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珥曰:「一人之用舍,雖非大關,而東西之說未消,則士類相顧疑忌,無有妥帖時也。
自上必須洗盡東西,使無毫髮痕迹可也。
孝元若無才氣,則棄之何惜?今者孝元之才可用,而勿牽於東西之說,不用則甚爲士類不安之根本矣。
」副提學柳成龍、修撰韓孝純,亦反覆陳達孝元可用之狀。
玉堂至於論箚,而上終不釋然也。
○是時,旱勢甚熾,歲又將兇歉,而平安、黃海二道尤甚。
上禦經席,謂侍臣曰:「兇歉如此,西道尤甚。
因之以飢饉,加之以師旅,則計將安出?」樸淳曰:「須預蓄財力以救之。
」李珥曰:「若不變通弊法,以濟艱難,而隻欲移粟活民,則粟亦已乏,無可移者矣。
國勢如此岌岌,自上須思變通之策,凡經費之需,亦當裁減。
」上曰:「用度別無增加,隻遵舊規,而猶不足奈何?」珥曰:「祖宗朝稅入甚多,今則連歲不登,稅入甚少,而經費猶遵舊規,安得不乏?稅入,似當酌宜加定,以裕國用,而民生甚困,勢不可加。
必須先解積苦,以悅民心,然後收稅始可得中矣。
我國貢案,不度民戶殘盛、田結多少,而胡亂分定,且非土産,故防納之徒,得以牟利,而劑民困苦。
今須改定貢案,量其民戶、田結,均敷平定,而使之必貢土産,則民解積苦矣。
」柳成龍曰:「此事汲汲可爲也。
」珥曰:「必須得人,然後乃可救弊;不得其人,則勢必無成矣。
且生民休戚,係於守令,守令勤怠,係於監司。
監司數易,故皆苟經歲月,莫肯留心於政事,循例往來。
間有盡職者,亦未及施爲。
須以大邑爲營,使監司留宰其邑,率眷往釐,委任責成,使之久居其職,而別擇廷臣有制治之才,可堪公輔者授之,則必有其效矣。
」上曰:「無乃久任有專擅招權之失乎?」珥曰:「此則在擇人,如此之人,豈合擇遣乎?」上曰:「我國州縣甚多,守令不能精擇,予欲倂省之,未知何如?」群臣皆對曰:「上敎甚當矣。
若倂省極殘之邑,附于他邑,則民役甚寬矣。
」上曰:「沿革之事,勢難輕擧。
予欲不去其名。
而隻以一邑之宰,兼治數三邑,未知如何?」淳曰:「祖宗朝頻有沿革,此非重難之事也。
」是時國儲已罄,明年則無救荒之策。
李珥深悶之,乃與同僚商議上箚,請變通弊法,改定貢案,倂省州縣,久任監司。
且請用賢以作人才,修己以淸治本,去私朋以和朝廷。
上答曰:「省箚良用嘉焉。
舊法之變,似難輕爲。
當議大臣處之。
」 ○以金孝元擬司諫望。
上卻之曰:「緻朝廷不靖者,皆非也。
玉堂柳成龍、李潑、金宇顒、白惟讓等,上箚以爲: 孝元當官盡職,孤立緻患,而目之以不靖,非所以爲人臣之勸。
上不許。
六月 6月7日 ○己亥,朝講《春秋》,襄公公會晉人,止葬許靈公,至宋公殺座臣曰:「譖人之可懼如此,巧謀秘計,浸潤膚受,雖英哲,亦或溺焉。
父子夫婦,至親密,非外人所得間,而猶至此,況君臣之間乎?巧言令色,孔壬何可不畏也?然此非因人主心術之蔽,不能入也。
苟能正心修身,常使淸明在躬,則邪人何自以入乎?《春秋》正其本之意,正本者,正心修身之謂也。
人主能如是,則禍亂不作矣。
《春秋》之意,每謹於此。
《左傳》班荊,荊木名,非棘也。
賞不僭、刑不濫,與其不得已,寧僭無濫。
」麟祥曰:「此愼刑之意也。
