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嬰兒期:人際情境
關燈
小
中
大
人格的概念
現在,我們要稍稍擴展有關人類與其環境共存的思考&mdash&mdash這些必要環境包括:物理化學環境,似人動物(infrahuman)的生活環境,以及他人的環境。
我們在開始思考動力機制這一概念時,就已經說明了這個作為相互作用或相互滲透終點站的相互作用區概念,現在,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談談這些相互作用區,它們可以部分地被視為摩爾(molar)生理結構,在這些結構中,會發生與有機體在維持其必要共存時所做出之功能活動有關的能量轉化。
不過,這些生理結構是這樣的:在其功能活動中,有機體會産生特定的體驗,這些體驗雖然有時會像信号出現(occurrenceofsigns)時那樣詳盡複雜,卻始終處于未分化模式。
這一體驗進而會影響特定功能活動中所涉及的整合傾向的繼後表現形式,從而也就引入了回憶和預見、功能曆史(functionalhistory)和對某一預見目标的适應(通常指的是預期)等因素。
這些因素(回憶和預見、功能曆史和對某一預見目标的适應)雖然不能算是生理結構的細節,但肯定是有機體繼續生存的重要細節,當我們所說的有機體是人類時,我們便稱它們是人格的細節(detailsofpersonality)。
從當前排他主義(particularist)的意義上說,當我們所談論的内容就好像嬰兒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實體時,人格就成了一種經常出現的人際情境(這些情境是人類生活的特征)的相對持久的模式。
在精神病學理論中,人際情境(它是滿足某一需要而進行的活動所必需的)這一概念非常重要。
唇間乳頭便是此種人際情境的第一個例子,它由嬰兒對水和食物的需要,以及母親在這個方面給予溫柔的需要而得以整合和維持。
通常情況下,嬰兒的口部相互作用區和母親的乳房相互作用區,便是兩種人格的細節,它們主要涉及這種唇間乳頭的整合。
嬰兒關于相關口部行為的體驗和母親關于給嬰兒喂奶的體驗,就像所涉及的生理結構一樣,也是特定喂奶情境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嬰兒不斷擴展的世界裡,這個結構是乳頭(它是可以辨别的好母親的特征),他會在口部将其整合起來。
在母親的世界裡,該結構便是她的乳頭放入其中的這個或多或少人格化了的特定嬰兒的嘴唇。
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personifactionofthegoodmother)便是他所理解的母親重複參與喂奶情境以及由于這種滿足而得到解決的其他各種需要相整合的模式。
她&mdash&mdash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mdash&mdash象征着各種需要即将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她進而象征着各種情境(其中包括她自己)通過嬰兒适當、合宜的活動而得到整合、維持和解決。
人格化的組織 在上述内容裡,我已經引入了人格化的觀念,根據人際情境在理解精神病學所處理之現象方面所具有的根本重要性,我們可以推斷,這種觀念也很重要。
在這裡,我們在讨論對好母親的人格化(它在嬰兒早期就已形成)時,便開始踏上了一條漫漫長路,試圖去理解人格化及其能動性。
正如我前面所說,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是他以一種原始的方式所感知到的母親重複參與喂奶情境以及由于他的需要而形成的其他各種整合(其情境由于這種滿足而得到了解決)的模式。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預見屬于已經發生的範疇,而對于好母親的預見則屬于一直都很順利的事情。
因此,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象征着各種需要即将得到滿足,或者,換句話說,它象征着嬰兒在滿足其需要的過程中,對其所做出之恰當、合宜的行為而言所必需的情境的整合、維持和解決。
此時,這種人格化并非&ldquo真實的&rdquo母親&mdash&mdash一個被視作實體的活生生的特定個體。
它隻是嬰兒體驗的一種複雜組織。
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也并非&ldquo真實的&rdquo嬰兒,而是母親&ldquo心中&rdquo體驗的不斷增長組織,它包含許多因素,而這些因素與這個特定的&ldquo真實的&rdquo嬰兒沒有什麼關系。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理解,嬰兒對母親的人格化由親子關系中所發生的事情組成,或由此形成,或由此組織而成,或由此精心制作而成,而這裡所謂的親子關系,是指嬰兒與你們所謂的&ldquo真實&rdquo母親之間的關系,後者提供了嬰兒與她自己之間提供滿足的整合。
