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 革命潮
關燈
小
中
大
馮自由等人在壬寅年(1902年)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之時,生活全賴廣智書局的編輯費維持。
革命的潮流激勵了他,使得他始則與唐才常絕交,繼則寫文章忠告康、梁,三則不惜與梁也斷然分途,發起而貫徹了“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的行動。
這一年7月28日,多數留日學生因清廷公使蔡鈞不許自費生鈕锾、李顯等九人進“成城學校”學軍事,有十二個留日學生由保證人吳敬恒(稚晖)等率領,陪同這九人到公使館請願,到了夜深而不肯走,被蔡鈞叫了日本警察來加以驅散。
第二天,日本政府下令押解吳敬恒與一位姓孫名揆均的出境。
吳在被押解到神戶上船之時跳水自殺,被救。
上海有若幹人士,在張園開了一次大會,對留日學生表示同情。
吳在回到上海以後不久,和蔡元培等人組成了“中國教育會”。
章炳麟也回了上海參加。
大家準備在上海租界上自辦一所學校。
十月間,南洋公學發生風潮。
有一部分學生,以何靡施、穆湘瑤、胡敦複等為首,為了争取談政治的自由而自動退學,組織了一個社團化的學校,稱為“愛國學社”,社務由學生自己管理,教習也由學生自己去聘請。
他們獲得中國教育會精神上與物質上的支持。
南洋公學的風潮,對于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學生們所施的影響很大。
這是“學潮”,而實際上也是“革命潮”。
潮的力量,足以推動停滞在港灣之中的大小船隻,足以喚醒酣睡着的人心,使得稍有了解的人更加堅決,稍有傾向的人頓增勇氣。
潮,而且會越卷越大,把成千成萬,數不清的不知不覺的群衆,卷入了革命的巨浪之中。
繼南洋公學的學生而起的,有南京陸師學堂的學生林砺、章士钊等多人。
林砺與章士钊其後也來了上海加入愛國學社。
中國教育會用本身的力量,支持愛國學社,支持到了第二年春天,捉襟見肘,便寫了一封通函,給海外各地的華僑,募捐。
這一封通函,文字遒勁老練,很像是章炳麟的手筆,或經過他的潤飾。
裡面有這麼幾句露骨的話:“專制之毒,痡于學界,遞積遞演,則國民之萌蘖者愈受摧殘,一也。
外人利我教育權者,将陰施其狡狯,益深我奴隸之資格,二也。
循斯二者,已足以夷吾族姓矣。
&hellip&hellip比來各省官學多有由同胞資助以成者,此足以表愛國之盛心矣,然官學生之宗旨,不過造軟骨派之奴隸。
愛國學社之前途,雖不敢決其如何,而學生固多志趣不羁,向學甚笃,俨如昔日英民移居北美者。
具此善因,或有勝果,可以慰我同胞者也。
&hellip&hellip” 正如這一篇通函所說,愛國學社的學生确是“志趣不羁”。
他們在學社裡面,充分享受談政治的自由,和他們所自己請來的教習,天天“高談革命”。
教習是哪些人呢?有蔡元培,有吳敬恒,也有章炳麟。
上海當時有一家報紙,叫做《蘇報》,原為托名日商報紙,因生意清淡而賣給了湖南衡山人陳範(夢坡)。
陳範在庚子、辛醜(1900、1901年)之間,很擁護變法及君主立憲的主張。
他的報,被社會認作保皇黨的喉舌。
到了壬寅、癸卯(1902、1903年)兩年,他看到清廷對俄國之竊占東北,而不敢收回主權,對留日自費學生之請求學習陸軍而加以阻撓,對留日學生之組織“拒俄義勇隊”而大施壓迫,深深地感到康、梁的保皇主張絕對不是一條可走的救國的路,便終于決心和革命分子站在一起。
他自動把《蘇報》貢獻出來,作為中國教育會的“附屬機關”。
凡是中國教育會的文告,以及愛國學社的種種活動,都免費照登。
而且,學社内部的鼓吹革命的講義與演講詞,也一字不漏地登了出來。
章炳麟被他聘為撰稿人。
陳範的女兒陳撷芬,熱心愛國,頗有父風。
她創了一家《女學報》,提倡女權。
中國教育會除了擁有《蘇報》作為“附屬機關”,“愛國學社”作為它所扶植的學校以外,又在江浙各地設了若幹“支部”,由這些支部創設了若幹學校與學社,例如在常熟有“塔後小學”,在吳江的同裡鎮有“明華女校”,在上海華泾鄉有麗澤小學,在蘇州有“吳中公學社”,在杭州有“兩浙公學社”。