然其實僭賞與濫刑,均爲害治。
」時方論韓景祿故也。
宇顒曰:「陸象山言:『吾治天下,隻用四物。
湯曰:『任賢使能,賞善罰惡。
』此四者人君之柄也。
治國不出於此。
」麟祥曰:「雖然,本源須有窮理修身之工,方能知賢能而用之。
」宇顒曰:「固然,以格緻誠正之學,行此四柄,則治道畢矣。
」時議倂省州縣,以紓民力。
淳曰:「此策甚當,宜速施行。
」上曰:「不可容易,當更商量。
」淳曰:「凡事省約處,必無弊也。
」持平洪汝諄乞勉出左相,共圖國事。
時左相盧守愼,引疾已數旬矣。
上問中朝事於麟祥,麟祥言皇帝視朝稀罕,張居正專國。
又言遼東巡按禦史劉臺,直斥居正,希旨者誣捏臺罪,將緻其死。
又言十三山虜勢,及禦史等虛張奏聞等事。
6月15日 ○丁未,司憲府啓曰:「沈鐳以權奸之子,結權奸之徒,贊成父惡,傾陷士類,挾勢自恣,無所不至。
幹預朝政,操弄國柄,其他兇悖泛濫,假威脅世之事,不可彈論。
安坐都下,得保軀命,已雲失刑。
豈可諉以武人,以復其爵位,重貽輿情之痛憤乎?請亟命還罷不敍。
」 ○兩司啓曰:「韓景祿之罪狀,臣等論執累日,兪音久閟,臣等不勝悶鬱焉。
締結兇徒,魚肉士林,贊成僞籍,欺誣宗社,此何等罪惡,而敢循私情,曲加容貸,若是其甚耶?按以常刑,死無足惜,而旣保兇喘,又復祿位,臣等竊恐大憝無懲,而王法無所施矣。
殿下雖欲顧私恩,容一景祿,其於公議何、王法何,請亟命還罷不敍,以快人心。
」答兩司曰:「竝不允。
」 ○玉堂箚子韓景祿、沈鐳事,入啓。
6月21日 ○癸醜,左議政盧守愼八度呈辭,入啓。
○備忘記曰: 省卿章辭,缺然。
自古國家興衰治亂之道非一,而唯在乎用人而已。
何莫非用人,而用人之中,用相臣爲尤重。
苟相臣其人也,雖有闕德之主,而有能成一代之治者;其匪人也,雖有願治之君,而或削弱滋甚焉,甚矣。
相臣之重也,一進一退,實係治亂興衰之機,不可以苟焉者也。
惟卿山林間氣,星鬥文章,學傳伊、洛之脈,道乃儒林之宗,黃閣十年,隱然有喬嶽之切、九鼎之勢,是豈區區規規於做事建議,自以爲才者,可同日而語也?以予之不穀,緻令得免於顚沛者,是誰之使然也?昔在瘴海,沈淪于外,天其或者,動心增益,出爲大用,逮予叨承,爰立台補,卿援予也。
當是之世,生靈之責,卿雖欲辭,而自不可得矣。
方切仰成之際,遽見求退之章,予於是瞿然自失,而自思曰:『左揆之思退也,何歟?言其精力,則容儀不渝,未至於緻仕之期;以其親也,則人子之事親,唯在乎盡吾誠而已。
其何嫌於輔弼之位也?其退也,豈爲是哉?其言予乎?』夫以予之涼薄,過與日彰,是以賢相之棄我而去也。
忸怩不安,若無所容,雖然卿以予爲不足爲乎?抑以爲可爲而不爲者乎?如以爲有過也,明而誨之。
予將安意以承,卿不可退有後言也。
夫予言旣是而猶退,則是以予爲不移之資,將何以爲顔也?初章辭之上也,非不欲親諭而答之,顧以不做文理,故累假詞臣之筆,代言而爲之辭,夫文入翰墨,萃而不實,不足以達予意,故玆欲略諭于意,是皆出自肺腑,卿豈不有動於中也?方暑縟暑,善爲攝理,出而就仕,是予之望。
仍傳曰:「將此備忘,承旨可察見未穩之語,刪削或添入啓。
磨勘後,遣史官諭之。
」政院啓曰:「今下聖旨,極爲懇切,待相臣之道至矣。
臣等亦不勝感激。
