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941年10月
關燈
小
中
大
面卻是很沉着的,而且不斷地警告國人,德人必将大舉進攻,毋甯認為這倒實在些。
德國人不是以前的德國人,看報上的歐戰新聞,我們必須先存下這個觀念。
1941年3月19日 誰刮誰的胡子 水 東非意軍,節節失敗,阿比西尼亞複國,大概不成問題。
據英美方面的消息,阿境意軍二十萬人陷于絕境,認他們為死仇的阿人,将得而甘心,他們隻有投降英軍,才可以挽救多數生命。
看了這種新聞,真為阿人揚眉吐氣了。
你若是不怎麼健忘的話,當記得五年前意軍侵略阿境的時候,曾高唱着“剃下阿皇的胡子,做我們刷靴子的刷”,為時不過五年,想剃塞拉西胡子的人,要以頸血來洗阿皇腳踐的國土了。
我想,阿人捉住意軍的時候,可以問他一問,今日誰刮了誰的胡子?刮胡子者,南京市語,被人占了便宜也。
說大話何益?大話也許徒為将來的禍根,說話,可不慎欤? 1941年4月4日 先得證明誰有錢 水 提到勸募公債,就讓我們想到誰該多買?自然,這問題很簡單,誰有錢就讓誰多買。
可是談到“誰有錢”這個問題上,那就很不簡單,無論這人怎樣有錢,甚至是世界黃金大王之一,他也不肯承認他有錢的。
黃金大王之流也不承認有錢,請問,我們能指定誰有錢? 不過富貴貧賤之分,究竟不是由自己主觀來判斷的。
社會上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然有個明确的認識之存在。
我以為國家到了這種存亡關鍵,社會上對于有錢人,實在無須客氣。
應當對于他的職業、産業、生活,及各種人事關系,設法證明他有錢。
證明之後,他是不是肯負起“有錢出錢”的責任,那雖是另一問題,但諒他也不敢距離太遠。
時代不同了,有錢人是不應該不明白的。
1941年4月9日 我與故我 水 從前梁啟超作文章,常宣布“以今日之我,與前日之我宣戰”。
有些人頗譏笑他善變。
其實,這話在理論上說出來,是沒有什麼錯誤的。
孔子說的“來者猶可追”,陶淵明說的“悟今是而昨非”,也無非是這種觀點。
不過,這裡有個分别,因思想進步,改進或糾正以往的錯誤,這是自卑登高的行為,當然可以的。
若為了榮華富貴,朝三暮四,那根本無是非可言,隻是投機取巧,卑鄙小人的炎涼姿态。
這種人他若也說是覺悟了,那是自欺欺人的勾當,千萬不要信他。
十年來,看到不少朋友,努力和以前之我宣戰。
自然不少廣于前者。
可是屬于後者的也未嘗無人。
君子曰:可以悟交友之道矣。
1941年4月10日 渺小的要求 ——需求保護森林一種文字 水 樹谷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
我們祖先,從來就沒有把樹木這件事看小,把它和糧食、教育兩大事情,相提并論。
這二十年以來,政府看到國内森林之日見荒落,始終站在提倡的一方面,是不為無見識的。
然而,這個提倡,都隻見于文字,文字以外,并不見得什麼行動。
文字就能培植森林嗎?我們疑惑。
可是,文字來提倡森林事業,也成了迫切的需要了。
何以言之?這一個多月以來,不斷地看到各處森林被砍伐的報告。
百十年培植的森林,隻在數日或數小時以内,弄個精光,傷心慘目的事,甯過于此?在這種慘痛的呼号以後,我們還沒有見着一點反應,假使建國也必需森林的話,這個沉默,是頗值得奇怪的。
其實,呼号的人也沒有多大的企望,隻要一通有力的文件,達到一種所在而已。
這并不是什麼難辦的事,為國家保存資源,有力地動動筆吧,我們這希望是太可憐了。
1941年4月12日 好談國際問題 水 有人說,現在的新聞記者,好談國際問題。
這個“好”字,似乎可以考量。
自然報上評論國際問題的文字很多。
但“多”是一事,好又是一事。
譬如從前四十年,沒有一個讀書人不要作八股文,其與詩古文詞策論相比,将占百分之九十幾。
多矣,你能說讀書人好作八股嗎?正有許多人困頓場屋,磨穿鐵硯之錄,癰恨着教世世子孫不要作八股。
