅色的太陽似是浮在戈壁上一般。
湍急的河水在夕陽下竟似血一般紅。
皇帝輕輕舒了口氣,長身而起,走出了大帳,向河邊走去。
楊溥、柳升、鄭亨、嚴子喬和雲水和尚等人也都緊随着皇帝,楊溥一面走一面還朝嚴子喬和雲水和尚微微點了點頭,似乎是想對他們剛才能借棋局使皇帝對明軍現在所處的形勢有所警覺而示嘉許和感激。
對皇帝,楊溥他們有許多話不好說,也不敢說,畢竟天威難測,反倒是象嚴子喬這樣的江湖中人和雲水和尚這種方外之人說出來比較好一些,就算有時候冒失一些,皇帝也不會怪罪。
皇帝站在河岸邊,凝視着天際的夕陽,神色之中似有無盡的蒼涼和感慨。
嚴子喬輕聲道:"陛下莫非想起了五年前的那一戰?"皇帝輕輕歎了口氣。
嚴子喬猜對了,他果然是正在思索五年前的那一戰。
五年前,淇國公邱福率領大明帝國最精銳的十萬騎兵、數十員猛将北征鞑靼,卻在飲馬河邊,被鞑靼王本雅裡失的軍隊殺了個片甲不留,這是大明朝數次北征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可說是朝野震動。
敗要敗個明白,在邱福慘敗之後,皇帝召集文武,對飲馬河之敗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總結,得出的結論是,邱福輕敵。
若論個人的軍事指揮才能,本雅裡失不及邱福,若論雙方人馬的戰鬥力,本雅裡失一方也不占優勢,邱福之所以全軍覆沒,就是因為在數次小勝之後,想一鼓而全勝,逞勇冒進,以勞擊逸,被表面上節節敗退的本雅裡失引進了鞑靼大軍的包圍圈。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皇帝絕對不會不從那次慘敗中汲取教訓,否則他也不會在邱福戰死後的第二年即揮師北進,消滅了本雅裡失。
可他今天為什麼要命令劉江去窮追撒木帖兒呢? 風聲漸緊,暮雲四合。
不知是因為剛才那盤棋太過耗神,還是想起了邱福在飲馬河的慘敗,已五十二歲的皇帝的臉上,明顯地露出了風霜勞頓之色。
"皇帝真的已經老了。
"嚴子喬不禁在心裡感歎。
雲水和尚慢吞吞地道:"陛下,據傳瑪哈木帳下足有十數萬騎兵,為什麼在我軍出關數月以來他卻一直避而不戰?今天這一戰,他也隻派出了撒木帖兒的一支萬人隊,初戰即退,一擊而走,這" 皇帝打斷了他的話頭:"你是擔心瑪哈木搬出了對付邱福的那一套,誘敵深入,重兵伏擊?你是覺得朕不該派劉江渡河追擊?"皇帝說這話時,臉色雖很平和,但語氣已相當嚴厲。
柳升等人已開始有些心裡發寒,生怕這個老和尚依老賣老,出言不慎。
雲水和尚卻不緊不慢地道:"正是。
" 皇帝用低沉堅定的聲音道:"朕所希望的,正是要瑪哈木重兵伏擊劉江。
隻要他集結兵力,朕就可以驅兵大進,聚而殲之。
"不能說皇帝的想法沒有道理。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自來擅長騎射,他們的騎兵行動一向飄忽不定,明軍很難找到與他們的主力決戰的機會。
就說皇帝此次禦駕親征吧,三月底,皇帝就率五十萬大軍離京出塞,可一直到今天,才第一次遇上規模象樣的瓦剌人的部隊。
如果能找到瓦剌人的主力,一戰而重創之,甚至平定漠北,那就差不多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殘元勢力對大明帝國北部邊關的威脅了。
但很顯然,瓦剌人一直在躲避明軍的兵鋒,他們并不想與總兵力達五十萬人的大明帝國遠征軍面對面地硬拚。
十數裡連營在暮色中宛如一條靜卧在飲馬河邊的巨龍,間或有幾聲戰馬的嘶鳴,但立刻又被沉沉的暮色和湯湯的流水聲淹沒了。
皇帝慢慢轉身,掃視着十裡連營,臉上帶着淡淡的卻極自信的微笑,那微笑裡有一種凝重的、幾乎無法形容的威嚴:"各位剛才一定在心裡嘀嘀咕咕的,覺得朕放着要緊事不做卻有閑心下棋,對不對?" 誰也不好說什麼,隻有全玉想趁機說幾句皇帝愛聽的話,緩和緩和氣氛:"皇上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嘿嘿。
" 皇帝果然笑了起來,手指對岸道:"你們聽聽,這是什麼聲音?"所有的人都睜大了眼睛看着對岸,所有的人都豎起了耳朵。
隐隐約約的馬蹄聲響起,濃濃的暮色中,遠遠的,戈壁的盡頭出現了一小群騎馬的人。
*************** 禦前會議幾乎是在皇帝派出的偵騎剛剛歸營就開始了,皇帝甚至都沒有來得及用膳。
永樂皇帝雖說常年征戰,通曉兵法戰策,用兵如神,但每逢大戰之前,他都會将所有的重要将領召集起來,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然後再根據大家的建議,制定一個周全可靠的作戰方略。
在這種事情上,皇帝是從來就不獨斷專行的。
象這樣重要的關系到軍國大計的軍事會議,嚴子喬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他雖然很得皇帝的寵信,但畢竟不過是個布衣草民,就算他在江湖上在武林中可以呼風喚雨,可在這裡,在皇帝和文武大臣之間,他充其量不過是個會下棋、能保護皇帝安全、會讨皇帝喜歡的護衛而已。
嚴子喬現在在健兒營的大帳裡,這裡是他的天下,在這裡的所有人眼中,皇帝不算什麼,他嚴子喬才是至高無上的。
因為健兒營的九百勇士,都是他聖火教的教衆,都是他最信賴、武功最精強的人。
聖火教,又稱摩尼教,又稱明教,然而在許多人心目中,總是将他們與白蓮教混為一談,甚至視他們為白蓮教的一支。
說實在話,甚至作為教主的嚴子喬本人,也弄不清楚聖火教和白蓮教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而對中原武林各派人士來說,他們就隻有一個名字了,那就是"魔教"。
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上的時侯,打的就是明教的旗号,當時的義軍實際上大多都是明教或者白蓮教的教徒,如徐壽輝、如陳友諒、如彭瑩玉,他們都尊明教原教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甚至在朱元璋打下應天府、自稱吳王之後,用的也還是小明王的"龍鳳"年号。
可以說,元末之際,是明教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隻可惜,這個時期太短暫了。
朱元璋在意識到自己很快就将成為"真龍天子",必須讓世人知道自己"受命于天"時,就已經開始疏遠明教,開始斥其為"匪類",并視韓林兒為自己登基的最大障礙,終于密遣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在瓜洲将小明王的座船鑿沉在江心。
而在登基之後,朱元璋更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