卽爲傳書,遣史官往諭。
」傳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沈鐳事,前啓。
金海府使樸世賢,以老昏之人,不計前程,赴任之後,唯以侵虐爲事。
且濫率數外軍官,作弊多端,一境之民,不堪其苦。
高靈縣監權鸞,官務專委下吏,且多貪鄙之事,凡百供用之物,無不徵斂於民間。
如此之人,不可一日在官,請命罷職。
機張以濱海殘邑,凋弊尤甚,自前差以文官,其意有在。
新縣監黃廷祿,人物輕妄,加以嗜酒,蘇殘之責,決非所堪,請命遞差。
」答曰:「樸世賢、權鸞、黃廷祿事,依啓。
」 ○司諫院啓曰:「沈鐳事,前啓。
天安素以路傍弊郡,近緣癘疫,死亡相繼,彫弊尤甚,將爲棄邑,苟非其人,蘇復無期。
新郡守姜晟,人物泛濫,到處見敗,字牧之任,決非此人所堪。
請命遞差,以有名望文官,限十年擇遣,以付蘇復之責。
」答曰:「姜晟事,依啓。
」 ○左副承旨啓曰:「左相家,遣史官往諭,則感激惶恐,不知所言雲矣。
」 6月28日 ○庚申,左議政盧守愼啓曰:「小臣本無才德,夙抱沈綿,自初受命,內懼覆餗,以負異恩,爲聖世大僇。
七年之內,四度乞解,念玆在玆,以至今春,膏盲轉劇,非直下損殘齡,實亦上累聖治,不免仰籲休緻,至于八章,延頸以望。
乃反下奬勉之敎,凡五百一十有二字,字字皆發於宸衷惻怛,聽者莫不爲之灑淚,況當臣身當復何如?自知身不爲髣髴萬一,而感激惶恐,涕泣泯默,罔知措身之所。
久而省之,唯當扶曳詣闕,仰訴微情,以祈一兪,緣昏眩未定,今適小間,敢爲入來,以陳區區,伏望聖慈,特矜連綿之命,亟賜遞免之恩。
」答曰:「卿久在今來,卽欲引見,而國忌故不敢焉。
卿今出仕,予喜悅之心,不知所諭。
動勞國事之餘,雖未免失攝,唯當調理行之。
卿若一退,國事去矣。
予雖不敏,自知甚明,宜勿辭,終始勉輔寡昧。
」 秋七月 ○兩司論靑陽君沈義謙之罪,罷之。
玉堂箚曰:「義謙托屬肺腑,依憑世業,把弄朝綱,張皇氣焰,使六七年來朝論分裂,其迷國誤朝之罪大矣。
乞明示好惡,以鎭人心。
」時李珥爲大司憲,鄭仁弘爲掌令。
答曰:「爾等亦須自察身事,戒人臣黨比之終必見誅也。
」 ○仁弘等論義謙時,李珥亦從之。
及竝斥鄭澈,珥乃立異。
正言尹承勳乃斥珥失,上怒,出承勳爲新昌縣監。
○大司憲李珥因入侍經席,白上曰:「凡人各有所能,如李山海,平時任職居官,無以踰人。
及爲銓判,盡心厥職,除授一從公論,請托一切不行,門庭冷落如寒士家。
隻以聞見善士,以淸仕路爲心,若此數年,則人心世道,庶幾可變矣。
」上曰:「山海有才氣,而無矜張底意思。
予嘗以爲有德之人也。
」上問珥曰:「成渾尙病乎?」珥對以尙不離疾。
上曰:「予安知至此有病乎?」遂遣醫問疾,命賜以當藥。
珥白上曰:「自古爲國,若至中葉,則必狃安而漸衰,其時有賢主作焉,振起奮興,迓續天命,然後歷年綿遠。
我國家傳至二百餘年,今已中衰,此正迓續天命之秋也殿下歷觀前古人君,如殿下者甚鮮。
殿下寡慾淸修,愛民下士,此正有爲之主也。
今日不能奮興,則更無可望之日矣。
世降俗末,人心解弛。
頃者有旱災時,稍知憂懼,而今則得雨之後,遽爾恬憘,有如太平之時。
此小臣所深憂也。
