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陸國慎就不時要将電視的音量調校閃閃呢,再把音量調大,嘴裡說:十八相送才唱過,就唱樓台會。
陸國慎不理睬,再将音量調校李老師聽見門響,回頭看是秧寶寶,就說:秧寶,這麼晚回來,做什麼去了?家裡人急煞。
秧寶寶自知是晚了,低了頭在門邊換鞋,不說話。
閃閃代她回答道:做什麼?做嬉客!做嬉客就是玩耍的意思。
秧寶寶低着的頭擡了起來,頭頸硬硬地從人叢裡穿過去,走出陽台門,向那邊房間走去。
将書包往自己床上一放,坐在床沿上。
房間裡略有些暗,床邊,牆角的暗裡,有幾個蚊子嗡嗡地飛。
窗下的書桌上晾着一幅尺方,上面寫着一個“鵝”字,墨迹已經半幹,未幹的那一點微弱地起着反光。
有人影從紗窗上掠過,門開了,一個人走到她身邊,拎起她的書包,解下系在書包帶上的紗布袋,裡面裝着吃空的飯盒,菜盒,還有水瓶。
秧寶寶有一時恍惚,以為是媽媽,可卻是陸國慎。
陸國慎朝她笑笑,一手提着飯袋,一手拉住她的手,秧寶寶乖乖地站起來,随便她走了出去。
吃過飯,洗過澡,換了短褲圓領汗衫,辮子盤在頭頂,橫插一根織毛衣的竹針,頸後散落着一些碎發。
李老師将方桌上的東西搬開,鋪上一張報紙,讓秧寶寶在吊扇下做功課。
方桌的一半都叫閃閃占去了,擺着五顔六色的教具,蘋果樣的算盤珠什麼的,正在備課。
在秧寶寶和閃閃之間的那一邊,擠着陸國慎,填一張報表。
這家的男眷,則各歸各房間去了。
李老師湊得很近地看電視,電視機的音量調得極勁,幾乎聽不出來,是為了不要妨礙她們。
秧寶寶将自己的書本往邊上挪挪,示意陸國慎可以坐寬舒一些,陸國慎很感激地點點頭,動了動身子,卻并不挪過去。
兩人之間就有了些友情。
就在這時,陽台下面響起了蔣芽兒的聲音:夏靜穎! 秧寶寶擡起頭,正好對了閃閃的眼睛。
閃閃蹙着眉,好像在說:還出去!秧寶寶刷地站真情煙為起來得太猛,将椅子推得“砰”的一聲響。
轉身到門口,一左一右換了鞋,也不系扣,就這麼跑出去了。
樓下的蔣芽兒,也是這樣洗好澡的一身裝扮,手裡還拿了一把細木镂空折扇,對着秧寶寶的鼻子扇了扇:香不香?檀香。
隻聞見一股很古怪的香氣,木頭和某種香精混合起來的味道。
蔣芽兒說:在房間裡熱不熱?乘風涼去啊!兩個就過到路北邊。
路的北邊,斜過去一些,做成涼亭樣式的鎮碑,高出地面幾級台階,有裡外兩圍水泥護欄。
暗暗的,沒有燈,卻看得見那裡已經坐了一些乘涼的人。
鎮碑面南而立,東面延向柯華公路,南北向,往柯橋,紹興和杭州。
從鎮碑再斜過去的對面,也就是和教工樓一邊,再要往東,有一幢兩層的水泥樓,四四方方,也和那些紡織廠的車間差不多的格式,但是呢,門的上方卻架着霓虹燈。
這會兒,紅的,綠的,還有一種幽暗的紫,都亮了起來,亮出五個字:華舍大酒店。
二樓一行鋁合金窗戶裡面,隐約着有暗紅與暗綠的光。
四周是空曠的,那一點兒光也并不顯得亮和熱鬧,反而,有一種寂寥似的。
這是鎮子的入口,在水泥路的兩邊,稀疏的幾幢房子之間,是還未平整完的稻田。
田中間,有人在乘涼,聽着半導體收音機,順耳傳過來一些雜音。
這兒果真涼快。
風,細溜溜地溜過來。
白日裡的拖拉機,三輪車,這時也都走淨了,耳根子便靜下來。
月亮還未升起來,星星卻已經出來了。
趁着星光,依稀可見稻田裡乘涼的那個人,坐一把破藤椅。