可是,他的子孫是非作不可。
于此,可悟多作與好作,究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之所以常談國際問題,就因為現在要這樣才好,而況以今日物質文明,交通發達,世界也就無異一國。
這次的歐戰,就不許以看第一次歐戰的眼光來對待,更說不上視同秦越了。
我們又何妨做個常談的老生?老實說:“舍己之田,而耘人之田。
”現在不會有那種人。
至少也不會去耘人之田。
1941年4月20日 禮賢難下士更難 水 “禮賢下士”,是中國求人才的一個簡單原則。
别看它僅僅是這四個字,除了孔孟書上說的那個查無實據之堯舜禹湯文武,似乎還沒有人能夠徹底做到。
能像孟嘗君那樣待客,要吃魚就給魚,要坐車就坐車,已經十分難得。
又其次是漢劉邦之功狗政策,用得着便優容一下子;用不着,你自己識相一點兒,也無所謂。
如我家子房公功成身退,也有個始終。
所怕的是逐客令黨人碑的玩意兒,教人有點受不了。
自然,秦和宋,也就斷送在這上面,足資借鑒。
不過像明清以八股消磨士氣,造成積弱之源,卻沒有人理會得到。
賢者不常有,士卻很多,以其多也,便有個良莠不齊。
以其良莠不齊也,讓人看到一部分招之便來揮之即去,就一股腦兒,不怎麼客氣了。
所以禮賢間或有其事;下士,則吾未嘗見其人焉。
1941年4月23日 國際變化之我觀 水 有許多朋友,因為我們是二十多年老記者,便把國際上的變化來詢問,希望從我們天天看消息的經驗上加以判斷,可是現在國際外交,玩盡了鈎心鬥角的手腕,那怎能有準稿子? 不過,這裡有個不易的原則,就是任何國家,都以本國利益為外交方針,若利害兼半,便“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立國于現在世界,除了靠自己,對任何朋友,都不能押“孤丁寶”。
看國際變化,必須十分客觀,這話一年前我就說過,于今更要如此。
我們希望人人幫我,打擊我們的敵人,别人又何嘗不如此呢?若我并非某國的敵人,隻可認為“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時候,我對人的利益較輕較遠,多少受點兒影響,敵人是不會有的。
最後抄兩句《左傳》,以資參考:“鄰之厚,君之薄也”,“物莫能兩大”,“币重而言甘,誘我也。
”中國古人知這一套,現在的外交家,更知這一套。
1941年4月24日 孔子在陳絕糧 ——聖人的奮鬥精神 水 孔子在陳絕糧,是非儒派最愛拿來揶揄孔門的一段資料。
但大體言之,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糁(注:蒿菜主湯,沒有米粒),而孔子猶弦歌不辍,和群弟子講道,這是各家一緻承認的事。
在這裡我們可以見得孔門稱贊夷齊餓死首陽,不是空言,到了必然的時候,他們真能實踐。
他那種奮鬥的精神,與釋迦牟尼的深山坐禅,與耶稣肩扛着十字架,一般的偉大。
在這裡,我們且不必迷信不可靠的古說,孔子能舉國門之關,而不以力稱。
我們知道随從弟子子路,是個絕對的勇士,而在陳絕糧的時候,授幹而舞,他并沒有離開孔夫子,實無損于孔子毫末。
雖墨子非儒篇,說此時子路為享豚,孔丘不問肉之由來,他家無此說,疑是墨子造謠。
當了群弟子,孔子不至如此含糊的。
但挨餓而被人譏笑,孔子且不免,則吾侪小子,大可坦然處之了。
1941年5月3日 想起東長安街 ——當年肆擾寇兵,尚有存在者乎? 四十六歲的我,有五分之二的歲月,托足于北平,北平與我此生,可說有着極親密的關系。
可是在失陷前的前兩年,我毅然決然,舉室南下,含着隐痛離開這第二故鄉。
我并不是怕會淪陷在敵人的鐵蹄下,是敵人給予我的刺激,無法叫我忍受了。
我的家在西南城角,而工作地點,卻在東北城角,兩下來往,使館區内的東長安街,是必經之地。
而在這一條街上走,就必有一個遇見敵兵的機會。
馬路與使館區外的操場,隻一短欄之隔。
