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關于戰争理論
關燈
小
中
大
,沿加爾達湖東西兩岸南進。
7月31日,拿破侖決定放棄對曼托瓦的圍攻,集中兵力迎擊奧軍。
8月3日,拿破侖在薩洛及其東南地區擊退奧軍西路部隊,并于次日迎向奧軍東路部隊。
當拿破侖北上時,武姆澤已進入曼托瓦,得悉西路軍被法軍擊敗後,便離開曼托瓦,渡過明喬河,準備與西路軍會合。
8月5日,奧軍與法軍相遇,被擊敗,向本國方向退卻。
法軍重新圍攻曼托瓦。
同年9月,武姆澤又前往解圍,未果,被圍于曼托瓦。
同年11月和次年1月,奧地利阿爾溫齊将軍又兩次前往解圍,均被拿破侖以同樣方法擊敗。
1797年2月2日,曼托瓦被法軍攻陷。
&mdash&mdash譯者注 [25]圍攻環線(dieZirkumvallationslinie)是圍攻部隊圍繞要圍攻的城市或要塞構築的工事,以防止受圍者突圍或對圍攻者發起進攻。
在沒有另外設置保護圍攻環線(dieKontravallationslinie)的情況下,也可用于抗擊受圍者的解圍或增援部隊。
&mdash&mdash譯者注 [26]路易十四世(LudwigⅩⅣ.,1638&mdash1715),法國國王(1643&mdash1715)。
在位期間先後進行過四次主要戰争:尼德蘭戰争(1667&mdash1668)、荷蘭戰争(1672&mdash1678)、奧格斯堡聯盟戰争(1688&mdash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701&mdash1714)。
&mdash&mdash譯者注 [27]埃托日(Etoges),今法國馬恩省一小鎮。
&mdash&mdash譯者注 [28]尚波貝爾(Champaubert),今法國馬恩省一小鎮,東距埃托日6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29]蒙米賴(Montmirail),今法國馬恩省一小城。
&mdash&mdash譯者注 [30]布呂歇爾(GebhardLeberechtvonBlücher,1742&mdash1819),侯爵,普魯士元帥。
因其積極進攻的指揮風格而有&ldquo前進元帥&rdquo之稱。
&mdash&mdash譯者注 [31]施瓦岑貝格(KarlPhilippSchwarzenberg,1771&mdash1820),侯爵,奧地利元帥,曾任奧地利駐法國大使。
在1812年俄法戰争中率奧軍随拿破侖進攻俄國。
為俄法斡旋失敗後,受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委托,在1813&mdash1815年的對法戰争中擔任聯軍總司令,參加萊比錫大會戰并進占巴黎。
&mdash&mdash譯者注 [32]蒙特羅(Montereau),即今法國塞納-馬恩省城市約讷河河畔蒙特羅(Monterau-FaultYonne)。
&mdash&mdash譯者注 [33]莫爾芒(Mormant),今法國塞納-馬恩省一小城。
&mdash&mdash譯者注 [34]1814年,第六次反法聯盟的軍隊深入到法國境内。
2月1日在拉羅提埃擊敗拿破侖後,施瓦岑貝格率聯軍主力沿塞納河,布呂歇爾率領聯軍一部沿馬恩河開赴巴黎。
拿破侖得悉聯軍兩路相隔,于是決定首先進攻布呂歇爾,2月10日在尚波貝爾擊敗其一部,11日在蒙米賴擊敗其另一部,14日在埃托日擊敗布呂歇爾親率的一部,布呂歇爾退回沙隆。
拿破侖未追擊布呂歇爾,于15&mdash16日連夜趕向塞納河,進攻施瓦岑貝格,17日在莫爾芒擊敗維特根施坦(施瓦岑貝格的右翼),18日在蒙特羅擊敗符騰堡王太子(施瓦岑貝格的前衛部隊)。
施瓦岑貝格急忙向東退卻。
&mdash&mdash譯者注 [35]巴黎(Paris),法國首都,位于巴黎盆地中部、塞納河河畔。
&mdash&mdash譯者注 [36]即符騰堡王國(1806&mdash1918)第二任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Ⅰ.,1781&mdash1864)。
&mdash&mdash譯者注 [37]維特根施坦(LudwigAdolfPeterzuSayn-Wittgenstein,1768&mdash1842),伯爵,俄國元帥。
曾參加1793年俄波戰争、1806年俄土戰争、1812俄法戰争等。
1813年任俄普聯軍司令,後因大格爾申和包岑兩次會戰失利而辭職。
1814年在對法戰争中受施瓦岑貝格指揮。
同年2月27日在奧布河河畔巴爾進攻法軍時負重傷。
&mdash&mdash譯者注 [38]馬恩河(dieMarne),法國塞納河的一條支流,長514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39]維特裡(Vitry),即今法國瓦勒德馬恩省城市塞納河河畔維特裡(Vitry-sur-Seine),位于塞納河西岸,西北距巴黎1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40]拉昂(Laon),今法國埃納省省會,西南距巴黎13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41]阿爾西(Arcis),即今法國奧布省的城市奧布河河畔阿爾西(ArcissurAube)。
&mdash&mdash譯者注 [42]1814年3月初,布呂歇爾經休整後向拉費爾特推進,準備與弗裡德裡希·馮·比洛将軍會合後進攻巴黎。
拿破侖趕去将布呂歇爾趕過安納河,但在拉昂進攻布呂歇爾時受挫。
11日,拿破侖留一部兵力監視布呂歇爾,自率主力東進,20日在阿爾西與施瓦岑貝格遭遇,因實力懸殊而戰敗。
拿破侖于絕望中向維特裡前進,試圖威脅聯軍後方。
此時布呂歇爾已經回到沙隆,向施瓦岑貝格靠攏。
聯軍決定由施瓦岑貝格和布呂歇爾各率一路主力直取巴黎,由俄國沃東庫爾将軍率領1萬騎兵在後保護。
26日,拿破侖在聖迪濟埃進攻聯軍,隻見騎兵,不見主力,于是急忙趕往巴黎,但聯軍已經于31日進入巴黎。
&mdash&mdash譯者注 [43]指本卷第二篇第六章。
&mdash&mdash譯者注 [44]第四次反法聯盟戰争(1806&mdash1807)中的最後一次會戰。
1807年6月13日,俄普聯軍中的俄軍退至弗裡德蘭(Friedland,即今俄羅斯加裡甯格勒州普拉夫金斯克,位于加裡甯格勒東南43公裡)。
次日,法軍對正在渡河的俄軍發起進攻。
由于隻有一個渡河點,俄軍隊伍大亂,損失2萬人。
此次會戰後,俄、普兩國分别于7月7日和9日與法國簽訂《蒂爾西特和約》(FriedenvonTilsit),俄國同意與法國結成同盟,承認法國成立的萊茵邦聯和華沙公國,參加大陸封鎖;普魯士割讓一半的領土和人口,賠款1.2億法郎,常備軍在10年内不得超過4.2萬人。
&mdash&mdash譯者注 [45]即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Ⅰ.Pawlowitsch,1777&mdash1825),俄國皇帝(1801&mdash1825),在位期間曾多次與普魯士、奧地利結盟,參加對拿破侖的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46]1805年法軍從萊茵河、美因河沿岸以及意大利進攻奧地利。
1805年10月,拿破侖在烏爾姆殲滅奧軍一部,11月擊退奧俄聯軍,當月13日進占奧首都維也納,19日渡過多瑙河,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即今捷克南部摩拉維亞地區東部小城斯拉夫科夫)擊敗奧俄聯軍,迫使奧皇于12月26日簽訂《普雷斯堡和約》(FriedenvonPressburg),結束第三次反法聯盟戰争。
據此,奧地利割讓蒂羅爾、福拉爾貝格邊區給巴伐利亞選帝侯國,割讓布萊斯高地區給巴登等,承認拿破侖皇帝地位,巴伐利亞和巴登諸侯升格為國王,為一年後萊茵邦聯成立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埋下了伏筆。
