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忽蘭忽失溫之血

關燈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燕王朱棣率師出古北口,至迤都,故元太尉乃兒不花、丞相咬住、忽赤哥、知院阿魯帖機等皆降。

     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七月,淇國公邱福率軍十餘萬北征鞑靼。

     八月十五日,邱福敗績于胪句河,邱福及随軍将領盡皆戰死。

     明成祖朱棣永樂八年,成祖親征漠北,五月十三日于斡難河大敗鞑靼王本雅裡失。

     1、忽蘭忽失溫之血 "雞鴨烏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竟輸赢。

     爛柯歲月刀兵現,方圓世界淚皆凝。

     河沿千條待整治,吳圖萬裡需修容。

     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隐到天明。

    " 這首詩是當朝大才子解缙的手筆,詩裡接連用了十個圍棋的别名。

     他寫這首詩的目的,倒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博聞強識,而是為了諷谏當今的天子,永樂皇帝朱棣。

     嚴子喬斜簽着坐在錦墩上,緊緊盯着面前的棋盤,雙眉緊皺,似乎是碰上了難解的局面,可他心裡卻在默念着解大才子的這首詩,并為解缙這番白費的苦心而歎息。

    他想,若是解缙現在在這裡,隻怕鼻子都會氣歪。

     端坐在嚴子喬對面,同樣面色凝重地緊盯着棋盤的,正是永樂皇帝朱棣。

     深沉剛毅、威嚴剽悍,這位多年來南征北戰的"馬上皇帝"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過人的體魄和令臣民們不敢仰視的"天威"。

     嚴子喬自進帳後一直沒敢正視皇帝,他很清楚,這位皇帝就算是坐在棋枰前,也一樣那麼令人生畏,讓人直有一種恨不能匍伏在地的感覺。

    下棋前你要是看了皇帝一眼,這盤棋你是根本沒法下的。

     弈棋本是"小數",在很多人心目中,也就和雜耍歌舞等技藝一樣,皇帝和平民百姓同在棋盤上時,應該算是與民同樂,實際上也就很難象在現實中有那麼大的地位上的差異。

     皇帝也是人,隻不過"這個人"可以決定其他人的生死而已。

    既然是人,就會有人的天性,或者說是"赤子之心",往棋盤前一坐,可能棋局剛開始時還能端得住架子,一旦沉浸于黑白雙方的搏殺之中,則所有在處理大事時會表現出來的肅殺和威嚴将會一掃而光,這個時侯的皇帝,就會表露出人的天性。

     形勢不佳時他會皺眉,一塊棋被殺他會漲得滿臉通紅,劫争計算不清時他會汗流浃背,有所斬獲時他會眉飛色舞,最終獲勝時,他也會象所有的人一樣喜笑顔開。

     與其他下棋的人不同的是,如果你在皇帝需要赢棋的時侯赢了皇帝,你的腦袋會搬家,僅此而已。

     可就這一個"僅此而已",就已經足夠讓所有跟皇帝對弈的人"三思而後行了"。

     朱棣此時坐在棋局前,兩道濃眉緊鎖,在眉心擰成了結。

    他的上身微微向前傾,左掌攥拳按在膝上,右手托住下颏,嘴唇抿得緊緊的,他的目光一直死死盯在棋枰上。

     很顯然,皇帝遇到難局了,棋枰之上烽火四起,殺機重重,局面亂得要命,稍微有個閃失,就可能滿盤皆輸。

     一陣風吹入,風中帶着隐約可聞的受傷明軍的呻吟,帶着騎兵隊戰馬的嘶鳴聲和隆隆的馬蹄聲,帶着遠處校尉們聲嘶力竭的号令聲,也帶着一種奇異的氣味。

     那是滿地的血腥被午後的陽光暴曬過後産生的氣味。

     嚴子喬的心徹底亂了。

     今天是永樂十二年六月初六,現在的時辰已是辛正三刻。

     皇帝诏嚴子喬對弈的地點,就在三峽口。

     自午後起一直泛着暗紅的血色的飲馬河水,此時已漸漸變得清澈了,在明亮的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瓦剌大将撒木帖兒潰敗時抛下的千餘具瓦剌騎兵的屍體,也已被明軍及時"處理"掉了。

    若非河邊的野草上還浸滿了已曬黑發幹的血、草從中還散落着殘肢斷戟,誰會想到這裡剛剛曾有過一次數萬騎兵參與的大厮殺呢? 嚴子喬從棋局上微微擡起頭,稍稍活動了一下有些酸痛的脖梗,稍稍挪了挪因隻坐了小半個錦墩而發僵的屁股,目光瞟向了中軍帳外。

