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離&ldquo災禍之牧場&rdquo(WiesedesUnheils)不遠了!人們看到的是瘋狂發作後的一堆受害者;許多人由于恐懼而痙攣;還有人漠然不動,好像失去了知覺;[76]還有人不停戰栗或發出長時間的刺耳的呼号。
到處都可以聽到長長的呼吸聲,就像是一些快要窒息的人在大口大口地喘氣。
&ldquo的确,&rdquo這種布道的一位目擊者說,&ldquo聽到的幾乎是一片在極度痛苦中死去者的聲音。
&rdquo&mdash&mdash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正是基督教使人類的安息之床變成受刑之床;這一折磨之床的場景,隻有現在才第一次被人們聽到的可怕的聲音,使無數見證者的感官和血液被毒害,給他們以後的生活和他們的後代的生活蒙上了陰影!請想象一個頭腦單純的人,他聽到下面這些話後,就再也不能擺脫它們:&ldquo啊,永生!讓我永生吧!但願我沒有靈魂!但願我沒有出生!我被打入了地獄,打入了地獄,永遠打入了地獄!六天以前也許你還能幫助我,但是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現在我是魔鬼的仆從。
我和他一起走向地獄。
哭泣吧,落淚吧,可憐的石頭的心!你不會哭泣?除了哭泣和落淚,石頭之心還能做什麼?我走向地獄而你卻可以得到拯救!看,他來了;是的,他來了!來吧,仁慈的魔鬼!來吧!&rdquo&mdash&mdash 78 [Pütz]尼采反對基督教對罪責和懲罰之間關系的片面的理性主義道德立場,這種立場與Katharsis,即古代悲劇中的靈魂淨化相反。
悲劇導緻&ldquo[&hellip&hellip]痛苦和恐懼,并因此産生對于這種不安狀态的一種淨化作用&rdquo(亞裡士多德《詩學》[1405a],ManfredFuhrmann譯文;ReclamsUniversal-Bibliothek7828,頁19)。
[Pütz]俄狄浦斯王可以作為希臘神話中無辜而陷于不幸的英雄的典型。
在尼采看來,&ldquo希臘舞台上最悲慘的形象&rdquo就是&ldquo不幸的俄狄浦斯&rdquo(《悲劇的誕生》,GoldmannKlassiker7555,頁66)。
他在不認識父母的情況下,如德爾斐神谕所說的那樣殺死了他的父親拉伊奧斯(Laios),并且在他将忒拜城(Theben)從斯芬克斯(Sphinx)手下解放出來之後,娶了自己的母親。
經過德爾斐神谕的再次指點,在尋找出殺死拉伊奧斯的兇手後,他發現了真相,絕望地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尼采強調俄狄浦斯主觀上的無辜,他對于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客觀的、他不能加以影響的獲罪。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OidipusTyrannos,前429年以後)中戲劇化地表現了俄狄浦斯命運的這一階段。
尼采眼中智慧的俄狄浦斯沒有解開斯芬克斯的謎底為&ldquo人&rdquo的謎語。
但是,後來通過自己那災難性的、不可窺視和不可避免的命運,俄狄浦斯認識到,人恰恰不是謎底,反倒本身是一個不可解之謎。
俄狄浦斯的智慧不僅基于對人的知識,而且也基于對人之深不可測性的認識。
這一智慧概念意味着阿波羅的和狄奧尼索斯的知識和直覺的一種綜合。
[Pütz]指希臘文nemessetikon,nemsssan[生氣,發怒],或者nemesis[反感,引起反感],和人格化的對放肆進行複仇的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
懲罰性正義。
&mdash&mdash不幸與罪責&mdash&mdash這兩樣事物是由于基督教才被等量齊觀的:因此,如果一個罪責帶來的不幸相當嚴重,那現在罪責也會照此後果始終被回溯性地衡量為相當嚴重的。
然而,這一看法并非古典時期的。
而且也正因此希臘悲劇&mdash&mdash其中詳細讨論了不幸與罪責,但卻是在一種不同的意義上&mdash&mdash才成為情感的偉大解放者,其重要程度甚至這些古人自己也尚未認識到。
[77]他們尚未如此工于心計,要在罪責和不幸之間建立一種&ldquo充分的聯系&rdquo。
确實,他們的悲劇英雄的罪責不過是阻礙他們行動的一些小石頭,有時使他們折斷了一隻胳膊和弄瞎了一隻眼睛。
對此,古代的想法是:&ldquo他應該小心點走路,不應該太趾高氣揚。
&rdquo隻有基督教才會這樣說:&ldquo我們看到一種巨大不幸,在這巨大不幸後面必隐藏着一種嚴重的、同樣嚴重的罪責,雖然我們不能清楚看到它!如果你這不幸的人感覺不到這一點,那是因為你的心靈已經變得冥頑不靈&mdash&mdash看吧,更大的不幸還會降臨到你身上!&rdquo&mdash&mdash于是,在古人那裡真的依然存在不幸,單純的、無辜的不幸;隻是在基督教中,所有懲罰才都變成罪有應得的懲罰:使受苦者不僅因他的痛苦受苦,而且還因他對這種痛苦的想象受苦;每一次不幸都使不幸者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是卑鄙的和堕落的。
可憐的人類!&mdash&mdash希臘人對于其他人的不幸感到憤慨并有一個特定的詞來稱呼這種憤慨:在基督教民族中間,這種感情是不允許的,也就很少得到發展,因此,他們沒有什麼詞彙可以用來稱呼同情的這位更為男人氣的兄弟。
79 [Pütz]尼采指的下述内容:Lemoiesthaissable[&hellip&hellip]vousetesdonctoujourhaissable[因為自我是可恨的〈&hellip&hellip〉所以他們也總是可恨的。
](帕斯卡:Pensees,fragmentsetlettres,ProsperFaugere編,巴黎1844,第一部分,頁197)[Pütz]聖經的核心思想以及基督教信仰的決定性的觀點;一般指上帝對罪人的恩賜,并因此與拯救思想聯系在一起。
天主教的恩典教義将&ldquo做工恩典&rdquo,即上帝對人的行動的援助,和&ldquo成聖恩典&rdquo,即根據人所做的善的事工而提升人,區别開來,而保羅派的和宗教改革派的恩典教義則根本否認了人通過善的做工而獲得道德提升的可能性。
在基督新教中,恩典之發生,實際上是因為上帝下降到罪人,作為罪人之不應得的赦免。
一個建議。
&mdash&mdash既然按照帕斯卡和基督教的說法,我們的自我總是可恨的,那麼,我們如何又能夠允許和假定其他人&mdash&mdash無論是上帝還是凡人&mdash&mdash去愛他呢?允許其他人去愛我們,同時又完全清楚我們所配得到的隻能是恨,甚至其他更為不堪的感情,這樣做顯然有失光明磊落。
&ldquo但是,這裡不是别處,這裡是慈恩的王國。
&rdquo那麼,你對你鄰人的愛是一種慈恩?你的同情是一種慈恩?那麼,很好,既然你能做到所有這些,[78]也請你為你自己做點什麼吧:出于慈恩而愛你自己,然後你就會不再需要任何上帝,關于人類的堕落和救贖的全部戲劇都會在你們中間落幕了! 80 同情鄰人的基督徒。
&mdash&mdash基督徒同情鄰人痛苦的另一面:從心底裡懷疑鄰人的所有歡樂,懷疑鄰人渴望和能夠得到的任何事物給他帶來的歡樂。
81 聖者的人道。
&mdash&mdash一位聖者被一群信徒包圍,再也忍受不了他們對于罪的持久仇恨。
終于他開口對他們說:&ldquo上帝創造了所有事物,但沒有創造罪:因此,他老人家不喜歡罪是不奇怪的。
但是,人創造了罪,因此,他怎麼可以僅僅因為這一造物的上帝祖父對它加以白眼就拒絕接納自己唯一的親生骨肉呢?這符合人性嗎?對值得尊敬者表達尊敬是應該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首先必須愛我們的孩子和對他們負責&mdash&mdash其次才是祖父的榮譽!&rdquo 82 精神上的襲擊。