流俗之論,皆以設施爲喜事,因循爲安靖。
小臣非欲騷擾也,隻是積弊痼疾,不可不救正故也。
若如俗論,則不改一弊,坐而待亡而已。
畢竟何能保存乎?願殿下恒存有爲之志,漸興善政,以無失士望,以濟赤子也。
」上曰:「自古人君,豈欲坐而待亡乎?隻是不能爲耳。
」 八月 ○李珥因入侍,白上曰頃日:「以小臣不能愼言之,故自上答三司之語,多有未安者,似若輕視三司。
小臣之受警責,乃安於心耳。
臣性愚直,不能審察人情物態,惟任情發言,承勳之言,有如迎合時論,故率爾指斥而言之。
到今物議不平,想是臣言不中耳。
承勳之言固失,但是非間,言事之臣,不可折之太過,而自上特命補外,人君之威,不特雷霆,此事傳之四方,則聞者不知曲折,但以爲因言事獲譴,則恐直言之士有所囁嚅也。
」上曰:「前日之敎,非爲卿也。
隻據事理而言耳。
如承勳年少者,暫出治民,有何所傷?若以予爲不能得事理之當,則是也。
但以出承勳爲非,則亦非的論也。
雖言事者,若所言不是,則豈可不斥乎?」正言鄭淑男進曰:「李珥之言,眞出於公心,承勳之出,物情果以爲未安耳。
」上曰:「言及之,故予乃明言矣。
承勳不必出外,而由諫院啓辭,崇張太過,以爲言甚凱切雲雲。
予若不加抑制,則恐異論又起,故命補外,以鎭物情耳。
」 冬十月 10月11日 ○辛醜,風雨晝晦,大雷震電,甚於夏日 10月16日 ○丙午,上以天災,延訪公卿。
入侍者,領相樸淳、兵曹判書柳?、刑曹判書姜暹、漢城府判尹任說、左參贊沈守慶、右參贊李文馨、工曹判書黃琳、禮曹判書李陽元、吏曹判書鄭芝衍、戶曹判書李珥、都承旨李友直、大司憲具鳳齡、副提學柳成龍。
群臣坐定,上顧左右曰:「天災非常,將何以應之?左右以次各陳所懷。
」珥之言曰:「天道玄遠,誠難窺測。
第以古史觀之,治亂之形已定,則別無災異。
災異必作於將治將亂之際,雖賢君,亦不免災。
若因災惕念,恐懼修省,則災反爲祥。
蓋天心仁愛,欲使人君,儆省興治也。
若應之不以其實,則國因而亂且亡焉,史冊班班可見矣。
自古立國旣久,則法制漸弊,人心解弛,必有賢主作焉,修擧廢隳,改紀其政,然後國勢復振,其命維新矣。
不然,則因循頹墮,以至於不可匡救,其狀不難見矣。
我朝立國幾二百年,此是中衰之日,而多有權奸濁亂之禍。
至於今日,如老人元氣垂盡,不可復振,而幸有聖上出焉,此是將治將亂之幾也。
若於此時奮興振作,則爲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不然,則將至於潰敗澌盡,而莫之救矣。
臣念,往時權奸用事之日,尙能支持,今則內而殿下無失德,外而儒臣布列,自古罕有如今日者也,而天變之作,乃至於此,臣恐殿下於爲治,有所未盡也。
夫人君將大有爲者,必立心遠大,不拘於俗論,以三代爲期,而必務實學,躬行心得,以一身爲一世表準可也。
然若不施諸政事,則是亦徒善也。
旣能如是,而又必旁求賢才,列于庶位,使之各盡其職,而聽從其言,然後任專而功就矣。
且人君必知一世之弊,然後可興一代之治,如醫者必知病根之所在,然後可用對證之藥矣。
今者大小臣僚,皆自私其身,悠悠泛泛,無一留念於奉公者。
自上雖獨憂勤,小民不被其澤,世道之卑,如水益下,士類或有仰恃聖明,能盡其言者,而其間亦有無平坦之心,自相疑阻