&mdash&mdash譯者注 [47]1808年,法軍進攻西班牙。
1809年初,奧地利乘機向法國發起戰争。
4月22日雙方在雷根斯堡進行會戰,5月21&mdash22日在阿斯旁進行會戰。
7月5&mdash6日,奧軍在瓦格拉姆(Wagram,即今奧地利下奧地利州小城德意志-瓦格拉姆)與法軍展開會戰,奧軍大敗。
11日,奧皇求和。
10月14日,奧法簽訂《美泉宮和約》(FriedenvonSchönbrunn),結束第五次反法聯盟戰争。
奧地利割讓10萬平方公裡土地和350萬人口,參加大陸封鎖,常備軍不得超過15萬,賠款8500萬法郎。
&mdash&mdash譯者注 [48]指作者前述&ldquo當1812年拿破侖進軍莫斯科時,一切問題都取決于能否通過占領這個首都和此前的勝利迫使亞曆山大皇帝媾和&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49]指最終是否能迫使對手媾和。
&mdash&mdash譯者注 第六章 關于史例 史例使一切變得清晰,從而在經驗科學中最有證明力,在軍事藝術中更是這樣。
沙恩霍斯特将軍在他的手冊[1]中對真正的戰争做了最好的闡述。
他認為史例在軍事藝術中是最為重要的,并且令人欽佩地運用了史例。
假如他活過那場戰争[2],那麼經他修改後的《炮兵手冊》[3]第四卷就會讓我們更好地領略他是以怎樣的觀察和研究精神鑽研曆史經驗教訓的。
但是一般的理論著作家很少能這樣運用史例,他們運用史例的方式大多不僅未使讀者滿意,反而妨礙讀者理解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尤其應注意正确地運用史例和防止濫用史例,這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軍事藝術基礎的各種知識無疑都屬于經驗科學,因為盡管這些知識絕大部分是來自對事物本性的認識,但是人們大多畢竟要通過經驗才了解這些事物的本性,而且這些知識的運用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是有變化的,人們從來無法僅根據手段的本性就完全認識其作用。
火藥為我們的軍事活動提供了巨大能量,其效果就是人們通過純粹的經驗才認識到的,而且就在此時人們還在不斷地通過試驗對其效果做進一步的研究。
一個鐵制彈丸由于有了火藥可以達到每秒1000普尺[4]的速度,可以在其彈道内殺傷它碰到的任何生物,這當然是不言而喻的,無須任何經驗。
但是還有數以百計的其他情況會更細微地決定這種效果,其中部分情況隻有通過經驗才能認識到,而且物理效果并不是我們唯一要注意的,精神效果才是我們要找尋的,而了解和估量精神效果,除了根據經驗以外,沒有其他方法。
在中世紀,當火器剛發明時,由于構造不夠完善,其物理效果自然比現在要小得多,但它的精神效果卻比現在大得多。
人們要想了解一支在危險中久經曆練、通過多次勝利的積澱而适應最高要求的軍隊能夠做些什麼,就應該見識一下拿破侖在東征西讨的過程中培養和指揮的那些軍隊在最猛烈和最持久的炮火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性。
假如單憑想象,人們是從不會相信這些的。
另外,一個衆人皆知的經驗是:今天在歐洲軍隊中還有一些部隊,幾發炮彈就能給打散,例如鞑靼人[5]、哥薩克人[6]和克羅地亞人[7]的部隊。
但是任何一門經驗科學(包括軍事藝術的理論)都沒有能力讓其提出的真理總是伴有史例為證。
一方面是由于這樣十分煩瑣,不可能做到;另一方面是由于用單個現象的經驗也難以論證真理。
一旦人們在戰争中發現某個手段表現得很有效,那麼就會反複使用這個手段,之後由于此行彼效,這種手段就流行一時,于是這個手段就以經驗為基礎得到廣泛的運用,并在理論中擁有一席之地,理論就停留在泛泛地引用經驗,以點出這一手段的由來,而不是為了證明這一手段正确。
但是如果人們需要引用經驗來否定某個常用的手段,确認某個手段不可靠,或者介紹一個新的手段,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時人們就必須列舉史例來加以證明。
如果人們現在進一步考察史例的運用,就會發現有四個容易區分的着眼點。
第一,用史例可以單純說明某個觀點。
在做抽象的考察時,作者的觀點很容易被人誤解,或者根本不為人們理解。
作者擔心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可以引用史例來補充說明自己的觀點,以保證讀者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可以說明某個觀點的運用。
因為人們引用史例可以指出那些較小情況是如何處理的,而在泛泛記述當時的想法時不可能把這些較小情況都包括進去。
這也正是理論與經驗的區别。
上述兩種情況是着眼于純粹的舉例,下面兩種情況則是着眼于以史為證。
第三,可以用史實證明自己所說的論點。
如果人們隻是想揭示某種現象或行動的可能性,那麼這樣引用史實就足夠了。
第四,可以從某一史實的詳細記述中或若幹史實中總結出某種教訓。
這時史實本身就為這一教訓提供了真實的證明。
作為第一種用途時,大多隻要簡單地提一下事例就夠了,因為人們隻是使用事例的一個方面。
在這裡,甚至事例的曆史真實性都是次要的事,舉一個虛構的例子也未嘗不可。
不過人們還是應優先舉出史實,它比虛構的事例更實際,能使它要說明的觀點更接近實際生活本身。
作為第二種用途時,要求更詳細地記述事例,不過其真實與否在這裡也是次要的。
對此的說明與前一種情形相同。
作為第三種用途時,往往僅指出确鑿無疑的事實就夠了。
如果有人提出論斷,稱設防陣地在一定條件下能夠達到其目的,那麼隻需提一下崩策爾維茨[8]陣地就可以證明這個論斷了。
但是如果人們要通過描述某個曆史事例來證明某個普遍真理成立,那就必須準确而詳細地闡述該曆史事例與該論斷有關的一切,某種程度上必須小心翼翼地在讀者眼前把這一史例再現出來。
這一點做得越差,證明力就越弱,就越有必要通過列舉大量事例來彌補個别事例所缺少的證明力,因為人們有理由認為,在人們無法就一個事例提供更詳細的情況時,可以通過一定數量的事例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人們想用經驗證明騎兵部署在步兵後面比部署在步兵兩側好,那麼僅列舉幾次騎兵部署在兩翼遭到失敗的會戰和幾次騎兵部署在步兵後面獲勝的會戰是不夠的;如果想要用經驗證明,在沒有決定性優勢兵力的情況下,無論在一次會戰中還是在戰區内(也就是說,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兵分多路大範圍地去包圍對手都是極其危險的,那麼隻列舉裡沃利會戰[9]或瓦格拉姆會戰,或者隻列舉1796年奧地利人進攻意大利戰區[10]或法國人在同一戰局中進攻德意志戰區[11]的例子是不夠的,而是必須通過對當時所有情況和具體事件的詳細記述,揭示上述部署形式和進攻形式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導緻了糟糕的結局。
這樣人們也就可以看出,對這些部署和進攻形式應該否定到什麼程度,這是必須一并加以明确的,如果一概地加以否定,終究是會損害真理的。
上面我們說過,如果人們無法詳細地記述一個事實,可以通過列舉若幹事例來彌補證明力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經常被濫用的危險的辦法。
有些人不是非常詳細地記述一個事實,而是滿足于僅簡單地觸及三四個事例,從而造成一個很有證明力的假象。
但是要知道,對有些經常反複出現的事情,即使舉出一打事例也證明不了任何東西,因為人們同樣可以輕易地舉出一打相反的事例來反駁。
如果有人給我們舉出一打多路進攻遭到失敗的戰例,那麼我們也可以給他舉出一打用同樣戰法獲勝的戰例。
由此可見,以這種方式舉例不會得出任何結論。
如果人們考慮到上述各種不同的情況,那麼就可以知道濫用史例的現象是多麼容易出現。