而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mdash&mdash有人認為,在懷孕7個月左右,當靈魂進入嬰兒體内時,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有時候還尚未成熟,因此,我認為,在此之前,我們可以把胎兒稱作它(it),而不是他(he)或她(she)&mdash&mdash并不是嬰兒本身,也不僅僅是對母親在與嬰兒相整合時所遭遇事件的抽象概括,它還包括很多與這個特定嬰兒僅有微弱關系的東西。
如果一個嬰兒是他母親的第七胎,那麼,相比于對第一二胎的體驗,他母親對他的人格化與她對這個嬰兒的體驗之間的關聯要少得多。
無論如何,她以前的體驗都會影響她對自己與這個特定嬰兒之間各種關系的體驗。
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既包括她對嬰兒焦慮時的體驗,也包括她對嬰兒不焦慮時的體驗,既包括對嬰兒睡着時的體驗,也包括對嬰兒醒着時的體驗。
此外,它還包括對嬰兒成長變化的觀察,以及一種對尚未來臨之變化的很可能予以了充分闡釋的預期。
在母親&ldquo心中&rdquo,人格化了的嬰兒意味着或象征着的東西,顯然不僅僅是對即将獲得的對于給予溫柔之需要的滿足,也顯然不僅僅是即将獲得的對于參與由嬰兒的即時需要所整合的情境整合、維持和解除之需要的滿足。
正如我們所說,母親在照料子女方面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載體(carrier)。
子女對她來說,部分地象征了她對這些責任的認可。
在任何特定社區或任何特定文化區域的每個家庭中,這些社會責任都有所不同。
同一個母親對不同的子女,或者同一個母親在不同時期對同一個子女,有效承擔這些社會責任的程度也可能會大相徑庭。
認為這些責任對養育子女沒有什麼影響的觀點,如果不是令人難以置信,至少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當我說到那些與特定的&ldquo真實&rdquo嬰兒隻有很微弱的關系,但卻是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的一部分的因素時,我已将母親對社會秩序(她是其中一員,或者說是其中一部分)的責任這一非常廣泛、非常重要的元素包括在内。
人格化了的嬰兒所象征的母親所認可的社會責任,與嬰兒理解壞母親的情境有一些關系&mdash&mdash通常有很大的關系,而且,正是根據在這種情境中的體驗,他組織起了關于壞母親的人格化。
我們通常可以把焦慮(相對而言,是成年成活中的一種現象)解釋為像是一種預期的對某人當前活動的不利評價(這種評價是根據某個人的重要意見而做出的)。
當某個正與我們交談的人顯得很焦慮時,我們可能就會問:&ldquo我所說的内容是你心裡所想的嗎?&rdquo通常情況下,對方可能會說&ldquo你很少想到我&rdquo、&ldquo你讓我很震驚&rdquo,或者諸如此類的話。
這便是一種典型的對焦慮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我所說的合理化,意思是說我們會給出一個貌似有理但常常極其微不足道的解釋。
所以,我認為,在相對成年的人們身上,焦慮通常可以貌似合理地被解釋成預期的對個體當前活動的不利評價。
一位負有這些社會責任的母親(從她是社會群體一員的意義上說,這些社會責任是她固有的)可能預期自己在育兒活動方面會遭到丈夫、丈夫的母親或姐妹、她自己的母親或姐妹、護士或者其他所有觀察她對待嬰兒之方式的人的批評。
在許多情況下,一些已知的或推測而知的異議,即對于她照料子女的現實的或想象出來的吹毛求疵,會讓她焦慮不安。
例如,除非我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非常大的、有據可依的敬重,否則,他人對我所做事情的批評,或者甚至是懷疑他人會批評我所做的事情,都會讓我感到焦慮。
因此,除非母親非常明了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确定自己所做的工作至少是在平均水平上履行責任,而且清楚他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看法并因此批評她,否則,任何對她對待嬰兒之方式的批評,她所懷疑的任何對她對待嬰兒之方式的批評态度,都會讓她感到焦慮。
如果你還記得母親的焦慮會引起嬰兒的焦慮,你就會明白,引起嬰兒焦慮,會讓他更難照料,照料起來更麻煩,因此,嬰兒的行為似乎證明了對母親照料他的工作的貶低。
這種惡性循環所蘊含的深意,成了精神病學家對家庭動力結構(dynamiccomposition,患者的嬰兒期是在這個家庭中度過的)産生興趣的基礎。
當我年輕的時候參加精神病學家大會時,就曾聽到諸多關于精神病患者的叙述,這些叙述有時候會追溯到患者的曾祖一輩。
這些叙述包括很多細節:誰的祖輩曾進過精神病醫院,誰的祖輩曾坐過牢,誰的祖輩是大學教師,等等。
其結論都相當嚴密謹慎:一個女人嫁給了一個男人,生下了這位患者,并飽受了其間的甘苦。