&mdash&mdash&ldquo你必須做出決定,這攸關你的生命!&rdquo路德這樣氣勢洶洶地撲向我們,我們仿佛已經感覺到抵住我們喉嚨的鋒刃的冰冷。
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位比他更高明也比他更通情達理之人的話回敬他:&ldquo關于世界上的這事兒那事兒,我們并非非有某種意見不可,靈魂的無端煩惱完全是自尋的,因為就事物的本性來說,并不必需我們的判斷。
&rdquo 83 [Pütz]希臘神話中無窮無盡痛苦的景象。
普羅米修斯将火帶給人類,作為對他的懲罰,宙斯命令将他鎖在高加索的一座山崖上,一隻鷹(尼采說的是鹫)每天飛來啄他的肝髒,但每天夜裡他的肝髒又長好如初。
[79]可悲的人類!&mdash&mdash大腦中多一滴血或少一滴血都會使我們的生活想象不到地悲慘和困難,從而使我們因為這一滴血受到的痛苦比普羅米修斯因為他的兀鹫受到的痛苦還要多。
然而,更可怕的是,我們甚至不知道使我們痛苦的原因就是這滴血,而認為是什麼&ldquo魔鬼&rdquo或&ldquo罪&rdquo! 84 [Pütz]語文學(Philologie,來自希臘文philos[朋友]和logos[言辭,談話]),在狹義上是根據一種文化或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學而進行的關于其發展和特性的研究。
所有語文學努力的源頭是古典語文學及其對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的讨論。
尼采是古典語文學家(參12&mdash6)。
所謂語文學和基督教的結合指的是在基督教中世紀,通過大量的羅馬文學著作的抄本,拉丁文文獻被認為應該作為思想上和文體上的典範傳給後代。
&ldquo基督教的語文學&rdquo同時意指基督教對《聖經》的解釋(Exegese[解經]),具體來說就是在《新約》的背景下對《舊約》所做的解釋(類型學),尼采批評其為對&ldquo解釋和強加的嗜好&rdquo。
[Pütz]Septuaginta,拉丁文,&ldquo七十&rdquo,《舊約》最古老(公元前3&mdash前1世紀)和最重要的亞曆山大前猶太人所講之希臘語譯本,由若幹本來各自獨立的譯本組成,曆經反複的修改而成。
其名稱來自被認為完成譯本的七十二個譯者。
在正統教會裡該譯本至今仍然具有官方效力。
[Pütz]不清楚尼采在此指的是什麼:比較不同聖經文本(希伯來本、七十子本、拉丁本和路德本)的《詩篇》有關内容,沒有在任何地方發現增補。
希伯來本和路德本聖經僅僅是詩篇的計數與七十子本和拉丁本略有不同(對此請參:《舊約聖經評注》。
MartinRoth創辦。
SiegfriedHerrmann和HansWalter編,卷XV/1:Hans-JoachimKraus:聖經詩篇,1分卷,第5版,Neukirchen1978,頁2以下)。
尼采所指出段落在路德本中内容如下:&ldquoSagtunterdenHeiden:DerHerristKönig.ErhatdenErdkreisgegründet,daßernichtwankt.ErrichtetdiedieVölkerrecht.&rdquo([譯按]參和合本中文聖經《詩篇》96:10:&ldquo人在列邦中要說:&lsquo耶和華作王,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他要按公正審判衆民。
&rsquo&rdquo)基督教語文學。
&mdash&mdash基督教是多麼地不關心誠實感和公正感的培養,人們可以根據基督教學者的文風來相當好地估價這點:他們如此厚顔無恥地講出他們的猜測就像講出的是信條,而且對經文的解釋也很少使他們處于正派的難為情中。
我們聽到的總是:&ldquo我是正确的,因為《聖經》上是這麼記載的。
&rdquo接下來就是不害臊的随心所欲的解釋,這種解釋是如此武斷離奇,以至于一位聽到這種解釋的語文學家不知道自己是應該感到憤怒還是應該感到好笑;他問自己:&ldquo可以這樣做嗎?這是誠實嗎?這還算是體面嗎?&rdquo&mdash&mdash仍然有多少這類不誠實在基督教講壇上被當作真理,教士因為知道在這個地方沒有人能夠打斷他而變得多麼無恥,《聖經》在他們手裡變得多麼支離破碎和面目全非,以一切形式為民衆提供壞的閱讀的技藝:隻有那些從來不去教堂&mdash&mdash或者從來就去教堂&mdash&mdash的人才會對此估計不足。
但是最終:對于該宗教的影響,我們本就不該抱任何希望;此宗教在其創立的最初幾個世紀裡,上演了關于《舊約》的一幕前所未有的語文學鬧劇:試圖将舊約從猶太人手中強搶過來,斷定它隻包含基督教的教導,屬于作為真正以色列人的基督徒:[80]而猶太人隻是自以為擁有它。
于是現在人們沉湎于一種對解釋和強加的嗜好,這些解釋和強加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問心無愧的:不顧猶太教學者的大聲抗議,《舊約》被認定是講述基督和隻講述基督的,特别是隻講述基督的十字架的;每當提到一木、一棍、一梯、一枝、一樹、一柳、一竿,都被認為預示了十字架之木;就連獨角獸和青銅蛇像的豎立,就連摩西祈禱時伸展的手臂,甚至就連複活節時烤羊肉用的叉子&mdash&mdash全都成了十字架的暗示,似乎在冥冥中預示了它的到來!那些作出這種斷言的人究竟有誰真相信過這種斷言?教會甚至不惜增添希臘文《聖經》的内容(例如《詩篇》96,《箴言》10),以便随後把這些私貨說成是基督教的預言。
他們正在進行一場戰争,他們關注的是敵人而非誠實。
85 [Pütz]中世紀學校和大學中發展起來的哲學-神學教學,目的是将希臘的和古代的思想傳授給近代。
這種教學在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影響下發展出了本體論的-神學的概念和系統,将所有存在物(Seiende)解釋為一個造物主上帝的計劃和思想。
精緻之缺乏。
&mdash&mdash不要因為希臘神話遠不能與你們深刻的形而上學媲美而嘲笑它!相反,你們應該驚歎,這個民族恰好在這一點上勒住了它那敏銳理解力的籠頭,并長期機智避免了煩瑣哲學(Scholastik)和吹毛求疵的偏見的危險! 86 身體的基督教解說者。
&mdash&mdash始終隻是來源于胃、腸、心跳、神經、膽汁、精液的一切&mdash&mdash所有情緒惡劣病、疲勞衰弱、過度興奮,以及我們對之了解如此之少的機器的全部随機活動:[81]&mdash&mdash這一切在一個帕斯卡那樣的基督徒眼裡,都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現象,必須搞清楚在裡面栖身的是上帝還是魔鬼、善還是惡、拯救還是詛咒!哦,多麼不幸的解說者!他不得不随時扭曲和折磨他的生理系統!他不得不随時扭曲和折磨他自己,以便總是有理! 87 [Pütz]《新約》中多處列舉了成組的美德。
有關美德目錄參《加拉太書》5:22;《提摩太前書》6:11;《彼得後書》1:5以下;《哥林多前書》13。
[Pütz]可以将《新約》中的十字架事件描述為&ldquo恩典之爆發&rdquo。
道德奇迹。
&mdash&mdash在道德領域,基督教隻知道道德奇迹:全部價值判斷的急劇變化,所有習慣的斷然放棄,對于新事物和人的突如其來、不可抑制的傾慕。
基督教将這些現象看作上帝做工的結果,稱之為重生,賦予它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價值&mdash&mdash從而使所有其他被稱為道德但卻與這種奇迹沒有關系的事物對基督徒來說都成為無所謂的&mdash&mdash是的,也許作為幸福感、驕傲感,其他道德甚至是恐懼的對象。
新約中确立了符合律法行為和美德的規範,但卻是以這樣一種方式确立的,使它成了一種不可能的美德的規範,看到這樣一種規範,任何仍然追求道德的人都應該學會認識到,他們正在離美德越來越遠,他們應該對美德感到絕望,并最終奮然投入仁慈者的懷抱&mdash&mdash隻有以這種方式結束的基督徒的道德努力才可以被認為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也就是說,隻有當它一直保持為一種不成功的、痛苦的和可悲的努力時,它才會多少具有一點價值,有助于産生那使他體驗到&ldquo恩典之爆發(DurchbruchderGnade)&rdquo和道德奇迹的高度興奮瞬間。
