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者矣。
今日之弊,誠難枚擧,大槪病根在於不能委任賢才之故也。
必也,商量一時人才,擇賢委任,使之盡誠可也。
今不能做實治,而徒望無災,得乎?殿下遇災,必須振拔志慮,不拘循常之念,思所以功光祖宗,業垂後裔,則幸甚矣。
至於革弊一事,凡經筵官所啓,初非熟計深思,而建白也。
偶然陳達,雖或採施,終無實效,故自上益知無人可與有爲者,此固然矣。
臣有妄計,請令大臣商議,設一經濟司,使大臣領之,而擇士類曉達時務,留心國事者,與其選,凡有建白之言,皆下其司,商議定奪,以革弊政,則天心庶可回矣。
今設使孔孟在於左右,若無所施設,則何益之有?經濟司之設,於聞見似若生踈,但不如是,則國事無可爲,而漸至於卑下矣。
」上曰:「經濟司之設,後必生大事矣。
我國凡公事,六部分掌,意有在矣。
」大司憲具鳳齡進啓:「儒生不讀書,崇尙空言之弊。
」珥曰:「儒生之弊,當責於儒生,非可上達之事也。
但自上旣知此弊,須思敎化之術,擇其可爲師表之人,而委任之可也。
今欲明敎化,則必須尊奬先賢,使後學有所矜式,而自上每以爲重難焉。
近日賢者,雖不可悉入祀典,如趙光祖倡明道學,李滉沈潛理窟,此二人誠可從祀,以起多士向善之心。
」上曰:「此事不可爲也。
」群臣啓訖,上顧樸淳曰:「群臣啓辭,何事可行耶?」淳以次辨白曰:「經濟司事,事具由以啓,故自上以爲難行,當更招李珥而問之。
」珥進啓曰:「小臣倉卒,不能詳盡其說,故辭不達意。
今者積弊多端,王澤不流,必得留心時務者,會于一處,相與講究,以革時弊可也。
弊苟盡革,亦可還罷,非欲設局久存也。
」上曰:「於予意則以爲迂闊。
且未知,委之何等人耶?前日正供都監,亦有弊。
此亦安保其無弊耶?」淳曰:「各司之官,各使其司供饋,則無弊矣。
」珥曰:「程明道請設導賢堂,古人亦有如此之議矣。
」言及朋比事,上曰:「近日多有言朝廷不和者,朝廷不和,則豈不召天災乎?」顧樸淳曰:「此則大臣之責也。
人臣敢爲朋比,則雖流放竄殛可也。
誰某敢爲朋結耶?」珥曰:「士子不免以類相從,而或以識見之異,未免疑阻者則有之。
奚至於私相朋比乎?不可遽加威怒也。
」 ○李珥白上曰:「日者延訪求言矣,未聞用某策救其弊,如此,則徒爲文具,何以應天變乎?」珥曰:「殿下不先立適莫之心,與大臣及識時務者,商確救時之策,不以更張爲主,亦不膠守爲主,祖宗良法,廢而不擧者,則修擧之,近規之貽患於生民者,則革除之,新策之可以利國活民者,講行之。
如是勤求匡救之術,日有所爲,則人心漸可變,世道漸可回,而天怒可弭矣。
不然,隻以恐懼修省爲名,而無其實,則將何以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乎?」 十一月 11月4日 ○甲子,有朝講。
○司憲府啓:「倭館潛商之禁,申明嚴勑,朝廷軫慮,不在尋常。
邊協等,循私蔑法簡囑,使現贓渠魁,不服其辜,物情極爲痛憤。
優待將臣,雖未爲不可,而有犯不饒,亦國家令典,罰不阿近,諸葛緻治,政多恩貸,東漢遂衰,請勿留難,亟命依律施行。
接見臣隣,論治講學,惟在於經筵,爲臣子者,所當仰體聖意,恪謹不怠,而頃者朝講,特進不參,至於二員,使經筵重事,不成貌樣,極爲駭愕。
