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養育使她們心神安甯。
在度過一段高xdx潮疊起的日子之後,生活又進入到日常的平衡節奏裡去,感覺上時間是過得比較快了。
不知不覺地天寒了。
街邊零落的幾塊地裡,犁了稻茬,播了麥種,瓜棚豆架,也都摘淨果實,黃了葉蔓。
樹葉,一批一批落着,露出疏闊的枝子,枝子上長了些節子,看上去有點蒼勁的意思。
映在清朗的天空上,則是一幅對比均衡的圖案。
這個黃濁顔色的小鎮子,此時顯露出它的另一面。
這另一面,就是淡雅和明亮,是冷色調的,有些泛青。
然而,在這樣的褪白的顔色中,那種水泥的質地粗疏的反光生硬的灰,也更凸現出來。
它甚至侵蝕了四周的色澤,使這冷色調多少有些變質,變得蒼白。
但是,有一些細緻的筆觸還是帶着它的清給予格調跳出來。
比如,瓦楞的黑,木和磚的深褐與深灰,石頭的青,樹枝子的淺褐。
這些中間色的密度都比較高,顔色就比較透,透到底。
吃光,也吃到底,折射就很含蓄。
由于氣候幹燥,它們又都浮着一層霜白,這層霜白很有效地将歲月造成的差别調勻了。
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這些經年累月的老色澤變得輕勇了,有一種絹似的薄和柔。
決不是飄逸,而是沉着。
小鎮子裡的那些水呢?渾還是渾,卻也寒素了些。
因為空氣中的濕度不那麼大,流通的速度快一些,那些生活垃圾,菜葉子啊,魚腸子啊,豬下水啊,不像夏季的腐爛程度那麼高,腥味淡了許多。
小鎮子裡壅塞的那股子濕漉漉的汗氣,消散殆盡,這也是空氣流通的一個原因。
也因此,那股子工業的硫磺味,酸堿味,卻變得尖銳。
它們穿透了動植物有機的腐味,浮在小鎮子空氣的上端,人在底下走來走去。
橋洞裡的苔鮮也蒙了白霜,襯着石頭的青,成了水墨畫裡的有對比的白和黑。
這樣,小鎮子自早到晚,都有了一種晨意,寒凜凜的,但很清新。
人臉亦都白淨了些,輪廓線條也細緻了。
換了裝束,不像夏季那麼随便和邋遢,光膀,赤足,揮汗如雨。
穿戴得整齊,人就變得規矩有禮,說話斯文。
所以,這小鎮子的聲氣也變了,變得不那麼鬧。
總之,神定氣閑。
小舢闆子不急不緩地穿過橋洞,水咝咝地洗着船幫子。
老房子裡的炊煙咕嘟嘟出了磚砌煙囪子,徐徐飄搖着,麻雀子呢?從容地一飛一停,覓過冬的口糧。
有時,高遠的天上,行過一個雁陣,或一字,或人字,向南過去。
低頭一看,燕子已經空窩了。
所以,閑定之中,又有着惘然。
這小鎮子,其實是善感的,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樣務實。
外鄉人的聚集,漸漸由室外移向室内,老街後巷裡那一排錄像室,大多在外間擺了牌桌,菜市場後頭柳樹底下的台球桌,如今圍起了蘆席棚,擋風。
再有,電影院也重新開張了,不過不是放電影,是出租給人經營電子遊戲機。
門前走過,朝裡望望,門裡黑洞洞的,隻聽見一片咔嚓嚓轟隆隆的厮殺搏鬥聲。
還有,華舍大酒店的門廳裡,也是外鄉打工仔的去處。
并不買票進去,隻擁在門口,聽裡面傳出的音樂。
表面上,小鎮子是少了些人,清靜了些,其實呢?全擠在芯子裡。
