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

關燈
近侍者,緻于前而敎之曰:「爾等君乎我,父乎我也,其不從我之言乎?爾等生一時,仕一朝,則是幸而乃如是也。

    」和顔緩辭開懷,盡誠明之以義理之分,諭之以寅恭之美,則心之感人,速於置郵,莫不和悅感泣之不暇。

    向來不好心,何從更來?從前滿場喧爭,隻是一笑資耳。

    然後將恬抑躁,進和平公正之人,退浮妄輕薄之輩,兩家或有如前不正者,治之不撓,則臣謂期月之間,朝廷定,士論一,雍容氣象可掬也。

    計不出此,而欲以威怒定之,一成一敗,兩家子弟,世世爲敵,爲殿下子孫萬世之患也。

    臣在朝時默見兩家之氣色,皆以不相容,爲伏節死義之地。

    其中或有論議和平者,則曰:「我以此投彼也,我以彼投此也。

    」左訾右謗,更無餘力。

    以此知殿下用一父之計,然後可感衆心,而永世無患也。

    伏願殿下留神焉,爲國家大計,不勝幸甚。

    且臣有惑焉,請質於殿下。

    沈義謙之有罪無罪,臣固未知之也。

    殿下以義謙爲奸魁,交之者皆非也,則義謙有人臣莫大之罪矣。

    然無恙黃金之帶,依舊宰相之班,則若無罪矣。

    果有罪也,則數其惡明其罪,稱量輕重,不失其律可也,不可崇爵寵也。

    果無罪也,臣雖爲微,殿下安得以奸字加之也?若謂罪則有之,以先後至親,不忍加之刑也,則臣有一說焉。

    刑政者祖宗之所定也,國人所其守,罪固大焉,何效赦之?如其罪狀,猶或可恕,則所當置之散地,無與國政,優遊聖化,不絶其祿可也。

    何必明無顯說,暴揚其罪,使人不自容也?皇天下臨,何物不覩,惟其不言,萬類安孚。

    殿下非法天者乎?臣文不成章,言不中理,固知隻取譏笑,無補聖明,區區一念,願以國士報之。

    臣伏願殿下垂仁肆納焉。

    臣不勝瞻天望闕,悲惶躑躅之至,謹昧死以聞。

     ○備忘記曰: 觀此上疏,其說詭誕,怳恤難測。

    蓋予之所用賢者,李珥、成渾也,故凡攻此兩人者,必以爲邪矣。

    但柳成龍亦一君子也。

    予以爲雖謂之當今大賢可矣。

    觀其人與之語,不覺心服之時多矣。

    豈有學識氣象如彼,而乃是巨奸之理乎?何物膽大者,敢爲如是言耶?然如予昏劣無識者,何敢自是己見?至於鄭汝立之爲人,則予數次相接,觀其爲人,似是大氣者,而實不知其爲如何人。

    雖然汝立亦已四體,每有以禮判指爲巨奸,忍發於其口,必無是理。

    然汝立有通于李珥書雲雲,則徐益之言,似有所據,而大抵人情紛紛,甚非美事。

    又觀爾上疏,有懷必達,予用嘉焉。

     六月 6月4日 ○癸卯,司諫院司諫李養中、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全慶昌上箚曰: 今者義州牧使徐益,日覩時事,敢陳疏章,其迹雖若有懷必達,然觀其所論,無非己私所發。

    臣等竊念,事涉自己之私,則雖於朋友之際,小有相敬之心,不敢如是肆言之,況於君父之前,何敢乃爾?臣等請陳其挾私之情狀焉。

    益素與李珥、鄭澈交遊最密,追逐之綢繆,論議相同,國人所共知,而互相推顯,緻位淸顯。

    李山甫、樸漸,同是交厚之人,而至於樸漸,則出入附托若父兄,益之所以得意翺翔,緻有今日,無非樸淳之賜也。

    此等人進退,益自以爲與同禍福,故身在遠地,得聞被劾置散,不勝忿恚,瀝血封章,至於爲不覺淚下,其情可知也。

    其於自爲酬恩報德之地,則果爲得矣,於人臣不敢爲之義,則何如哉?大抵人臣立朝而事君,惟當守正行義,無黨無偏。

    然後上不負君父,下不負所學,而方可謂士君子矣。

    儻或染迹於權門,發身於戚裡,則雖有重名,他何足觀?頃在明廟末年,沈義謙以椒掖至親,廣施私恩,一時名士,多出其門。

    迨聖上入承之初,交通宮禁,恣行胸臆,援結時類,務專權勢,終至於擅弄國柄。

    是故士類公論,莫不扼腕,而時勢不然,終不能發言請罪。

    而其私相痛憤,則爲如何哉?以此趨附義謙者,士論不與,故當時之托迹儒林,自以爲名流者,皆指爲戚者權奸之桃李,則其能不恕而憤之者,有幾人哉?其與義謙相交親密之人,則或以義謙爲無罪,或以義謙爲善類,或以義謙爲有功於士林,曲護營救,無所不至。