如果人們不是從各方面詳細地再現一個事件,而隻是快速地觸及一下,那麼這個事件就好像是一件從過遠距離以外看到的物品,人們不再能分清其各部分的位置,從哪個方面看其形狀都成了相同的。
這樣的事例想必對相互最對立的觀點都能起到支撐作用。
道恩[12]指揮的幾次戰局對有些人來說是明智謹慎的範例,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猶豫不決、躊躇不前的典型;拿破侖1797年翻越諾裡施阿爾卑斯山脈的推進,可以看成最英勇果斷的表現,但也可看作真正的魯莽行為;對拿破侖1812年的戰略大失敗,可以說成過于勇猛的結果,但也可以說成勇猛不足的結果。
所有這些觀點都曾出現過,人們大概也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同的觀點:這是由于每個人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這些彼此對立的觀點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就是說其中有一個觀點肯定是錯誤的。
我們十分感謝傑出的弗基埃爾[13]在他的回憶錄中留下了豐富的史例,因為我們由此可以接觸到大量免于湮沒的史料,還因為他首先通過此舉使理論的(抽象的)概念與實際生活有了十分有益的接近,對他所舉的史例可以視為對論點的說明和進一步的明确。
盡管如此,在當代一位沒有成見的讀者面前,弗基埃爾還是很難達到他通常所預設的目的:用史例證明理論上的真理。
因為盡管他對事件有時記述得比較詳細,但還是缺少很多東西,從事件的内在聯系中不是必然能得出他的結論。
如果作者隻是簡單地提及一下曆史事件,還會有另一個不足,即部分讀者對這些曆史事件不夠了解,或者不完全記得,從而根本無法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的想法,導緻這些讀者對作者要麼随聲附和,要麼根本不信服。
當然,為了用史實證明自己的論點而把曆史事件展現在讀者眼前或者恰如其分地再現是很困難的,因為和讀者一樣,作者大多也非常缺少這樣做所需要的手段、時間和空間。
不過我們堅持認為,在涉及确立一個新的或者存疑的見解時,詳盡地記述一個事件要比簡單地提及十個事件更有教導意義。
這種表面觸及曆史事件的主要弊病不在于著作家想用這種方法證明某些論點,而在于他從未真正了解這些曆史事件,在于這樣輕率和膚淺地對待曆史會産生無數錯誤的見解和杜撰的理論。
而假如一位著作家有擔當,能讓自己新提出來的和想用曆史證明的一切觀點都明白無誤地來自事物的緊密聯系,那麼就不會出現這些錯誤的見解和杜撰的理論了。
如果人們認識到運用史例時的上述困難和提出上述要求的必要性,那麼就也會和我們一樣認為現代戰史永遠是選擇史例的最自然的來源地(隻要這段戰史是大家足夠熟悉的和經過研究的)。
這不僅是由于較遠的曆史時期有其當時特有的情況,戰法也不同,因此對我們的指導和實際意義都比較小,還由于戰史像其他曆史一樣,很多最初還清楚的細小特征和情節會逐漸湮沒在時間中。
它也像一幅畫作,随着時間的流逝會失去原來的色彩和生動的形象,會褪色或者變暗,以至最後隻有碰巧留下的大塊顔色和個别線條,可它們卻因此而受到過分的重視。
如果我們要考察目前戰法的狀态,那麼我們要說,可以從中汲取很多經驗教訓的戰争主要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14]以前的那些至少在武器方面與當今戰争很近似的戰争,以及那些盡管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但畢竟與當今戰争還很近似的戰争。
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5]就已經完全不同了,當時的火器還不是那麼完善,騎兵還是主要兵種[16]。
年代越久遠,戰史的内容就越貧乏,記載得就越不詳細,用處就越小。
因此古老民族的曆史(對戰史研究來說)想必用處最小,史料也最少。
然而某些史實的這種不可使用性當然不是絕對的,而是隻涉及那些必須了解更詳細情況的史實,或者那些受制于戰法有所改變的史實。
不管我們從史料中對瑞士人針對奧地利人、勃艮第人[17]和法國人的會戰過程了解得多麼少,我們仍然能夠從中看出,在這些會戰中,良好的步兵首次明顯表現出比最好的騎兵還要大的優越性[18]。
隻要泛泛地看一下傭兵隊長的時代,我們就可以知道,其整個戰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人們所使用的工具,因為在其他任何時代,在戰争中使用的軍隊都不像在這個時代那樣帶有專門的工具的特征,都不像在這個時代那樣與政治和民衆生活的其餘領域相分離。
在第二次布匿戰争[19]中,當漢尼拔[20]在意大利還未被擊敗時,羅馬通過在西班牙和非洲發起進攻來打擊迦太基[21],這種奇特的方式可以是一個能帶來很多教誨的考察對象,因為對當時有關國家和軍隊的一般情況(它們是這種間接抵抗産生效果的依據),人們還是足夠了解的。
但是事情越是涉及細節和遠離最一般的情況,我們就越是不能從遙遠的年代尋找範例和經驗,因為我們既不能對有關事件做适當的評價,也不能用它們來說明現代已經完全改變了的手段。
可遺憾的是,各時代的著作家都很偏愛援引古代戰事。
我們不想分辨這裡有多少虛榮心和欺騙成分,不過我們通常在這裡看不到要指導和說服别人的誠懇願望和熱忱努力,因此我們隻能把這樣的援引視為用于遮掩漏洞和錯誤的裝飾品。
如果誰能像弗基埃爾想做的那樣,完全用史例教别人作戰,那将是莫大的功績。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誰要這樣做,誰就必須自己先有長期的作戰經驗,那麼就會明白,這是一項需要花費畢生精力的事業。
如果有誰受到内在力量的激發,甘願從事這樣的事業,那麼他就應像去遠方朝聖一樣,為這一虔誠的行為備足力量。
他應不惜時間,不怕困苦,不畏世俗權貴,并且克服自己的虛榮心和自卑心,像《法國民法典》[22]的表達方式那樣講真話,隻講真話,講全部真話。
*** [1]指沙恩霍斯特所著《野戰手冊》(MilitärischesTaschenbuchzumGebrauchimFelde),是他任漢諾威軍事學校上尉教官時的講義。
書中提出了很多野戰行動的規則,并列舉了很多史例。
&mdash&mdash譯者注 [2]指第七次反法聯盟戰争(1813&mdash1815)。
沙恩霍斯特于1813年5月2日在大格爾申會戰(法國人稱之為呂岑會戰)中,左膝受槍傷。
休戰期間,他不顧傷痛,前往維也納,欲說服奧地利參加反法聯盟,結果中途于6月28日在布拉格去世。
&mdash&mdash譯者注 [3]指沙恩霍斯特所著《炮兵手冊》(HandbuchderArtillerie),原計劃出版四卷,第一卷和第二卷談炮兵理論和組織架構,第三卷談炮兵的野戰及攻城應用,第四卷談炮兵的戰略作用。
但作者生前隻完成了前三卷,第四卷是後人對其遺稿進行整理後于1829年出版的。
&mdash&mdash譯者注 [4]1普尺=0.31385米。
&mdash&mdash譯者注 [5]鞑靼人(Tataren),本來指講突厥語的民族,13世紀後,歐洲人用它泛指蒙古帝國,以及金帳汗國所屬的各個民族。
&mdash&mdash譯者注 [6]哥薩克人(Kosaken),&ldquo哥薩克&rdquo的突厥語意為&ldquo自由自在的人&rdquo,原是生活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草原的遊牧部落,以骁勇善戰和精湛騎術著稱。
曆史上,俄國沙皇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籠絡其上層人物,使哥薩克騎兵成為俄國用于擴張的重要力量。
現多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
&mdash&mdash譯者注 [7]克羅地亞人(Kroaten),屬南斯拉夫民族。
