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人乎哉克字解做勝字已是己身的私欲複字解做還字禮是天理之節文仁是本心的全德仁義禮智都是本心之德惟仁卻包得義禮智故仁為本心全德孔子說人心本都有這全德隻為私欲昏蔽故有時喪失了若能克去己身的私欲使所行的事件件合乎天理則本心之德複全於我這便是克己複禮為仁是說為仁的工夫歸是稱許的意思孔子又說人能一日之間克去己身私欲所行的事都合乎天理則天下的人便都稱許其仁蓋天下人心都有這仁的道理有能全得這仁的道理便合得天下的人心所以天下之人一時都稱許其仁如仁莫大於孝我能事奉父母天下人便都許我能孝親仁莫切於弟我能恭敬兄長天下人便都許我能弟長這便是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是說為仁的效驗孔子又說這為仁的機括都隻在自已不在他人克己是自家能克複禮是自家能複如事奉父母須是自家事奉恭敬兄長須是自家恭敬别人如何替得以見為仁之功在已當盡如此故曰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顔淵一聞孔子之言便見得天理人欲分明故無所疑問就請問克己複禮先從何處用工夫孔子答他說克己複禮的工夫隻要禁止那不合禮的勾當凡人有目不能不視若非禮的顔色便禁止了不要看他人有耳不能不聽若非禮的聲音便禁止了不要聽他人有口不能不言若非禮的言語便禁止了不要妄說人有體不能不動若非禮的事務便禁止了不要妄動這等的則視聽言動都不徇私日用之間一身之事莫非天理為仁之功豈有加於此哉於是顔淵深達孔子之意就謙辭說我顔回資質雖不聰敏請服行夫子今日教我的言語此乃顔淵真能克己勝私所以進於聖人地位也臣嘗考之此章乃孔門傳授心法切要的言語不止為學者事自古帝王皆從這裡做工夫蓋非禮勿視即是視遠惟明的意思若視而非禮則為美色所亂凡事見得不明而淺近易蔽矣非禮勿聽即是聽德惟聰的意思若聽而非禮則為淫聲所溺凡事聽得不聰而邪佞易惑矣非禮勿言即是發号施令罔有不臧的意思蓋一言非禮則出乎身而加乎民者不能無召禍之憂非禮勿動即是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的意思蓋一動非禮則發乎迩而見乎遠者不能無緻災之咎是則人君之於視聽言動其可以不謹哉由此而推可見上古聖賢修身是這道理齊家也是這道理治國平天下也隻是這道理所以孔子之言有功於萬世者正謂此爾伏惟聖明留意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這是論語第十五篇孔子稱贊帝舜的言語無為是無所作為治是天下平治人君君臨天下一日二日萬幾必須兢兢業業有所作為如何卻說無為而治孔子的意思蓋說聖人德極其盛足以感動人心天下的百姓自然人人向化所以不待有所作為而天下自無不治譬如天以一元之氣默運於上自然四時流行萬物發生天何嘗有一毫安排布置來這便是無為而治自古三皇五帝都是聖人惟舜繼帝堯之位以有天下堯是大德的聖人舜也是大德的聖人以聖繼聖自然不見他有為的形迹而帝舜又能任用那許多賢才如大禹平水土後稷播百谷把土谷的事都付托與大禹後稷這兩個人臯陶明刑契敷五教把刑教的事都付托與臯陶契這兩個人至於伯夷典禮後夔典樂益典山澤垂典百工龍作納言與那天下的方嶽侯伯都付托得人舜但考察賢否舉行黜陟之典一一推心委任要其成功所以當時庶績鹹熙萬邦鹹甯全不見他有為之迹這便可見無為而治者惟舜為然爾恭己是敬德的容貌南面是人君聽治之位人君向明而治故稱南面孔子又說帝舜無為而治人既不見其有為之迹所可見的不過隻是聖人敬德的容貌觀其端冕凝旒處九重之上垂衣拱手居五位之尊身心内外恭敬謹嚴一毫邪僻之事不幹於中一時惰慢之氣不形於外這便是恭己正南面的氣象謂之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辭蓋言帝舜恭己正南面之外别無所為所以贊其德極盛治極隆而非其他帝王可比也臣嘗考之舜典所載帝舜之時朝觐巡狩封山濬川舉元凱誅四兇皆在攝位二十八載之間固不可謂之無為及其一踐天子之位不過隻是命九官咨十二牧而已真可謂無為而天下自治矣然其所以能成無為之治者實本於任賢而其所以能知賢才而任之者又本於敬德皆非偶然之所緻也後之人君欲敬德者必絶耳目之玩而遊佃土木之役不興禁侈靡之習而珍奇詭異之物不禦出入起居之必時發号施令之惟一如此則心有所主是非易明所用必賢非賢不用又必遠邪佞之徒使正人不至於間沮斥讒譛之說俾君子不至於動搖如此則事有所托政務修舉君德流行民心感化而天下之大不待有為而自治矣然則欲法帝舜之無為當以任賢為本欲法帝舜之任賢當以敬德為先誠於德無不敬賢無不任則天下自理治化自隆帝舜無為之盛不在有虞而又在今日矣伏惟聖明留意
寛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這是論語第二十篇孔子論帝王為治的道理如何是寛則得衆寛是寛容衆是衆人孔子說人君統禦四海務要度量寛洪但凡事物都在所包含如天之無所不覆如地之無所不載這等呵天下的人自然心悅誠服樂於歸向故說寛則得衆如何是信則民任焉信是誠信任是倚仗孔子說人君主宰天下務要誠實不欺但凡言動都有個準信如出一令不易如四時行一政不變如金石這等呵天下的人自然有所遵守都倚靠替他做主故說信則民任焉如何是敏則有功敏是勤敏功是事的成效孔子說人君一身萬事的根本但凡政事務要行之以勤不可隳廢如天行至健無一時止息這等呵工夫日進積少成多功業所就自然極其高大矣如何是公則說公是公道說是人心喜悅孔子說人君一身天下的父母但凡政事務要體之以公不可偏向如天道至公無一毫間雜這等呵公道服人私議自息人心喜悅莫不極其親愛矣故說敏則有功公則說臣謹考之孔子於論語終篇曆叙堯舜湯武之言與其施諸政事者以明萬世帝王相傳之道如此然始之以允執其中終之以公則說之二言蓋帝王治天下之道合乎中者無有不公不合乎中未有不出於私者也故寛而失中則如有罪者當刑或私於嬖幸而故縱無功者不賞或私於親愛而濫施此寛之非公也信而失中則如虐民之政當革或緣私請而尚存病國之人當去或因私昵而不逐此信之非公也勤而失中或肆為異端聲色之事而講學聽政則怠騁乎犬馬土木之役而任賢聽言則倦此又勤之非公也如此則人心怨尤災害骈至天下何由而治所以自古帝王一德相傳惟中惟公不用他道而我朝列聖相承所以為萬世子孫之法者率皆遵行此道也仰惟皇上遠承帝王之統近守祖宗之業蓋必執此中以立政事之體秉此公以服天下之心則治道之隆可與古帝王為一而綿太平之休於萬萬年矣臣等不勝惓惓顒望之至
中庸講章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是中庸第六章子思引孔子論帝舜之知以明道所由行的意思如何是舜其大知也與知是人的知識帝舜聖人於天下道理無不周知然不自滿足又取天下人的知識以為一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