    其言論,其擧措,豈足以厭公論,而服人心乎?惟此一事,轉輾相仍,此是之,則彼非之,彼是之,則此非之。

    以是而至于今日,朝廷分離,士論渙散,國是靡定,人各異心。

    言之至此,實可痛哭。

    益之於義謙,相知與否,未之知也,然其所嘗親愛者,皆是從遊義謙之人,則其所以救解義謙者,無異於義謙相交之人。

    故陰擠士類而不自憚,至欲聖上不得明言義謙之有罪,此果何心?小人在朝,使人君不得謂之奸,則將使人君束手附聽於奸人耶?是未可知也。

    義謙之有罪無罪,當刑不當刑,惟在聖衷之所定,益是何人,敢爲之指揮乎?且放釋三竄,召還侍從,實是朝廷大擧措,益曾居密邇之班,尙不言之,出作邊倅,乘憤痛言。

    觀其所言,終始譸張眩亂人聽,要其歸則所論不過阿其所好,而隱然營救沈義謙一事耳。

    其心所存,已盡敗露,凡此曲折,不待臣等之言,聖鑑已灼見矣,何足慮乎?但當今之時,人心不靖,士論睽貳,紛紛詭怪,日甚一日,此正國家危亂之機也。

    若使邪說得行,惹起猜疑,一時賢才,奔逬四出,則國空虛矣,誰與爲理?伏願聖明,洞燭是非之歸,明察削長之理,其於賢人君子,任之專而信之篤,勿爲浮言橫議所動搖,靜以鎭物,以釀和平之福,則宗社幸甚,士類幸甚。

     6月5日 ○甲辰,副提學李拭、直提學金睟、典翰白惟讓、應敎尹先覺、校理李德馨、柳根、著作兪大進等上箚曰: 伏以臣等伏見前牧使徐益上疏,譸張詭怪,欲濟其陰計者慘矣。