而且,這個嬰兒還表現出了喂養困難(在我還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病學家時,這種偏見尚未出現,但不久之後就出現了),不久之後,這個嬰兒就學會了走路和說話,并不再尿床。
很快,所有這些奇異
我們在開始思考動力機制這一概念時,就已經說明了這個作為相互作用或相互滲透終點站的相互作用區概念,現在,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談談這些相互作用區,它們可以部分地被視為摩爾(molar)生理結構,在這些結構中,會發生與有機體在維持其必要共存時所做出之功能活動有關的能量轉化。
不過,這些生理結構是這樣的:在其功能活動中,有機體會産生特定的體驗,這些體驗雖然有時會像信号出現(occurrenceofsigns)時那樣詳盡複雜,卻始終處于未分化模式。
這一體驗進而會影響特定功能活動中所涉及的整合傾向的繼後表現形式,從而也就引入了回憶和預見、功能曆史(functionalhistory)和對某一預見目标的适應(通常指的是預期)等因素。
這些因素(回憶和預見、功能曆史和對某一預見目标的适應)雖然不能算是生理結構的細節,但肯定是有機體繼續生存的重要細節,當我們所說的有機體是人類時,我們便稱它們是人格的細節(detailsofpersonality)。
從當前排他主義(particularist)的意義上說,當我們所談論的内容就好像嬰兒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實體時,人格就成了一種經常出現的人際情境(這些情境是人類生活的特征)的相對持久的模式。
在精神病學理論中,人際情境(它是滿足某一需要而進行的活動所必需的)這一概念非常重要。
唇間乳頭便是此種人際情境的第一個例子,它由嬰兒對水和食物的需要,以及母親在這個方面給予溫柔的需要而得以整合和維持。
通常情況下,嬰兒的口部相互作用區和母親的乳房相互作用區,便是兩種人格的細節,它們主要涉及這種唇間乳頭的整合。
嬰兒關于相關口部行為的體驗和母親關于給嬰兒喂奶的體驗,就像所涉及的生理結構一樣,也是特定喂奶情境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嬰兒不斷擴展的世界裡,這個結構是乳頭(它是可以辨别的好母親的特征),他會在口部将其整合起來。
在母親的世界裡,該結構便是她的乳頭放入其中的這個或多或少人格化了的特定嬰兒的嘴唇。
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personifactionofthegoodmother)便是他所理解的母親重複參與喂奶情境以及由于這種滿足而得到解決的其他各種需要相整合的模式。
她&mdash&mdash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mdash&mdash象征着各種需要即将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她進而象征着各種情境(其中包括她自己)通過嬰兒适當、合宜的活動而得到整合、維持和解決。
人格化的組織 在上述内容裡,我已經引入了人格化的觀念,根據人際情境在理解精神病學所處理之現象方面所具有的根本重要性,我們可以推斷,這種觀念也很重要。
在這裡,我們在讨論對好母親的人格化(它在嬰兒早期就已形成)時,便開始踏上了一條漫漫長路,試圖去理解人格化及其能動性。
正如我前面所說,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是他以一種原始的方式所感知到的母親重複參與喂奶情境以及由于他的需要而形成的其他各種整合(其情境由于這種滿足而得到了解決)的模式。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預見屬于已經發生的範疇,而對于好母親的預見則屬于一直都很順利的事情。
因此,嬰兒對好母親的人格化象征着各種需要即将得到滿足,或者,換句話說,它象征着嬰兒在滿足其需要的過程中,對其所做出之恰當、合宜的行為而言所必需的情境的整合、維持和解決。
此時,這種人格化并非&ldquo真實的&rdquo母親&mdash&mdash一個被視作實體的活生生的特定個體。
它隻是嬰兒體驗的一種複雜組織。
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也并非&ldquo真實的&rdquo嬰兒,而是母親&ldquo心中&rdquo體驗的不斷增長組織,它包含許多因素,而這些因素與這個特定的&ldquo真實的&rdquo嬰兒沒有什麼關系。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理解,嬰兒對母親的人格化由親子關系中所發生的事情組成,或由此形成,或由此組織而成,或由此精心制作而成,而這裡所謂的親子關系,是指嬰兒與你們所謂的&ldquo真實&rdquo母親之間的關系,後者提供了嬰兒與她自己之間提供滿足的整合。