&mdash&mdash但是,這種追求道德的奮鬥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因為常常可以看到,正是當罪人在罪惡中陷的最深之時,奇迹卻伸出援助之手;[82]顯然,從罪孽深重和惡貫滿盈到它的另一個極端的跳躍似乎更容易一些,而作為奇迹的更為醒目的證明,它們也更可取一些。
&mdash&mdash隻有精神病學家才能決定,我們所看到的這樣一種突然的、非理性的和不可抗拒的逆轉,這樣一種從不幸的深淵到幸福的頂峰的置換,其生理學意義是什麼(也許是一種變相的癫痫症?);類似的&ldquo奇迹&rdquo(比如作為謀殺手法,自殺手法)對精神病學家來說并不陌生。
雖然基督徒的奇迹的結果相對來說要更令人愉快一點,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88 [Pütz]參&ldquo十誡的決議&rdquo,&ldquo除了十誡之外沒有善工&rdquo,&ldquo僞君子的傲慢&rdquo,見路德《德語教理問答》(《大教理問答》;1529),見《路德文集〈考訂全集版〉》,第30卷,第三部分,魏瑪1910,頁178以下。
偉大的行善者路德。
&mdash&mdash路德最大的意義在于,他喚起了對聖人和所有基督教vitacontemplativa[思想人]的不信任:從那個時候起,歐洲非基督教思想人面前的道路才變得又可以通行了,而對于世俗活動和俗人的輕視也告一段落。
路德不愧他那礦工父親的好兒子,在被關進修道院之後,由于找不到其他礦坑和&ldquo豎井&rdquo,他就下降到他自己内心的深處,掘出一條可怕的黑暗的通道&mdash&mdash路德最後認識到,一種聖人般的沉思生活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在那種生活下,他那與生俱來的靈魂的和身體的&ldquo活力&rdquo就會使他走向毀滅。
他曾長時間試圖通過禁欲走向神聖&mdash&mdash最後他毅然對自己說:&ldquo哪有什麼真正的思想人啊!我們上當了!聖人一點也不比我們其他人更有價值。
&rdquo&mdash&mdash這是一種農民式的表達意見的方式,但對于那個時代的德國人來說,這卻是正當和唯一的方式。
[83]當他們在路德派教理問答中讀到這樣的話時,他們是多麼高興:&ldquo除十誡外,沒有什麼作品為上帝所悅納&mdash&mdash人們贊美的聖人的精神作品都是一些自我編造的東西。
&rdquo 89 懷疑即罪。
&mdash&mdash基督教竭盡全力自圓其說,甚至宣布懷疑即罪。
人們應該毫無理性而隻憑一個奇迹就被扔進了信仰中,從此在信仰中,就像暢遊在最明亮且最清楚無誤的自然力中:即使是對陸地的一瞥,即使人活着也許不僅僅是為了暢遊這想法本身,即使我們的兩栖本能的輕微顫動,都已然是罪!人們确實注意到,對信仰的任何論證,對其起源的任何思索,作為有罪的都是毫無考慮餘地的。
人們想要的是盲目、陶醉,對一種把理性吞沒掉的波濤的永恒歌唱! 90 利己主義反對利己主義。
&mdash&mdash有多少人仍然這樣斷定:&ldquo如果上帝不存在,生活将是不可忍受的!&rdquo(或如那些唯心主義者所說:&ldquo如果生活不具有一種倫理基礎,生活将是不可忍受的!&rdquo)&mdash&mdash因此,必然有一個上帝存在(或生存必然具有一種道德意義)!然而,這些議論實際上隻能表明,那些已習慣這些概念的人不希望在沒有這些概念的情況下生活:因此,對于他們和他們的生存來說,這些概念也許是必不可少的&mdash&mdash但如果認為凡我的生存所必須者,就必須實際在那裡存在,這是多麼狂妄的理由!好像我的生存就是世界的使命![84]其他人的感覺可能正好相反!他們也許并不願意生活在這兩種信仰的條件下,于是生活就不再被認為是值得過的!&mdash&mdash現在就是如此! 91 [Pütz]參本書前面63節第1個注釋中和帕斯卡作品有關的版次中的下述部分(第一部分,頁38):&ldquo如果上帝一直對人顯示,那麼信仰上帝就不算什麼了;但如果上帝從來不對人顯示,那麼就不會有信仰這回事了。
其實,上帝通常隐藏起來,隻有在很少時候對那些願意為他效勞的人顯示自己。
這一奇特的秘密,上帝隐退的秘密,人類所不能參透的秘密,當我們獨處、遠離人群時,強烈地指示着我們。
&rdquo上帝的誠實。
&mdash&mdash上帝全知、全能,但卻對于他的意圖是否為他的造物所理解這一點漠不關心&mdash&mdash這樣的上帝能說是一位善的上帝嗎?千百年來,面對無數懷疑和顧慮,這位上帝讓它們繼續存在而一言不發,似乎它們對人類的拯救毫無影響,然而同時,他又許諾任何一個弄錯其真理的人最可怕的後果。
如果他手中有真理,但卻若無其事地看着人類為了認識真理而呼号痛苦,他難道不是一位殘忍的上帝嗎?&mdash&mdash但或許,他真是一位善的上帝,隻是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許他缺少表達自己的智力,或口才?這豈不更糟!因為這樣一來,關于他的所謂&ldquo真理&rdquo,他同樣可能弄錯,而他自己變成另一個&ldquo可憐的被騙的魔鬼&rdquo的日子也就不遠了!看到他的造物因為對于他的認識而越來越痛苦,既不能勸告他們也不能幫助他們,而隻能像一個聾啞人,當他的孩子或狗面臨最可怕的危險時,隻能作出種種模糊的手勢,他豈不是也像是受着地獄中的刑罰嗎?如果一位這樣推論的被困擾的信徒對于這位痛苦的上帝的同情超過了對其鄰人的同情,那麼他确實是應該得到寬恕的&mdash&mdash因為如果這位最孤獨和最原初的存在同時也是最痛苦和最需要安慰的存在,那麼他的那些鄰人也就算不上什麼鄰人了。
所有宗教都表明,[85]它們的興起有賴于人類早期的、未成熟的心智&mdash&mdash它們全都驚人地輕視講出真理的責任:對于上帝應該對人真誠和使用清楚的傳達方式的責任,他們一無所知。
&mdash&mdash關于&ldquo隐匿的上帝&rdquo,關于上帝如此隐藏自己和一直半吞半吐講述自己的原因,沒人比帕斯卡說的更動人了&mdash&mdash這是一種象征,說明帕斯卡在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有能夠平靜下來:但是他的聲音聽上去卻如此地充滿信心,就好像他曾經與這位幕布後的隐藏的上帝坐在一起!他在&ldquo隐匿的上帝&rdquo(deusabsconditus)中嗅到了某種非道德的氣味,并為此而深感羞恥和羞怯,以緻不敢對自己承認這點:因此,像每一個深懷恐懼的人一樣,他盡可能地大聲說話。
92 [Pütz]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導言(1787年第二版,頁7)中,康德将這三個理念定義為純粹理性及其科學即形而上學的真正對象,雖然他的&ldquo批判&rdquo的結論是,理性沒有能力認識這些對象。
康德通過基督教的視角及其在18世紀的理性主義靈魂學說(心理學)和理性主義上帝學說中的啟蒙了的世俗化,限制了形而上學的主題、關于一般存在者之真理的學說和存在學說。
基督教的彌留之床。
&mdash&mdash真正行動性的人現在心裡已沒有基督教,而屬于精神上中産階級的更溫和、更富思想的人,擁有的也隻是一種改良基督教,也就是一種極端簡化的基督教。
上帝出于愛以一種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方式安排一切,上帝賦予我們美德和幸福,以及拿走我們的美德和幸福,因此從整體上看,一切都不多不少,恰恰正好,我們沒有理由将人生視為艱難的,更沒有理由抱怨生活,總之,聽天由命和謙恭被提高到神聖的高度&mdash&mdash這就是基督教保存下來的最好和最有生氣的東西。
