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思想戰(二)

關燈
也包含了這十六個字。

    以前檀香山興中會所用的誓詞,是“驅逐鞑虜,恢複中國,創立合衆政府”。

    比較起來,可謂進了一步:增加了“平均地權”。

     當時各地緻公堂的分子,加入了保皇會的很多。

    他們對總注冊的事多方作梗,以緻孫中山與黃三德的奔走,在組織的意義上收效不大。

    但是,就宣傳的意義而言,“要義”深入了各地緻公堂兄弟的心,替以後的革命運動打下基礎。

     孫中山在美國除了進行緻公堂總注冊以外,也印發了鄒容的《革命軍》一萬一千份。

    而且,改組了舊金山《大同日報》。

     《大同日報》是緻公堂所創辦的。

    總編輯是康有為的學生歐榘甲。

    歐榘甲前在日本之時,正如梁啟超一樣,和孫中山頗有來往,因此也濡染了革命思想。

    在來到美國以後,開始為《大同日報》寫稿之時,他仍舊高談反清,主張廣東應該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康有為寫信申斥他,說他“離經叛道”,要把他“逐出門牆”。

    他怕了,便一變而為反對革命之人。

    孫中山到達舊金山,他寫了若幹篇文章,攻擊孫中山,說緻公堂尊奉孫中山,是“不智”之舉。

    黃三德與唐瓊昌等人勸他不可如此,他不肯聽,隻得将他辭退,請孫中山推薦繼任人選。

    孫中山寫信給馮自由在日本物色,馮自由推薦了劉成禺。

     劉成禺原為湖北省的官費留學生,在成城學校學軍事,因贊成革命,而不惜犧牲官費,曾經在癸卯年正月初一,于清廷駐日公使館團拜之時,當着公使蔡鈞的面,與馬君武先後演說,主張推翻清廷。

    蔡鈞停止他的官費,不許他留在東京,并且行文湖北官廳,沒收他在武昌的家産。

    他再接再厲,辦了一個雜志,叫做《湖北學生界》,繼續宣傳革命。

     他在甲辰年(1904年)春夏之交到了舊金山,就任《大同日報》的總編輯以後,用十分犀利的文筆,轉移美國各地僑胞的思想。

    同時,他約了在日本的馮自由,與業已在美留學的蔣夢麟、徐甘棠、廖卓庵等人不時替他撰稿。

    于是,過不了多久,僑胞思想的主流便不再是保皇,而是革命了。

     他在未來美國以前,從日本回國辦護照,在上海遇到他的兩湖書院的同學賀之才、史青、魏宸組、胡秉柯。

    這四人由于在家鄉湖北高談革命,被端方軟硬兼施,強迫去歐洲讀書,這時候來到了上海等船。

    他們聽到成禺說,要到美國替孫中山辦報,便拜托劉向孫中山緻敬。

    劉說:“孫先生不久也要去歐洲,你們可以在歐洲見到他。

    ”說罷,就寫了一封介紹信,交給他們。

     他們到了歐洲,久等孫中山,未來;就聯名寫信給劉,請他代向孫中山促駕。

     孫中山在十一月初八離開紐約,啟程赴歐,先到英國。

    行前,寫了一本英文的小冊子,題為《中國問題之真解決》(TheTrueSolutionoftheChineseQuestion),印了一萬份,送給美國朝野。

    封面上,題了三個中國字“革命潮”。

    這本小冊子的結論是:清政府“在前世紀已為衰老時代,及今則其去死亡不遠矣。

    如有發慈愛之念,表示對中國獨立之同情而猶思扶持滿洲之皇祚,吾知其亦必無成也。

    ”反過來說,倘若中國革命成功,則不僅可以建新紀元之國家,而“更可分其文明于全世界之人類”。

     孫中山到了英國,住在倫敦一個英國朋友慕爾幹的家中,“囊空如洗”。

    劉成禺寫信告訴賀之才,賀之才便聯絡留比、留德、留法的湖北同鄉,以及雖非同鄉而感情上可共秘密的同學,湊集了四千多比利時法郎、兩千多德國馬克、一千多法國法郎彙給孫中山,請他到歐洲大陸。

     孫中山乘輪船到了比利時,賀之才與朱和中、李藩昌三人,在比利時的海口奧斯坦德(Ostend)的碼頭上歡迎。

    孫中山乘火車到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有胡秉柯與二十幾個留學生在車站上歡迎。

    他們随着孫中山到了胡秉柯的寓所,亦即孫下榻之處,和他談了三天三夜。

    在第二天與第三天趕來參加的,又有十幾個人。

     孫中山問他們:“你們主張革命,準備用什麼方法?”他們說:“我們要從軍界學界入手。

    ”于是,朱和中和其他幾個人,便把他們在湖北如何勸知識青年參加新軍的事,說了一遍。

    孫中山聽到了,深為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