自上必須洗盡東西,使無毫髮痕迹可也。
孝元若無才氣,則棄之何惜?今者孝元之才可用,而勿牽於東西之說,不用則甚爲士類不安之根本矣。
」副提學柳成龍、修撰韓孝純,亦反覆陳達孝元可用之狀。
玉堂至於論箚,而上終不釋然也。
○是時,旱勢甚熾,歲又將兇歉,而平安、黃海二道尤甚。
上禦經席,謂侍臣曰:「兇歉如此,西道尤甚。
因之以飢饉,加之以師旅,則計將安出?」樸淳曰:「須預蓄財力以救之。
」李珥曰:「若不變通弊法,以濟艱難,而隻欲移粟活民,則粟亦已乏,無可移者矣。
國勢如此岌岌,自上須思變通之策,凡經費之需,亦當裁減。
」上曰:「用度別無增加,隻遵舊規,而猶不足奈何?」珥曰:「祖宗朝稅入甚多,今則連歲不登,稅入甚少,而經費猶遵舊規,安得不乏?稅入,似當酌宜加定,以裕國用,而民生甚困,勢不可加。
必須先解積苦,以悅民心,然後收稅始可得中矣。
我國貢案,不度民戶殘盛、田結多少,而胡亂分定,且非土産,故防納之徒,得以牟利,而劑民困苦。
今須改定貢案,量其民戶、田結,均敷平定,而使之必貢土産,則民解積苦矣。
」柳成龍曰:「此事汲汲可爲也。
」珥曰:「必須得人,然後乃可救弊;不得其人,則勢必無成矣。
且生民休戚,係於守令,守令勤怠,係於監司。
監司數易,故皆苟經歲月,莫肯留心於政事,循例往來。
間有盡職者,亦未及施爲。
須以大邑爲營,使監司留宰其邑,率眷往釐,委任責成,使之久居其職,而別擇廷臣有制治之才,可堪公輔者授之,則必有其效矣。
」上曰:「無乃久任有專擅招權之失乎?」珥曰:「此則在擇人,如此之人,豈合擇遣乎?」上曰:「我國州縣甚多,守令不能精擇,予欲倂省之,未知何如?」群臣皆對曰:「上敎甚當矣。
若倂省極殘之邑,附于他邑,則民役甚寬矣。
」上曰:「沿革之事,勢難輕擧。
予欲不去其名。
而隻以一邑之宰,兼治數三邑,未知如何?」淳曰:「祖宗朝頻有沿革,此非重難之事也。
」是時國儲已罄,明年則無救荒之策。
李珥深悶之,乃與同僚商議上箚,請變通弊法,改定貢案,倂省州縣,久任監司。
且請用賢以作人才,修己以淸治本,去私朋以和朝廷。
上答曰:「省箚良用嘉焉。
舊法之變,似難輕爲。
當議大臣處之。
」 ○以金孝元擬司諫望。
上卻之曰:「緻朝廷不靖者,皆非也。
玉堂柳成龍、李潑、金宇顒、白惟讓等,上箚以爲: 孝元當官盡職,孤立緻患,而目之以不靖,非所以爲人臣之勸。
上不許。
六月 6月7日 ○己亥,朝講《春秋》,襄公公會晉人,止葬許靈公,至宋公殺座臣曰:「譖人之可懼如此,巧謀秘計,浸潤膚受,雖英哲,亦或溺焉。
父子夫婦,至親密,非外人所得間,而猶至此,況君臣之間乎?巧言令色,孔壬何可不畏也?然此非因人主心術之蔽,不能入也。
苟能正心修身,常使淸明在躬,則邪人何自以入乎?《春秋》正其本之意,正本者,正心修身之謂也。
人主能如是,則禍亂不作矣。
《春秋》之意,每謹於此。
《左傳》班荊,荊木名,非棘也。
賞不僭、刑不濫,與其不得已,寧僭無濫。
」麟祥曰:「此愼刑之意也。
然其實僭賞與濫刑,均爲害治。
」時方論韓景祿故也。
宇顒曰:「陸象山言:『吾治天下,隻用四物。
湯曰:『任賢使能,賞善罰惡。
』此四者人君之柄也。