豈可止於推考而已乎?請當次特進官,亟命罷職。
」 ○司諫院啓:「李戩、邊協等,身在二品之列,敢循一己之私,公然請囑,同心庇護,全釋現犯之渠魁,其玩侮國法,辜負聖恩爲如何哉:此而不治,則聖上之優待赦過,反爲姑息之歸,而難責他日忘身循國之報矣。
請依律科罪。
而示策礪之意。
」 ○兩司啓:「朋奸亂政,戕害士林,李戡之罪惡至此極矣。
禦魅荒裔,亦從末減,豈可輕釋兇人,以啓覬覦?況應災之道,不在宥罪,請三加三思,亟賜一兪。
」答兩司曰:「戡等予已斟酌,矜其謫死,放還田裡而已。
非可從之事,不須論之。
不允。
」邊協等事,如係幹憲律,則雖至小事,予固不必盡責以法,罷職於其身,不甚大損,而將臣氣不伸,所關非小,予亦豈無所意?非兵待爲不允而已也。
特進已命推考,不須罷職。
「 ○觀象監啓:「今月初三日巳時,日暈。
申時,太白見於申地,日有左珥。
」 11月13日 ○癸酉,傳于都承旨曰:「前左議政盧守愼母卒哭後,右承旨李海壽進去勸肉。
」 ○司憲府啓:「李戩等事停啓。
都事之任,上佐方伯,下糾列邑,爲任至重。
銓曹狃於尋常,專不擇授,物情未便。
江原都事李瑋、鹹鏡都事孫允先、平安都事安士玹,人物庸劣,上佐下糾之責,非此人等所能堪,請亟命遞差。
」答曰:「依啓。
」 ○玉堂箚子。
大槪神德王後事,令禮官博考議處事入啓。
批答未下。
十二月 12月14日 ○甲辰,觀象監啓:「初更,月暈左珥;二更,月暈;五更,月食。
」 12月15日 ○乙巳,兩司合啓:「孝莫大於繼述,禮莫重於奉先。
以殿下之明聖,非不洞燭此理,而天聽邁邁,聖批落下,至曰:『置列聖於何地?』嚴加揮斥,以杜言者之口,臣相顧失色,未知殿下何以發此言也。
草昧之初,庶事踈略,貞陵一遷,典禮未遑,此固當時任事之失也。
豈先王之本意乎?在後嗣,所當汲汲然修明廢墜,奉我先後,永雪百年之冤,大快神人之冤者也。
徵諸往古而不悖,以俟來聖而不惑,於殿下追遠之心,獨無恔乎?若以因循於一時,諉先王莫之行,而不復追正於今日,是歸天下後世之譏議於祖宗者也。
殿下思孝之心,其忍安乎?而況死生雖殊,其理則一,大祖之於神德,其平日伉儷之義,想亦無間於幽明,而獨享太廟,則太祖在天之靈,其旨懽悅於冥冥乎?二百年來,列聖相承,莫不以太祖之心,爲心,則臣等今日之論,非徒爲先後也,實是爲太祖也,慰列聖也。
殿下儻於淸夜息念之際,姑舍一偏之見,深察義理之所在,則下哀痛之敎,復先後之位,豈有待於臣等之言乎?伏願虛心舒究,快賜兪音,以盡繼述之孝,以盡奉先之禮。
」答曰:「今時之臣,但論其時之事而已。
此則非所當言。
不允。
」 12月17日 ○丁卯,兩司合啓:「臣等將神德一事,伏閤踰時,已經時月,天日不照,一向邁邁,臣等相顧鬱悒,不知所言。
以堂堂聖祖之好逑,母儀一國,尊名美諡,昭在簡冊,一自貞陵告遷,典禮湮沒,數百年于玆。
此臣子所不忍言之至痛也。
以殿下思孝之誠,所當痛切于懷,汲汲修擧之不暇,而每以不允二字,峻斥公論,臣等反覆思惟,莫曉聖意所在也。
以言其冤,則哀痛慘怛,未有甚於此也。
以言其事,則倫紀所繫,未有大於此者也。