碑上的刻字也顯出來一半,但依然辨不清,隻看得出些橫豎筆畫。
人們在涼爽的細風裡,說着閑話。
乘涼的人多是鎮上工廠裡的外鄉人,打工仔和打工妹說着四川話,安徽話,各路鄉音。
說着說着,漸漸就讓路給幾個本鎮人。
那幾個本鎮人也是青年,牛皮烘烘的,争相說着故事,比試誰的故事驚人。
他們的聲音高起來,就将人們的耳朵吊了過去。
大概因為是徐文長的家鄉,此地人都會說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聽的人一多,就越發起勁,說得詳細。
第一個青年說的故事是關于房子。
有一個老闆,造了一幢五層樓的房子。
大理石鋪地坪,單是廳中央一塊牡丹花,就要兩萬元。
樓梯是木扶手,鐵镂花,大轉角的樓梯,也是大理石的梯級。
每層樓有一個洗澡間,各不相同,有蓮花樣的澡盆,沖擊按摩式;有沖淋房;甚至,還有桑拿。
每個洗澡間都有電視機,泡澡時可以看。
電話是當然有的,就不消說了。
這五層樓是這麼分配的:底層是門廳,不派什麼用場;二層才是客廳,飯廳;三層是卧房,卧房的地闆是紅木地闆,皮鞋踩上去,當當響,不像木頭,倒像銅;四層是遊戲室,有卡拉OK,有落袋桌(台球桌),有麻将桌,有健身器,帶桑拿的浴間就在這一層上;五層呢,是客房,就像旅館一樣,樓梯口放個櫃台,往裡去,走廊兩邊各是房間,每個房間都是标準間的樣式。
五層上面,其實還有個頂樓,尖頂,堆東西用。
這些樓層除去方才說的樓梯外,另有一加三菱電梯上下。
這樣大的房子,老闆家有幾口人呢?三口。
而且因為老闆很忙,老闆的朋友也都是忙人,四層的遊戲室,是很少光顧的。
再有了,老闆所在既是個偏僻的地方,又不夠偏僻,因為離柯橋,紹興,甚至杭州,都是不遠的,所以也很少有客人要在他這裡留宿。
因此,他們家實際上使用的,隻是底下的三層,上面三層都關煞,電梯也關煞。
此地的電壓又不穩,點個電燈泡還要時時閃呢!電梯要是行到一半停止,怎麼辦?就這樣,老闆一家三口在這大房子的三層樓裡生活着。
到了年底,老闆的娘子要掃塵,就掃到上面幾層去了。
這時候,她竟然發現,頂樓上住了一個人,在雜物中間辟出一塊地方,架了床闆,甚至還生了一隻煤油爐,爐上炖着鴨湯。
你們說奇不奇? 人們唏噓感慨一番後,再接着聽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也是關于房子。
有一個老闆,有一個娘子,種田的。
發迹以後,老闆又讨了一個小的,當然沒有叫大的知道。
在柯橋買了一棟小樓,養着。
老闆越做越大,廠開一片,又開了一片,娘子也讨了一個,又讨了一個。
每讨一個,老闆就要買一棟房子,養起來。
房子是買在不同的地方:蘭亭,柯岩,鑒湖,蕭山,紹興。
所以,大家除了曉得老闆有糟糠之妻,其餘統不知道。
而那糟糠之妻,依然在鄉下,住一棟二層水泥預制闆舊房,帶兩個小孩,勞動生活。
老闆每月回來一次,住兩天,留下五百元錢做家用,便離開了。
所以,她們母子三人過得雖然不很寬裕,可也決不拮據。
日子本來是一日一日往下過着,很好。
可是,不是有話道:天有不測風去嗎?有一天,老闆在宴席上,正喝酒吃菜,猜拳行令,忽然間滾到桌底下,死了。
終究不知是什麼病,事前一點預兆也沒有,所以就沒有任何準備,老闆沒有留下一句話。
老闆生前給那許多小娘子買的房子,産證都寫他自己的名字。