治國不出於此。
」麟祥曰:「雖然,本源須有窮理修身之工,方能知賢能而用之。
」宇顒曰:「固然,以格緻誠正之學,行此四柄,則治道畢矣。
」時議倂省州縣,以紓民力。
淳曰:「此策甚當,宜速施行。
」上曰:「不可容易,當更商量。
」淳曰:「凡事省約處,必無弊也。
」持平洪汝諄乞勉出左相,共圖國事。
時左相盧守愼,引疾已數旬矣。
上問中朝事於麟祥,麟祥言皇帝視朝稀罕,張居正專國。
又言遼東巡按禦史劉臺,直斥居正,希旨者誣捏臺罪,將緻其死。
又言十三山虜勢,及禦史等虛張奏聞等事。
6月15日 ○丁未,司憲府啓曰:「沈鐳以權奸之子,結權奸之徒,贊成父惡,傾陷士類,挾勢自恣,無所不至。
幹預朝政,操弄國柄,其他兇悖泛濫,假威脅世之事,不可彈論。
安坐都下,得保軀命,已雲失刑。
豈可諉以武人,以復其爵位,重貽輿情之痛憤乎?請亟命還罷不敍。
」 ○兩司啓曰:「韓景祿之罪狀,臣等論執累日,兪音久閟,臣等不勝悶鬱焉。
締結兇徒,魚肉士林,贊成僞籍,欺誣宗社,此何等罪惡,而敢循私情,曲加容貸,若是其甚耶?按以常刑,死無足惜,而旣保兇喘,又復祿位,臣等竊恐大憝無懲,而王法無所施矣。
殿下雖欲顧私恩,容一景祿,其於公議何、王法何,請亟命還罷不敍,以快人心。
」答兩司曰:「竝不允。
」 ○玉堂箚子韓景祿、沈鐳事,入啓。
6月21日 ○癸醜,左議政盧守愼八度呈辭,入啓。
○備忘記曰: 省卿章辭,缺然。
自古國家興衰治亂之道非一,而唯在乎用人而已。
何莫非用人,而用人之中,用相臣爲尤重。
苟相臣其人也,雖有闕德之主,而有能成一代之治者;其匪人也,雖有願治之君,而或削弱滋甚焉,甚矣。
相臣之重也,一進一退,實係治亂興衰之機,不可以苟焉者也。
惟卿山林間氣,星鬥文章,學傳伊、洛之脈,道乃儒林之宗,黃閣十年,隱然有喬嶽之切、九鼎之勢,是豈區區規規於做事建議,自以爲才者,可同日而語也?以予之不穀,緻令得免於顚沛者,是誰之使然也?昔在瘴海,沈淪于外,天其或者,動心增益,出爲大用,逮予叨承,爰立台補,卿援予也。
當是之世,生靈之責,卿雖欲辭,而自不可得矣。
方切仰成之際,遽見求退之章,予於是瞿然自失,而自思曰:『左揆之思退也,何歟?言其精力,則容儀不渝,未至於緻仕之期;以其親也,則人子之事親,唯在乎盡吾誠而已。
其何嫌於輔弼之位也?其退也,豈爲是哉?其言予乎?』夫以予之涼薄,過與日彰,是以賢相之棄我而去也。
忸怩不安,若無所容,雖然卿以予爲不足爲乎?抑以爲可爲而不爲者乎?如以爲有過也,明而誨之。
予將安意以承,卿不可退有後言也。
夫予言旣是而猶退,則是以予爲不移之資,將何以爲顔也?初章辭之上也,非不欲親諭而答之,顧以不做文理,故累假詞臣之筆,代言而爲之辭,夫文入翰墨,萃而不實,不足以達予意,故玆欲略諭于意,是皆出自肺腑,卿豈不有動於中也?方暑縟暑,善爲攝理,出而就仕,是予之望。
仍傳曰:「將此備忘,承旨可察見未穩之語,刪削或添入啓。
磨勘後,遣史官諭之。
」政院啓曰:「今下聖旨,極爲懇切,待相臣之道至矣。
臣等亦不勝感激。
卽爲傳書,遣史官往諭。
」傳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沈鐳事,前啓。