當我轉過東單牌樓的時候,一眼便看到那穿黃制服、大馬靴、紅帽邊的敵兵,三五十名,架了機關槍,伏在操場地面上,向西城瞄準。
他那種旁若無人的樣子,已是看不慣。
後來便不客氣,馬路這邊的槐樹林子裡,有着他們的哨兵,猛不提防,他嗚嘟嘟在樹林子裡吹起來。
在操場裡的那群野獸提了步槍,做沖鋒的樣子,橫闖過馬路來。
人力車夫與挑擔的小販,每次必讓他們撞翻一大片。
站在路邊的崗警,熟視無睹,被撞的人隻有自認晦氣,爬起來趕快跑走。
這一階段,讓我常常閃開東長安街,繞路他行。
半年之後,情形更逼進一步了,報上常登着,某日某時,日軍在東長安街,霞公府、東單練習巷戰,臨時斷絕交通。
是個稍有廉恥的中國人看到這新聞,怎不氣炸了肺?當然,也沒有誰去碰他這場巷戰。
但是在巷戰兩三小時後,東安市場的王府井大街尚覺殺氣未除,徒手寇兵,每隊六七十人,四人排,在馬路中心開着便步,去逛東安市場,我曾兩次遇見,都由車夫很機警的、老遠避入小胡同裡去。
又半年之後,這練習巷戰的範圍,越發推廣。
東長安街樹林裡,随時可由寇兵埋伏做射擊狀,幾乎那裡不算是中國領土了。
因此,我把經過的道路,由南道改北道,經皇城根過後門什刹海,西出太平倉。
這是一條隐蔽的路,照說可以不逢寇迹了。
不想就在什刹海岸之上,常常發現騎着阿拉伯大馬的寇憲兵,兩三騎一排,攬辔四顧,緩緩而行。
馬蹄鐵打着那路面,啪啪有聲。
他們盡管在馬路中心,行若無事地走,一切車馬行人,都遠遠離開了他們。
雖然,這一些悲痛,今日頗為少煞,有時還稍感安慰。
這話怎說?在“七七”抗戰以後,那在東長安街練習巷戰的獸兵,首先便消耗在我們的槍口上,聽說台兒莊一役,被殲最多的那批寇軍,便是在平津駐防過的,他們目無中國,叫他們便死在中國人手上。
假使那些東長安街練習巷戰的寇兵,還有不曾做炮灰的,他現在認得中國人了吧,認識那些在東長安街避開他們練習巷戰的中國人,并非怕事吧?我雖然艱苦備嘗,我還健在,想到當年在眼前耀武揚威的寇兵,有多少還能像我這樣做回憶的?我便心中怡然自得。
換句話說,也就是抗戰這一頁曆史的偉大。
1941年7月8日
德國人不是以前的德國人,看報上的歐戰新聞,我們必須先存下這個觀念。
1941年3月19日 誰刮誰的胡子 水 東非意軍,節節失敗,阿比西尼亞複國,大概不成問題。
據英美方面的消息,阿境意軍二十萬人陷于絕境,認他們為死仇的阿人,将得而甘心,他們隻有投降英軍,才可以挽救多數生命。
看了這種新聞,真為阿人揚眉吐氣了。
你若是不怎麼健忘的話,當記得五年前意軍侵略阿境的時候,曾高唱着“剃下阿皇的胡子,做我們刷靴子的刷”,為時不過五年,想剃塞拉西胡子的人,要以頸血來洗阿皇腳踐的國土了。
我想,阿人捉住意軍的時候,可以問他一問,今日誰刮了誰的胡子?刮胡子者,南京市語,被人占了便宜也。
說大話何益?大話也許徒為将來的禍根,說話,可不慎欤? 1941年4月4日 先得證明誰有錢 水 提到勸募公債,就讓我們想到誰該多買?自然,這問題很簡單,誰有錢就讓誰多買。
可是談到“誰有錢”這個問題上,那就很不簡單,無論這人怎樣有錢,甚至是世界黃金大王之一,他也不肯承認他有錢的。
黃金大王之流也不承認有錢,請問,我們能指定誰有錢? 不過富貴貧賤之分,究竟不是由自己主觀來判斷的。
社會上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然有個明确的認識之存在。
我以為國家到了這種存亡關鍵,社會上對于有錢人,實在無須客氣。
應當對于他的職業、産業、生活,及各種人事關系,設法證明他有錢。
證明之後,他是不是肯負起“有錢出錢”的責任,那雖是另一問題,但諒他也不敢距離太遠。
時代不同了,有錢人是不應該不明白的。
1941年4月9日 我與故我 水 從前梁啟超作文章,常宣布“以今日之我,與前日之我宣戰”。
有些人頗譏笑他善變。
其實,這話在理論上說出來,是沒有什麼錯誤的。
孔子說的“來者猶可追”,陶淵明說的“悟今是而昨非”,也無非是這種觀點。