    而幸賴聖明洞燭情狀,綸音一下,瞻聽感激。

    臣等忝在帷幄,固當將順之不暇,然若噤無一言,則是論思之地,無公論也,區區所懷,不敢不達。

    益之爲人,素無行儉,加之氣暴手滑,使其得志,未必不爲朝廷患,以此不容於淸論。

    而惟被樸淳、鄭澈等所推許,追隨之頻數,情意之綢繆,路人所共知。

    吹噓贊譽,互相營護,益旣藉此發迹,凡所與交者,視爲一體,誓同禍福。

    一朝聞相繼置散,遽發私憤,不以公議爲可畏,不以君父爲至嚴,詖辭險語,眩亂天聽,而假托人言,擠陷士林,欲以爲圖報私恩之地,籲!亦巧矣。

    發人私書,古人所恥,得於流聞,尤不足徵,況敢揆拾一時語言,而筆之於章疏,放縱自恣,而無所憚耶?咫尺面謾,人器不稱,則諫官之糾劾,不得不爾。

    益乃以一國公共之論,歸之攻擊之資,斥之不已。

    率是以言,將使有言責者,結舌苟容,而任其所誣罔耶?至如相臣去就,非益之所得議,而乃敢窺度,妄爲辭說,陽若推尋,陰肆重搖,其侮弄朝廷,而探殿下之疑信亦甚矣。

    大抵十許年來,有此紛紛,無非爲一義謙。

    其締結薦引之狀,殿下亦知之熟矣。

    一時縉紳,與義謙交密者以爲:「義謙何罪,其才可用。

    有功於士林,其恩不可忘。

    」號爲名類者,俱未免染迹發身之機,則他尙何說?益之與義謙交,臣等未之聞也。

    然其所相親愛者,皆是趨附義謙之人,維蘿相糾,聲勢相倚,則益之所以欲救解義謙者,豈下於淳、澈等哉?特以罪狀已彰,耳目難摠,故初不知有罪者然而曲爲之辭。

    一則曰:「安得以奸字加之。

    」二則曰:「情若可恕,當置之散地。

    」隱然持兩端說,以試君父之淺深。

    借令顓國主斷之奸,接踵而起,則人君抑將拱手見聽,而不得名其罪耶?下以杜絶言路,上以熒惑聖聽,原其設心,誠可駭也。

    方今是非靡定,人心不靖,怪鬼讒賊,乘間輒作,殿下雖每以鎭靜爲務,而渙散乖離,殆無以收拾。

    至於以傾軋之說,目之和平之語,此若不已轉輾益發,則其不至於背公死黨者幾希,而守誠奉上之義廢矣。

    危亂之漸,實在於此,寧不寒心?伏願殿下,灼見是非之原,明示好惡之正,使淸議大行,而讒說永殄,則朝廷幸甚,宗社幸甚。

     答曰:「得見箚辭,深嘉峭直。

    此是不易之定論,予復何言?所可痛者,爲一邊臣所玩弄,其辱甚矣。

    夫益之爲人,予嘗見之,固疑其鹿之態,而觀其疏章之辭,陰謀秘計,設心險慘。

    一以救解同類,一以擠陷名賢,引攻擊之說,刦脅臺諫,使不敢糾劾奸邪,托死義之說,恐動君父,俾不得辨別是非,陽陳和平之策,實逞胸臆之術。

    一擧而有許多奸計,可謂鬼亦下矣,其布置能而措辭巧。

    以此觀之,此人必少人而有才者,如此之人最爲可畏。

    予前日所謂:『險不可測。

    』又曰:『生事於朝廷可慮。

    』者,以是也。

    第以人主之量,不可暴其情狀,故含容而不盡之耳。

    今觀人意,或有一種異說者,故不得不明論予意,使直臣無所懼耳。

    大抵怪說紛紛,是鎭者耶?醞釀者耶?玉堂爲予論思,倘有所懷,今復極言不諱。

    」 6月16日 ○乙卯,李景震上疏,略曰: 臣聞,鄭汝立於筵中,詆斥叔父珥,臣驚怪自言曰:「天下安有是理也?他人而毀之,則無足道也,汝立必無是理也。

    」閱家中書,得汝立通于叔父之書曰:「自從者,慍于群小,狼狽出關,臥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欲披肝瀝血,極言奸人媢嫉誤國之狀。

    旣而復思,則方以無狀,見棄於君父,義不可強顔以言。

    而復有成丈,爲之上章陳辨,雖不言,亦無恨矣。

    繼聞成丈,亦遭讒謗,裹足還山,焚坑之禍,迫在朝夕。

    忠憤日激,不可復上,方欲叫合同志,抗章北闕,旋聞聖心開悞,如日中天,魑魅之屬,將自退伏,又自隱忍而止。

    以今觀之,一二憸人,雖見貶逐,巨奸尙握朝論,樂禍之心,囂然其未已。

    不幸而天不悔禍,則恐後日之憂,將有甚於今日而不可救也。

    目今朋友十分可恃者甚小,區區所望於尊兄者,比前尤切,其志亦可哀矣。

    」雲雲。

    此乃癸未九月,三人免罪,珥將還朝之時也。

    又有一書,略曰:「竊惟吾君,獨排群議,至拔尊兄於衆惡之中,使爲冡宰,任之不貳,此誠漢、唐以來所未有之盛擧也。

    凡在見聞,孰不感激而立之,喜有甚焉。

    」此珥還朝之後也。

    自玆距珥之沒,纔間一月,豈更有絶交書乎? 雲雲。

     答曰:「鄭汝立之所爲,不近人情,予初以爲或出於流言,厥後聞之,則果非虛誣,而敎以反側無狀也。

    且在我無可絶之道,則人雖自絶,其何傷焉?絶交與否,尤不必辨。

    」〈景震,珥之兄子也〉。

     6月22日 ○辛酉,大司諫崔滉啓曰:「鄭汝立通于李珥之書,旣有雲雲,而及其入對也,又有雲雲,其心雖自雲覺今是而昨非,其迹未免於隨勢變遷,朝野嗤笑,人莫不知。

    而諫院之箚,乃曰:『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雲』,是欲護汝立而欺其心也。

    曾何異於面謾榻前之李山甫乎?朝廷之不靖,實由於如此等事,不可與同僚相容,請辭。

    」退待物論。

    〈山甫,頃於筵中,言鄭澈與沈義謙不相交遊,上以爲面謾君父。

    〉○司諫韓顒、正言宋言愼、全慶昌等啓曰:「臣等伏見大司諫崔滉避謙之辭,以臣等箚論徐益之時,其中:『鄭汝立簡中之辭,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之言。