但是,人們肯定應該已經察覺,基督教由此就變成了一種溫和的道德主義:我們現在擁有的與其說是&ldquo上帝、自由和不朽&rdquo,毋甯說是一種善意和正派思想,[86]以及對于善意和正派思想在所有事務中成為主導的信心:這便是基督教的&ldquo安樂死&rdquo。
93 [Pütz]參《約翰福音》18:37以下(彼拉多審問耶稣):&ldquo彼拉多就對他說:&lsquo這樣,你是王嗎?&rsquo耶稣回答說:&lsquo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rsquo彼拉多說:&lsquo真理是什麼呢?&rsquo&rdquo何謂真理?&mdash&mdash沒有誰會對信徒喜歡的推理表示異議:&ldquo科學不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它否定上帝。
因而它也并非來自上帝;因而它不是真實的&mdash&mdash因為上帝才是真理。
&rdquo錯誤不在結論,而是包含在前提中:如果上帝恰恰不是真理,如果這恰恰不能被證明,那又如何呢?如果上帝是虛榮,是權力欲,是無耐心,是災禍,是人類心醉神迷的、驚恐的妄想呢? 94 不悅之治療手段。
&mdash&mdash甚至保羅已經開始認為,要消除罪所引起上帝之大不悅,就必須有所犧牲。
從這以後,基督徒就一直不停地将他們對自己的不滿發洩到某一犧牲品之上,無論其為&ldquo世界&rdquo&ldquo曆史&rdquo,還是&ldquo理性&rdquo,或其他人的快樂和安甯&mdash&mdash總之,為了他們的罪,必須有一些好東西(Gutes)去死(哪怕僅僅是象征地去死)! 95 [Pütz]上帝證明(Gottesbeweis)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
直到中世紀,它們都與近代不同,更多的不是被理解為面對懷疑時對上帝信仰的辯護或證明,而是作為對不可見的神聖存在的理性把握的嘗試,作為心靈面對上帝所激起的崇高感情的思辨表達,或者作為啟示信仰和哲學化理性之間的調解。
在為數衆多的證明中,有一些類型的證明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目的論的(根據合目的性論證的)上帝證明從一個充滿意義的或秩序化的自然出發,推論一個賦予秩序的神聖心智(Intelligenz)的存在。
這種形式的論證,見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以及斯多葛派。
這一證明形式的後繼者有中世紀盛期的托馬斯·阿奎那(1224/25&mdash1274)。
萊布尼茨(1646&mdash1716)關于一種先定和諧的觀念與這種證明形式相近。
18世紀的物理學神學适應有關的知識狀态和意識狀态改變了出發點:有人從世界機器的各部分對于整體的一種符合目的的和諧出發,有人從自然秩序對人的功用出發,還有人從有機體的合目的特征出發。
宇宙論的上帝證明從運動推論出一個第一推動者的存在,從世界的存在推論出一個最初的創造者的存在,從所有存在物的相對有限性和偶然性推論出一個無限的、本身存在的和絕對必然的存在(Wesen)。
重要代表有亞裡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奧卡姆的威廉(約1285&mdash1350)、邁蒙尼德(1135&mdash1204)和萊布尼茨。
本體論的上帝證明從關于一個不能設想有比其更高存在的存在(Sein)之主觀觀念出發,推論出這個觀念的實存(Existenz),理由是,一種不存在的缺點與至高存在的概念是矛盾的。
這一證明方式由坎特伯雷的安瑟倫(1033&mdash1109)發明,直到笛卡兒重新接受這一證明方式為止,這一證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影響的。
康德将所有上帝證明方式歸結為本體論證明,以反駁這些證明。
特别新潮的是解本體論(deontologische)的證明:他從良心的一種無條件的義務出發,推論出道德規範的一種神聖的創造者。
康德的自律(Autonomie)倫理學将上帝的作用簡化為實現最高的善(美德和幸福統一的觀念)的保證和一種實踐公設&mdash&mdash也就是一種為了行動的目的所必須的信仰立場&mdash&mdash的證明。
曆史的反駁作為最終的反駁。
&mdash&mdash從前,人們試圖證明上帝之不存在&mdash&mdash現在人們卻表明,上帝存在這種信仰如何能夠形成,這種信仰通過什麼獲得其重量和意義:從而使一種上帝不存在之反證成為多餘的。
[87]&mdash&mdash以前,當每一種已提出的&ldquo上帝存在證明&rdquo被反駁之後,仍可懷疑,是否能提出比這些已被反駁的證明更好的證明:那時無神論者還不知道溯本清源法。
96 [Pütz]康斯坦斯一世皇帝(306&mdash337年在位)十字架上銘文的拉丁文本。
[Pütz]喬達摩·悉達多(SiddhartaGotama,公元前560&mdash前480),被稱為&ldquo佛陀&rdquo(梵語:覺者),主張通過對他來說是沉思的苦行獲得覺悟。
他所創立的佛教最初是一種改革運動,拒絕承認婆羅門的種姓特權,以及吠陀經典的權威。
按照佛教的教導,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不會消失的實體;一切生命(Wesen)都服從所有好和壞行為的因果報應法則,所以宇宙被一種不斷的死亡和生成所主宰,個别生命在其中不斷改變自己的實存方式(Existenzweisen)。
這一轉生輪回循環過程可以通過關于本真(Grundwahrheiten)的學說而得到解脫:由于一切皆逝,所以一切皆苦,而其原因在于生命意志,所以可以通過消滅所有欲望和情感而克服這一意志。
倫理&mdash苦行的訓練和專心緻志的小路通向救贖知識,這種知識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直觀的洞見。
所經過的階段是:對自己更早的關于誕生的回憶,對合法則的進程和&ldquo高貴的真理&rdquo的認識。
救贖通向Nirwana[無],這一&ldquo無&rdquo擺脫了所有塵世的概念,并且作為獨一無二的東西是永恒而獨立的。
它隻能作為所有規定的不斷否定來思考。
以此标志所向披靡(Inhocsignovinces)。
&mdash&mdash無論歐洲在其他方面取得多大進步,它在宗教方面還沒有達到古代婆羅門那種自由思想的質樸:4000年前的印度比我們今天更富于思想,并習慣于留給後代更多思想的快樂。
這些婆羅門相信,第一,僧侶比神更有力量;第二,僧侶的力量在于宗教儀式,因此,我們看到,他們的詩人歌頌宗教儀式(祈禱、典禮、獻祭、聖歌、韻文)從來不知疲倦,贊美它們是美好事物的真正給予者。
雖然在此也始終可能有虛構和迷信:但這些命題卻是真的!接下來一步,神被扔到一邊&mdash&mdash歐洲人總有一天也将不得不這樣做!再進一步:人們甚至不再需要僧侶和中間人,自我救贖宗教的教導者&mdash&mdash佛陀(Buddha)&mdash&mdash出現了&mdash&mdash歐洲距這種文化階段仍然多麼遙遠!最後,一旦神以及僧侶和救贖者的力量建立于其上的所有宗教儀式和習俗被廢除,一旦傳統意義上的道德不得不走向滅亡:那麼将出現&mdash&mdash好吧,那時将出現什麼?但是,我們還是停止漫無邊際的思索吧,讓我們還是回到歐洲,确定它将把印度人這一思想家民族,在幾千年前就已按照思想的命令做過的事情補做一遍!目前,在歐洲諸民族中,也許有1000萬人到2000萬人不再&ldquo相信上帝&rdquo&mdash&mdash[88]如果要求他們彼此給出某種标志,這是否要求他們太多了呢?&mdash&mdash一旦他們因此相互認識,他們同時也就會使他們自己為其他人所認識&mdash&mdash他們将迅速成為歐洲中的一種權力(Macht),而且令人慶幸的還是民族之間的一種權力!不同階級之間的一種權力!貧者與富者之間的一種權力!命令者與屈服者之間的一種權力!最不安靜者與最安靜者、最使人安靜者之間的一種權力!