不過,這裡有個分别,因思想進步,改進或糾正以往的錯誤,這是自卑登高的行為,當然可以的。
若為了榮華富貴,朝三暮四,那根本無是非可言,隻是投機取巧,卑鄙小人的炎涼姿态。
這種人他若也說是覺悟了,那是自欺欺人的勾當,千萬不要信他。
十年來,看到不少朋友,努力和以前之我宣戰。
自然不少廣于前者。
可是屬于後者的也未嘗無人。
君子曰:可以悟交友之道矣。
1941年4月10日 渺小的要求 ——需求保護森林一種文字 水 樹谷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
我們祖先,從來就沒有把樹木這件事看小,把它和糧食、教育兩大事情,相提并論。
這二十年以來,政府看到國内森林之日見荒落,始終站在提倡的一方面,是不為無見識的。
然而,這個提倡,都隻見于文字,文字以外,并不見得什麼行動。
文字就能培植森林嗎?我們疑惑。
可是,文字來提倡森林事業,也成了迫切的需要了。
何以言之?這一個多月以來,不斷地看到各處森林被砍伐的報告。
百十年培植的森林,隻在數日或數小時以内,弄個精光,傷心慘目的事,甯過于此?在這種慘痛的呼号以後,我們還沒有見着一點反應,假使建國也必需森林的話,這個沉默,是頗值得奇怪的。
其實,呼号的人也沒有多大的企望,隻要一通有力的文件,達到一種所在而已。
這并不是什麼難辦的事,為國家保存資源,有力地動動筆吧,我們這希望是太可憐了。
1941年4月12日 好談國際問題 水 有人說,現在的新聞記者,好談國際問題。
這個“好”字,似乎可以考量。
自然報上評論國際問題的文字很多。
但“多”是一事,好又是一事。
譬如從前四十年,沒有一個讀書人不要作八股文,其與詩古文詞策論相比,将占百分之九十幾。
多矣,你能說讀書人好作八股嗎?正有許多人困頓場屋,磨穿鐵硯之錄,癰恨着教世世子孫不要作八股。
可是,他的子孫是非作不可。
于此,可悟多作與好作,究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之所以常談國際問題,就因為現在要這樣才好,而況以今日物質文明,交通發達,世界也就無異一國。
這次的歐戰,就不許以看第一次歐戰的眼光來對待,更說不上視同秦越了。
我們又何妨做個常談的老生?老實說:“舍己之田,而耘人之田。
”現在不會有那種人。
至少也不會去耘人之田。
1941年4月20日 禮賢難下士更難 水 “禮賢下士”,是中國求人才的一個簡單原則。
别看它僅僅是這四個字,除了孔孟書上說的那個查無實據之堯舜禹湯文武,似乎還沒有人能夠徹底做到。
能像孟嘗君那樣待客,要吃魚就給魚,要坐車就坐車,已經十分難得。
又其次是漢劉邦之功狗政策,用得着便優容一下子;用不着,你自己識相一點兒,也無所謂。
如我家子房公功成身退,也有個始終。
所怕的是逐客令黨人碑的玩意兒,教人有點受不了。
自然,秦和宋,也就斷送在這上面,足資借鑒。
不過像明清以八股消磨士氣,造成積弱之源,卻沒有人理會得到。
賢者不常有,士卻很多,以其多也,便有個良莠不齊。
以其良莠不齊也,讓人看到一部分招之便來揮之即去,就一股腦兒,不怎麼客氣了。
所以禮賢間或有其事;下士,則吾未嘗見其人焉。
1941年4月23日 國際變化之我觀 水 有許多朋友,因為我們是二十多年老記者,便把國際上的變化來詢問,希望從我們天天看消息的經驗上加以判斷,可是現在國際外交,玩盡了鈎心鬥角的手腕,那怎能有準稿子? 不過,這裡有個不易的原則,就是任何國家,都以本國利益為外交方針,若利害兼半,便“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立國于現在世界,除了靠自己,對任何朋友,都不能押“孤丁寶”。
看國際變化,必須十分客觀,這話一年前我就說過,于今更要如此。
我們希望人人幫我,打擊我們的敵人,别人又何嘗不如此呢?若我并非某國的敵人,隻可認為“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時候,我對人的利益較輕較遠,多少受點兒影響,敵人是不會有的。