好像走到哪裡,一推門,都是人,外鄉人。
李老師家樓上那一戶外來的,沒聽見任何動靜,就添了人口,忽然一日,響起嬰兒的啼哭聲。
人們也已經打聽到了,這戶人家是哪裡人。
你知道是哪裡?貴州苗族人。
怪不得是那樣的口音,那樣的長相,又過着那樣的生活,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這小鎮子不曉得什麼地方,就嵌着遙遠地方的一些人,帶着陌生的神情,警覺地看着四周。
就這麼着,天短了許多。
早上,天灰蒙蒙的,華舍就動起來了,拖拉機轟隆隆地開過來,車鬥裡的青石料還蒙着一層霜色。
中巴也開出了,一路吆着上客。
店鋪嘩啷啷地吊起卷簾門,自行車丁零零地響。
鎮子的上方,還壓着一片晨霧,剛剛顯出大緻的輪廓。
隻是那麼私家的華屋,五層或者六層的琉璃瓦頂,有了較為鮮明的顔色。
對了,還沒說那些馬賽克牆面,琉璃瓦中國式的翹檐頂的樓房呢!那是華舍鎮的制高點,萬物之領。
那金燦燦的一個點,一個點,分布在小鎮子霧蒙蒙的上方,像從天而降的金箔。
任何方向的光,隻要一接觸到那銳利的幾個角,立刻,迸射出光芒。
它們要是金箔,底下的馬賽克就是玉磚了,那可就是瓊樓玉宇。
現在,這時候,人家還灰着呢,它已經亮出來了,每一個頂上都接了那麼一束光。
在那灰裡透着白,略有些細水珠子,雖然寒凜凜,但卻是晶瑩瑩的晨曦裡邊,差不多是同一時間,從各家門裡走出了上學的小孩子。
本是散着的,越走越聚到了一起,分幾個方向,幾條路,彙成幾條人流。
男生和女生們,分着派别,或單個,或三個兩個,在大衆們的腿腳和自行車輪子間,走着路。
全都穿上秋衣了,很厚實的。
書包雙肩背地馱在背上,手裡還丁零當啷地提着飯盒,水瓶子。
要好的呢,就摟頭抱頸,竊竊私語。
不要好的,就互相遞白眼。
走着走着,忽然間就有兩個人前後追逐起來,總歸是那男生手腳閑不住,惹了人家淑女。
淑女們哪一個是好惹的?腿腳也飛快,不出五十米就逮祝逮住,隻是照原樣還了一記,平了。
可到底沒面子,隻能讪讪地笑,一個人孤零零地再往前去。
其中,目不斜視地走着秧寶寶和蔣芽兒。
前一個穿一件帶帽夾風衣,黃紅格子,是她媽媽穿下來給她的,所以,有點大,袖口挽起了,空落落地罩在厚毛線衣外面。
後一個也學她樣,穿了她媽媽的衣服。
這一個媽媽身量比較小,衣服都還稱身,隻是這一件是西裝,翠綠的女衣呢,兩顆扣,收腰,大墊肩,就把人又襯小了。
總之,兩人都是有些蒼蠅套豆殼似的。
但自覺是長大成人了,便神情莊重,不與身前身後的小孩子一般眼界。
倘有人鬥膽撩她們,單是眼神就能将人逼倒。
走到校門口吵遠,就可看見從對面方向來的張柔桑和她新結交的女伴兒。
張柔桑穿的是毛線外套,間色的,又摻了幾股金銀絲,看上去就很華麗。
但張柔桑是文靜溫柔的,所以,這華麗便被壓下去一些聲色,不那麼眩目。
領子是翻領,荷葉般地托着她白暫的臉龐。
像張柔桑這樣的賢淑的女孩,總是比較早地長成少女,有了少女的風竟。
倘是秧寶寶繼續和她做朋友,也可受些感染,早一點成熟,因她也是有一些溫存的潛質,就是動物性的活力和生氣,卻被激發了。
她變成另一類小孩子。
表面看有一些乖戾,是因為有着一股子力量在往外拱,打破了協調,漸漸地,卻形成某一種嬗變。