主要分布在克羅地亞,其次分布在波黑、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另有部分散居在澳大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美國。
&mdash&mdash譯者注 [8]又稱崩策爾維茨營壘。
崩策爾維茨(Bunzelwitz)即今波蘭下西裡西亞省村莊博萊斯瓦維茨(Boles?awice)。
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于1761年夏在該地附近構築營壘,正面寬8公裡,縱深4公裡。
同年8月20日&mdash9月25日,普軍約5萬人(也有5.5萬人和6萬人的說法)進駐該營壘,與俄奧聯軍16萬人(也有13.2萬人和15萬人的說法)對峙。
後者懾于營壘的堅固未敢貿然發起進攻。
&mdash&mdash譯者注 [9]1797年1月,奧地利阿爾溫齊元帥分三路沿北意大利的加爾達湖東側地區南下進攻法軍,試圖第四次救援1796年被拿破侖圍困在曼托瓦的武姆澤部,并将法軍趕出波河平原。
14日晨,拿破侖在裡沃利(Rivoli,即今意大利維羅納省城市裡沃利維羅内澤)附近進攻奧軍中路部隊。
最初,奧軍分成六路,試圖迂回拿破侖的左翼,造成對拿破侖不利的态勢。
但奧軍各路部隊未能協調行動,被迫全線後撤。
15日晨,法軍轉入追擊。
奧軍的解圍意圖被打破,法軍得以占領北意大利。
&mdash&mdash譯者注 [10]1796年,拿破侖占領北意大利,包圍曼托瓦。
奧地利幾次派援軍到北意大利,采用分進合擊的辦法,但均被拿破侖各個擊破。
&mdash&mdash譯者注 [11]1796年,法國對奧地利作戰時,除拿破侖攻入北意大利外,另由茹爾當和莫羅率兩路部隊攻入德意志地區。
開始進展順利,後因兩路部隊相隔過遠(達140公裡),被奧地利卡爾大公各個擊破,被迫退回萊茵河左岸。
&mdash&mdash譯者注 [12]道恩(LeopoldJosephDaun,1705&mdash1766),伯爵,奧地利元帥。
參加過三次西裡西亞戰争,以步步為營、謹慎用兵著稱,被弗裡德裡希二世稱為勁敵。
&mdash&mdash譯者注 [13]弗基埃爾(AntoineManassèsdePasFeuquiè,1648&mdash1711),法國将軍。
其四卷回憶錄于1770年在巴黎出版,是研究當時戰史的重要文獻。
&mdash&mdash譯者注 [14]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逝世後,由女兒瑪麗亞·特蕾西娅繼承奧地利大公爵位和所屬領地。
法國、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撒丁、瑞典等借口不承認特蕾西娅的繼承權而結成同盟。
英國、荷蘭和俄國等則支持奧地利。
戰争長達八年,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在西裡西亞的軍事行動是這次戰争的主要組成部分。
1748年10月18日簽訂《亞琛和約》(FriedenvonAachen),奧地利将西裡西亞割讓給普魯士,并放棄在意大利的一些領地。
作為交換,特蕾西娅的繼承權得到承認。
&mdash&mdash譯者注 [15]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701&mdash1714)是歐洲封建王朝争奪領地的戰争。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爾二世死後絕嗣,按親屬關系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均可繼承王位。
法國立路易十四世的孫子菲利普為西班牙國王,遭到英國、奧地利和荷蘭等國反對,引起戰争。
最後雙方于1713年4月和1714年3月先後簽訂《烏得勒支和約》(FriedenvonUtrecht)和《拉施塔特和約》(FriedenvonRastatt)。
菲利普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得到承認,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了直布羅陀,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北美的很多屬地,奧地利得到了西班牙在意大利和尼德蘭的屬地。
&mdash&mdash譯者注 [16]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701&mdash1714)初期,歐洲主要國家的步兵雖然已經裝備燧發槍,但部分仍在使用火繩槍和長矛。
當時的火繩槍2&mdash3分鐘才能裝填一發子彈,而燧發槍每分鐘能發射1&mdash2發子彈。
奧地利皇位繼承戰争(1740&mdash1748)時,長矛已經完全廢除,步兵武器完成了向火槍的過渡,以騎兵為主已經過渡到以步兵為主,縱深隊形已經過渡到線式(橫隊)隊形。
&mdash&mdash譯者注 [17]勃艮第人(Burgunder),勃艮第曆史上是東日耳曼民族的一個部落,後成為獨立的王國,大緻包括今法國中部的勃艮第大區。
&mdash&mdash譯者注 [18]在中世紀,由騎士組成的騎兵在西歐一直是主要兵種。
步兵由于沒有甲胄和适當的戰鬥隊形,而且隻有劍、矛武器,抵擋不住騎兵的沖殺,故受到輕視而衰落。
到14、15世紀,瑞士步兵使用便于白刃格鬥的短戟,後來又使用弩、長矛和火器,并且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地對敵人進行機動和包圍,屢次擊敗奧地利和勃艮第的騎兵。
衰落了數百年的步兵從此得到複興。
&mdash&mdash譯者注 [19]布匿戰争(公元前264&mdash前146)是羅馬帝國和迦太基(今突尼斯,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連同各自盟友争奪地中海西部霸權、疆土和奴隸的戰争,共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64&mdash前241)主要在海上和西西裡島進行。
第二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18&mdash前201)以迦太基統帥漢尼拔遠征意大利開始。
他在特拉西米諾湖會戰和坎尼會戰中屢敗羅馬軍隊。
公元前211年左右,羅馬統帥西庇阿采取間接抵抗的方法,占據西班牙東南部(當時迦太基的領土),并于公元前204年攻入迦太基本土,漢尼拔被迫從意大利撤回本土救援。
公元前202年,漢尼拔在撒馬會戰中戰敗,次年締結和約,迦太基喪失全部海外領土,交出艦船。
第三次布匿戰争(公元前149&mdash前146)後,迦太基淪為羅馬一行省。
&mdash&mdash譯者注 [20]漢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mdash前183),北非古國迦太基(今突尼斯)著名統帥,在軍事和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
在第二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18&mdash前201)中大敗羅馬軍隊。
公元前203年回師救援迦太基本土。
公元前202年在撒馬會戰中被羅馬人擊敗後,逃往叙利亞,自殺身亡。
&mdash&mdash譯者注 [21]迦太基(Karthago),曆史上北非(今突尼斯)的一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發展成為西地中海的強國。