    』欲爲掩護汝立之失,以取其相助匿非之譏,至斥之:『以欺其心,曾何異於面謾榻前之李山甫乎?』臣等文意未達,以緻人疑,臣等之罪大矣。

    然見之者,恐或亦有所未瑩也。

    徐益之疏有曰:『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言臣曰雲雲。

    』故臣等於箚中,以爲其所指,以爲鄭汝立簡中之辭,初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雲者,徐益亦未親見其書,隻仍傳聞而爲言,故據其所言而論之耳。

    以益之護愛之心,與其書辭互相不同,此可謂出於往來之行言乎?臣等於汝立之書,未嘗親聞其語親見其辭,而或聞有所雲雲,故箚中有曰:『巨奸二字,雖或有之,指柳成龍四字,本非書中所有之言。

    』則非但以爲實無是書也,隻攻徐益構虛誣善之情狀而已,無一毫欲護汝立之意也。

    此則聖鑑之所洞燭也。

    人臣事君,黨護爲第一惡事,臣等待罪言地,方以無偏黨自勖,而欲去其黨,此私護之弊習。

    汝立雖有所失,而何關於臣等,而欲掩他失,反自欺心乎?臣等反覆自省,欺心掩護之事,求之箚中,實無可疑。

    而顯被重斥,罪難所逃。

    請亟命罷斥。

    」答曰:「鄭汝立今之邢恕也。

    幺麿一小臣之事,有何大關,而豈以此不爲相容乎?崔滉之言,諫院箚辭中一款措語,頗似未瑩,不至大段。

    然爾等彼此洞然,須與之相容可也。

    」退待物論。

     6月23日 ○壬戌,大司憲具鳳齡等箚曰: 伏見大司諫崔滉以諫院箚論徐益之時:『鄭汝立之以簡,以爲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

    』則是不過欲護一汝立而欺其心也,今不可相容,引嫌而退。

    司諫韓顒正言宋言愼,以徐益之疏有曰:『所親,以汝立之通于李珥之書,言臣雲雲。

    』故以爲出於往來行言而無據,無一毫欲護汝立之意也,實無可疑,而顯被重斥,亦引嫌而退。

    以此觀之,則諫院之箚,隻攻徐益構虛誣善之情狀,乃擧疏中所說而爲之辭,初不及於汝立,其書有無不可論也。

    崔滉之意,以爲汝立之書傳播已久,而諫院諉之行言,不爲直斥,若有所容護者然,其所論不爲無見。

    況初不與箚論之人,豈有不相容之理乎?當此多事之時,大小之臣,所當夙夜憂慮,恪勤供職之不暇,若以微累不關之事,而輕爲進退,則國家重言責之意,果安在哉?大司諫崔滉、司諫韓顒、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請命出仕。

     答曰依啓。

     6月24日 ○癸亥,正言全慶昌啓曰:「臣伏見前日大司諫崔滉避嫌之辭,以諫院箚論徐益之時,掩護鄭汝立歸罪於臣等,有曰:『相助匿非。

    』有曰『欺其心。

    』有曰:『曾何異於面謾榻前之李山甫乎?』夫黨比私護,欺心欺君,人臣莫大之罪,是豈人之所忍爲乎?臣聞言驚惕,懍不自容。

    犬馬之疾,累日不差,未得與同類一時來辭,頑然無恥,亦已甚矣。

    但崔滉之辭,語臣等以汝立之簡,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爲欺心,一之大題目,則滉之意,臣實未曉,而不能不繼之惑也。

    其時汝立通書李珥之語,雖或有之,然皆出於東西傳播之流言。

    近日李景震上疏出,然後人皆以爲果然而無疑。

    然則臣等論箚之時,何敢以未嘗目見之事,收拾道聽,先爲攻發,以達於君父之前乎?徐益之疏,亦曰『有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言臣雲。

    』則是益未嘗親見其本文,而指柳成龍四字,卻自添入,其爲行言之無據,亦可見矣。

    況論箚之意,尙在徐益,故其於立意措辭之間,所重在彼,自爾如此而已。

    今乃抉搐文字數語,指以爲欺心欺君,則是雖因臣賤陋無似,故相輕之甚,一至於此,然而士君子平生信人之道,恐不當如是也。

    今者國勢人心,動撓傾危,分離乖隔之端,與日俱生,而乃謂:『朝廷之不靖,皆由如此等事。

    』寧不懼然可懼乎?臣與鄭汝立,未嘗一見其爲人矣。

    事君之道,人各有焉,臣反之於心,求之於箚,實無私曲,而顯被深誚。

    豈有以欺心見斥,而可以爲言官者乎?勢難相容,請亟命罷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大司諫崔滉啓曰:「螻蟻小臣,忝冒言官,敢將淺見,仰陳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