到某一個時期,她會超越張柔桑成熟起來。
現在,伴在張柔桑身邊的新朋友,正有意無意地接受着張柔桑的女性氣質影響。
可是,她是那種人們稱做“書蠹”的小孩子,在某一方面發展得特别快,其他方面幾乎是發育滞後。
你看她,東施效颦地也穿一件毛線外套。
小女伴們都喜歡穿一樣的衣服,以示友情。
可她的毛線外套顔色不對,是花哨的老太太穿的那種暗紅,間着喧鬧的雜色圖案。
她那張叫近視眼鏡遮去一半的小臉,埋在渾濁的花色裡,幾乎看不見。
她在,她臉上有一種天才一樣的表情,木讷,遲鈍,但決不是愚蠢,而是一種稱得上睿智的聰明。
所以,她雖然滑稽,可是超凡脫俗。
就是這股子超凡脫俗,使她與張柔桑,這兩個天差地别的人聯系了起來,配成一幅别樣的圖畫。
這兩對人,為避免照面說話,一對人加快腳步,另一對放慢了。
正好前後錯過去,相繼進了校門,穿過操場,上樓梯,經過幾個二三年級的教室。
那裡邊就像鴨棚,吵翻了天。
她們四年級的教室。
那裡邊就像鴨棚,吵得略好些。
一些晚熟的同學,尤其是男生,還在吵。
女生們,大多已不屑于和他們說話,矜持地在各自座位落了座,等待第二遍鈴響。
此時,太陽升起來了,朝南的教室裡斜進一片金光,小孩子身上都染了顔色,明晃晃的。
課本,作業本,鉛筆盒,噼噼啪啪,帶着怨氣似的,往桌上掼。
桌椅腿磕碰着,第二遍鈴就響了,一天的課程開始。
這時的操場,簡直就是金沙海了,朝陽勻勻整整地布在上面,每一顆小沙粒都投下極小的一滴影,沙面就起着絨頭,看上去綿綿蝗。
但隻一瞬間,那層金光就揭起了,沙面重又白下去,絨頭也沒了,卻得明亮。
賴腔賴調,而又是朗朗的讀書聲,從各個窗口傳出,此起彼伏。
你要問他們讀的什麼,十之八九是朝你翻白眼,一個字回答不出來的。
便很神妙的,日複一日,他們就學會了讀,寫,計算,各式各樣的本領,長大後不曉得要成什麼精呢! 此時的鎮子呢,也略靜下些了。
小孩子都攏到課堂裡去了,外鄉人一半在車間做工,一半剛下夜班,在宿舍裡補覺。
菜市場裡一半攤位收了,還有一半,生意也零落不少。
老茶客們,都鑽在黑洞樣的茶館裡喝茶吃饅頭。
也還有些閑人,也鬧不起來,至多隔了河喊幾聲閑話。
清風朗日之下,話音散得很開。
鵝啊,雞啊,貓和狗,倒成了半個主人,慢慢地踱步,找食,左顧右盼地看風景。
誰家的門檻上立一會兒,聽裡頭的私房話。
誰家起炊了,米飯香和草木灰香彌漫開來。
好像時間倒流回去,回到古時。
鎮子裡露出一點古意,亦隻是一現,又掩過去了,再是一現,再掩過去。
秧寶寶走在路上,有時擡頭一望,會覺着是頭次看這鎮子。
樹葉子凋零,這鎮子全顯出來了,多少變得空闊了一些。
無遮無掩的,幾條高壓線淡淡劃過去,在白色的山牆上留下幾道影,有一種肅穆的氣氛浮現出來。
要是在老街的外緣,新街上,則有幾分荒涼了。
水泥路面,慘白着。
臨時搭建的水泥房屋,縮在兩邊路沿上。
樹,這一個夏天雖然長大不少,可樹陰也遠不夠遮擋路面。
現在呢,又落了葉,更顯不出了。
那些小吃攤子,下午四五時,依然生火開油鍋。
天很快黑了,暗中,那搖曳的爐火,油鍋的爆炒聲,反而顯得更寥落。
這個鎮子,在這個季節,變得闊大一些,不那麼壅塞,前後左右推擠着,故而也變得敞露了一些。