金海府使樸世賢,以老昏之人,不計前程,赴任之後,唯以侵虐爲事。
且濫率數外軍官,作弊多端,一境之民,不堪其苦。
高靈縣監權鸞,官務專委下吏,且多貪鄙之事,凡百供用之物,無不徵斂於民間。
如此之人,不可一日在官,請命罷職。
機張以濱海殘邑,凋弊尤甚,自前差以文官,其意有在。
新縣監黃廷祿,人物輕妄,加以嗜酒,蘇殘之責,決非所堪,請命遞差。
」答曰:「樸世賢、權鸞、黃廷祿事,依啓。
」 ○司諫院啓曰:「沈鐳事,前啓。
天安素以路傍弊郡,近緣癘疫,死亡相繼,彫弊尤甚,將爲棄邑,苟非其人,蘇復無期。
新郡守姜晟,人物泛濫,到處見敗,字牧之任,決非此人所堪。
請命遞差,以有名望文官,限十年擇遣,以付蘇復之責。
」答曰:「姜晟事,依啓。
」 ○左副承旨啓曰:「左相家,遣史官往諭,則感激惶恐,不知所言雲矣。
」 6月28日 ○庚申,左議政盧守愼啓曰:「小臣本無才德,夙抱沈綿,自初受命,內懼覆餗,以負異恩,爲聖世大僇。
七年之內,四度乞解,念玆在玆,以至今春,膏盲轉劇,非直下損殘齡,實亦上累聖治,不免仰籲休緻,至于八章,延頸以望。
乃反下奬勉之敎,凡五百一十有二字,字字皆發於宸衷惻怛,聽者莫不爲之灑淚,況當臣身當復何如?自知身不爲髣髴萬一,而感激惶恐,涕泣泯默,罔知措身之所。
久而省之,唯當扶曳詣闕,仰訴微情,以祈一兪,緣昏眩未定,今適小間,敢爲入來,以陳區區,伏望聖慈,特矜連綿之命,亟賜遞免之恩。
」答曰:「卿久在今來,卽欲引見,而國忌故不敢焉。
卿今出仕,予喜悅之心,不知所諭。
動勞國事之餘,雖未免失攝,唯當調理行之。
卿若一退,國事去矣。
予雖不敏,自知甚明,宜勿辭,終始勉輔寡昧。
」 秋七月 ○兩司論靑陽君沈義謙之罪,罷之。
玉堂箚曰:「義謙托屬肺腑,依憑世業,把弄朝綱,張皇氣焰,使六七年來朝論分裂,其迷國誤朝之罪大矣。
乞明示好惡,以鎭人心。
」時李珥爲大司憲,鄭仁弘爲掌令。
答曰:「爾等亦須自察身事,戒人臣黨比之終必見誅也。
」 ○仁弘等論義謙時,李珥亦從之。
及竝斥鄭澈,珥乃立異。
正言尹承勳乃斥珥失,上怒,出承勳爲新昌縣監。
○大司憲李珥因入侍經席,白上曰:「凡人各有所能,如李山海,平時任職居官,無以踰人。
及爲銓判,盡心厥職,除授一從公論,請托一切不行,門庭冷落如寒士家。
隻以聞見善士,以淸仕路爲心,若此數年,則人心世道,庶幾可變矣。
」上曰:「山海有才氣,而無矜張底意思。
予嘗以爲有德之人也。
」上問珥曰:「成渾尙病乎?」珥對以尙不離疾。
上曰:「予安知至此有病乎?」遂遣醫問疾,命賜以當藥。
珥白上曰:「自古爲國,若至中葉,則必狃安而漸衰,其時有賢主作焉,振起奮興,迓續天命,然後歷年綿遠。
我國家傳至二百餘年,今已中衰,此正迓續天命之秋也殿下歷觀前古人君,如殿下者甚鮮。
殿下寡慾淸修,愛民下士,此正有爲之主也。
今日不能奮興,則更無可望之日矣。
世降俗末,人心解弛。
頃者有旱災時,稍知憂懼,而今則得雨之後,遽爾恬憘,有如太平之時。
此小臣所深憂也。
流俗之論,皆以設施爲喜事,因循爲安靖。
小臣非欲騷擾也,隻是積弊痼疾,不可不救正故也。
若如俗論,則不改一弊,坐而待亡而已。