殿下曾不惕念於斯,每諉以先朝之事,而牢拒萬口之公議,至於此極,何哉?雖匹夫匹婦之微,爲其祖先,猶欲護一抔之土,況以殿下尊臨一國,祗奉宗廟,而使先後神靡所依,葬不知處,曾不如牛醫夏畦之鬼,則於聖孝追遠之誠,果如何耶?言念及此,不禁聲淚之俱下,伏願殿下,快賜兪音,俾無神人之憾。
」答曰:「不允。
」 ○答兩司所啓曰:「不允。
」 ○答藝文館箚曰:「不須竝煩。
」 ○司憲府啓:「東部正兵李貴石,詐稱物故,至出立案,及其現露,又以私賤稱頉,其人則一也。
當部以生爲死,冒出立案,該曹則不究物故眞僞,而遽以私賤頉下,籍軍重事,奸濫至此,極爲駭愕。
其時兵曹堂上推考,色郞廳及當部官員,幷命罷職。
色吏及李貴石,令攸司窮推,依法治罪。
」答曰:「依啓。
」 ○司諫院啓:「昌城府使成應國,爲人貪鄙,居官不謹,以侵漁爲事,民受其弊,請命罷職。
本府江邊巨鎭,兵使留防之地,如非有名望之人,決難堪任,十分擇差事。
」答曰:「依啓。
」 ○觀象監啓:「申時,太白見於未地。
」 12月18日 ○戊申,兩司合啓:「聖批曰:『祖宗自有所以,到今決不可論。
』臣等亦知,聖上之留難至此者,有疑於此,而不卽快從也。
臣等請明其不然。
惟我世宗,海東之堯、舜也。
制禮作樂,表準百世,而神懿、神德、列書而幷錄,健元陵碑文,亦以次妃書之,則其在先朝,固無裁削貶降之擧。
而奈何聖明不思善繼善述之道,反以自有所以,諉之於祖宗,而不問事之輕重、理之當否,嚴辭峻斥,日甚一日,使聖後之幽冤莫洩,萬口之公論益鬱,曾謂殿下之明聖,而有若是乎?事必有待,理無不復,修未遑之禮,盡追遠之誠,此實一大機會,而不可失者也。
伏願殿下,察理求道,亟賜一兪。
」答曰:「決不可爲之意,已言之矣。
何煩論如是也?」 ○答兩司三啓曰:「不允。
」 12月20日 ○庚戌,兩司合啓神德王後事。
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12月21日 ○辛亥,兩司合啓,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12月22日 ○壬子,兩司合啓:「貞陵之痛,古今天下之所未有也。
謂其名位之不正而然也,則作配聖祖,母臨一國,徽號美諡,載往牒而炳如;謂其連累於昭悼之變而然也,則定社之擧,乃在戊寅之秋,而神德之薨,已先於丙子,其不與聞於此,亦較然矣。
揆諸義理,參以情文,少無一毫可議之端,而因循掩置,將二百年于玆。
今日人心之激,豈徒然哉?實出於天理之不泯,而不容但已也。
雪先後之幽冤,而正一代倫紀,修未遑之墜典,盡追遠之誠孝,是何等論議,殿下其忍以浮辭煩論斥之乎?雲雲。
伏願殿下,更加留省,亟賜允兪。
」答曰:「不允。
」 ○答再啓曰:「不允。
」 ○答三啓曰:「不允。
」 ○有夕講。
12月24日 ○甲寅,兩司合啓:「臣等竊念,我朝列聖,以大舜、文王之孝,其於奉先之道,靡所不用其極。
宗廟之禮、陵寢之儀,情文備至,無少欠缺,孰謂開國聖後,而湮沒於因循掩置之中乎?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者也。
天理不泯,人心難誣,二百年來,公論方發,祖宗之有待於神孫,臣民之有待於神聖君,斯可知矣。