許多曲折逼仄的角落,如今一下子豁朗開來。
她們曾經七繞八拐,穿街走巷的秘密去處,這會兒不知怎麼,三兩步就走到了。
比如那教堂,不就在丁字巷盡頭一拐的地方靜靜地伫立着?四周都是居家的自建的小院子,廁所,垃圾堆,和幾架藤蔓作物。
教堂其實也不是那麼高聳森嚴,不就是個水泥預制件搭成的建築?隻不過,窗是圓拱形,凹進去,窗廓比較深和寬。
再不過,頂是尖的,立着一個十字架。
還不過,有幾步台階,坐地高幾步。
再比如,那小埠頭邊上的木廊橋,站在李老師家陽台上,都幾乎望得見那位置,也是靜靜的。
木廊頂上的草落了大半,可看見天了。
那埠頭就像廢了,底下的不是水,而是漿。
可有時候,你就看見有一部小劃子,停在那裡。
又比如,倒閉織綢廠的水泥橋,橋上的老公公,竟看見他在菜市場買菜。
特别愛與人搭話,勿管認不認識,照樣攔住,指了人家籃裡的魚說:這樣小的魚,無須油,無須醬,甩兩個蛋,打散,澆在魚上,一蒸,就好。
或者:這樣的菜,老葉留下來,切切,腌腌,加進毛豆,一炒,就好。
原來,什麼都是相互挨着,不出百十米的距離。
可以說,盡收眼底。
就因為這個吧,反而,覺着不認識了。
這是個神奇的鎮子,簡直有些鬼魅氣了,一會兒藏,一會兒露,一會兒放大,一會兒縮小,一會兒是這一面,一會兒是那一面。
現在,秧寶寶無須各處搜尋,她無論在哪兒,都看得到這鎮子的全貌。
它的角角落落,全在秧寶寶的視野裡。
她走到哪裡,這小鎮子都跟在她的身後,一回身,卻看不見了。
再背過身,再又悄悄地跟上來了。
陸國慎臨近她的預産期了,因為是有一定危險的産婦,于是,又一次住進醫院,
在度過一段高xdx潮疊起的日子之後,生活又進入到日常的平衡節奏裡去,感覺上時間是過得比較快了。
不知不覺地天寒了。
街邊零落的幾塊地裡,犁了稻茬,播了麥種,瓜棚豆架,也都摘淨果實,黃了葉蔓。
樹葉,一批一批落着,露出疏闊的枝子,枝子上長了些節子,看上去有點蒼勁的意思。
映在清朗的天空上,則是一幅對比均衡的圖案。
這個黃濁顔色的小鎮子,此時顯露出它的另一面。
這另一面,就是淡雅和明亮,是冷色調的,有些泛青。
然而,在這樣的褪白的顔色中,那種水泥的質地粗疏的反光生硬的灰,也更凸現出來。
它甚至侵蝕了四周的色澤,使這冷色調多少有些變質,變得蒼白。
但是,有一些細緻的筆觸還是帶着它的清給予格調跳出來。
比如,瓦楞的黑,木和磚的深褐與深灰,石頭的青,樹枝子的淺褐。
這些中間色的密度都比較高,顔色就比較透,透到底。
吃光,也吃到底,折射就很含蓄。
由于氣候幹燥,它們又都浮着一層霜白,這層霜白很有效地将歲月造成的差别調勻了。
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這些經年累月的老色澤變得輕勇了,有一種絹似的薄和柔。
決不是飄逸,而是沉着。
小鎮子裡的那些水呢?渾還是渾,卻也寒素了些。
因為空氣中的濕度不那麼大,流通的速度快一些,那些生活垃圾,菜葉子啊,魚腸子啊,豬下水啊,不像夏季的腐爛程度那麼高,腥味淡了許多。
小鎮子裡壅塞的那股子濕漉漉的汗氣,消散殆盡,這也是空氣流通的一個原因。
也因此,那股子工業的硫磺味,酸堿味,卻變得尖銳。