婚姻法開國以來就寫明一夫一妻制,禁止納妾,所以那些娘子法律統不承認,沒有繼承權。
所有的房子,裡面的家具,鋪蓋,陳設,都歸了鄉下娘子。
你們道,她總共收歸了幾幢房子?九幢!現在,老闆鄉下的娘子,帶了孩子,過着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第三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就是關于女人的了。
有一個女人……說故事人停了停,将臉轉向東,朝路對過的大酒店翹翹下巴,意即故事要從那裡說起。
大家随了都把臉轉向那邊,忽然就有人驚叫道:這裡有兩個小伢兒,不給她們聽,叫她們走!人們這才發現,人堆裡紮了兩個小姑娘,聽得眼睛都發直了。
于是便紛紛嚷道:叫她們走,叫她們走!蔣芽兒同他們吵:要走你們走,又不是你們家地盤,怕你!但到底架不住轟她們的人多,還有用手推她們的。
兩人手拉手跳下台階,一邊跑,一邊回頭罵:嚼爛舌根去吧! 這時候,月亮升起了,将這兩個小人影兒薄薄地映在地上,像電視裡的動畫似的活動。
左邊那個頭頂上盤個髻,髻上橫插一根針的,高一些。
右邊的梳一條老鼠尾巴似的細辮子,手裡拿把折扇的,則矮一些。
兩人都隻穿了短褲短衫,那月光透得很,幾乎要将那衫褲上的印花都映在影子裡了。
兩個精緻的小人兒,翩翩地掠過寬闊平展的路面,路面現在很安甯,沒有車,也很少人,倒有幾隻螢火蟲,錯了路,從田裡漫飛上來。
沿街的樓房,多已暗了燈,有幾扇窗亮着,因隔了簾子紗門,也幽靜的。
兩人在樓上道了别,蔣芽兒家建材店的卷簾門下了大半,蔣芽兒人小,一貓腰,從底下鑽進去,裡面的雙開門是開着的。
然後就聽“嘩啷”一聲,卷簾門放到論著,雙開門也上了個闩,隻剩秧寶寶一個人了。
眼前卻還留着蔣芽兒貓下腰,又回頭朝她望一眼的樣子。
蔣芽兒是個醜人,胳臂和腿都細得像筷子一樣,還略有些雞胸。
頭頸又軟,小小的腦袋便總向後仰着。
與她孱弱的身體相反,她精力格外旺盛。
她的一對綠豆眼裡,時常放射出狂熱的光芒,這使她變得有些怪異,有一點像動物。
一種天生弱小,因此格外警覺的動物。
外界稍有刺激,立即做出反應。
這種不安的性格影響了她的學習,因為她無法集中注意聽講,靜不下心來抄寫生字,算術呢,也缺乏耐心進行演算和背誦口訣。
所以,她總是拖欠作業,考試錯得不像樣,老師隻有向家長訴苦。
建材店老闆終日忙生意也還忙不過來,他女人卻是個吃齋拜佛的人,凡事都托給菩薩。
蔣芽兒便被放任自流了。
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又時常讓老師叫起來訓責,蔣芽兒在班上是個遭人看不起的角色。
雖然是小學生,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根據他們的标準,漸漸就分出了階層,蔣芽兒就是那最底層的人,可像方才說的,她是一種動物,她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有着她自己的内心活動,别人的白眼并不能影響她什麼。
所以,她整日都是興興頭頭快快活活的。
秧寶寶站在放到底的卷簾門外,面前是寂靜的新街,街角鎮碑下,遠遠還聚着一圈人,黑壓壓的一團。
碑頂矗在田野的背景前,輪廓十分清晰。