布匿戰争(公元前264&mdash前146)後,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mdash&mdash譯者注 [22]指法國于1804年3月21日頒布的《全體法國國民的民法典》,也稱《拿破侖法典》。
&mdash&mdash譯者注
7月31日,拿破侖決定放棄對曼托瓦的圍攻,集中兵力迎擊奧軍。
8月3日,拿破侖在薩洛及其東南地區擊退奧軍西路部隊,并于次日迎向奧軍東路部隊。
當拿破侖北上時,武姆澤已進入曼托瓦,得悉西路軍被法軍擊敗後,便離開曼托瓦,渡過明喬河,準備與西路軍會合。
8月5日,奧軍與法軍相遇,被擊敗,向本國方向退卻。
法軍重新圍攻曼托瓦。
同年9月,武姆澤又前往解圍,未果,被圍于曼托瓦。
同年11月和次年1月,奧地利阿爾溫齊将軍又兩次前往解圍,均被拿破侖以同樣方法擊敗。
1797年2月2日,曼托瓦被法軍攻陷。
&mdash&mdash譯者注 [25]圍攻環線(dieZirkumvallationslinie)是圍攻部隊圍繞要圍攻的城市或要塞構築的工事,以防止受圍者突圍或對圍攻者發起進攻。
在沒有另外設置保護圍攻環線(dieKontravallationslinie)的情況下,也可用于抗擊受圍者的解圍或增援部隊。
&mdash&mdash譯者注 [26]路易十四世(LudwigⅩⅣ.,1638&mdash1715),法國國王(1643&mdash1715)。
在位期間先後進行過四次主要戰争:尼德蘭戰争(1667&mdash1668)、荷蘭戰争(1672&mdash1678)、奧格斯堡聯盟戰争(1688&mdash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701&mdash1714)。
&mdash&mdash譯者注 [27]埃托日(Etoges),今法國馬恩省一小鎮。
&mdash&mdash譯者注 [28]尚波貝爾(Champaubert),今法國馬恩省一小鎮,東距埃托日6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29]蒙米賴(Montmirail),今法國馬恩省一小城。
&mdash&mdash譯者注 [30]布呂歇爾(GebhardLeberechtvonBlücher,1742&mdash1819),侯爵,普魯士元帥。
因其積極進攻的指揮風格而有&ldquo前進元帥&rdquo之稱。
&mdash&mdash譯者注 [31]施瓦岑貝格(KarlPhilippSchwarzenberg,1771&mdash1820),侯爵,奧地利元帥,曾任奧地利駐法國大使。
在1812年俄法戰争中率奧軍随拿破侖進攻俄國。
為俄法斡旋失敗後,受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委托,在1813&mdash1815年的對法戰争中擔任聯軍總司令,參加萊比錫大會戰并進占巴黎。
&mdash&mdash譯者注 [32]蒙特羅(Montereau),即今法國塞納-馬恩省城市約讷河河畔蒙特羅(Monterau-FaultYonne)。
&mdash&mdash譯者注 [33]莫爾芒(Mormant),今法國塞納-馬恩省一小城。
&mdash&mdash譯者注 [34]1814年,第六次反法聯盟的軍隊深入到法國境内。
2月1日在拉羅提埃擊敗拿破侖後,施瓦岑貝格率聯軍主力沿塞納河,布呂歇爾率領聯軍一部沿馬恩河開赴巴黎。
拿破侖得悉聯軍兩路相隔,于是決定首先進攻布呂歇爾,2月10日在尚波貝爾擊敗其一部,11日在蒙米賴擊敗其另一部,14日在埃托日擊敗布呂歇爾親率的一部,布呂歇爾退回沙隆。
拿破侖未追擊布呂歇爾,于15&mdash16日連夜趕向塞納河,進攻施瓦岑貝格,17日在莫爾芒擊敗維特根施坦(施瓦岑貝格的右翼),18日在蒙特羅擊敗符騰堡王太子(施瓦岑貝格的前衛部隊)。
施瓦岑貝格急忙向東退卻。
&mdash&mdash譯者注 [35]巴黎(Paris),法國首都,位于巴黎盆地中部、塞納河河畔。
&mdash&mdash譯者注 [36]即符騰堡王國(1806&mdash1918)第二任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Ⅰ.,1781&mdash1864)。
&mdash&mdash譯者注 [37]維特根施坦(LudwigAdolfPeterzuSayn-Wittgenstein,1768&mdash1842),伯爵,俄國元帥。
曾參加1793年俄波戰争、1806年俄土戰争、1812俄法戰争等。
1813年任俄普聯軍司令,後因大格爾申和包岑兩次會戰失利而辭職。
1814年在對法戰争中受施瓦岑貝格指揮。
同年2月27日在奧布河河畔巴爾進攻法軍時負重傷。
&mdash&mdash譯者注 [38]馬恩河(dieMarne),法國塞納河的一條支流,長514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39]維特裡(Vitry),即今法國瓦勒德馬恩省城市塞納河河畔維特裡(Vitry-sur-Seine),位于塞納河西岸,西北距巴黎1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40]拉昂(Laon),今法國埃納省省會,西南距巴黎13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41]阿爾西(Arcis),即今法國奧布省的城市奧布河河畔阿爾西(ArcissurAube)。
&mdash&mdash譯者注 [42]1814年3月初,布呂歇爾經休整後向拉費爾特推進,準備與弗裡德裡希·馮·比洛将軍會合後進攻巴黎。
拿破侖趕去将布呂歇爾趕過安納河,但在拉昂進攻布呂歇爾時受挫。
11日,拿破侖留一部兵力監視布呂歇爾,自率主力東進,20日在阿爾西與施瓦岑貝格遭遇,因實力懸殊而戰敗。
拿破侖于絕望中向維特裡前進,試圖威脅聯軍後方。
此時布呂歇爾已經回到沙隆,向施瓦岑貝格靠攏。
聯軍決定由施瓦岑貝格和布呂歇爾各率一路主力直取巴黎,由俄國沃東庫爾将軍率領1萬騎兵在後保護。
26日,拿破侖在聖迪濟埃進攻聯軍,隻見騎兵,不見主力,于是急忙趕往巴黎,但聯軍已經于31日進入巴黎。
&mdash&mdash譯者注 [43]指本卷第二篇第六章。
&mdash&mdash譯者注 [44]第四次反法聯盟戰争(1806&mdash1807)中的最後一次會戰。
1807年6月13日,俄普聯軍中的俄軍退至弗裡德蘭(Friedland,即今俄羅斯加裡甯格勒州普拉夫金斯克,位于加裡甯格勒東南43公裡)。
次日,法軍對正在渡河的俄軍發起進攻。
由于隻有一個渡河點,俄軍隊伍大亂,損失2萬人。
此次會戰後,俄、普兩國分别于7月7日和9日與法國簽訂《蒂爾西特和約》(FriedenvonTilsit),俄國同意與法國結成同盟,承認法國成立的萊茵邦聯和華沙公國,參加大陸封鎖;普魯士割讓一半的領土和人口,賠款1.2億法郎,常備軍在10年内不得超過4.2萬人。
&mdash&mdash譯者注 [45]即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Ⅰ.Pawlowitsch,1777&mdash1825),俄國皇帝(1801&mdash1825),在位期間曾多次與普魯士、奧地利結盟,參加對拿破侖的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46]1805年法軍從萊茵河、美因河沿岸以及意大利進攻奧地利。
1805年10月,拿破侖在烏爾姆殲滅奧軍一部,11月擊退奧俄聯軍,當月13日進占奧首都維也納,19日渡過多瑙河,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即今捷克南部摩拉維亞地區東部小城斯拉夫科夫)擊敗奧俄聯軍,迫使奧皇于12月26日簽訂《普雷斯堡和約》(FriedenvonPressburg),結束第三次反法聯盟戰争。
據此,奧地利割讓蒂羅爾、福拉爾貝格邊區給巴伐利亞選帝侯國,割讓布萊斯高地區給巴登等,承認拿破侖皇帝地位,巴伐利亞和巴登諸侯升格為國王,為一年後萊茵邦聯成立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埋下了伏筆。