它們穿透了動植物有機的腐味,浮在小鎮子空氣的上端,人在底下走來走去。
橋洞裡的苔鮮也蒙了白霜,襯着石頭的青,成了水墨畫裡的有對比的白和黑。
這樣,小鎮子自早到晚,都有了一種晨意,寒凜凜的,但很清新。
人臉亦都白淨了些,輪廓線條也細緻了。
換了裝束,不像夏季那麼随便和邋遢,光膀,赤足,揮汗如雨。
穿戴得整齊,人就變得規矩有禮,說話斯文。
所以,這小鎮子的聲氣也變了,變得不那麼鬧。
總之,神定氣閑。
小舢闆子不急不緩地穿過橋洞,水咝咝地洗着船幫子。
老房子裡的炊煙咕嘟嘟出了磚砌煙囪子,徐徐飄搖着,麻雀子呢?從容地一飛一停,覓過冬的口糧。
有時,高遠的天上,行過一個雁陣,或一字,或人字,向南過去。
低頭一看,燕子已經空窩了。
所以,閑定之中,又有着惘然。
這小鎮子,其實是善感的,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樣務實。
外鄉人的聚集,漸漸由室外移向室内,老街後巷裡那一排錄像室,大多在外間擺了牌桌,菜市場後頭柳樹底下的台球桌,如今圍起了蘆席棚,擋風。
再有,電影院也重新開張了,不過不是放電影,是出租給人經營電子遊戲機。
門前走過,朝裡望望,門裡黑洞洞的,隻聽見一片咔嚓嚓轟隆隆的厮殺搏鬥聲。
還有,華舍大酒店的門廳裡,也是外鄉打工仔的去處。
并不買票進去,隻擁在門口,聽裡面傳出的音樂。
表面上,小鎮子是少了些人,清靜了些,其實呢?全擠在芯子裡。
好像走到哪裡,一推門,都是人,外鄉人。
李老師家樓上那一戶外來的,沒聽見任何動靜,就添了人口,忽然一日,響起嬰兒的啼哭聲。
人們也已經打聽到了,這戶人家是哪裡人。
你知道是哪裡?貴州苗族人。
怪不得是那樣的口音,那樣的長相,又過着那樣的生活,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這小鎮子不曉得什麼地方,就嵌着遙遠地方的一些人,帶着陌生的神情,警覺地看着四周。
就這麼着,天短了許多。
早上,天灰蒙蒙的,華舍就動起來了,拖拉機轟隆隆地開過來,車鬥裡的青石料還蒙着一層霜色。
中巴也開出了,一路吆着上客。
店鋪嘩啷啷地吊起卷簾門,自行車丁零零地響。
鎮子的上方,還壓着一片晨霧,剛剛顯出大緻的輪廓。
隻是那麼私家的華屋,五層或者六層的琉璃瓦頂,有了較為鮮明的顔色。
對了,還沒說那些馬賽克牆面,琉璃瓦中國式的翹檐頂的樓房呢!那是華舍鎮的制高點,萬物之領。
那金燦燦的一個點,一個點,分布在小鎮子霧蒙蒙的上方,像從天而降的金箔。
任何方向的光,隻要一接觸到那銳利的幾個角,立刻,迸射出光芒。
它們要是金箔,底下的馬賽克就是玉磚了,那可就是瓊樓玉宇。
現在,這時候,人家還灰着呢,它已經亮出來了,每一個頂上都接了那麼一束光。
在那灰裡透着白,略有些細水珠子,雖然寒凜凜,但卻是晶瑩瑩的晨曦裡邊,差不多是同一時間,從各家門裡走出了上學的小孩子。
本是散着的,越走越聚到了一起,分幾個方向,幾條路,彙成幾條人流。
男生和女生們,分着派别,或單個,或三個兩個,在大衆們的腿腳和自行車輪子間,走着路。
全都穿上秋衣了,很厚實的。
書包雙肩背地馱在背上,手裡還丁零當啷地提着飯盒,水瓶子。