到處都可以聽到長長的呼吸聲,就像是一些快要窒息的人在大口大口地喘氣。
&ldquo的确,&rdquo這種布道的一位目擊者說,&ldquo聽到的幾乎是一片在極度痛苦中死去者的聲音。
&rdquo&mdash&mdash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正是基督教使人類的安息之床變成受刑之床;這一折磨之床的場景,隻有現在才第一次被人們聽到的可怕的聲音,使無數見證者的感官和血液被毒害,給他們以後的生活和他們的後代的生活蒙上了陰影!請想象一個頭腦單純的人,他聽到下面這些話後,就再也不能擺脫它們:&ldquo啊,永生!讓我永生吧!但願我沒有靈魂!但願我沒有出生!我被打入了地獄,打入了地獄,永遠打入了地獄!六天以前也許你還能幫助我,但是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現在我是魔鬼的仆從。
我和他一起走向地獄。
哭泣吧,落淚吧,可憐的石頭的心!你不會哭泣?除了哭泣和落淚,石頭之心還能做什麼?我走向地獄而你卻可以得到拯救!看,他來了;是的,他來了!來吧,仁慈的魔鬼!來吧!&rdquo&mdash&mdash 78 [Pütz]尼采反對基督教對罪責和懲罰之間關系的片面的理性主義道德立場,這種立場與Katharsis,即古代悲劇中的靈魂淨化相反。
悲劇導緻&ldquo[&hellip&hellip]痛苦和恐懼,并因此産生對于這種不安狀态的一種淨化作用&rdquo(亞裡士多德《詩學》[1405a],ManfredFuhrmann譯文;ReclamsUniversal-Bibliothek7828,頁19)。
[Pütz]俄狄浦斯王可以作為希臘神話中無辜而陷于不幸的英雄的典型。
在尼采看來,&ldquo希臘舞台上最悲慘的形象&rdquo就是&ldquo不幸的俄狄浦斯&rdquo(《悲劇的誕生》,GoldmannKlassiker7555,頁66)。
他在不認識父母的情況下,如德爾斐神谕所說的那樣殺死了他的父親拉伊奧斯(Laios),并且在他将忒拜城(Theben)從斯芬克斯(Sphinx)手下解放出來之後,娶了自己的母親。
經過德爾斐神谕的再次指點,在尋找出殺死拉伊奧斯的兇手後,他發現了真相,絕望地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尼采強調俄狄浦斯主觀上的無辜,他對于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客觀的、他不能加以影響的獲罪。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OidipusTyrannos,前429年以後)中戲劇化地表現了俄狄浦斯命運的這一階段。
尼采眼中智慧的俄狄浦斯沒有解開斯芬克斯的謎底為&ldquo人&rdquo的謎語。
但是,後來通過自己那災難性的、不可窺視和不可避免的命運,俄狄浦斯認識到,人恰恰不是謎底,反倒本身是一個不可解之謎。
俄狄浦斯的智慧不僅基于對人的知識,而且也基于對人之深不可測性的認識。
這一智慧概念意味着阿波羅的和狄奧尼索斯的知識和直覺的一種綜合。
[Pütz]指希臘文nemessetikon,nemsssan[生氣,發怒],或者nemesis[反感,引起反感],和人格化的對放肆進行複仇的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
懲罰性正義。
&mdash&mdash不幸與罪責&mdash&mdash這兩樣事物是由于基督教才被等量齊觀的:因此,如果一個罪責帶來的不幸相當嚴重,那現在罪責也會照此後果始終被回溯性地衡量為相當嚴重的。
然而,這一看法并非古典時期的。
而且也正因此希臘悲劇&mdash&mdash其中詳細讨論了不幸與罪責,但卻是在一種不同的意義上&mdash&mdash才成為情感的偉大解放者,其重要程度甚至這些古人自己也尚未認識到。
[77]他們尚未如此工于心計,要在罪責和不幸之間建立一種&ldquo充分的聯系&rdquo。
确實,他們的悲劇英雄的罪責不過是阻礙他們行動的一些小石頭,有時使他們折斷了一隻胳膊和弄瞎了一隻眼睛。
對此,古代的想法是:&ldquo他應該小心點走路,不應該太趾高氣揚。
&rdquo隻有基督教才會這樣說:&ldquo我們看到一種巨大不幸,在這巨大不幸後面必隐藏着一種嚴重的、同樣嚴重的罪責,雖然我們不能清楚看到它!如果你這不幸的人感覺不到這一點,那是因為你的心靈已經變得冥頑不靈&mdash&mdash看吧,更大的不幸還會降臨到你身上!&rdquo&mdash&mdash于是,在古人那裡真的依然存在不幸,單純的、無辜的不幸;隻是在基督教中,所有懲罰才都變成罪有應得的懲罰:使受苦者不僅因他的痛苦受苦,而且還因他對這種痛苦的想象受苦;每一次不幸都使不幸者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是卑鄙的和堕落的。
可憐的人類!&mdash&mdash希臘人對于其他人的不幸感到憤慨并有一個特定的詞來稱呼這種憤慨:在基督教民族中間,這種感情是不允許的,也就很少得到發展,因此,他們沒有什麼詞彙可以用來稱呼同情的這位更為男人氣的兄弟。
79 [Pütz]尼采指的下述内容:Lemoiesthaissable[&hellip&hellip]vousetesdonctoujourhaissable[因為自我是可恨的〈&hellip&hellip〉所以他們也總是可恨的。
](帕斯卡:Pensees,fragmentsetlettres,ProsperFaugere編,巴黎1844,第一部分,頁197)[Pütz]聖經的核心思想以及基督教信仰的決定性的觀點;一般指上帝對罪人的恩賜,并因此與拯救思想聯系在一起。
天主教的恩典教義将&ldquo做工恩典&rdquo,即上帝對人的行動的援助,和&ldquo成聖恩典&rdquo,即根據人所做的善的事工而提升人,區别開來,而保羅派的和宗教改革派的恩典教義則根本否認了人通過善的做工而獲得道德提升的可能性。
在基督新教中,恩典之發生,實際上是因為上帝下降到罪人,作為罪人之不應得的赦免。
一個建議。
&mdash&mdash既然按照帕斯卡和基督教的說法,我們的自我總是可恨的,那麼,我們如何又能夠允許和假定其他人&mdash&mdash無論是上帝還是凡人&mdash&mdash去愛他呢?允許其他人去愛我們,同時又完全清楚我們所配得到的隻能是恨,甚至其他更為不堪的感情,這樣做顯然有失光明磊落。
&ldquo但是,這裡不是别處,這裡是慈恩的王國。
&rdquo那麼,你對你鄰人的愛是一種慈恩?你的同情是一種慈恩?那麼,很好,既然你能做到所有這些,[78]也請你為你自己做點什麼吧:出于慈恩而愛你自己,然後你就會不再需要任何上帝,關于人類的堕落和救贖的全部戲劇都會在你們中間落幕了! 80 同情鄰人的基督徒。
&mdash&mdash基督徒同情鄰人痛苦的另一面:從心底裡懷疑鄰人的所有歡樂,懷疑鄰人渴望和能夠得到的任何事物給他帶來的歡樂。
81 聖者的人道。
&mdash&mdash一位聖者被一群信徒包圍,再也忍受不了他們對于罪的持久仇恨。
終于他開口對他們說:&ldquo上帝創造了所有事物,但沒有創造罪:因此,他老人家不喜歡罪是不奇怪的。
但是,人創造了罪,因此,他怎麼可以僅僅因為這一造物的上帝祖父對它加以白眼就拒絕接納自己唯一的親生骨肉呢?這符合人性嗎?對值得尊敬者表達尊敬是應該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首先必須愛我們的孩子和對他們負責&mdash&mdash其次才是祖父的榮譽!&rdquo 82 精神上的襲擊。
&mdash&mdash&ldquo你必須做出決定,這攸關你的生命!&rdquo路德這樣氣勢洶洶地撲向我們,我們仿佛已經感覺到抵住我們喉嚨的鋒刃的冰冷。
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位比他更高明也比他更通情達理之人的話回敬他:&ldquo關于世界上的這事兒那事兒,我們并非非有某種意見不可,靈魂的無端煩惱完全是自尋的,因為就事物的本性來說,并不必需我們的判斷。
