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釀三國之二----瘋子與傻子

關燈
說,電視劇不過是“大衆通俗傳播形式”,不必認真苛求,但一看見片子裡劉備的人馬老是扛着“蜀”的大旗滿世界繞,想起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話,就老是覺得别扭--劉備立的國号明明叫“漢”,史書為了和西、東兩漢分别,才稱“蜀漢”。

    後世陸續以“漢”為名的朝代還有一些,曆史上分别稱為“成漢”、“北漢”等。

    如果劉備自立“蜀”号,則“王業”早已“偏安”,“漢、賊”業已一氣,還鬧騰什麼勁兒呢。

    類似的明顯疏忽不少,據說有不少專家參與了“創作把關”,不知是怎麼審的。

     話又說回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創下的若幹個“中國第一”,更多的恐怕隻是數字上的意義,而沒有利用各種優越條件把它作成一件精品,畢竟是件憾事。

    想當初乾隆皇帝臨逝前,也曾對自己一個人詩歌創作的數量,竟然能比《全唐詩》總和還多而頗為自得。

    但是人們至今仍然奉行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沒有拿《樂善堂集》和《禦制詩》當範本的,這就是“數”不敵“質”的一個證據。

     小說《三國演義》是耐得住咀嚼的。

    它所以在“廿五史演義”中一枝獨秀,不僅因為它成書最早,流傳最廣,手筆最大,而是因為這一段曆史包含的經驗教訓極為深刻:一場較小的社會動蕩,經過群英紛争,三家競雄,最後達到一統。

    但是不過37年後晉室就“東遷”了,成為“南北朝”,竟釀成了更廣泛的社會動蕩,更深刻的社會矛盾,更長久的民族分裂。

    後來人痛定思痛,感到劉備的仁政,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和治蜀方式,才是長治久安的正道,因而總結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超功利曆史價值觀。

     另一方面,方今天下的經濟競争也是“三足鼎立”,歐洲和北美競相實現本土的“自由貿易區”,穩住陣腳,隐然與蓬勃興盛、發展勢頭正猛的東亞及東南亞抗衡。

    這是下一世紀貿易戰的基本格局。

    誰說《三國》總結的曆史經驗教訓,不會使“漢字文化圈”及其影響地帶的國家民衆,在這種未來的競争格局中受益呢? 從“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的老話看,當初《三國》戲的觀衆裡,确有一批被“瘋子”們精湛演技迷倒的“傻子”。

    但現在的電視觀衆,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傻子”了,因為在家庭中觀看電視的形式本身,已具有充分的“間離效果”。

    而《三國》電視劇的主要創作者們心裡卻橫亘着太多的功利,急于靠着古典名著“揚名立萬兒”,也沒有下應有的功夫,把戲吃透、演“瘋”,就馬上又要移師全部《水浒傳》了。

     這消息傳來,不禁使人倒抽一口涼氣。

    我們還記得前蘇聯改編名著的謹嚴精湛,因為名著是民族以至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理應用結合了現代科技成就的影視形式進行深刻的诠釋闡發,才會功在當代,利及若幹秋。

    希望挾中央電視台巨資和播放優勢的決策者們,改變一下隻搞“普及”的思想,更多的具備“精品”意識,不要再把第四部中國古典名著也拍成馬馬虎虎的“連環畫”,再以“遺憾藝術”為由,擋着讓“别人三十年内也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