臣等鹹謂殿下瞿然而動,惻然而悲,然修擧墜典,而一主重難之意,更不舒究事理之當否,不惟不加採納,至曰:『非卿等所知也。
』綱常之墜地,禮義之都喪,是何等事,而非臣等之所知乎?神德,太祖之正配也,而於太祖母後之也。
位號名稱,載於禦天歌者,昭如日星。
其在太祖之朝,曾貶降之擧,下太祖一代,則傳子傳孫,以至億萬世,無非聖後之後嗣也。
其可置先後於廢忽相忘之域乎?伏願聖明母滯小嫌,亟賜兪音。
」答曰:「終不得成之之事,退而自察職事而已。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12月25日 ○乙卯,兩司合啓:「臣等伏承昨日聖批,終夜耿耿,寢不能寐,反覆思惟,祗益其惑焉。
人君聽言之道,惟當察其理,論其是非,使之合天理、順人情而已。
豈可有逆于心,不求諸道,自主己見,莫念人言,使奉先之禮,述事之孝,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皆諉於不識不知中,而人莫得以論議也哉?以殿下之明聖,於貞陵一事,非不洞燭其冤痛,於臣等所諍,非不俯諒其微衷,而牢拒至此者,不過曰當時掩置,必有所以,累代不擧,亦必有所以,先朝已往之事,又不可輕而追議也。
是則大不然。
神德王後當開國之初,繼神懿而主中壼,及其薨也,天子緻弔慰之,加陵廟徽稱,昭載往牒,禮章秩然,不容紊舛。
奈何遷陵之後,無復寢遠寢忘,以迄于今,不過當時任事之失耳。
大禮一墜,因循掩置者,是實一國臣子莫大之羞也。
雲雲。
伏願殿下,更加三思,亟賜一兪。
」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玉堂翰院箚,答曰:「竝不允。
」 12月26日 ○丙辰,兩司合啓:「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神德之尊名,昭載於龍飛禦天歌,則太祖之後世宗之前,無貶降之擧照矣。
在太祖旣不爲貶降,則下太祖億萬世,誰復容異於其間乎?名旣正,言旣順,而廟享之所以闕,如陵寢之所以荒廢者,不過曰當時任事者失,而因循湮沒,以至於今日。
是豈太祖之心、太宗之志哉?伏覩昨日聖批,有曰:『爲祖宗朝所廢。
』臣等相顧驚駭,莫測聖意之所指也。
如使貞陵果有被廢之事,則歷累聖以至世宗之朝,而尙稱神德王後,徽號、尊號與神懿無異者,何歟?惟其名號不替,而典禮獨闕。
參之天理人情,稽諸國家儀式,皆無可諉,莫究頭緖,故臣等決知此事,必一時諸臣掩置之罪,而窆祖宗之心也。
況永樂丙戌年間,實太宗大王臨禦之月也,而親傳貞陵香祝,與宗廟、啓聖殿、仁政殿同緻嚴敬,不敢二視。
然則聖敎所謂祖宗朝所廢者,臣等未知何據也。
嗚呼!君親之倫,天經地義,秩然而不可紊,截然而不可易。
殿下之此敎,殊非所以定天下之民彜也。
伏願平心察理,亟從公論。
」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玉堂箚子,答曰:「不允。
」 ○「《小學》頒賜宗親二品以上政府、六曹堂上、郞廳、南武官專數,玉堂政院藝文館專數,各司文官專數,在喪河陵君、海豐君、豐山君、洪暹、盧守愼、李山海、洪仁慶、梁應鼎、宋應漑、金誠一、李誠中、許篈,勿謝。