而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mdash&mdash有人認為,在懷孕7個月左右,當靈魂進入嬰兒體内時,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有時候還尚未成熟,因此,我認為,在此之前,我們可以把胎兒稱作它(it),而不是他(he)或她(she)&mdash&mdash并不是嬰兒本身,也不僅僅是對母親在與嬰兒相整合時所遭遇事件的抽象概括,它還包括很多與這個特定嬰兒僅有微弱關系的東西。
如果一個嬰兒是他母親的第七胎,那麼,相比于對第一二胎的體驗,他母親對他的人格化與她對這個嬰兒的體驗之間的關聯要少得多。
無論如何,她以前的體驗都會影響她對自己與這個特定嬰兒之間各種關系的體驗。
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既包括她對嬰兒焦慮時的體驗,也包括她對嬰兒不焦慮時的體驗,既包括對嬰兒睡着時的體驗,也包括對嬰兒醒着時的體驗。
此外,它還包括對嬰兒成長變化的觀察,以及一種對尚未來臨之變化的很可能予以了充分闡釋的預期。
在母親&ldquo心中&rdquo,人格化了的嬰兒意味着或象征着的東西,顯然不僅僅是對即将獲得的對于給予溫柔之需要的滿足,也顯然不僅僅是即将獲得的對于參與由嬰兒的即時需要所整合的情境整合、維持和解除之需要的滿足。
正如我們所說,母親在照料子女方面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載體(carrier)。
子女對她來說,部分地象征了她對這些責任的認可。
在任何特定社區或任何特定文化區域的每個家庭中,這些社會責任都有所不同。
同一個母親對不同的子女,或者同一個母親在不同時期對同一個子女,有效承擔這些社會責任的程度也可能會大相徑庭。
認為這些責任對養育子女沒有什麼影響的觀點,如果不是令人難以置信,至少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當我說到那些與特定的&ldquo真實&rdquo嬰兒隻有很微弱的關系,但卻是母親對嬰兒的人格化的一部分的因素時,我已将母親對社會秩序(她是其中一員,或者說是其中一部分)的責任這一非常廣泛、非常重要的元素包括在内。
人格化了的嬰兒所象征的母親所認可的社會責任,與嬰兒理解壞母親的情境有一些關系&mdash&mdash通常有很大的關系,而且,正是根據在這種情境中的體驗,他組織起了關于壞母親的人格化。
我們通常可以把焦慮(相對而言,是成年成活中的一種現象)解釋為像是一種預期的對某人當前活動的不利評價(這種評價是根據某個人的重要意見而做出的)。
當某個正與我們交談的人顯得很焦慮時,我們可能就會問:&ldquo我所說的内容是你心裡所想的嗎?&rdquo通常情況下,對方可能會說&ldquo你很少想到我&rdquo、&ldquo你讓我很震驚&rdquo,或者諸如此類的話。
這便是一種典型的對焦慮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我所說的合理化,意思是說我們會給出一個貌似有理但常常極其微不足道的解釋。
所以,我認為,在相對成年的人們身上,焦慮通常可以貌似合理地被解釋成預期的對個體當前活動的不利評價。
一位負有這些社會責任的母親(從她是社會群體一員的意義上說,這些社會責任是她固有的)可能預期自己在育兒活動方面會遭到丈夫、丈夫的母親或姐妹、她自己的母親或姐妹、護士或者其他所有觀察她對待嬰兒之方式的人的批評。
在許多情況下,一些已知的或推測而知的異議,即對于她照料子女的現實的或想象出來的吹毛求疵,會讓她焦慮不安。
例如,除非我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非常大的、有據可依的敬重,否則,他人對我所做事情的批評,或者甚至是懷疑他人會批評我所做的事情,都會讓我感到焦慮。
因此,除非母親非常明了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确定自己所做的工作至少是在平均水平上履行責任,而且清楚他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看法并因此批評她,否則,任何對她對待嬰兒之方式的批評,她所懷疑的任何對她對待嬰兒之方式的批評态度,都會讓她感到焦慮。
如果你還記得母親的焦慮會引起嬰兒的焦慮,你就會明白,引起嬰兒焦慮,會讓他更難照料,照料起來更麻煩,因此,嬰兒的行為似乎證明了對母親照料他的工作的貶低。
這種惡性循環所蘊含的深意,成了精神病學家對家庭動力結構(dynamiccomposition,患者的嬰兒期是在這個家庭中度過的)産生興趣的基礎。
當我年輕的時候參加精神病學家大會時,就曾聽到諸多關于精神病患者的叙述,這些叙述有時候會追溯到患者的曾祖一輩。
這些叙述包括很多細節:誰的祖輩曾進過精神病醫院,誰的祖輩曾坐過牢,誰的祖輩是大學教師,等等。
其結論都相當嚴密謹慎:一個女人嫁給了一個男人,生下了這位患者,并飽受了其間的甘苦。
而且,這個嬰兒還表現出了喂養困難(在我還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病學家時,這種偏見尚未出現,但不久之後就出現了),不久之後,這個嬰兒就學會了走路和說話,并不再尿床。
很快,所有這些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