畢竟何能保存乎?願殿下恒存有爲之志,漸興善政,以無失士望,以濟赤子也。
」上曰:「自古人君,豈欲坐而待亡乎?隻是不能爲耳。
」 八月 ○李珥因入侍,白上曰頃日:「以小臣不能愼言之,故自上答三司之語,多有未安者,似若輕視三司。
小臣之受警責,乃安於心耳。
臣性愚直,不能審察人情物態,惟任情發言,承勳之言,有如迎合時論,故率爾指斥而言之。
到今物議不平,想是臣言不中耳。
承勳之言固失,但是非間,言事之臣,不可折之太過,而自上特命補外,人君之威,不特雷霆,此事傳之四方,則聞者不知曲折,但以爲因言事獲譴,則恐直言之士有所囁嚅也。
」上曰:「前日之敎,非爲卿也。
隻據事理而言耳。
如承勳年少者,暫出治民,有何所傷?若以予爲不能得事理之當,則是也。
但以出承勳爲非,則亦非的論也。
雖言事者,若所言不是,則豈可不斥乎?」正言鄭淑男進曰:「李珥之言,眞出於公心,承勳之出,物情果以爲未安耳。
」上曰:「言及之,故予乃明言矣。
承勳不必出外,而由諫院啓辭,崇張太過,以爲言甚凱切雲雲。
予若不加抑制,則恐異論又起,故命補外,以鎭物情耳。
」 冬十月 10月11日 ○辛醜,風雨晝晦,大雷震電,甚於夏日 10月16日 ○丙午,上以天災,延訪公卿。
入侍者,領相樸淳、兵曹判書柳?、刑曹判書姜暹、漢城府判尹任說、左參贊沈守慶、右參贊李文馨、工曹判書黃琳、禮曹判書李陽元、吏曹判書鄭芝衍、戶曹判書李珥、都承旨李友直、大司憲具鳳齡、副提學柳成龍。
群臣坐定,上顧左右曰:「天災非常,將何以應之?左右以次各陳所懷。
」珥之言曰:「天道玄遠,誠難窺測。
第以古史觀之,治亂之形已定,則別無災異。
災異必作於將治將亂之際,雖賢君,亦不免災。
若因災惕念,恐懼修省,則災反爲祥。
蓋天心仁愛,欲使人君,儆省興治也。
若應之不以其實,則國因而亂且亡焉,史冊班班可見矣。
自古立國旣久,則法制漸弊,人心解弛,必有賢主作焉,修擧廢隳,改紀其政,然後國勢復振,其命維新矣。
不然,則因循頹墮,以至於不可匡救,其狀不難見矣。
我朝立國幾二百年,此是中衰之日,而多有權奸濁亂之禍。
至於今日,如老人元氣垂盡,不可復振,而幸有聖上出焉,此是將治將亂之幾也。
若於此時奮興振作,則爲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不然,則將至於潰敗澌盡,而莫之救矣。
臣念,往時權奸用事之日,尙能支持,今則內而殿下無失德,外而儒臣布列,自古罕有如今日者也,而天變之作,乃至於此,臣恐殿下於爲治,有所未盡也。
夫人君將大有爲者,必立心遠大,不拘於俗論,以三代爲期,而必務實學,躬行心得,以一身爲一世表準可也。
然若不施諸政事,則是亦徒善也。
旣能如是,而又必旁求賢才,列于庶位,使之各盡其職,而聽從其言,然後任專而功就矣。
且人君必知一世之弊,然後可興一代之治,如醫者必知病根之所在,然後可用對證之藥矣。
今者大小臣僚,皆自私其身,悠悠泛泛,無一留念於奉公者。
自上雖獨憂勤,小民不被其澤,世道之卑,如水益下,士類或有仰恃聖明,能盡其言者,而其間亦有無平坦之心,自相疑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