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是非生飛鴿傳柬
關燈
小
中
大
一陣奔跑,腹中饑餓更甚。
放眼四外看去,盡都是綿連不絕的山勢,别說借食之處,就是可資充饑的山禽走獸,也看不到。
他雖是練就一身精純的武功,但一夜間未進一口食用之物。
又連番經曆兇險奔走,體力。
精神,都已感到不支。
饑餓疲累,使他不能再強撐趕路,緩級席地坐下,閉目運氣調息。
忽然問,一陣烏羽劃空之聲,掠頂而過。
方兆南警黨的一躍而起,随手撿起一塊山石,運足了腕力。
一抖手,疾向一隻振翅而過的飛烏打去。
他本是暗器能手,出于認位奇準,飛石破空訂去,一隻雪羽健鴿應手而落。
他折集了一些幹草枯枝,摸出千裡火筒,燃起幹草,又撿起地上健鴿,正待放入火中燒食。
忽然心中一動,暗道:“這等荒山之中,那來這隻孤自飛行的白羽健鴿?常聞人言,江湖之上,有飛鴿傳書之事,莫非今日被我遇上不成?” 心念一轉,分開鴿羽,果然在那白羽健鴿的左翼之下,找出一個小指粗細,寸許長短的竹筒,用着極細的白線,系在鴿翼之上。
這竹筒異常細薄,随手一捏,立時裂成兩半,一卷白紙,應聲而現。
方兆南展開紙卷一瞧,隻見上面寫道:“天風道兄清鑒:手示奉悉,弟因要事,不克即時應召赴約,六日後當兼程趕往,絕不誤大會之期,謹此奉複。
” 下面并未暑名,卻書着一個太極圖樣。
方兆南在江湖上走動時日雖然不久,但因天風道長的名頭太大,大江南北武林道上,無人不知其名。
方兆南雖未見過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劍之首的天風道長,但卻常聽人談起此人之名。
他雖是遁身世外,跳出五行的三清弟子,但他乃天生俠骨之人。
常常伸手管些不平之事,隐隐被譽為江南七省白道領袖。
他墾着手中紙柬,心中忽生不安之感,暗自想道:“天風道長被武林譽為一代大俠,武林中人,個個對他敬仰,這飛鴿傳書信,自不能等閑視之。
這複書之人既和他稱兄道弟,想來定然也是極具聲望的武林高人,書中所說的大會之期,看來是一場十分重要的聚會……” 心念及此,突然又想到适才所見那一大一小兩位道人,以及那灰袍老道和随行的中年大漢,跋涉急追兩個道人之事,此中蹊跷,似非單純。
這一聯想,隻覺其間事非.糾結貫穿,互為因果。
他本是極為聰明之人。
一念所及。
百感頓生。
但覺那兩個傳書道人,和那灰袍老者及中年大漢,深入九宮山來,不隻四人之間互相牽纏,而且都可能和“血池圖”有着關連。
隻是個中詳情,錯綜複雜,局外人,縱有非凡才智,一時間,也難猜想得透澈。
他隻顧用心推想那兩個道人和灰袍老者中間是非牽纏之事。
忘了把打落的白羽健鴿投入火中去燒烤。
待他想起腹中饑餓之時,那點燃的幹草枯枝,早已燒完熄去。
正待起身,再會撿折一些枯枝幹草,忽覺一隻手掌,緊緊的按在自己背心之上。
同時,身後傳來了一個冷冷的聲音,道:“快些把手中紙柬交付于我,如若妄圖抗拒,我隻要一吐掌力,立時震斷你的心脈。
” 對方手掌接着之處,正是人背心上”命門”要穴,方兆南被勢所迫,隻得舉起手中紙柬,交于身後之人。
就在他舉起手臂之時,突覺後肩處“鳳府”穴一麻,頓時失去知覺。
昏迷中不知過去了多少時間,醒來時滿目漆黑,耳際間車輪辘辘,手腳卻是動彈不得。
原來他已被人綁了手腳,勒着雙目,放置在一輛馬車之中。
聽蹄聲急響,和身軀顫動,已知那馬車正迅快的向前面奔馳着。
他暗中運氣,行集兩臀之上,奮力一掙,想把捆綁雙手的繩索掙斷。
那知剛一掙動,突覺臉上一涼,身側響起一個低沉的聲音說道:“朋友放識相點,如果妄圖掙斷繩索,可别怪我心狠手辣,挑斷你手上的筋脈了。
” 敢情這馬車之中,還有人看守着他,方兆南心知難以抗拒,頓消掙脫縛手繩索之念,暗自歎息一聲,不再掙動。
他雙目被人用黑布勒住,也不知是晝是夜,隻聽蹄聲得得急奔,車聲辘辘不絕,車行極是快速。