     除了旌旗、鐵騎、刀槍,以及肅穆如石像的健兒們的臉,他還能看見什麼呢? 嚴之喬微微側了一下腦袋,就看見肅立在一旁觀戰的衆人的目光頓時迫不及待地一齊射向他,那目光裡所有的,除了警告、責備之外,還有的就是期待,甚至還有些松了口氣的感覺。

     他們警告他,是讓他要小心一些,不要真的赢了皇帝他們責備他,是希望他能顯出專心緻至的樣子,不要象現在這樣心不在焉、左顧右盼的。

    他們所能期待他的,無非是能讓皇帝快快樂樂、順順利利地赢下這盤棋,然後皇帝就能以很舒暢的心情來和他們讨論軍機大事,商議如何對付瓦剌王瑪哈木。

     至于他們的那種松了口氣的感覺,嚴子喬也很能理解,剛才他一直埋頭下棋,他們根本沒有機會用目光警示他,現在他擡頭了,他們理所當然應該松一大口氣。

     大帳裡除了随軍北征的皇太孫外,還有安遠侯柳升、武安侯鄭亨,以及都督馬旺、陳寬、全玉一幹人等。

    皇帝北征,太子監國,這次帶皇太孫來,皇帝的用意是希望自己最喜愛的這位太孫能親自感受一下征戰的場面,希望能通過北征學習到一些對他日後做皇帝将極為重要的作戰謀略,僅僅從書本上學習這些謀略是遠遠不夠的。

     柳升以下諸人都是此次永樂皇帝禦駕北征所依重的精英人物。

    另一個重要人物、前鋒大将劉江率領他的兩萬精銳騎兵剛剛在三峽口的一場遭遇戰種痛擊了鞑靼大将撒木帖兒的萬人隊,現在他已經按皇帝的旨意渡過飲馬河,向東追擊撒木帖兒的殘部去了。

     大帳裡當然也少不了大學士楊溥,這位與楊士奇、楊榮齊名,并稱"三楊"的大學士,不僅文彩斐然,而且精通兵法謀略。

    說實話,要不是這位楊大人,嚴子喬現在就仍然在嘯傲山林,做他的聖火教教主,根本就不會随禦駕北征的。

     當然了,這并不是說就是因為有了楊大人,嚴子喬才有幸博得皇帝的賞識的。

     遠在十六年前,嚴子喬就認識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了。

     那時侯嚴子喬還隻有十八歲,就已經是聖火教的教主了,他率領他的聖火教徒衆輔佐燕王朱棣,是駁雜不堪的燕王"靖難"大軍中頗具實力的一支部隊。

     那時侯的燕王朱棣就已經非常賞識嚴子喬的領軍之才了,隻不過見面次數不多,印象不深。

    "靖難"之後,朱棣登極,而嚴子喬不願受封,依舊回到江湖,做他的教主。

     永樂八年的禦駕北征鞑靼之前,楊溥為保護皇帝的安全,不顧軍中諸将、尤其是統領禦營兵馬和神機營的安遠侯柳升的不滿,招集軍中勇士和民間的武林高手,組成了一個九百餘人的"健兒營",專門保衛皇帝的安全。

     健兒營的統領,就是嚴子喬。

     認認真真說,嚴子喬成為健兒營的統領,完全與楊溥無關,這是皇帝自己欽定的。

    這一點,資曆還淺的柳升是無從得知的。

     事實證明,柳升的不滿是錯誤的,從出居庸關之日起至班師,北征數月,前來暗算皇帝的鞑靼刺客絡繹不絕,前前後後不下三十餘人,好幾次都避開了柳升布置的防衛線,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了皇帝的大帳,若非"健兒營"的健兒們身手了得,隻怕皇帝現在也不能好端端地坐在這裡下棋了。

     最危險的一次,發生在兀良哈,一名蒙古刺客化裝成明軍,在皇帝車駕經過時突然發難,連殺了十數名禦前護衛,所向披靡,安遠侯柳升也差點成了刀下之鬼。

    就在那刺客騰空躍起數丈,和身閃電般撲向皇帝時,嚴子喬已從後隊踏着健兒營護衛們舉起的刀槍飛行而至,一聲長嘯,聲震十裡,手起劍落,斬下了那刺客的人頭。

     從那一刻起,柳升就老老實實閉上了嘴巴,再也不說"健兒營"如何如何了,而嚴子喬也就成了皇帝身邊最紅的紅人,尤其當皇帝發現嚴子喬不僅善于指揮作戰,武功過人,而且還精擅弈數,棋力與當今國手相當時,嚴子喬簡直就紅得發紫了。

