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與三角(陳釀三國之九)

關燈
初勸孫權與劉備結盟,是要讓劉備以漢帝宗室的身份統帶劉表部衆,順利“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劉表部衆降曹後,又是他親自到當陽見劉備,“勸備與權并力”,主動促成了劉孫聯盟。

    當時荊州并不在孫權管轄之中,而是曹操據有,所以劉備寄人籬下,不得不以“借”的口實向孫權要求“都督”荊州時,又是魯肅竭力勸孫權答應下來,把這個“畫餅”給劉備聊以“充饑”,達到“共拒曹公”的戰略目的。

    當時周瑜、呂範等人主張趁機扣留劉備,魯肅認為應趁曹操在荊州立足未穩時,借劉備的力量安定荊州,給曹操多樹強敵,為自己多結盟友,才是上策。

    (“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

    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 《三國志.魯肅傳》) 但荊州是在劉備還是在孫權手中,作用可是大不一樣的。

    史書記載,曹操聽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寫字,大吃了一驚,筆都掉在地下了,可見荊州到了劉備手裡,對曹操意味着多大的威脅。

     赤壁大戰中,孫權自認為是主力,也覺得荊州作為勝利成果,當然屬于他所有。

    但實際上他當時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治理,也不能有效的防止曹操卷土重來,所以暫時要借助劉備的力量和聲望管理守衛荊州,作為他的一道屏障,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借”。

    魯肅、諸葛亮作為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就象高明的棋手,看的不是一步兩步,而要看到十步八步,以至更多才行。

    所以諸葛亮知道荊州可“借”,而魯肅也是真心實意的願“借”。

    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實際上也在鬥智鬥謀。

    看來這個“借”,還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互相借助,互相利用。

    後來魯肅單刀赴會,要求歸還荊州時,關羽說:劉備也參加了赤壁大戰,“身在行間,寝不脫介,努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并非毫無道理。

     有人會說,兩家既然有結盟抗曹的大局,何必鬧的這麼張揚,協商一下不就得了嗎?事實上魯肅是顧全大局的,他一方面積極交涉,使劉備答應以湘水為界,後來還把長沙、零陵、桂陽等荊州的大部分郡屬都給了東吳,但仍然保留荊州作為劉備北伐的基地,還特别向孫權指出曹操還在威脅雙方,吳蜀應當同仇敵忾,不能鬧矛盾(“曹公尚存,禍福難構,宜相協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

    ”)。

    但他一去世,情況就變了。

    曹操利用荊州歸屬相争造成的矛盾,需要借助東吳力量給他解圍。

    關羽在荊州攻克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不得不商量着要遷都到許都以避其銳,蜀漢勢力空前強盛。

    司馬懿建議并許諾孫權“割江東以封”,讓他派兵抄關羽的後路,魯肅經死,才發生了呂蒙用計,白衣渡江,使關羽兵敗麥城的事。

     曹操對劉、孫的争奪,采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

    所以關羽聞訊急忙回軍救荊州,曹操下令不許追擊,就是想看到關羽、呂蒙鹬蚌相争,久峙不下。

    沒想到關羽失敗得這麼快,這麼慘。

    孫權收回荊州後,也害怕劉備興兵複仇,想引禍水北流,于是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暗示劉備,這是受曹操指使的。

    沒想到曹操比他更明白,将關羽的頭以諸侯之禮葬于洛陽,撇清幹系,表示與己無關,果然把劉備的怒火引到東吳方面去了。

    看到曹操玩了這麼漂亮的一手,孫權也趕緊在當陽禮葬關羽遺體,這就是為什麼當陽有個關陵,洛陽又有個關林的緣故。

     政治、外交上的三角關系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

    彜陵之戰,火燒連營八百裡,東吳雖然取勝,但也鬧了個兩敗俱傷,最後還是讓曹魏“合縱”之術坐收漁利了。

    所以劉備死在白帝城後,諸葛亮很快就派人與孫權通聘修好,再結盟誓,才能夠專意北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可惜國勢已經傷了元氣,隻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了。

     這麼瞎聊,可又應了一句歇後語:“看三國掉眼淚——為古人擔憂”。

    但是直到現而今,大到國際政治,貿易格局,小到人際關系,這種或明或暗,微妙複雜的三角關系還是到處可見的,能不能處理得成功,确實需要智慧膽略。

    三國的經驗教訓,是否還有一定的教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