」
今日之弊,誠難枚擧,大槪病根在於不能委任賢才之故也。
必也,商量一時人才,擇賢委任,使之盡誠可也。
今不能做實治,而徒望無災,得乎?殿下遇災,必須振拔志慮,不拘循常之念,思所以功光祖宗,業垂後裔,則幸甚矣。
至於革弊一事,凡經筵官所啓,初非熟計深思,而建白也。
偶然陳達,雖或採施,終無實效,故自上益知無人可與有爲者,此固然矣。
臣有妄計,請令大臣商議,設一經濟司,使大臣領之,而擇士類曉達時務,留心國事者,與其選,凡有建白之言,皆下其司,商議定奪,以革弊政,則天心庶可回矣。
今設使孔孟在於左右,若無所施設,則何益之有?經濟司之設,於聞見似若生踈,但不如是,則國事無可爲,而漸至於卑下矣。
」上曰:「經濟司之設,後必生大事矣。
我國凡公事,六部分掌,意有在矣。
」大司憲具鳳齡進啓:「儒生不讀書,崇尙空言之弊。
」珥曰:「儒生之弊,當責於儒生,非可上達之事也。
但自上旣知此弊,須思敎化之術,擇其可爲師表之人,而委任之可也。
今欲明敎化,則必須尊奬先賢,使後學有所矜式,而自上每以爲重難焉。
近日賢者,雖不可悉入祀典,如趙光祖倡明道學,李滉沈潛理窟,此二人誠可從祀,以起多士向善之心。
」上曰:「此事不可爲也。
」群臣啓訖,上顧樸淳曰:「群臣啓辭,何事可行耶?」淳以次辨白曰:「經濟司事,事具由以啓,故自上以爲難行,當更招李珥而問之。
」珥進啓曰:「小臣倉卒,不能詳盡其說,故辭不達意。
今者積弊多端,王澤不流,必得留心時務者,會于一處,相與講究,以革時弊可也。
弊苟盡革,亦可還罷,非欲設局久存也。
」上曰:「於予意則以爲迂闊。
且未知,委之何等人耶?前日正供都監,亦有弊。
此亦安保其無弊耶?」淳曰:「各司之官,各使其司供饋,則無弊矣。
」珥曰:「程明道請設導賢堂,古人亦有如此之議矣。
」言及朋比事,上曰:「近日多有言朝廷不和者,朝廷不和,則豈不召天災乎?」顧樸淳曰:「此則大臣之責也。
人臣敢爲朋比,則雖流放竄殛可也。
誰某敢爲朋結耶?」珥曰:「士子不免以類相從,而或以識見之異,未免疑阻者則有之。
奚至於私相朋比乎?不可遽加威怒也。
」 ○李珥白上曰:「日者延訪求言矣,未聞用某策救其弊,如此,則徒爲文具,何以應天變乎?」珥曰:「殿下不先立適莫之心,與大臣及識時務者,商確救時之策,不以更張爲主,亦不膠守爲主,祖宗良法,廢而不擧者,則修擧之,近規之貽患於生民者,則革除之,新策之可以利國活民者,講行之。
如是勤求匡救之術,日有所爲,則人心漸可變,世道漸可回,而天怒可弭矣。
不然,隻以恐懼修省爲名,而無其實,則將何以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乎?」 十一月 11月4日 ○甲子,有朝講。
○司憲府啓:「倭館潛商之禁,申明嚴勑,朝廷軫慮,不在尋常。
邊協等,循私蔑法簡囑,使現贓渠魁,不服其辜,物情極爲痛憤。
優待將臣,雖未爲不可,而有犯不饒,亦國家令典,罰不阿近,諸葛緻治,政多恩貸,東漢遂衰,請勿留難,亟命依律施行。
接見臣隣,論治講學,惟在於經筵,爲臣子者,所當仰體聖意,恪謹不怠,而頃者朝講,特進不參,至於二員,使經筵重事,不成貌樣,極爲駭愕。
豈可止於推考而已乎?請當次特進官,亟命罷職。