他盡力克耐着激動的心情,用十分柔和的聲音問道:“朋友,在下很少在江南道上走動,自信和你們談不上什麼恩怨,你們這般的對付于我,不知是何用心?” 隻聽身旁一人笑道:“你這話待見着我們瓢把子時再問吧! 現在最好别多講話,免得自讨苦吃。
” 方兆南忽然想到腹中饑餓之事,心念一動,登時覺着饑火難耐。
暗道:“我腹中饑腸辘辘,一旦有逃走機會之時,也難和人動手奔行,不如向他要些食用之物吃下,再待機行事。
” 正待啟口,忽聽車外傳來一個沙啞的聲音說道:“怎麼?那小子醒過來了?”” 車内之人答道:“醒來好一會啦!” 車外那沙啞嗓門的人,又道:“那小子看上去十分紮手,你要小心一點,另讓他弄斷了繩索,咱們就要交班的時間了,要是出了事,可是大不劃算。
” 但聞車輪急響,馬車速度突然加快起來。
方兆南聽兩人對答之言,心知縱然啟口,也難要得食物,索性一語下發,靜坐養息精神。
馬車又奔行了一個時辰左右,突然停了下來,方兆南隻覺身子被人擡下馬車,向前走約百步左右,忽聞波濤盈耳,似是到了江邊。
他雙目雖已被黑布勒住,但憑藉聽覺相辨,覺着被人擡到船上,身子剛被放好,船已起錨開行。
這般人似都是久經訓練,動作熟練無比,而且一語不發。
江風怒嘯,水聲震耳,船身被洶湧的波浪颠動甚烈,方兆南不善水性,又加饑餓過久,精神早已不支,漸感頭暈目眩,終于暈迷過去。
待他再度醒來時,景物已經大不相同了。
隻見自己停身一座燭火輝煌的大廳之上,兩側錦墩排列,坐滿了人,高低肥瘦,總共不下二十餘人之多。
大廳上首,端坐着一個年約五旬,鷹鼻鹞眼。
身軀修偉,長髯垂胸、滿臉肅殺之氣,身穿天藍長衫的人。
此人相貌雖然叫人望而生畏,但嘴角之間,卻故意露出三分笑意,也不知是他長相過于肅殺,或是他笑的過于勉強,使人瞧去更增陰森之感。
在他左側,坐着一個五短身材的人,一身青綢長袍,留着兩撇八字胡,但雙目神光炯炯,一臉精悍之色。
右面卻坐着一個
放眼四外看去,盡都是綿連不絕的山勢,别說借食之處,就是可資充饑的山禽走獸,也看不到。
他雖是練就一身精純的武功,但一夜間未進一口食用之物。
又連番經曆兇險奔走,體力。
精神,都已感到不支。
饑餓疲累,使他不能再強撐趕路,緩級席地坐下,閉目運氣調息。
忽然問,一陣烏羽劃空之聲,掠頂而過。
方兆南警黨的一躍而起,随手撿起一塊山石,運足了腕力。
一抖手,疾向一隻振翅而過的飛烏打去。
他本是暗器能手,出于認位奇準,飛石破空訂去,一隻雪羽健鴿應手而落。
他折集了一些幹草枯枝,摸出千裡火筒,燃起幹草,又撿起地上健鴿,正待放入火中燒食。
忽然心中一動,暗道:“這等荒山之中,那來這隻孤自飛行的白羽健鴿?常聞人言,江湖之上,有飛鴿傳書之事,莫非今日被我遇上不成?” 心念一轉,分開鴿羽,果然在那白羽健鴿的左翼之下,找出一個小指粗細,寸許長短的竹筒,用着極細的白線,系在鴿翼之上。
這竹筒異常細薄,随手一捏,立時裂成兩半,一卷白紙,應聲而現。
方兆南展開紙卷一瞧,隻見上面寫道:“天風道兄清鑒:手示奉悉,弟因要事,不克即時應召赴約,六日後當兼程趕往,絕不誤大會之期,謹此奉複。
” 下面并未暑名,卻書着一個太極圖樣。
方兆南在江湖上走動時日雖然不久,但因天風道長的名頭太大,大江南北武林道上,無人不知其名。
方兆南雖未見過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劍之首的天風道長,但卻常聽人談起此人之名。
他雖是遁身世外,跳出五行的三清弟子,但他乃天生俠骨之人。
常常伸手管些不平之事,隐隐被譽為江南七省白道領袖。
他墾着手中紙柬,心中忽生不安之感,暗自想道:“天風道長被武林譽為一代大俠,武林中人,個個對他敬仰,這飛鴿傳書信,自不能等閑視之。