&rdquo 83 [Pütz]希臘神話中無窮無盡痛苦的景象。
普羅米修斯将火帶給人類,作為對他的懲罰,宙斯命令将他鎖在高加索的一座山崖上,一隻鷹(尼采說的是鹫)每天飛來啄他的肝髒,但每天夜裡他的肝髒又長好如初。
[79]可悲的人類!&mdash&mdash大腦中多一滴血或少一滴血都會使我們的生活想象不到地悲慘和困難,從而使我們因為這一滴血受到的痛苦比普羅米修斯因為他的兀鹫受到的痛苦還要多。
然而,更可怕的是,我們甚至不知道使我們痛苦的原因就是這滴血,而認為是什麼&ldquo魔鬼&rdquo或&ldquo罪&rdquo! 84 [Pütz]語文學(Philologie,來自希臘文philos[朋友]和logos[言辭,談話]),在狹義上是根據一種文化或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學而進行的關于其發展和特性的研究。
所有語文學努力的源頭是古典語文學及其對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的讨論。
尼采是古典語文學家(參12&mdash6)。
所謂語文學和基督教的結合指的是在基督教中世紀,通過大量的羅馬文學著作的抄本,拉丁文文獻被認為應該作為思想上和文體上的典範傳給後代。
&ldquo基督教的語文學&rdquo同時意指基督教對《聖經》的解釋(Exegese[解經]),具體來說就是在《新約》的背景下對《舊約》所做的解釋(類型學),尼采批評其為對&ldquo解釋和強加的嗜好&rdquo。
[Pütz]Septuaginta,拉丁文,&ldquo七十&rdquo,《舊約》最古老(公元前3&mdash前1世紀)和最重要的亞曆山大前猶太人所講之希臘語譯本,由若幹本來各自獨立的譯本組成,曆經反複的修改而成。
其名稱來自被認為完成譯本的七十二個譯者。
在正統教會裡該譯本至今仍然具有官方效力。
[Pütz]不清楚尼采在此指的是什麼:比較不同聖經文本(希伯來本、七十子本、拉丁本和路德本)的《詩篇》有關内容,沒有在任何地方發現增補。
希伯來本和路德本聖經僅僅是詩篇的計數與七十子本和拉丁本略有不同(對此請參:《舊約聖經評注》。
MartinRoth創辦。
SiegfriedHerrmann和HansWalter編,卷XV/1:Hans-JoachimKraus:聖經詩篇,1分卷,第5版,Neukirchen1978,頁2以下)。
尼采所指出段落在路德本中内容如下:&ldquoSagtunterdenHeiden:DerHerristKönig.ErhatdenErdkreisgegründet,daßernichtwankt.ErrichtetdiedieVölkerrecht.&rdquo([譯按]參和合本中文聖經《詩篇》96:10:&ldquo人在列邦中要說:&lsquo耶和華作王,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他要按公正審判衆民。
&rsquo&rdquo)基督教語文學。
&mdash&mdash基督教是多麼地不關心誠實感和公正感的培養,人們可以根據基督教學者的文風來相當好地估價這點:他們如此厚顔無恥地講出他們的猜測就像講出的是信條,而且對經文的解釋也很少使他們處于正派的難為情中。
我們聽到的總是:&ldquo我是正确的,因為《聖經》上是這麼記載的。
&rdquo接下來就是不害臊的随心所欲的解釋,這種解釋是如此武斷離奇,以至于一位聽到這種解釋的語文學家不知道自己是應該感到憤怒還是應該感到好笑;他問自己:&ldquo可以這樣做嗎?這是誠實嗎?這還算是體面嗎?&rdquo&mdash&mdash仍然有多少這類不誠實在基督教講壇上被當作真理,教士因為知道在這個地方沒有人能夠打斷他而變得多麼無恥,《聖經》在他們手裡變得多麼支離破碎和面目全非,以一切形式為民衆提供壞的閱讀的技藝:隻有那些從來不去教堂&mdash&mdash或者從來就去教堂&mdash&mdash的人才會對此估計不足。
但是最終:對于該宗教的影響,我們本就不該抱任何希望;此宗教在其創立的最初幾個世紀裡,上演了關于《舊約》的一幕前所未有的語文學鬧劇:試圖将舊約從猶太人手中強搶過來,斷定它隻包含基督教的教導,屬于作為真正以色列人的基督徒:[80]而猶太人隻是自以為擁有它。
于是現在人們沉湎于一種對解釋和強加的嗜好,這些解釋和強加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問心無愧的:不顧猶太教學者的大聲抗議,《舊約》被認定是講述基督和隻講述基督的,特别是隻講述基督的十字架的;每當提到一木、一棍、一梯、一枝、一樹、一柳、一竿,都被認為預示了十字架之木;就連獨角獸和青銅蛇像的豎立,就連摩西祈禱時伸展的手臂,甚至就連複活節時烤羊肉用的叉子&mdash&mdash全都成了十字架的暗示,似乎在冥冥中預示了它的到來!那些作出這種斷言的人究竟有誰真相信過這種斷言?教會甚至不惜增添希臘文《聖經》的内容(例如《詩篇》96,《箴言》10),以便随後把這些私貨說成是基督教的預言。
他們正在進行一場戰争,他們關注的是敵人而非誠實。
85 [Pütz]中世紀學校和大學中發展起來的哲學-神學教學,目的是将希臘的和古代的思想傳授給近代。
這種教學在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影響下發展出了本體論的-神學的概念和系統,将所有存在物(Seiende)解釋為一個造物主上帝的計劃和思想。
精緻之缺乏。
&mdash&mdash不要因為希臘神話遠不能與你們深刻的形而上學媲美而嘲笑它!相反,你們應該驚歎,這個民族恰好在這一點上勒住了它那敏銳理解力的籠頭,并長期機智避免了煩瑣哲學(Scholastik)和吹毛求疵的偏見的危險! 86 身體的基督教解說者。
&mdash&mdash始終隻是來源于胃、腸、心跳、神經、膽汁、精液的一切&mdash&mdash所有情緒惡劣病、疲勞衰弱、過度興奮,以及我們對之了解如此之少的機器的全部随機活動:[81]&mdash&mdash這一切在一個帕斯卡那樣的基督徒眼裡,都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現象,必須搞清楚在裡面栖身的是上帝還是魔鬼、善還是惡、拯救還是詛咒!哦,多麼不幸的解說者!他不得不随時扭曲和折磨他的生理系統!他不得不随時扭曲和折磨他自己,以便總是有理! 87 [Pütz]《新約》中多處列舉了成組的美德。
有關美德目錄參《加拉太書》5:22;《提摩太前書》6:11;《彼得後書》1:5以下;《哥林多前書》13。
[Pütz]可以将《新約》中的十字架事件描述為&ldquo恩典之爆發&rdquo。
道德奇迹。
&mdash&mdash在道德領域,基督教隻知道道德奇迹:全部價值判斷的急劇變化,所有習慣的斷然放棄,對于新事物和人的突如其來、不可抑制的傾慕。
基督教将這些現象看作上帝做工的結果,稱之為重生,賦予它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價值&mdash&mdash從而使所有其他被稱為道德但卻與這種奇迹沒有關系的事物對基督徒來說都成為無所謂的&mdash&mdash是的,也許作為幸福感、驕傲感,其他道德甚至是恐懼的對象。
新約中确立了符合律法行為和美德的規範,但卻是以這樣一種方式确立的,使它成了一種不可能的美德的規範,看到這樣一種規範,任何仍然追求道德的人都應該學會認識到,他們正在離美德越來越遠,他們應該對美德感到絕望,并最終奮然投入仁慈者的懷抱&mdash&mdash隻有以這種方式結束的基督徒的道德努力才可以被認為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也就是說,隻有當它一直保持為一種不成功的、痛苦的和可悲的努力時,它才會多少具有一點價值,有助于産生那使他體驗到&ldquo恩典之爆發(DurchbruchderGnade)&rdquo和道德奇迹的高度興奮瞬間。