要好的呢,就摟頭抱頸,竊竊私語。
不要好的,就互相遞白眼。
走着走着,忽然間就有兩個人前後追逐起來,總歸是那男生手腳閑不住,惹了人家淑女。
淑女們哪一個是好惹的?腿腳也飛快,不出五十米就逮祝逮住,隻是照原樣還了一記,平了。
可到底沒面子,隻能讪讪地笑,一個人孤零零地再往前去。
其中,目不斜視地走着秧寶寶和蔣芽兒。
前一個穿一件帶帽夾風衣,黃紅格子,是她媽媽穿下來給她的,所以,有點大,袖口挽起了,空落落地罩在厚毛線衣外面。
後一個也學她樣,穿了她媽媽的衣服。
這一個媽媽身量比較小,衣服都還稱身,隻是這一件是西裝,翠綠的女衣呢,兩顆扣,收腰,大墊肩,就把人又襯小了。
總之,兩人都是有些蒼蠅套豆殼似的。
但自覺是長大成人了,便神情莊重,不與身前身後的小孩子一般眼界。
倘有人鬥膽撩她們,單是眼神就能将人逼倒。
走到校門口吵遠,就可看見從對面方向來的張柔桑和她新結交的女伴兒。
張柔桑穿的是毛線外套,間色的,又摻了幾股金銀絲,看上去就很華麗。
但張柔桑是文靜溫柔的,所以,這華麗便被壓下去一些聲色,不那麼眩目。
領子是翻領,荷葉般地托着她白暫的臉龐。
像張柔桑這樣的賢淑的女孩,總是比較早地長成少女,有了少女的風竟。
倘是秧寶寶繼續和她做朋友,也可受些感染,早一點成熟,因她也是有一些溫存的潛質,就是動物性的活力和生氣,卻被激發了。
她變成另一類小孩子。
表面看有一些乖戾,是因為有着一股子力量在往外拱,打破了協調,漸漸地,卻形成某一種嬗變。
到某一個時期,她會超越張柔桑成熟起來。
現在,伴在張柔桑身邊的新朋友,正有意無意地接受着張柔桑的女性氣質影響。
可是,她是那種人們稱做“書蠹”的小孩子,在某一方面發展得特别快,其他方面幾乎是發育滞後。
你看她,東施效颦地也穿一件毛線外套。
小女伴們都喜歡穿一樣的衣服,以示友情。
可她的毛線外套顔色不對,是花哨的老太太穿的那種暗紅,間着喧鬧的雜色圖案。
她那張叫近視眼鏡遮去一半的小臉,埋在渾濁的花色裡,幾乎看不見。
她在,她臉上有一種天才一樣的表情,木讷,遲鈍,但決不是愚蠢,而是一種稱得上睿智的聰明。
所以,她雖然滑稽,可是超凡脫俗。
就是這股子超凡脫俗,使她與張柔桑,這兩個天差地别的人聯系了起來,配成一幅别樣的圖畫。
這兩對人,為避免照面說話,一對人加快腳步,另一對放慢了。
正好前後錯過去,相繼進了校門,穿過操場,上樓梯,經過幾個二三年級的教室。
那裡邊就像鴨棚,吵翻了天。
她們四年級的教室。
那裡邊就像鴨棚,吵得略好些。
一些晚熟的同學,尤其是男生,還在吵。
女生們,大多已不屑于和他們說話,矜持地在各自座位落了座,等待第二遍鈴響。
此時,太陽升起來了,朝南的教室裡斜進一片金光,小孩子身上都染了顔色,明晃晃的。
課本,作業本,鉛筆盒,噼噼啪啪,帶着怨氣似的,往桌上掼。
桌椅腿磕碰着,第二遍鈴就響了,一天的課程開始。
這時的操場,簡直就是金沙海了,朝陽勻勻整整地布在上面,每一顆小沙粒都投下極小的一滴影,沙面就起着絨頭,看上去綿綿蝗。
但隻一瞬間,那層金光就揭起了,沙面重又白下去,絨頭也沒了,卻得明亮。
賴腔賴調,而又是朗朗的讀書聲,從各個窗口傳出,此起彼伏。
你要問他們讀的什麼,十之八九是朝你翻白眼,一個字回答不出來的。