&mdash&mdash譯者注 [47]1808年,法軍進攻西班牙。
1809年初,奧地利乘機向法國發起戰争。
4月22日雙方在雷根斯堡進行會戰,5月21&mdash22日在阿斯旁進行會戰。
7月5&mdash6日,奧軍在瓦格拉姆(Wagram,即今奧地利下奧地利州小城德意志-瓦格拉姆)與法軍展開會戰,奧軍大敗。
11日,奧皇求和。
10月14日,奧法簽訂《美泉宮和約》(FriedenvonSchönbrunn),結束第五次反法聯盟戰争。
奧地利割讓10萬平方公裡土地和350萬人口,參加大陸封鎖,常備軍不得超過15萬,賠款8500萬法郎。
&mdash&mdash譯者注 [48]指作者前述&ldquo當1812年拿破侖進軍莫斯科時,一切問題都取決于能否通過占領這個首都和此前的勝利迫使亞曆山大皇帝媾和&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49]指最終是否能迫使對手媾和。
&mdash&mdash譯者注 第六章 關于史例 史例使一切變得清晰,從而在經驗科學中最有證明力,在軍事藝術中更是這樣。
沙恩霍斯特将軍在他的手冊[1]中對真正的戰争做了最好的闡述。
他認為史例在軍事藝術中是最為重要的,并且令人欽佩地運用了史例。
假如他活過那場戰争[2],那麼經他修改後的《炮兵手冊》[3]第四卷就會讓我們更好地領略他是以怎樣的觀察和研究精神鑽研曆史經驗教訓的。
但是一般的理論著作家很少能這樣運用史例,他們運用史例的方式大多不僅未使讀者滿意,反而妨礙讀者理解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尤其應注意正确地運用史例和防止濫用史例,這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軍事藝術基礎的各種知識無疑都屬于經驗科學,因為盡管這些知識絕大部分是來自對事物本性的認識,但是人們大多畢竟要通過經驗才了解這些事物的本性,而且這些知識的運用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是有變化的,人們從來無法僅根據手段的本性就完全認識其作用。
火藥為我們的軍事活動提供了巨大能量,其效果就是人們通過純粹的經驗才認識到的,而且就在此時人們還在不斷地通過試驗對其效果做進一步的研究。
一個鐵制彈丸由于有了火藥可以達到每秒1000普尺[4]的速度,可以在其彈道内殺傷它碰到的任何生物,這當然是不言而喻的,無須任何經驗。
但是還有數以百計的其他情況會更細微地決定這種效果,其中部分情況隻有通過經驗才能認識到,而且物理效果并不是我們唯一要注意的,精神效果才是我們要找尋的,而了解和估量精神效果,除了根據經驗以外,沒有其他方法。
在中世紀,當火器剛發明時,由于構造不夠完善,其物理效果自然比現在要小得多,但它的精神效果卻比現在大得多。
人們要想了解一支在危險中久經曆練、通過多次勝利的積澱而适應最高要求的軍隊能夠做些什麼,就應該見識一下拿破侖在東征西讨的過程中培養和指揮的那些軍隊在最猛烈和最持久的炮火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性。
假如單憑想象,人們是從不會相信這些的。
另外,一個衆人皆知的經驗是:今天在歐洲軍隊中還有一些部隊,幾發炮彈就能給打散,例如鞑靼人[5]、哥薩克人[6]和克羅地亞人[7]的部隊。
但是任何一門經驗科學(包括軍事藝術的理論)都沒有能力讓其提出的真理總是伴有史例為證。
一方面是由于這樣十分煩瑣,不可能做到;另一方面是由于用單個現象的經驗也難以論證真理。
一旦人們在戰争中發現某個手段表現得很有效,那麼就會反複使用這個手段,之後由于此行彼效,這種手段就流行一時,于是這個手段就以經驗為基礎得到廣泛的運用,并在理論中擁有一席之地,理論就停留在泛泛地引用經驗,以點出這一手段的由來,而不是為了證明這一手段正确。
但是如果人們需要引用經驗來否定某個常用的手段,确認某個手段不可靠,或者介紹一個新的手段,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時人們就必須列舉史例來加以證明。
如果人們現在進一步考察史例的運用,就會發現有四個容易區分的着眼點。
第一,用史例可以單純說明某個觀點。
在做抽象的考察時,作者的觀點很容易被人誤解,或者根本不為人們理解。
作者擔心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可以引用史例來補充說明自己的觀點,以保證讀者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可以說明某個觀點的運用。
因為人們引用史例可以指出那些較小情況是如何處理的,而在泛泛記述當時的想法時不可能把這些較小情況都包括進去。
這也正是理論與經驗的區别。
上述兩種情況是着眼于純粹的舉例,下面兩種情況則是着眼于以史為證。
第三,可以用史實證明自己所說的論點。
如果人們隻是想揭示某種現象或行動的可能性,那麼這樣引用史實就足夠了。
第四,可以從某一史實的詳細記述中或若幹史實中總結出某種教訓。
這時史實本身就為這一教訓提供了真實的證明。
作為第一種用途時,大多隻要簡單地提一下事例就夠了,因為人們隻是使用事例的一個方面。
在這裡,甚至事例的曆史真實性都是次要的事,舉一個虛構的例子也未嘗不可。
不過人們還是應優先舉出史實,它比虛構的事例更實際,能使它要說明的觀點更接近實際生活本身。
作為第二種用途時,要求更詳細地記述事例,不過其真實與否在這裡也是次要的。
對此的說明與前一種情形相同。
作為第三種用途時,往往僅指出确鑿無疑的事實就夠了。
如果有人提出論斷,稱設防陣地在一定條件下能夠達到其目的,那麼隻需提一下崩策爾維茨[8]陣地就可以證明這個論斷了。
但是如果人們要通過描述某個曆史事例來證明某個普遍真理成立,那就必須準确而詳細地闡述該曆史事例與該論斷有關的一切,某種程度上必須小心翼翼地在讀者眼前把這一史例再現出來。
這一點做得越差,證明力就越弱,就越有必要通過列舉大量事例來彌補個别事例所缺少的證明力,因為人們有理由認為,在人們無法就一個事例提供更詳細的情況時,可以通過一定數量的事例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人們想用經驗證明騎兵部署在步兵後面比部署在步兵兩側好,那麼僅列舉幾次騎兵部署在兩翼遭到失敗的會戰和幾次騎兵部署在步兵後面獲勝的會戰是不夠的;如果想要用經驗證明,在沒有決定性優勢兵力的情況下,無論在一次會戰中還是在戰區内(也就是說,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兵分多路大範圍地去包圍對手都是極其危險的,那麼隻列舉裡沃利會戰[9]或瓦格拉姆會戰,或者隻列舉1796年奧地利人進攻意大利戰區[10]或法國人在同一戰局中進攻德意志戰區[11]的例子是不夠的,而是必須通過對當時所有情況和具體事件的詳細記述,揭示上述部署形式和進攻形式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導緻了糟糕的結局。
這樣人們也就可以看出,對這些部署和進攻形式應該否定到什麼程度,這是必須一并加以明确的,如果一概地加以否定,終究是會損害真理的。
上面我們說過,如果人們無法詳細地記述一個事實,可以通過列舉若幹事例來彌補證明力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個經常被濫用的危險的辦法。
有些人不是非常詳細地記述一個事實,而是滿足于僅簡單地觸及三四個事例,從而造成一個很有證明力的假象。
但是要知道,對有些經常反複出現的事情,即使舉出一打事例也證明不了任何東西,因為人們同樣可以輕易地舉出一打相反的事例來反駁。
如果有人給我們舉出一打多路進攻遭到失敗的戰例,那麼我們也可以給他舉出一打用同樣戰法獲勝的戰例。
由此可見,以這種方式舉例不會得出任何結論。
如果人們考慮到上述各種不同的情況,那麼就可以知道濫用史例的現象是多麼容易出現。