這些學校與學社,也都成了鼓吹革命的中心。
江浙一帶的思想界主流,于是便由君主立憲而蛻變為反清革命了。
革命的潮流激勵了他,使得他始則與唐才常絕交,繼則寫文章忠告康、梁,三則不惜與梁也斷然分途,發起而貫徹了“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的行動。
這一年7月28日,多數留日學生因清廷公使蔡鈞不許自費生鈕锾、李顯等九人進“成城學校”學軍事,有十二個留日學生由保證人吳敬恒(稚晖)等率領,陪同這九人到公使館請願,到了夜深而不肯走,被蔡鈞叫了日本警察來加以驅散。
第二天,日本政府下令押解吳敬恒與一位姓孫名揆均的出境。
吳在被押解到神戶上船之時跳水自殺,被救。
上海有若幹人士,在張園開了一次大會,對留日學生表示同情。
吳在回到上海以後不久,和蔡元培等人組成了“中國教育會”。
章炳麟也回了上海參加。
大家準備在上海租界上自辦一所學校。
十月間,南洋公學發生風潮。
有一部分學生,以何靡施、穆湘瑤、胡敦複等為首,為了争取談政治的自由而自動退學,組織了一個社團化的學校,稱為“愛國學社”,社務由學生自己管理,教習也由學生自己去聘請。
他們獲得中國教育會精神上與物質上的支持。
南洋公學的風潮,對于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學生們所施的影響很大。
這是“學潮”,而實際上也是“革命潮”。
潮的力量,足以推動停滞在港灣之中的大小船隻,足以喚醒酣睡着的人心,使得稍有了解的人更加堅決,稍有傾向的人頓增勇氣。
潮,而且會越卷越大,把成千成萬,數不清的不知不覺的群衆,卷入了革命的巨浪之中。
繼南洋公學的學生而起的,有南京陸師學堂的學生林砺、章士钊等多人。
林砺與章士钊其後也來了上海加入愛國學社。
中國教育會用本身的力量,支持愛國學社,支持到了第二年春天,捉襟見肘,便寫了一封通函,給海外各地的華僑,募捐。
這一封通函,文字遒勁老練,很像是章炳麟的手筆,或經過他的潤飾。
裡面有這麼幾句露骨的話:“專制之毒,痡于學界,遞積遞演,則國民之萌蘖者愈受摧殘,一也。
外人利我教育權者,将陰施其狡狯,益深我奴隸之資格,二也。
循斯二者,已足以夷吾族姓矣。
&hellip&hellip比來各省官學多有由同胞資助以成者,此足以表愛國之盛心矣,然官學生之宗旨,不過造軟骨派之奴隸。
愛國學社之前途,雖不敢決其如何,而學生固多志趣不羁,向學甚笃,俨如昔日英民移居北美者。
具此善因,或有勝果,可以慰我同胞者也。
&hellip&hellip” 正如這一篇通函所說,愛國學社的學生确是“志趣不羁”。
他們在學社裡面,充分享受談政治的自由,和他們所自己請來的教習,天天“高談革命”。
教習是哪些人呢?有蔡元培,有吳敬恒,也有章炳麟。
上海當時有一家報紙,叫做《蘇報》,原為托名日商報紙,因生意清淡而賣給了湖南衡山人陳範(夢坡)。
陳範在庚子、辛醜(1900、1901年)之間,很擁護變法及君主立憲的主張。
他的報,被社會認作保皇黨的喉舌。
到了壬寅、癸卯(1902、1903年)兩年,他看到清廷對俄國之竊占東北,而不敢收回主權,對留日自費學生之請求學習陸軍而加以阻撓,對留日學生之組織“拒俄義勇隊”而大施壓迫,深深地感到康、梁的保皇主張絕對不是一條可走的救國的路,便終于決心和革命分子站在一起。
他自動把《蘇報》貢獻出來,作為中國教育會的“附屬機關”。
凡是中國教育會的文告,以及愛國學社的種種活動,都免費照登。
而且,學社内部的鼓吹革命的講義與演講詞,也一字不漏地登了出來。
章炳麟被他聘為撰稿人。
陳範的女兒陳撷芬,熱心愛國,頗有父風。
她創了一家《女學報》,提倡女權。
中國教育會除了擁有《蘇報》作為“附屬機關”,“愛國學社”作為它所扶植的學校以外,又在江浙各地設了若幹“支部”,由這些支部創設了若幹學校與學社,例如在常熟有“塔後小學”,在吳江的同裡鎮有“明華女校”,在上海華泾鄉有麗澤小學,在蘇州有“吳中公學社”,在杭州有“兩浙公學社”。
這些學校與學社,也都成了鼓吹革命的中心。
江浙一帶的思想界主流,于是便由君主立憲而蛻變為反清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