」 ○司諫院啓:「李戩、邊協等,身在二品之列,敢循一己之私,公然請囑,同心庇護,全釋現犯之渠魁,其玩侮國法,辜負聖恩爲如何哉:此而不治,則聖上之優待赦過,反爲姑息之歸,而難責他日忘身循國之報矣。
請依律科罪。
而示策礪之意。
」 ○兩司啓:「朋奸亂政,戕害士林,李戡之罪惡至此極矣。
禦魅荒裔,亦從末減,豈可輕釋兇人,以啓覬覦?況應災之道,不在宥罪,請三加三思,亟賜一兪。
」答兩司曰:「戡等予已斟酌,矜其謫死,放還田裡而已。
非可從之事,不須論之。
不允。
」邊協等事,如係幹憲律,則雖至小事,予固不必盡責以法,罷職於其身,不甚大損,而將臣氣不伸,所關非小,予亦豈無所意?非兵待爲不允而已也。
特進已命推考,不須罷職。
「 ○觀象監啓:「今月初三日巳時,日暈。
申時,太白見於申地,日有左珥。
」 11月13日 ○癸酉,傳于都承旨曰:「前左議政盧守愼母卒哭後,右承旨李海壽進去勸肉。
」 ○司憲府啓:「李戩等事停啓。
都事之任,上佐方伯,下糾列邑,爲任至重。
銓曹狃於尋常,專不擇授,物情未便。
江原都事李瑋、鹹鏡都事孫允先、平安都事安士玹,人物庸劣,上佐下糾之責,非此人等所能堪,請亟命遞差。
」答曰:「依啓。
」 ○玉堂箚子。
大槪神德王後事,令禮官博考議處事入啓。
批答未下。
十二月 12月14日 ○甲辰,觀象監啓:「初更,月暈左珥;二更,月暈;五更,月食。
」 12月15日 ○乙巳,兩司合啓:「孝莫大於繼述,禮莫重於奉先。
以殿下之明聖,非不洞燭此理,而天聽邁邁,聖批落下,至曰:『置列聖於何地?』嚴加揮斥,以杜言者之口,臣相顧失色,未知殿下何以發此言也。
草昧之初,庶事踈略,貞陵一遷,典禮未遑,此固當時任事之失也。
豈先王之本意乎?在後嗣,所當汲汲然修明廢墜,奉我先後,永雪百年之冤,大快神人之冤者也。
徵諸往古而不悖,以俟來聖而不惑,於殿下追遠之心,獨無恔乎?若以因循於一時,諉先王莫之行,而不復追正於今日,是歸天下後世之譏議於祖宗者也。
殿下思孝之心,其忍安乎?而況死生雖殊,其理則一,大祖之於神德,其平日伉儷之義,想亦無間於幽明,而獨享太廟,則太祖在天之靈,其旨懽悅於冥冥乎?二百年來,列聖相承,莫不以太祖之心,爲心,則臣等今日之論,非徒爲先後也,實是爲太祖也,慰列聖也。
殿下儻於淸夜息念之際,姑舍一偏之見,深察義理之所在,則下哀痛之敎,復先後之位,豈有待於臣等之言乎?伏願虛心舒究,快賜兪音,以盡繼述之孝,以盡奉先之禮。
」答曰:「今時之臣,但論其時之事而已。
此則非所當言。
不允。
」 12月17日 ○丁卯,兩司合啓:「臣等將神德一事,伏閤踰時,已經時月,天日不照,一向邁邁,臣等相顧鬱悒,不知所言。
以堂堂聖祖之好逑,母儀一國,尊名美諡,昭在簡冊,一自貞陵告遷,典禮湮沒,數百年于玆。
此臣子所不忍言之至痛也。
以殿下思孝之誠,所當痛切于懷,汲汲修擧之不暇,而每以不允二字,峻斥公論,臣等反覆思惟,莫曉聖意所在也。
以言其冤,則哀痛慘怛,未有甚於此也。
以言其事,則倫紀所繫,未有大於此者也。
殿下曾不惕念於斯,每諉以先朝之事,而牢拒萬口之公議,至於此極,何哉?雖匹夫匹婦之微,爲其祖先,猶欲護一抔之土,況以殿下尊臨一國,祗奉宗廟,而使先後神靡所依,葬不知處,曾不如牛醫夏畦之鬼,則於聖孝追遠之誠,果如何耶?言念及此,不禁聲淚之俱下,伏願殿下,快賜兪音,俾無神人之憾。