如果人們不是從各方面詳細地再現一個事件,而隻是快速地觸及一下,那麼這個事件就好像是一件從過遠距離以外看到的物品,人們不再能分清其各部分的位置,從哪個方面看其形狀都成了相同的。
這樣的事例想必對相互最對立的觀點都能起到支撐作用。
道恩[12]指揮的幾次戰局對有些人來說是明智謹慎的範例,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猶豫不決、躊躇不前的典型;拿破侖1797年翻越諾裡施阿爾卑斯山脈的推進,可以看成最英勇果斷的表現,但也可看作真正的魯莽行為;對拿破侖1812年的戰略大失敗,可以說成過于勇猛的結果,但也可以說成勇猛不足的結果。
所有這些觀點都曾出現過,人們大概也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同的觀點:這是由于每個人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這些彼此對立的觀點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就是說其中有一個觀點肯定是錯誤的。
我們十分感謝傑出的弗基埃爾[13]在他的回憶錄中留下了豐富的史例,因為我們由此可以接觸到大量免于湮沒的史料,還因為他首先通過此舉使理論的(抽象的)概念與實際生活有了十分有益的接近,對他所舉的史例可以視為對論點的說明和進一步的明确。
盡管如此,在當代一位沒有成見的讀者面前,弗基埃爾還是很難達到他通常所預設的目的:用史例證明理論上的真理。
因為盡管他對事件有時記述得比較詳細,但還是缺少很多東西,從事件的内在聯系中不是必然能得出他的結論。
如果作者隻是簡單地提及一下曆史事件,還會有另一個不足,即部分讀者對這些曆史事件不夠了解,或者不完全記得,從而根本無法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的想法,導緻這些讀者對作者要麼随聲附和,要麼根本不信服。
當然,為了用史實證明自己的論點而把曆史事件展現在讀者眼前或者恰如其分地再現是很困難的,因為和讀者一樣,作者大多也非常缺少這樣做所需要的手段、時間和空間。
不過我們堅持認為,在涉及确立一個新的或者存疑的見解時,詳盡地記述一個事件要比簡單地提及十個事件更有教導意義。
這種表面觸及曆史事件的主要弊病不在于著作家想用這種方法證明某些論點,而在于他從未真正了解這些曆史事件,在于這樣輕率和膚淺地對待曆史會産生無數錯誤的見解和杜撰的理論。
而假如一位著作家有擔當,能讓自己新提出來的和想用曆史證明的一切觀點都明白無誤地來自事物的緊密聯系,那麼就不會出現這些錯誤的見解和杜撰的理論了。
如果人們認識到運用史例時的上述困難和提出上述要求的必要性,那麼就也會和我們一樣認為現代戰史永遠是選擇史例的最自然的來源地(隻要這段戰史是大家足夠熟悉的和經過研究的)。
這不僅是由于較遠的曆史時期有其當時特有的情況,戰法也不同,因此對我們的指導和實際意義都比較小,還由于戰史像其他曆史一樣,很多最初還清楚的細小特征和情節會逐漸湮沒在時間中。
它也像一幅畫作,随着時間的流逝會失去原來的色彩和生動的形象,會褪色或者變暗,以至最後隻有碰巧留下的大塊顔色和個别線條,可它們卻因此而受到過分的重視。
如果我們要考察目前戰法的狀态,那麼我們要說,可以從中汲取很多經驗教訓的戰争主要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14]以前的那些至少在武器方面與當今戰争很近似的戰争,以及那些盡管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但畢竟與當今戰争還很近似的戰争。
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5]就已經完全不同了,當時的火器還不是那麼完善,騎兵還是主要兵種[16]。
年代越久遠,戰史的内容就越貧乏,記載得就越不詳細,用處就越小。
因此古老民族的曆史(對戰史研究來說)想必用處最小,史料也最少。
然而某些史實的這種不可使用性當然不是絕對的,而是隻涉及那些必須了解更詳細情況的史實,或者那些受制于戰法有所改變的史實。
不管我們從史料中對瑞士人針對奧地利人、勃艮第人[17]和法國人的會戰過程了解得多麼少,我們仍然能夠從中看出,在這些會戰中,良好的步兵首次明顯表現出比最好的騎兵還要大的優越性[18]。
隻要泛泛地看一下傭兵隊長的時代,我們就可以知道,其整個戰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人們所使用的工具,因為在其他任何時代,在戰争中使用的軍隊都不像在這個時代那樣帶有專門的工具的特征,都不像在這個時代那樣與政治和民衆生活的其餘領域相分離。
在第二次布匿戰争[19]中,當漢尼拔[20]在意大利還未被擊敗時,羅馬通過在西班牙和非洲發起進攻來打擊迦太基[21],這種奇特的方式可以是一個能帶來很多教誨的考察對象,因為對當時有關國家和軍隊的一般情況(它們是這種間接抵抗産生效果的依據),人們還是足夠了解的。
但是事情越是涉及細節和遠離最一般的情況,我們就越是不能從遙遠的年代尋找範例和經驗,因為我們既不能對有關事件做适當的評價,也不能用它們來說明現代已經完全改變了的手段。
可遺憾的是,各時代的著作家都很偏愛援引古代戰事。
我們不想分辨這裡有多少虛榮心和欺騙成分,不過我們通常在這裡看不到要指導和說服别人的誠懇願望和熱忱努力,因此我們隻能把這樣的援引視為用于遮掩漏洞和錯誤的裝飾品。
如果誰能像弗基埃爾想做的那樣,完全用史例教别人作戰,那将是莫大的功績。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誰要這樣做,誰就必須自己先有長期的作戰經驗,那麼就會明白,這是一項需要花費畢生精力的事業。
如果有誰受到内在力量的激發,甘願從事這樣的事業,那麼他就應像去遠方朝聖一樣,為這一虔誠的行為備足力量。
他應不惜時間,不怕困苦,不畏世俗權貴,并且克服自己的虛榮心和自卑心,像《法國民法典》[22]的表達方式那樣講真話,隻講真話,講全部真話。
*** [1]指沙恩霍斯特所著《野戰手冊》(MilitärischesTaschenbuchzumGebrauchimFelde),是他任漢諾威軍事學校上尉教官時的講義。
書中提出了很多野戰行動的規則,并列舉了很多史例。
&mdash&mdash譯者注 [2]指第七次反法聯盟戰争(1813&mdash1815)。
沙恩霍斯特于1813年5月2日在大格爾申會戰(法國人稱之為呂岑會戰)中,左膝受槍傷。
休戰期間,他不顧傷痛,前往維也納,欲說服奧地利參加反法聯盟,結果中途于6月28日在布拉格去世。
&mdash&mdash譯者注 [3]指沙恩霍斯特所著《炮兵手冊》(HandbuchderArtillerie),原計劃出版四卷,第一卷和第二卷談炮兵理論和組織架構,第三卷談炮兵的野戰及攻城應用,第四卷談炮兵的戰略作用。
但作者生前隻完成了前三卷,第四卷是後人對其遺稿進行整理後于1829年出版的。
&mdash&mdash譯者注 [4]1普尺=0.31385米。
&mdash&mdash譯者注 [5]鞑靼人(Tataren),本來指講突厥語的民族,13世紀後,歐洲人用它泛指蒙古帝國,以及金帳汗國所屬的各個民族。
&mdash&mdash譯者注 [6]哥薩克人(Kosaken),&ldquo哥薩克&rdquo的突厥語意為&ldquo自由自在的人&rdquo,原是生活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草原的遊牧部落,以骁勇善戰和精湛騎術著稱。
曆史上,俄國沙皇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籠絡其上層人物,使哥薩克騎兵成為俄國用于擴張的重要力量。
現多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
&mdash&mdash譯者注 [7]克羅地亞人(Kroaten),屬南斯拉夫民族。