路對面的房子也暗了燈,是店鋪的,則下了卷簾門。
這樣看過去,街,顯得更空曠了,而且,森然。
秧寶寶退進門洞,她的小人影就跳進了天井。
天井,一面是樓,三面是牆。
天的一角讓樓占去了,天空就狹了許多。
她踏上樓梯,于是,那小人影兒就不見了。
在這小鎮子的日子開了頭,一日一日過着。
早晨,由陸國慎替她裝菜盒,量好米,再量好水。
小學生蒸飯都要帶自家的水,如今,華舍人吝惜水比吝惜油還甚。
陸國慎将這些東西一一裝進飯袋,交到秧寶寶手裡,讓她上學去。
這家中,秧寶寶隻認陸國慎。
當然,她對李老師也說不上來什麼,可一來是敬畏,二來,李老師到底是閃閃的母親,這就足夠叫她心生芥蒂了。
而陸國慎,秧寶寶隻以為是和她一樣,是這家的外人,看見她受閃閃沖,并回嘴,光是笑,便當是怕她,更覺得同病相憐,心裡就與她近了。
陸國慎将秧寶寶送到門口,秧寶寶回轉身,手在胸前,幅度很小地朝她搖了搖,不讓外人看見,好像是她倆這間的小秘密。
這樣道了再見,她便出門,徑直下樓。
蔣芽兒早就在樓下等着她了。
蔣芽兒帶着秧寶寶,已經逛遍了
陸國慎不理睬,再将音量調校李老師聽見門響,回頭看是秧寶寶,就說:秧寶,這麼晚回來,做什麼去了?家裡人急煞。
秧寶寶自知是晚了,低了頭在門邊換鞋,不說話。
閃閃代她回答道:做什麼?做嬉客!做嬉客就是玩耍的意思。
秧寶寶低着的頭擡了起來,頭頸硬硬地從人叢裡穿過去,走出陽台門,向那邊房間走去。
将書包往自己床上一放,坐在床沿上。
房間裡略有些暗,床邊,牆角的暗裡,有幾個蚊子嗡嗡地飛。
窗下的書桌上晾着一幅尺方,上面寫着一個“鵝”字,墨迹已經半幹,未幹的那一點微弱地起着反光。
有人影從紗窗上掠過,門開了,一個人走到她身邊,拎起她的書包,解下系在書包帶上的紗布袋,裡面裝着吃空的飯盒,菜盒,還有水瓶。
秧寶寶有一時恍惚,以為是媽媽,可卻是陸國慎。
陸國慎朝她笑笑,一手提着飯袋,一手拉住她的手,秧寶寶乖乖地站起來,随便她走了出去。
吃過飯,洗過澡,換了短褲圓領汗衫,辮子盤在頭頂,橫插一根織毛衣的竹針,頸後散落着一些碎發。
李老師将方桌上的東西搬開,鋪上一張報紙,讓秧寶寶在吊扇下做功課。
方桌的一半都叫閃閃占去了,擺着五顔六色的教具,蘋果樣的算盤珠什麼的,正在備課。
在秧寶寶和閃閃之間的那一邊,擠着陸國慎,填一張報表。
這家的男眷,則各歸各房間去了。
李老師湊得很近地看電視,電視機的音量調得極勁,幾乎聽不出來,是為了不要妨礙她們。
秧寶寶将自己的書本往邊上挪挪,示意陸國慎可以坐寬舒一些,陸國慎很感激地點點頭,動了動身子,卻并不挪過去。
兩人之間就有了些友情。
就在這時,陽台下面響起了蔣芽兒的聲音:夏靜穎! 秧寶寶擡起頭,正好對了閃閃的眼睛。
閃閃蹙着眉,好像在說:還出去!秧寶寶刷地站真情煙為起來得太猛,将椅子推得“砰”的一聲響。
轉身到門口,一左一右換了鞋,也不系扣,就這麼跑出去了。
樓下的蔣芽兒,也是這樣洗好澡的一身裝扮,手裡還拿了一把細木镂空折扇,對着秧寶寶的鼻子扇了扇:香不香?檀香。
隻聞見一股很古怪的香氣,木頭和某種香精混合起來的味道。
蔣芽兒說:在房間裡熱不熱?乘風涼去啊!兩個就過到路北邊。
路的北邊,斜過去一些,做成涼亭樣式的鎮碑,高出地面幾級台階,有裡外兩圍水泥護欄。
暗暗的,沒有燈,卻看得見那裡已經坐了一些乘涼的人。