&mdash&mdash但是,這種追求道德的奮鬥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因為常常可以看到,正是當罪人在罪惡中陷的最深之時,奇迹卻伸出援助之手;[82]顯然,從罪孽深重和惡貫滿盈到它的另一個極端的跳躍似乎更容易一些,而作為奇迹的更為醒目的證明,它們也更可取一些。
&mdash&mdash隻有精神病學家才能決定,我們所看到的這樣一種突然的、非理性的和不可抗拒的逆轉,這樣一種從不幸的深淵到幸福的頂峰的置換,其生理學意義是什麼(也許是一種變相的癫痫症?);類似的&ldquo奇迹&rdquo(比如作為謀殺手法,自殺手法)對精神病學家來說并不陌生。
雖然基督徒的奇迹的結果相對來說要更令人愉快一點,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88 [Pütz]參&ldquo十誡的決議&rdquo,&ldquo除了十誡之外沒有善工&rdquo,&ldquo僞君子的傲慢&rdquo,見路德《德語教理問答》(《大教理問答》;1529),見《路德文集〈考訂全集版〉》,第30卷,第三部分,魏瑪1910,頁178以下。
偉大的行善者路德。
&mdash&mdash路德最大的意義在于,他喚起了對聖人和所有基督教vitacontemplativa[思想人]的不信任:從那個時候起,歐洲非基督教思想人面前的道路才變得又可以通行了,而對于世俗活動和俗人的輕視也告一段落。
路德不愧他那礦工父親的好兒子,在被關進修道院之後,由于找不到其他礦坑和&ldquo豎井&rdquo,他就下降到他自己内心的深處,掘出一條可怕的黑暗的通道&mdash&mdash路德最後認識到,一種聖人般的沉思生活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在那種生活下,他那與生俱來的靈魂的和身體的&ldquo活力&rdquo就會使他走向毀滅。
他曾長時間試圖通過禁欲走向神聖&mdash&mdash最後他毅然對自己說:&ldquo哪有什麼真正的思想人啊!我們上當了!聖人一點也不比我們其他人更有價值。
&rdquo&mdash&mdash這是一種農民式的表達意見的方式,但對于那個時代的德國人來說,這卻是正當和唯一的方式。
[83]當他們在路德派教理問答中讀到這樣的話時,他們是多麼高興:&ldquo除十誡外,沒有什麼作品為上帝所悅納&mdash&mdash人們贊美的聖人的精神作品都是一些自我編造的東西。
&rdquo 89 懷疑即罪。
&mdash&mdash基督教竭盡全力自圓其說,甚至宣布懷疑即罪。
人們應該毫無理性而隻憑一個奇迹就被扔進了信仰中,從此在信仰中,就像暢遊在最明亮且最清楚無誤的自然力中:即使是對陸地的一瞥,即使人活着也許不僅僅是為了暢遊這想法本身,即使我們的兩栖本能的輕微顫動,都已然是罪!人們确實注意到,對信仰的任何論證,對其起源的任何思索,作為有罪的都是毫無考慮餘地的。
人們想要的是盲目、陶醉,對一種把理性吞沒掉的波濤的永恒歌唱! 90 利己主義反對利己主義。
&mdash&mdash有多少人仍然這樣斷定:&ldquo如果上帝不存在,生活将是不可忍受的!&rdquo(或如那些唯心主義者所說:&ldquo如果生活不具有一種倫理基礎,生活将是不可忍受的!&rdquo)&mdash&mdash因此,必然有一個上帝存在(或生存必然具有一種道德意義)!然而,這些議論實際上隻能表明,那些已習慣這些概念的人不希望在沒有這些概念的情況下生活:因此,對于他們和他們的生存來說,這些概念也許是必不可少的&mdash&mdash但如果認為凡我的生存所必須者,就必須實際在那裡存在,這是多麼狂妄的理由!好像我的生存就是世界的使命![84]其他人的感覺可能正好相反!他們也許并不願意生活在這兩種信仰的條件下,于是生活就不再被認為是值得過的!&mdash&mdash現在就是如此! 91 [Pütz]參本書前面63節第1個注釋中和帕斯卡作品有關的版次中的下述部分(第一部分,頁38):&ldquo如果上帝一直對人顯示,那麼信仰上帝就不算什麼了;但如果上帝從來不對人顯示,那麼就不會有信仰這回事了。
其實,上帝通常隐藏起來,隻有在很少時候對那些願意為他效勞的人顯示自己。
這一奇特的秘密,上帝隐退的秘密,人類所不能參透的秘密,當我們獨處、遠離人群時,強烈地指示着我們。
&rdquo上帝的誠實。
&mdash&mdash上帝全知、全能,但卻對于他的意圖是否為他的造物所理解這一點漠不關心&mdash&mdash這樣的上帝能說是一位善的上帝嗎?千百年來,面對無數懷疑和顧慮,這位上帝讓它們繼續存在而一言不發,似乎它們對人類的拯救毫無影響,然而同時,他又許諾任何一個弄錯其真理的人最可怕的後果。
如果他手中有真理,但卻若無其事地看着人類為了認識真理而呼号痛苦,他難道不是一位殘忍的上帝嗎?&mdash&mdash但或許,他真是一位善的上帝,隻是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許他缺少表達自己的智力,或口才?這豈不更糟!因為這樣一來,關于他的所謂&ldquo真理&rdquo,他同樣可能弄錯,而他自己變成另一個&ldquo可憐的被騙的魔鬼&rdquo的日子也就不遠了!看到他的造物因為對于他的認識而越來越痛苦,既不能勸告他們也不能幫助他們,而隻能像一個聾啞人,當他的孩子或狗面臨最可怕的危險時,隻能作出種種模糊的手勢,他豈不是也像是受着地獄中的刑罰嗎?如果一位這樣推論的被困擾的信徒對于這位痛苦的上帝的同情超過了對其鄰人的同情,那麼他确實是應該得到寬恕的&mdash&mdash因為如果這位最孤獨和最原初的存在同時也是最痛苦和最需要安慰的存在,那麼他的那些鄰人也就算不上什麼鄰人了。
所有宗教都表明,[85]它們的興起有賴于人類早期的、未成熟的心智&mdash&mdash它們全都驚人地輕視講出真理的責任:對于上帝應該對人真誠和使用清楚的傳達方式的責任,他們一無所知。
&mdash&mdash關于&ldquo隐匿的上帝&rdquo,關于上帝如此隐藏自己和一直半吞半吐講述自己的原因,沒人比帕斯卡說的更動人了&mdash&mdash這是一種象征,說明帕斯卡在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有能夠平靜下來:但是他的聲音聽上去卻如此地充滿信心,就好像他曾經與這位幕布後的隐藏的上帝坐在一起!他在&ldquo隐匿的上帝&rdquo(deusabsconditus)中嗅到了某種非道德的氣味,并為此而深感羞恥和羞怯,以緻不敢對自己承認這點:因此,像每一個深懷恐懼的人一樣,他盡可能地大聲說話。
92 [Pütz]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導言(1787年第二版,頁7)中,康德将這三個理念定義為純粹理性及其科學即形而上學的真正對象,雖然他的&ldquo批判&rdquo的結論是,理性沒有能力認識這些對象。
康德通過基督教的視角及其在18世紀的理性主義靈魂學說(心理學)和理性主義上帝學說中的啟蒙了的世俗化,限制了形而上學的主題、關于一般存在者之真理的學說和存在學說。
基督教的彌留之床。
&mdash&mdash真正行動性的人現在心裡已沒有基督教,而屬于精神上中産階級的更溫和、更富思想的人,擁有的也隻是一種改良基督教,也就是一種極端簡化的基督教。
上帝出于愛以一種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方式安排一切,上帝賦予我們美德和幸福,以及拿走我們的美德和幸福,因此從整體上看,一切都不多不少,恰恰正好,我們沒有理由将人生視為艱難的,更沒有理由抱怨生活,總之,聽天由命和謙恭被提高到神聖的高度&mdash&mdash這就是基督教保存下來的最好和最有生氣的東西。
但是,人們肯定應該已經察覺,基督教由此就變成了一種溫和的道德主義:我們現在擁有的與其說是&ldquo上帝、自由和不朽&rdquo,毋甯說是一種善意和正派思想,[86]以及對于善意和正派思想在所有事務中成為主導的信心:這便是基督教的&ldquo安樂死&rdquo。