」答曰:「不允。
」 ○答兩司所啓曰:「不允。
」 ○答藝文館箚曰:「不須竝煩。
」 ○司憲府啓:「東部正兵李貴石,詐稱物故,至出立案,及其現露,又以私賤稱頉,其人則一也。
當部以生爲死,冒出立案,該曹則不究物故眞僞,而遽以私賤頉下,籍軍重事,奸濫至此,極爲駭愕。
其時兵曹堂上推考,色郞廳及當部官員,幷命罷職。
色吏及李貴石,令攸司窮推,依法治罪。
」答曰:「依啓。
」 ○司諫院啓:「昌城府使成應國,爲人貪鄙,居官不謹,以侵漁爲事,民受其弊,請命罷職。
本府江邊巨鎭,兵使留防之地,如非有名望之人,決難堪任,十分擇差事。
」答曰:「依啓。
」 ○觀象監啓:「申時,太白見於未地。
」 12月18日 ○戊申,兩司合啓:「聖批曰:『祖宗自有所以,到今決不可論。
』臣等亦知,聖上之留難至此者,有疑於此,而不卽快從也。
臣等請明其不然。
惟我世宗,海東之堯、舜也。
制禮作樂,表準百世,而神懿、神德、列書而幷錄,健元陵碑文,亦以次妃書之,則其在先朝,固無裁削貶降之擧。
而奈何聖明不思善繼善述之道,反以自有所以,諉之於祖宗,而不問事之輕重、理之當否,嚴辭峻斥,日甚一日,使聖後之幽冤莫洩,萬口之公論益鬱,曾謂殿下之明聖,而有若是乎?事必有待,理無不復,修未遑之禮,盡追遠之誠,此實一大機會,而不可失者也。
伏願殿下,察理求道,亟賜一兪。
」答曰:「決不可爲之意,已言之矣。
何煩論如是也?」 ○答兩司三啓曰:「不允。
」 12月20日 ○庚戌,兩司合啓神德王後事。
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12月21日 ○辛亥,兩司合啓,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12月22日 ○壬子,兩司合啓:「貞陵之痛,古今天下之所未有也。
謂其名位之不正而然也,則作配聖祖,母臨一國,徽號美諡,載往牒而炳如;謂其連累於昭悼之變而然也,則定社之擧,乃在戊寅之秋,而神德之薨,已先於丙子,其不與聞於此,亦較然矣。
揆諸義理,參以情文,少無一毫可議之端,而因循掩置,將二百年于玆。
今日人心之激,豈徒然哉?實出於天理之不泯,而不容但已也。
雪先後之幽冤,而正一代倫紀,修未遑之墜典,盡追遠之誠孝,是何等論議,殿下其忍以浮辭煩論斥之乎?雲雲。
伏願殿下,更加留省,亟賜允兪。
」答曰:「不允。
」 ○答再啓曰:「不允。
」 ○答三啓曰:「不允。
」 ○有夕講。
12月24日 ○甲寅,兩司合啓:「臣等竊念,我朝列聖,以大舜、文王之孝,其於奉先之道,靡所不用其極。
宗廟之禮、陵寢之儀,情文備至,無少欠缺,孰謂開國聖後,而湮沒於因循掩置之中乎?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者也。
天理不泯,人心難誣,二百年來,公論方發,祖宗之有待於神孫,臣民之有待於神聖君,斯可知矣。
臣等鹹謂殿下瞿然而動,惻然而悲,然修擧墜典,而一主重難之意,更不舒究事理之當否,不惟不加採納,至曰:『非卿等所知也。
