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釀三國之二----瘋子與傻子
關燈
小
中
大
題目套的是“演戲的象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這句現成話其實也是中國民間藝人總結戲劇的“誅心”之論,我以為已經觸及到斯坦尼戲劇藝術體系的神髓。
類似的話還有一些,如“戲台小天地,天地大戲台”等,過去常常用作小台子的俗聯,洞穿時空兩軸,品起來也滿有哲理。
自從電視這個鬼東西風行以後,“天地大戲台”的話又應驗出另一層涵義。
尤其在中國這樣重視家庭生活和天倫樂趣的國度,看電視成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的信息來源,娛樂中心和休閑方式,“黃金時段”的電視劇也因此身價不斐,成為制作者和廣告商通力争奪的焦點。
單隻“數以億計的觀衆”幾個字,就不僅使演藝人員奮力争取,“混個臉兒熟”,而且也在制造商和銷售商面前,展示了一個幾乎無窮大的市場。
據說,中央電視台93年的廣告收入,相當于每位國人掏出3/4元(報載98年黃金時段的廣告競拍,收入已然達到40億元)。
為了回饋社會,為了弘揚文化,或者也為了在愈演愈烈的各台“節目大戰”中繼續保住中心地位,中央電視台近些年來一直在斥巨資推出大制作,最近的例子,便是84集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播出。
這部片子在好幾個方面穩居“中國第一”:投入的人力、設備、宣傳攻勢、投資、效益、播出時間,一直到綿延不絕的演職員名單。
照說《三國演義》在明代已有“四大奇書”之目,但由于它從曆史、傳說到戲劇、小說的反複互動和漫長過程,其在老百姓中影響之廣大深遠,可謂無出其右。
更借助“漢字文化圈”的流播和海外華人社會的擴大,在世界經濟“風景這邊獨好”的東亞和東南亞擁有現成的觀衆群。
又因為日本企業界對《三國志》偏好的傳聞,使國内喜歡動心機,或者不得不動心機的各界人士,也對《三國》謀略翹首以待。
拍攝《三國演義》,因此成了“萬事具備”之事。
其實十年前就有人發表過想以電視、電影與《三國》聯姻的“公告”,但終因“心有餘而力不足”放棄了,于是這副擔子也就理所當然的,甚至可以說是“曆史的”落在了中央台的肩上。
現在電視劇已播映過半,主要創作者的自信心還挺足,甚至有說“一百年也不會超過”的。
輿論方面則評價不一,贊賞的不少,但批評方面尖刻的說“味同嚼蠟”,激烈的已經提到了“以謝天下”什麼的。
有反響、有争論,至少部分實現了制作者的初衷。
作為古典小說的愛好者,我的看法倒是認為該有的情節人物差不離都敷衍到了,隻是“戲”太差,不過是一部“電視連環畫”,遠不如當年的京劇電影片《群英會》好看。
京劇《群英會》是在前輩藝術家千錘百煉的基礎上,又集中了蕭長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葉盛蘭等一代名伶,在組織戲劇沖突,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都極富創造性,不但演“瘋”了,而且形成了“一棵菜”,也就是各位藝術家自覺主動的配合。
中國戲曲中本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清的三列國”之說,這是一個戲劇和表演的寶庫,遺憾的是電視劇的編、導、演們對這種成就基本上視而不見,更談不上研究繼承。
有人
這句現成話其實也是中國民間藝人總結戲劇的“誅心”之論,我以為已經觸及到斯坦尼戲劇藝術體系的神髓。
類似的話還有一些,如“戲台小天地,天地大戲台”等,過去常常用作小台子的俗聯,洞穿時空兩軸,品起來也滿有哲理。
自從電視這個鬼東西風行以後,“天地大戲台”的話又應驗出另一層涵義。
尤其在中國這樣重視家庭生活和天倫樂趣的國度,看電視成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的信息來源,娛樂中心和休閑方式,“黃金時段”的電視劇也因此身價不斐,成為制作者和廣告商通力争奪的焦點。
單隻“數以億計的觀衆”幾個字,就不僅使演藝人員奮力争取,“混個臉兒熟”,而且也在制造商和銷售商面前,展示了一個幾乎無窮大的市場。
據說,中央電視台93年的廣告收入,相當于每位國人掏出3/4元(報載98年黃金時段的廣告競拍,收入已然達到40億元)。
為了回饋社會,為了弘揚文化,或者也為了在愈演愈烈的各台“節目大戰”中繼續保住中心地位,中央電視台近些年來一直在斥巨資推出大制作,最近的例子,便是84集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播出。
這部片子在好幾個方面穩居“中國第一”:投入的人力、設備、宣傳攻勢、投資、效益、播出時間,一直到綿延不絕的演職員名單。
照說《三國演義》在明代已有“四大奇書”之目,但由于它從曆史、傳說到戲劇、小說的反複互動和漫長過程,其在老百姓中影響之廣大深遠,可謂無出其右。
更借助“漢字文化圈”的流播和海外華人社會的擴大,在世界經濟“風景這邊獨好”的東亞和東南亞擁有現成的觀衆群。
又因為日本企業界對《三國志》偏好的傳聞,使國内喜歡動心機,或者不得不動心機的各界人士,也對《三國》謀略翹首以待。
拍攝《三國演義》,因此成了“萬事具備”之事。
其實十年前就有人發表過想以電視、電影與《三國》聯姻的“公告”,但終因“心有餘而力不足”放棄了,于是這副擔子也就理所當然的,甚至可以說是“曆史的”落在了中央台的肩上。
現在電視劇已播映過半,主要創作者的自信心還挺足,甚至有說“一百年也不會超過”的。
輿論方面則評價不一,贊賞的不少,但批評方面尖刻的說“味同嚼蠟”,激烈的已經提到了“以謝天下”什麼的。
有反響、有争論,至少部分實現了制作者的初衷。
作為古典小說的愛好者,我的看法倒是認為該有的情節人物差不離都敷衍到了,隻是“戲”太差,不過是一部“電視連環畫”,遠不如當年的京劇電影片《群英會》好看。
京劇《群英會》是在前輩藝術家千錘百煉的基礎上,又集中了蕭長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葉盛蘭等一代名伶,在組織戲劇沖突,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都極富創造性,不但演“瘋”了,而且形成了“一棵菜”,也就是各位藝術家自覺主動的配合。
中國戲曲中本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清的三列國”之說,這是一個戲劇和表演的寶庫,遺憾的是電視劇的編、導、演們對這種成就基本上視而不見,更談不上研究繼承。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