最後抄兩句《左傳》,以資參考:“鄰之厚,君之薄也”,“物莫能兩大”,“币重而言甘,誘我也。
”中國古人知這一套,現在的外交家,更知這一套。
1941年4月24日 孔子在陳絕糧 ——聖人的奮鬥精神 水 孔子在陳絕糧,是非儒派最愛拿來揶揄孔門的一段資料。
但大體言之,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糁(注:蒿菜主湯,沒有米粒),而孔子猶弦歌不辍,和群弟子講道,這是各家一緻承認的事。
在這裡我們可以見得孔門稱贊夷齊餓死首陽,不是空言,到了必然的時候,他們真能實踐。
他那種奮鬥的精神,與釋迦牟尼的深山坐禅,與耶稣肩扛着十字架,一般的偉大。
在這裡,我們且不必迷信不可靠的古說,孔子能舉國門之關,而不以力稱。
我們知道随從弟子子路,是個絕對的勇士,而在陳絕糧的時候,授幹而舞,他并沒有離開孔夫子,實無損于孔子毫末。
雖墨子非儒篇,說此時子路為享豚,孔丘不問肉之由來,他家無此說,疑是墨子造謠。
當了群弟子,孔子不至如此含糊的。
但挨餓而被人譏笑,孔子且不免,則吾侪小子,大可坦然處之了。
1941年5月3日 想起東長安街 ——當年肆擾寇兵,尚有存在者乎? 四十六歲的我,有五分之二的歲月,托足于北平,北平與我此生,可說有着極親密的關系。
可是在失陷前的前兩年,我毅然決然,舉室南下,含着隐痛離開這第二故鄉。
我并不是怕會淪陷在敵人的鐵蹄下,是敵人給予我的刺激,無法叫我忍受了。
我的家在西南城角,而工作地點,卻在東北城角,兩下來往,使館區内的東長安街,是必經之地。
而在這一條街上走,就必有一個遇見敵兵的機會。
馬路與使館區外的操場,隻一短欄之隔。
當我轉過東單牌樓的時候,一眼便看到那穿黃制服、大馬靴、紅帽邊的敵兵,三五十名,架了機關槍,伏在操場地面上,向西城瞄準。
他那種旁若無人的樣子,已是看不慣。
後來便不客氣,馬路這邊的槐樹林子裡,有着他們的哨兵,猛不提防,他嗚嘟嘟在樹林子裡吹起來。
在操場裡的那群野獸提了步槍,做沖鋒的樣子,橫闖過馬路來。
人力車夫與挑擔的小販,每次必讓他們撞翻一大片。
站在路邊的崗警,熟視無睹,被撞的人隻有自認晦氣,爬起來趕快跑走。
這一階段,讓我常常閃開東長安街,繞路他行。
半年之後,情形更逼進一步了,報上常登着,某日某時,日軍在東長安街,霞公府、東單練習巷戰,臨時斷絕交通。
是個稍有廉恥的中國人看到這新聞,怎不氣炸了肺?當然,也沒有誰去碰他這場巷戰。
但是在巷戰兩三小時後,東安市場的王府井大街尚覺殺氣未除,徒手寇兵,每隊六七十人,四人排,在馬路中心開着便步,去逛東安市場,我曾兩次遇見,都由車夫很機警的、老遠避入小胡同裡去。
又半年之後,這練習巷戰的範圍,越發推廣。
東長安街樹林裡,随時可由寇兵埋伏做射擊狀,幾乎那裡不算是中國領土了。
因此,我把經過的道路,由南道改北道,經皇城根過後門什刹海,西出太平倉。
這是一條隐蔽的路,照說可以不逢寇迹了。
不想就在什刹海岸之上,常常發現騎着阿拉伯大馬的寇憲兵,兩三騎一排,攬辔四顧,緩緩而行。
馬蹄鐵打着那路面,啪啪有聲。
他們盡管在馬路中心,行若無事地走,一切車馬行人,都遠遠離開了他們。
雖然,這一些悲痛,今日頗為少煞,有時還稍感安慰。
這話怎說?在“七七”抗戰以後,那在東長安街練習巷戰的獸兵,首先便消耗在我們的槍口上,聽說台兒莊一役,被殲最多的那批寇軍,便是在平津駐防過的,他們目無中國,叫他們便死在中國人手上。
假使那些東長安街練習巷戰的寇兵,還有不曾做炮灰的,他現在認得中國人了吧,認識那些在東長安街避開他們練習巷戰的中國人,并非怕事吧?我雖然艱苦備嘗,我還健在,想到當年在眼前耀武揚威的寇兵,有多少還能像我這樣做回憶的?我便心中怡然自得。
換句話說,也就是抗戰這一頁曆史的偉大。
194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