鎮碑面南而立,東面延向柯華公路,南北向,往柯橋,紹興和杭州。
從鎮碑再斜過去的對面,也就是和教工樓一邊,再要往東,有一幢兩層的水泥樓,四四方方,也和那些紡織廠的車間差不多的格式,但是呢,門的上方卻架着霓虹燈。
這會兒,紅的,綠的,還有一種幽暗的紫,都亮了起來,亮出五個字:華舍大酒店。
二樓一行鋁合金窗戶裡面,隐約着有暗紅與暗綠的光。
四周是空曠的,那一點兒光也并不顯得亮和熱鬧,反而,有一種寂寥似的。
這是鎮子的入口,在水泥路的兩邊,稀疏的幾幢房子之間,是還未平整完的稻田。
田中間,有人在乘涼,聽着半導體收音機,順耳傳過來一些雜音。
這兒果真涼快。
風,細溜溜地溜過來。
白日裡的拖拉機,三輪車,這時也都走淨了,耳根子便靜下來。
月亮還未升起來,星星卻已經出來了。
趁着星光,依稀可見稻田裡乘涼的那個人,坐一把破藤椅。
碑上的刻字也顯出來一半,但依然辨不清,隻看得出些橫豎筆畫。
人們在涼爽的細風裡,說着閑話。
乘涼的人多是鎮上工廠裡的外鄉人,打工仔和打工妹說着四川話,安徽話,各路鄉音。
說着說着,漸漸就讓路給幾個本鎮人。
那幾個本鎮人也是青年,牛皮烘烘的,争相說着故事,比試誰的故事驚人。
他們的聲音高起來,就将人們的耳朵吊了過去。
大概因為是徐文長的家鄉,此地人都會說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聽的人一多,就越發起勁,說得詳細。
第一個青年說的故事是關于房子。
有一個老闆,造了一幢五層樓的房子。
大理石鋪地坪,單是廳中央一塊牡丹花,就要兩萬元。
樓梯是木扶手,鐵镂花,大轉角的樓梯,也是大理石的梯級。
每層樓有一個洗澡間,各不相同,有蓮花樣的澡盆,沖擊按摩式;有沖淋房;甚至,還有桑拿。
每個洗澡間都有電視機,泡澡時可以看。
電話是當然有的,就不消說了。
這五層樓是這麼分配的:底層是門廳,不派什麼用場;二層才是客廳,飯廳;三層是卧房,卧房的地闆是紅木地闆,皮鞋踩上去,當當響,不像木頭,倒像銅;四層是遊戲室,有卡拉OK,有落袋桌(台球桌),有麻将桌,有健身器,帶桑拿的浴間就在這一層上;五層呢,是客房,就像旅館一樣,樓梯口放個櫃台,往裡去,走廊兩邊各是房間,每個房間都是标準間的樣式。
五層上面,其實還有個頂樓,尖頂,堆東西用。
這些樓層除去方才說的樓梯外,另有一加三菱電梯上下。
這樣大的房子,老闆家有幾口人呢?三口。
而且因為老闆很忙,老闆的朋友也都是忙人,四層的遊戲室,是很少光顧的。
再有了,老闆所在既是個偏僻的地方,又不夠偏僻,因為離柯橋,紹興,甚至杭州,都是不遠的,所以也很少有客人要在他這裡留宿。
因此,他們家實際上使用的,隻是底下的三層,上面三層都關煞,電梯也關煞。
此地的電壓又不穩,點個電燈泡還要時時閃呢!電梯要是行到一半停止,怎麼辦?就這樣,老闆一家三口在這大房子的三層樓裡生活着。
到了年底,老闆的娘子要掃塵,就掃到上面幾層去了。
這時候,她竟然發現,頂樓上住了一個人,在雜物中間辟出一塊地方,架了床闆,甚至還生了一隻煤油爐,爐上炖着鴨湯。
你們說奇不奇? 人們唏噓感慨一番後,再接着聽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也是關于房子。
有一個老闆,有一個娘子,種田的。
發迹以後,老闆又讨了一個小的,當然沒有叫大的知道。