這複書之人既和他稱兄道弟,想來定然也是極具聲望的武林高人,書中所說的大會之期,看來是一場十分重要的聚會……” 心念及此,突然又想到适才所見那一大一小兩位道人,以及那灰袍老道和随行的中年大漢,跋涉急追兩個道人之事,此中蹊跷,似非單純。
這一聯想,隻覺其間事非.糾結貫穿,互為因果。
他本是極為聰明之人。
一念所及。
百感頓生。
但覺那兩個傳書道人,和那灰袍老者及中年大漢,深入九宮山來,不隻四人之間互相牽纏,而且都可能和“血池圖”有着關連。
隻是個中詳情,錯綜複雜,局外人,縱有非凡才智,一時間,也難猜想得透澈。
他隻顧用心推想那兩個道人和灰袍老者中間是非牽纏之事。
忘了把打落的白羽健鴿投入火中去燒烤。
待他想起腹中饑餓之時,那點燃的幹草枯枝,早已燒完熄去。
正待起身,再會撿折一些枯枝幹草,忽覺一隻手掌,緊緊的按在自己背心之上。
同時,身後傳來了一個冷冷的聲音,道:“快些把手中紙柬交付于我,如若妄圖抗拒,我隻要一吐掌力,立時震斷你的心脈。
” 對方手掌接着之處,正是人背心上”命門”要穴,方兆南被勢所迫,隻得舉起手中紙柬,交于身後之人。
就在他舉起手臂之時,突覺後肩處“鳳府”穴一麻,頓時失去知覺。
昏迷中不知過去了多少時間,醒來時滿目漆黑,耳際間車輪辘辘,手腳卻是動彈不得。
原來他已被人綁了手腳,勒着雙目,放置在一輛馬車之中。
聽蹄聲急響,和身軀顫動,已知那馬車正迅快的向前面奔馳着。
他暗中運氣,行集兩臀之上,奮力一掙,想把捆綁雙手的繩索掙斷。
那知剛一掙動,突覺臉上一涼,身側響起一個低沉的聲音說道:“朋友放識相點,如果妄圖掙斷繩索,可别怪我心狠手辣,挑斷你手上的筋脈了。
” 敢情這馬車之中,還有人看守着他,方兆南心知難以抗拒,頓消掙脫縛手繩索之念,暗自歎息一聲,不再掙動。
他雙目被人用黑布勒住,也不知是晝是夜,隻聽蹄聲得得急奔,車聲辘辘不絕,車行極是快速。
他盡力克耐着激動的心情,用十分柔和的聲音問道:“朋友,在下很少在江南道上走動,自信和你們談不上什麼恩怨,你們這般的對付于我,不知是何用心?” 隻聽身旁一人笑道:“你這話待見着我們瓢把子時再問吧! 現在最好别多講話,免得自讨苦吃。
” 方兆南忽然想到腹中饑餓之事,心念一動,登時覺着饑火難耐。
暗道:“我腹中饑腸辘辘,一旦有逃走機會之時,也難和人動手奔行,不如向他要些食用之物吃下,再待機行事。
” 正待啟口,忽聽車外傳來一個沙啞的聲音說道:“怎麼?那小子醒過來了?”” 車内之人答道:“醒來好一會啦!” 車外那沙啞嗓門的人,又道:“那小子看上去十分紮手,你要小心一點,另讓他弄斷了繩索,咱們就要交班的時間了,要是出了事,可是大不劃算。
” 但聞車輪急響,馬車速度突然加快起來。
方兆南聽兩人對答之言,心知縱然啟口,也難要得食物,索性一語下發,靜坐養息精神。
馬車又奔行了一個時辰左右,突然停了下來,方兆南隻覺身子被人擡下馬車,向前走約百步左右,忽聞波濤盈耳,似是到了江邊。
他雙目雖已被黑布勒住,但憑藉聽覺相辨,覺着被人擡到船上,身子剛被放好,船已起錨開行。
這般人似都是久經訓練,動作熟練無比,而且一語不發。
江風怒嘯,水聲震耳,船身被洶湧的波浪颠動甚烈,方兆南不善水性,又加饑餓過久,精神早已不支,漸感頭暈目眩,終于暈迷過去。
待他再度醒來時,景物已經大不相同了。
隻見自己停身一座燭火輝煌的大廳之上,兩側錦墩排列,坐滿了人,高低肥瘦,總共不下二十餘人之多。
大廳上首,端坐着一個年約五旬,鷹鼻鹞眼。
身軀修偉,長髯垂胸、滿臉肅殺之氣,身穿天藍長衫的人。
此人相貌雖然叫人望而生畏,但嘴角之間,卻故意露出三分笑意,也不知是他長相過于肅殺,或是他笑的過于勉強,使人瞧去更增陰森之感。
在他左側,坐着一個五短身材的人,一身青綢長袍,留着兩撇八字胡,但雙目神光炯炯,一臉精悍之色。
右面卻坐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