    這次北征,嚴子喬當然還是要率領他的健兒營護駕。

     現在楊溥正用很嚴厲的目光瞪着嚴子喬,他雖然對弈數不甚了了,但皇帝的臉色他是看得出來的,十有八九,皇帝的白棋要輸。

     大戰在即,決戰在即,此時皇帝若輸棋,心情必然很差,對決戰的前途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嚴子喬在心裡苦笑,他豈能不明白他們的心意? 他收回目光,老老實實地盯着面前的棋枰,仔細盤算着該如何輸掉這盤棋,一定要輸得巧妙,不能輸得太快,不能輸得太多,不能輸得太明顯。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要讓皇帝看出來他是有意相讓的,否則的話,龍顔震怒起來,誰也讨不了好去。

     對楊溥等人的想法,他嚴子喬也不是不理解。

    畢竟他也是一教之主,教中兄弟不下萬人,他也算是率領過千軍萬馬的人,與中原的武林幫派的争戰随不及真正的兩軍對壘那麼規模宏大,但其慘烈程度隻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牽涉到的各種陰謀詭計也可以算得上是五花八門。

    更何況在當年"靖難"之役中,他和朝廷的軍隊打過許多仗,對明軍的戰鬥力以及目前的境況,他也不是不清楚,也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

     沒有人對皇帝非凡的軍事謀略、敏銳的洞察力和神奇的預感有絲毫的懷疑。

     并不是因為不敢,而是因為确實佩服的五體投地。

     數次北征,不管是在做燕王時,還是做皇帝時,朱棣都是凱旋而歸,這就不得不令人欽佩。

    但今天下午的情況不同,實在讓所有的将帥感到不安。

     皇帝率大軍趕到三峽口之後,幾乎是在未做任何考慮的情況下,就命令劉江率得勝之師即本部精銳騎兵兩萬人渡過飲馬河,追擊撒木帖兒,幾乎所有的将領當時心裡都往下沉了一下,随在皇帝駕後的嚴子喬也幾乎想出聲勸谏。

     佯敗誘敵深入,利用敵人不熟悉地形的弱點而集中優勢兵力聚而殲之,這是瓦剌人、鞑靼人和所有蒙古殘元勢力慣用的伎倆。

    五年之前,号稱最最骁勇善戰、智勇雙全的淇國公邱福,就是因為貪功冒進,中了鞑靼人的埋伏,以至全軍覆沒。

     這次劉江會不會重蹈邱福的覆轍呢? 尤其要命的是,三峽口一戰是出師數月以來的第一戰,瑪哈木的主力一直就沒有出現,一戰獲勝即頭腦發熱,難道不是兵家之大忌嗎? 但是,皇帝沒有給任何人開口勸谏的機會,劉江剛走,皇帝就命令大軍原地紮營,然後就拉住了嚴子喬,說是要"殺一盤"。

     于是這一盤棋就一直殺到了現在。

     嚴子喬也不是不想馬上結束棋局,畢竟陪皇帝下棋是他最不願意做的一件事情,可棋是兩個人下的,皇帝現在正在長考,這盤棋怎麼結束得了呢? 事實上,皇帝的棋力算不得很高,,如果朱棣不是皇帝,那麼嚴子喬差不多可以讓他四個子。

    而嚴子喬本人的棋力,他自己心裡也有數,充其量不過是"二國手"。

     "二國手"的意思就是說,嚴子喬如果要是有幸與當今幾位圍棋國手對弈,至少要被人家讓兩個子。

     跟自己能讓四個子的人下棋,嚴子喬居然每次都施展出了渾身解數,每局棋下下來,他都有一種耗盡心力的感覺。

    原因也很簡單,隻能敗不能勝,還不能敗得不象樣子,不能敗得太明顯,不能不讓皇帝享受到曆盡千難萬險而最終獲勝的滿足感,他能不心力交瘁嗎? 楊溥悄悄溜出了大帳,過了好一會兒才又偷偷摸了回來,站在原來的地方,就好象他哪兒也沒去過似的。

     不一會兒,大帳外面就有人大笑道:"陛下诏嚴子喬對弈,該是何等盛事,怎麼也不讓小僧觀戰,莫非怕小僧偷學了陛下的招數不成?"這人一說話,大帳裡凝重的氣氛頓時變得輕松了許多,柳升和鄭亨甚至還暗暗沖楊溥翹起了大拇指。

     攪局的人來了,他們能不高興嗎? 皇帝從棋局上擡起目光,臉上也綻開了笑容:"大師請進帳來。

    不過有一句話,朕先說在前頭,觀棋不語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