主要分布在克羅地亞,其次分布在波黑、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另有部分散居在澳大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美國。
&mdash&mdash譯者注 [8]又稱崩策爾維茨營壘。
崩策爾維茨(Bunzelwitz)即今波蘭下西裡西亞省村莊博萊斯瓦維茨(Boles?awice)。
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于1761年夏在該地附近構築營壘,正面寬8公裡,縱深4公裡。
同年8月20日&mdash9月25日,普軍約5萬人(也有5.5萬人和6萬人的說法)進駐該營壘,與俄奧聯軍16萬人(也有13.2萬人和15萬人的說法)對峙。
後者懾于營壘的堅固未敢貿然發起進攻。
&mdash&mdash譯者注 [9]1797年1月,奧地利阿爾溫齊元帥分三路沿北意大利的加爾達湖東側地區南下進攻法軍,試圖第四次救援1796年被拿破侖圍困在曼托瓦的武姆澤部,并将法軍趕出波河平原。
14日晨,拿破侖在裡沃利(Rivoli,即今意大利維羅納省城市裡沃利維羅内澤)附近進攻奧軍中路部隊。
最初,奧軍分成六路,試圖迂回拿破侖的左翼,造成對拿破侖不利的态勢。
但奧軍各路部隊未能協調行動,被迫全線後撤。
15日晨,法軍轉入追擊。
奧軍的解圍意圖被打破,法軍得以占領北意大利。
&mdash&mdash譯者注 [10]1796年,拿破侖占領北意大利,包圍曼托瓦。
奧地利幾次派援軍到北意大利,采用分進合擊的辦法,但均被拿破侖各個擊破。
&mdash&mdash譯者注 [11]1796年,法國對奧地利作戰時,除拿破侖攻入北意大利外,另由茹爾當和莫羅率兩路部隊攻入德意志地區。
開始進展順利,後因兩路部隊相隔過遠(達140公裡),被奧地利卡爾大公各個擊破,被迫退回萊茵河左岸。
&mdash&mdash譯者注 [12]道恩(LeopoldJosephDaun,1705&mdash1766),伯爵,奧地利元帥。
參加過三次西裡西亞戰争,以步步為營、謹慎用兵著稱,被弗裡德裡希二世稱為勁敵。
&mdash&mdash譯者注 [13]弗基埃爾(AntoineManassèsdePasFeuquiè,1648&mdash1711),法國将軍。
其四卷回憶錄于1770年在巴黎出版,是研究當時戰史的重要文獻。
&mdash&mdash譯者注 [14]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逝世後,由女兒瑪麗亞·特蕾西娅繼承奧地利大公爵位和所屬領地。
法國、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西班牙、撒丁、瑞典等借口不承認特蕾西娅的繼承權而結成同盟。
英國、荷蘭和俄國等則支持奧地利。
戰争長達八年,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在西裡西亞的軍事行動是這次戰争的主要組成部分。
1748年10月18日簽訂《亞琛和約》(FriedenvonAachen),奧地利将西裡西亞割讓給普魯士,并放棄在意大利的一些領地。
作為交換,特蕾西娅的繼承權得到承認。
&mdash&mdash譯者注 [15]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701&mdash1714)是歐洲封建王朝争奪領地的戰争。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爾二世死後絕嗣,按親屬關系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均可繼承王位。
法國立路易十四世的孫子菲利普為西班牙國王,遭到英國、奧地利和荷蘭等國反對,引起戰争。
最後雙方于1713年4月和1714年3月先後簽訂《烏得勒支和約》(FriedenvonUtrecht)和《拉施塔特和約》(FriedenvonRastatt)。
菲利普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得到承認,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了直布羅陀,從法國手中奪得了北美的很多屬地,奧地利得到了西班牙在意大利和尼德蘭的屬地。
&mdash&mdash譯者注 [16]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1701&mdash1714)初期,歐洲主要國家的步兵雖然已經裝備燧發槍,但部分仍在使用火繩槍和長矛。
當時的火繩槍2&mdash3分鐘才能裝填一發子彈,而燧發槍每分鐘能發射1&mdash2發子彈。
奧地利皇位繼承戰争(1740&mdash1748)時,長矛已經完全廢除,步兵武器完成了向火槍的過渡,以騎兵為主已經過渡到以步兵為主,縱深隊形已經過渡到線式(橫隊)隊形。
&mdash&mdash譯者注 [17]勃艮第人(Burgunder),勃艮第曆史上是東日耳曼民族的一個部落,後成為獨立的王國,大緻包括今法國中部的勃艮第大區。
&mdash&mdash譯者注 [18]在中世紀,由騎士組成的騎兵在西歐一直是主要兵種。
步兵由于沒有甲胄和适當的戰鬥隊形,而且隻有劍、矛武器,抵擋不住騎兵的沖殺,故受到輕視而衰落。
到14、15世紀,瑞士步兵使用便于白刃格鬥的短戟,後來又使用弩、長矛和火器,并且善于利用地形巧妙地對敵人進行機動和包圍,屢次擊敗奧地利和勃艮第的騎兵。
衰落了數百年的步兵從此得到複興。
&mdash&mdash譯者注 [19]布匿戰争(公元前264&mdash前146)是羅馬帝國和迦太基(今突尼斯,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連同各自盟友争奪地中海西部霸權、疆土和奴隸的戰争,共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64&mdash前241)主要在海上和西西裡島進行。
第二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18&mdash前201)以迦太基統帥漢尼拔遠征意大利開始。
他在特拉西米諾湖會戰和坎尼會戰中屢敗羅馬軍隊。
公元前211年左右,羅馬統帥西庇阿采取間接抵抗的方法,占據西班牙東南部(當時迦太基的領土),并于公元前204年攻入迦太基本土,漢尼拔被迫從意大利撤回本土救援。
公元前202年,漢尼拔在撒馬會戰中戰敗,次年締結和約,迦太基喪失全部海外領土,交出艦船。
第三次布匿戰争(公元前149&mdash前146)後,迦太基淪為羅馬一行省。
&mdash&mdash譯者注 [20]漢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mdash前183),北非古國迦太基(今突尼斯)著名統帥,在軍事和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
在第二次布匿戰争(公元前218&mdash前201)中大敗羅馬軍隊。
公元前203年回師救援迦太基本土。
公元前202年在撒馬會戰中被羅馬人擊敗後,逃往叙利亞,自殺身亡。
&mdash&mdash譯者注 [21]迦太基(Karthago),曆史上北非(今突尼斯)的一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發展成為西地中海的強國。
布匿戰争(公元前264&mdash前146)後,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mdash&mdash譯者注 [22]指法國于1804年3月21日頒布的《全體法國國民的民法典》,也稱《拿破侖法典》。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