』綱常之墜地,禮義之都喪,是何等事,而非臣等之所知乎?神德,太祖之正配也,而於太祖母後之也。
位號名稱,載於禦天歌者,昭如日星。
其在太祖之朝,曾貶降之擧,下太祖一代,則傳子傳孫,以至億萬世,無非聖後之後嗣也。
其可置先後於廢忽相忘之域乎?伏願聖明母滯小嫌,亟賜兪音。
」答曰:「終不得成之之事,退而自察職事而已。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12月25日 ○乙卯,兩司合啓:「臣等伏承昨日聖批,終夜耿耿,寢不能寐,反覆思惟,祗益其惑焉。
人君聽言之道,惟當察其理,論其是非,使之合天理、順人情而已。
豈可有逆于心,不求諸道,自主己見,莫念人言,使奉先之禮,述事之孝,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皆諉於不識不知中,而人莫得以論議也哉?以殿下之明聖,於貞陵一事,非不洞燭其冤痛,於臣等所諍,非不俯諒其微衷,而牢拒至此者,不過曰當時掩置,必有所以,累代不擧,亦必有所以,先朝已往之事,又不可輕而追議也。
是則大不然。
神德王後當開國之初,繼神懿而主中壼,及其薨也,天子緻弔慰之,加陵廟徽稱,昭載往牒,禮章秩然,不容紊舛。
奈何遷陵之後,無復寢遠寢忘,以迄于今,不過當時任事之失耳。
大禮一墜,因循掩置者,是實一國臣子莫大之羞也。
雲雲。
伏願殿下,更加三思,亟賜一兪。
」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玉堂翰院箚,答曰:「竝不允。
」 12月26日 ○丙辰,兩司合啓:「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神德之尊名,昭載於龍飛禦天歌,則太祖之後世宗之前,無貶降之擧照矣。
在太祖旣不爲貶降,則下太祖億萬世,誰復容異於其間乎?名旣正,言旣順,而廟享之所以闕,如陵寢之所以荒廢者,不過曰當時任事者失,而因循湮沒,以至於今日。
是豈太祖之心、太宗之志哉?伏覩昨日聖批,有曰:『爲祖宗朝所廢。
』臣等相顧驚駭,莫測聖意之所指也。
如使貞陵果有被廢之事,則歷累聖以至世宗之朝,而尙稱神德王後,徽號、尊號與神懿無異者,何歟?惟其名號不替,而典禮獨闕。
參之天理人情,稽諸國家儀式,皆無可諉,莫究頭緖,故臣等決知此事,必一時諸臣掩置之罪,而窆祖宗之心也。
況永樂丙戌年間,實太宗大王臨禦之月也,而親傳貞陵香祝,與宗廟、啓聖殿、仁政殿同緻嚴敬,不敢二視。
然則聖敎所謂祖宗朝所廢者,臣等未知何據也。
嗚呼!君親之倫,天經地義,秩然而不可紊,截然而不可易。
殿下之此敎,殊非所以定天下之民彜也。
伏願平心察理,亟從公論。
」答曰:「不允。
」 ○再啓,答曰:「不允。
」 ○三啓,答曰:「不允。
」 ○玉堂箚子,答曰:「不允。
」 ○「《小學》頒賜宗親二品以上政府、六曹堂上、郞廳、南武官專數,玉堂政院藝文館專數,各司文官專數,在喪河陵君、海豐君、豐山君、洪暹、盧守愼、李山海、洪仁慶、梁應鼎、宋應漑、金誠一、李誠中、許篈,勿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