93 [Pütz]參《約翰福音》18:37以下(彼拉多審問耶稣):&ldquo彼拉多就對他說:&lsquo這樣,你是王嗎?&rsquo耶稣回答說:&lsquo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rsquo彼拉多說:&lsquo真理是什麼呢?&rsquo&rdquo何謂真理?&mdash&mdash沒有誰會對信徒喜歡的推理表示異議:&ldquo科學不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它否定上帝。
因而它也并非來自上帝;因而它不是真實的&mdash&mdash因為上帝才是真理。
&rdquo錯誤不在結論,而是包含在前提中:如果上帝恰恰不是真理,如果這恰恰不能被證明,那又如何呢?如果上帝是虛榮,是權力欲,是無耐心,是災禍,是人類心醉神迷的、驚恐的妄想呢? 94 不悅之治療手段。
&mdash&mdash甚至保羅已經開始認為,要消除罪所引起上帝之大不悅,就必須有所犧牲。
從這以後,基督徒就一直不停地将他們對自己的不滿發洩到某一犧牲品之上,無論其為&ldquo世界&rdquo&ldquo曆史&rdquo,還是&ldquo理性&rdquo,或其他人的快樂和安甯&mdash&mdash總之,為了他們的罪,必須有一些好東西(Gutes)去死(哪怕僅僅是象征地去死)! 95 [Pütz]上帝證明(Gottesbeweis)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
直到中世紀,它們都與近代不同,更多的不是被理解為面對懷疑時對上帝信仰的辯護或證明,而是作為對不可見的神聖存在的理性把握的嘗試,作為心靈面對上帝所激起的崇高感情的思辨表達,或者作為啟示信仰和哲學化理性之間的調解。
在為數衆多的證明中,有一些類型的證明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目的論的(根據合目的性論證的)上帝證明從一個充滿意義的或秩序化的自然出發,推論一個賦予秩序的神聖心智(Intelligenz)的存在。
這種形式的論證,見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以及斯多葛派。
這一證明形式的後繼者有中世紀盛期的托馬斯·阿奎那(1224/25&mdash1274)。
萊布尼茨(1646&mdash1716)關于一種先定和諧的觀念與這種證明形式相近。
18世紀的物理學神學适應有關的知識狀态和意識狀态改變了出發點:有人從世界機器的各部分對于整體的一種符合目的的和諧出發,有人從自然秩序對人的功用出發,還有人從有機體的合目的特征出發。
宇宙論的上帝證明從運動推論出一個第一推動者的存在,從世界的存在推論出一個最初的創造者的存在,從所有存在物的相對有限性和偶然性推論出一個無限的、本身存在的和絕對必然的存在(Wesen)。
重要代表有亞裡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奧卡姆的威廉(約1285&mdash1350)、邁蒙尼德(1135&mdash1204)和萊布尼茨。
本體論的上帝證明從關于一個不能設想有比其更高存在的存在(Sein)之主觀觀念出發,推論出這個觀念的實存(Existenz),理由是,一種不存在的缺點與至高存在的概念是矛盾的。
這一證明方式由坎特伯雷的安瑟倫(1033&mdash1109)發明,直到笛卡兒重新接受這一證明方式為止,這一證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影響的。
康德将所有上帝證明方式歸結為本體論證明,以反駁這些證明。
特别新潮的是解本體論(deontologische)的證明:他從良心的一種無條件的義務出發,推論出道德規範的一種神聖的創造者。
康德的自律(Autonomie)倫理學将上帝的作用簡化為實現最高的善(美德和幸福統一的觀念)的保證和一種實踐公設&mdash&mdash也就是一種為了行動的目的所必須的信仰立場&mdash&mdash的證明。
曆史的反駁作為最終的反駁。
&mdash&mdash從前,人們試圖證明上帝之不存在&mdash&mdash現在人們卻表明,上帝存在這種信仰如何能夠形成,這種信仰通過什麼獲得其重量和意義:從而使一種上帝不存在之反證成為多餘的。
[87]&mdash&mdash以前,當每一種已提出的&ldquo上帝存在證明&rdquo被反駁之後,仍可懷疑,是否能提出比這些已被反駁的證明更好的證明:那時無神論者還不知道溯本清源法。
96 [Pütz]康斯坦斯一世皇帝(306&mdash337年在位)十字架上銘文的拉丁文本。
[Pütz]喬達摩·悉達多(SiddhartaGotama,公元前560&mdash前480),被稱為&ldquo佛陀&rdquo(梵語:覺者),主張通過對他來說是沉思的苦行獲得覺悟。
他所創立的佛教最初是一種改革運動,拒絕承認婆羅門的種姓特權,以及吠陀經典的權威。
按照佛教的教導,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不會消失的實體;一切生命(Wesen)都服從所有好和壞行為的因果報應法則,所以宇宙被一種不斷的死亡和生成所主宰,個别生命在其中不斷改變自己的實存方式(Existenzweisen)。
這一轉生輪回循環過程可以通過關于本真(Grundwahrheiten)的學說而得到解脫:由于一切皆逝,所以一切皆苦,而其原因在于生命意志,所以可以通過消滅所有欲望和情感而克服這一意志。
倫理&mdash苦行的訓練和專心緻志的小路通向救贖知識,這種知識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直觀的洞見。
所經過的階段是:對自己更早的關于誕生的回憶,對合法則的進程和&ldquo高貴的真理&rdquo的認識。
救贖通向Nirwana[無],這一&ldquo無&rdquo擺脫了所有塵世的概念,并且作為獨一無二的東西是永恒而獨立的。
它隻能作為所有規定的不斷否定來思考。
以此标志所向披靡(Inhocsignovinces)。
&mdash&mdash無論歐洲在其他方面取得多大進步,它在宗教方面還沒有達到古代婆羅門那種自由思想的質樸:4000年前的印度比我們今天更富于思想,并習慣于留給後代更多思想的快樂。
這些婆羅門相信,第一,僧侶比神更有力量;第二,僧侶的力量在于宗教儀式,因此,我們看到,他們的詩人歌頌宗教儀式(祈禱、典禮、獻祭、聖歌、韻文)從來不知疲倦,贊美它們是美好事物的真正給予者。
雖然在此也始終可能有虛構和迷信:但這些命題卻是真的!接下來一步,神被扔到一邊&mdash&mdash歐洲人總有一天也将不得不這樣做!再進一步:人們甚至不再需要僧侶和中間人,自我救贖宗教的教導者&mdash&mdash佛陀(Buddha)&mdash&mdash出現了&mdash&mdash歐洲距這種文化階段仍然多麼遙遠!最後,一旦神以及僧侶和救贖者的力量建立于其上的所有宗教儀式和習俗被廢除,一旦傳統意義上的道德不得不走向滅亡:那麼将出現&mdash&mdash好吧,那時将出現什麼?但是,我們還是停止漫無邊際的思索吧,讓我們還是回到歐洲,确定它将把印度人這一思想家民族,在幾千年前就已按照思想的命令做過的事情補做一遍!目前,在歐洲諸民族中,也許有1000萬人到2000萬人不再&ldquo相信上帝&rdquo&mdash&mdash[88]如果要求他們彼此給出某種标志,這是否要求他們太多了呢?&mdash&mdash一旦他們因此相互認識,他們同時也就會使他們自己為其他人所認識&mdash&mdash他們将迅速成為歐洲中的一種權力(Macht),而且令人慶幸的還是民族之間的一種權力!不同階級之間的一種權力!貧者與富者之間的一種權力!命令者與屈服者之間的一種權力!最不安靜者與最安靜者、最使人安靜者之間的一種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