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一個二十六歲的青年在獄中等死的情形,我在字句間看出了一個人的内心的激鬥,看出了血和淚的交流。

    差不多每一頁,每一段上都留着掙紮的痕迹。

    作者能夠達到那最後的勝利,的确不是容易的事。

     “我感着生的倦怠麼?不!” “對于死的恐怖呢?曾經很厲害地感着。

    現在有時感到,有時感不到。

    把死忘記了的時候居多。

    隻是死的瞬間的痛苦還是有點可怕。

    ” 作者這樣坦白地承認着。

    他常常在寫下了對于死的畏懼以後,又因為發覺自己的懦弱而說些責備自己的話。

    然而在另一處他卻欣喜地發現:“死是不可思議的,然而也是偉大的……” 後來作者又疑惑地問道:“死果然是一切的終結嗎?死果然會賠償一切嗎?我為什麼要怕死呢?” “死并不可怕,隻是非常寂寞。

    我為什麼憎厭臨死的痛苦呢?我想那樣的痛苦是不會有的罷。

    ”作者又這樣地想道。

     “我想保持着年輕的身體而死去。

    ”這是作者的希望。

     我不想再引下去了。

    作者是那樣的一個厚于人情的青年,他有慈祥的父親,又有可愛的妹妹,還有許多忠誠的友人。

    要他把這一切決然抛棄,安然攀登絞刑台,走入那寂寞的永恒裡,這的确不是片刻的工夫所能做到的。

    這兩百多天的日記裡充滿着情感的波動。

    我們隻看見那一起一伏,一潮一汐。

    倘使我們不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追随作者的筆,我們就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

     隻有二十六歲的年紀。

    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而又不得不離開。

    不想死,而被判決了死刑。

    一天天在鐵窗裡面計算日子,等着死的到來。

    在等死的期間想像着那個未知的東西的面目,想像着它會把他帶到什麼樣的境界去。

    在這種情形下寫成的《死之忏悔》,我們可以用一個“死”字來包括。

    他談死,他想了解死,他覺到死的分量,和我完全不同。

    他的文字才是充滿着血和淚的。

    在那本五百頁的大書裡作者古田提出許多疑問,寫出許多揣想,作者無一處不論到死,或者暗示到死。

    然而我卻找不到一個确定的答案,一個結論。

     其實這個答案,這個結論是有的,卻不在這本書裡面,這就是作者的死。

    這個死給他解答了一切的問題,也給我解答了一切的問題。

     古田大次郎為愛而殺人,而被殺,以自己的血償還别人的血,以自己的痛苦報償别人的痛苦。

    他以一顆清純的心毫不猶豫地攀登了絞刑台。

    死賠償了一切。

    死拯救了一切。

     我想:“他的永眠一定是安适而美滿的罷。

    ”我突然想起五十年前芝加哥勞工領袖阿·帕爾森司帕爾森司(1848—1887):美國芝加哥勞工運動的一個領導人。

    1886年5月4日芝加哥幹草市場發生炸彈事件。

    帕爾森司是當日群衆大會的一個演說者,因此被法庭懸賞五千元通緝。

    6月21日他到法庭自首。

    第二年11月11日與同志司皮司、斐失兒、恩格爾同受絞刑。

    1893年伊裡諾斯省新省長就職,重查此案,發現真相,遂發出理由書,宣告法官枉法,并替帕爾森司等洗去罪名。

    這是帕爾森司上絞刑台前數小時内寫成的詩。

    上絞刑台前做的詩了:到我的墓前不要帶來你們的悲傷,也不要帶來眼淚和凄惶,更不要帶來驚懼和恐慌;我的嘴唇已經閉了時,我不願你們這樣來到我的墳場。

     我不要送葬的馬車排列成行,我不要送喪的馬隊,頭上羽筆飄動蕩漾;我靜靜地放我的手在胸上,且讓我和平地安息在墓場。

     不要用你們的憐憫來侮辱我的死灰,要知道你們還留在荒涼的彼岸,你們還要活着忍受災禍與苦辛。

     我靜靜地安息在墳墓裡面,隻有我才應該來憐憫你們。

     人世的煩愁再不能萦繞我心,我也不會再有困苦和悲痛的感情,一切苦難都已消去無影。

     我靜靜地安息在墳墓内,我如今隻有神的光榮。

     可憐的東西,這樣懼怕黑暗,對于将臨的慘禍又十分膽寒。

     看我是何等從容地回到家園! 不要再敲你們的喪鐘! 我現在已意足心滿。

    這篇短文并不是“死之禮贊”。

    我雖然寫了種種關于“死”的話,但是我願意在這裡坦白地承認:“我還想活!”因為我正如小說《朝影》中的青年奈司拉莫夫所說:“我愛陽光,天空,春光,秋景;我愛青春,以及自然母親所給與我們的和平與歡樂。

    ……”1937年3月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