便很神妙的,日複一日,他們就學會了讀,寫,計算,各式各樣的本領,長大後不曉得要成什麼精呢! 此時的鎮子呢,也略靜下些了。
小孩子都攏到課堂裡去了,外鄉人一半在車間做工,一半剛下夜班,在宿舍裡補覺。
菜市場裡一半攤位收了,還有一半,生意也零落不少。
老茶客們,都鑽在黑洞樣的茶館裡喝茶吃饅頭。
也還有些閑人,也鬧不起來,至多隔了河喊幾聲閑話。
清風朗日之下,話音散得很開。
鵝啊,雞啊,貓和狗,倒成了半個主人,慢慢地踱步,找食,左顧右盼地看風景。
誰家的門檻上立一會兒,聽裡頭的私房話。
誰家起炊了,米飯香和草木灰香彌漫開來。
好像時間倒流回去,回到古時。
鎮子裡露出一點古意,亦隻是一現,又掩過去了,再是一現,再掩過去。
秧寶寶走在路上,有時擡頭一望,會覺着是頭次看這鎮子。
樹葉子凋零,這鎮子全顯出來了,多少變得空闊了一些。
無遮無掩的,幾條高壓線淡淡劃過去,在白色的山牆上留下幾道影,有一種肅穆的氣氛浮現出來。
要是在老街的外緣,新街上,則有幾分荒涼了。
水泥路面,慘白着。
臨時搭建的水泥房屋,縮在兩邊路沿上。
樹,這一個夏天雖然長大不少,可樹陰也遠不夠遮擋路面。
現在呢,又落了葉,更顯不出了。
那些小吃攤子,下午四五時,依然生火開油鍋。
天很快黑了,暗中,那搖曳的爐火,油鍋的爆炒聲,反而顯得更寥落。
這個鎮子,在這個季節,變得闊大一些,不那麼壅塞,前後左右推擠着,故而也變得敞露了一些。
許多曲折逼仄的角落,如今一下子豁朗開來。
她們曾經七繞八拐,穿街走巷的秘密去處,這會兒不知怎麼,三兩步就走到了。
比如那教堂,不就在丁字巷盡頭一拐的地方靜靜地伫立着?四周都是居家的自建的小院子,廁所,垃圾堆,和幾架藤蔓作物。
教堂其實也不是那麼高聳森嚴,不就是個水泥預制件搭成的建築?隻不過,窗是圓拱形,凹進去,窗廓比較深和寬。
再不過,頂是尖的,立着一個十字架。
還不過,有幾步台階,坐地高幾步。
再比如,那小埠頭邊上的木廊橋,站在李老師家陽台上,都幾乎望得見那位置,也是靜靜的。
木廊頂上的草落了大半,可看見天了。
那埠頭就像廢了,底下的不是水,而是漿。
可有時候,你就看見有一部小劃子,停在那裡。
又比如,倒閉織綢廠的水泥橋,橋上的老公公,竟看見他在菜市場買菜。
特别愛與人搭話,勿管認不認識,照樣攔住,指了人家籃裡的魚說:這樣小的魚,無須油,無須醬,甩兩個蛋,打散,澆在魚上,一蒸,就好。
或者:這樣的菜,老葉留下來,切切,腌腌,加進毛豆,一炒,就好。
原來,什麼都是相互挨着,不出百十米的距離。
可以說,盡收眼底。
就因為這個吧,反而,覺着不認識了。
這是個神奇的鎮子,簡直有些鬼魅氣了,一會兒藏,一會兒露,一會兒放大,一會兒縮小,一會兒是這一面,一會兒是那一面。
現在,秧寶寶無須各處搜尋,她無論在哪兒,都看得到這鎮子的全貌。
它的角角落落,全在秧寶寶的視野裡。
她走到哪裡,這小鎮子都跟在她的身後,一回身,卻看不見了。
再背過身,再又悄悄地跟上來了。
陸國慎臨近她的預産期了,因為是有一定危險的産婦,于是,又一次住進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