在柯橋買了一棟小樓,養着。
老闆越做越大,廠開一片,又開了一片,娘子也讨了一個,又讨了一個。
每讨一個,老闆就要買一棟房子,養起來。
房子是買在不同的地方:蘭亭,柯岩,鑒湖,蕭山,紹興。
所以,大家除了曉得老闆有糟糠之妻,其餘統不知道。
而那糟糠之妻,依然在鄉下,住一棟二層水泥預制闆舊房,帶兩個小孩,勞動生活。
老闆每月回來一次,住兩天,留下五百元錢做家用,便離開了。
所以,她們母子三人過得雖然不很寬裕,可也決不拮據。
日子本來是一日一日往下過着,很好。
可是,不是有話道:天有不測風去嗎?有一天,老闆在宴席上,正喝酒吃菜,猜拳行令,忽然間滾到桌底下,死了。
終究不知是什麼病,事前一點預兆也沒有,所以就沒有任何準備,老闆沒有留下一句話。
老闆生前給那許多小娘子買的房子,産證都寫他自己的名字。
婚姻法開國以來就寫明一夫一妻制,禁止納妾,所以那些娘子法律統不承認,沒有繼承權。
所有的房子,裡面的家具,鋪蓋,陳設,都歸了鄉下娘子。
你們道,她總共收歸了幾幢房子?九幢!現在,老闆鄉下的娘子,帶了孩子,過着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第三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就是關于女人的了。
有一個女人……說故事人停了停,将臉轉向東,朝路對過的大酒店翹翹下巴,意即故事要從那裡說起。
大家随了都把臉轉向那邊,忽然就有人驚叫道:這裡有兩個小伢兒,不給她們聽,叫她們走!人們這才發現,人堆裡紮了兩個小姑娘,聽得眼睛都發直了。
于是便紛紛嚷道:叫她們走,叫她們走!蔣芽兒同他們吵:要走你們走,又不是你們家地盤,怕你!但到底架不住轟她們的人多,還有用手推她們的。
兩人手拉手跳下台階,一邊跑,一邊回頭罵:嚼爛舌根去吧! 這時候,月亮升起了,将這兩個小人影兒薄薄地映在地上,像電視裡的動畫似的活動。
左邊那個頭頂上盤個髻,髻上橫插一根針的,高一些。
右邊的梳一條老鼠尾巴似的細辮子,手裡拿把折扇的,則矮一些。
兩人都隻穿了短褲短衫,那月光透得很,幾乎要将那衫褲上的印花都映在影子裡了。
兩個精緻的小人兒,翩翩地掠過寬闊平展的路面,路面現在很安甯,沒有車,也很少人,倒有幾隻螢火蟲,錯了路,從田裡漫飛上來。
沿街的樓房,多已暗了燈,有幾扇窗亮着,因隔了簾子紗門,也幽靜的。
兩人在樓上道了别,蔣芽兒家建材店的卷簾門下了大半,蔣芽兒人小,一貓腰,從底下鑽進去,裡面的雙開門是開着的。
然後就聽“嘩啷”一聲,卷簾門放到論著,雙開門也上了個闩,隻剩秧寶寶一個人了。
眼前卻還留着蔣芽兒貓下腰,又回頭朝她望一眼的樣子。
蔣芽兒是個醜人,胳臂和腿都細得像筷子一樣,還略有些雞胸。
頭頸又軟,小小的腦袋便總向後仰着。
與她孱弱的身體相反,她精力格外旺盛。
她的一對綠豆眼裡,時常放射出狂熱的光芒,這使她變得有些怪異,有一點像動物。
一種天生弱小,因此格外警覺的動物。
外界稍有刺激,立即做出反應。
這種不安的性格影響了她的學習,因為她無法集中注意聽講,靜不下心來抄寫生字,算術呢,也缺乏耐心進行演算和背誦口訣。
所以,她總是拖欠作業,考試錯得不像樣,老師隻有向家長訴苦。
建材店老闆終日忙生意也還忙不過來,他女人卻是個吃齋拜佛的人,凡事都托給菩薩。
蔣芽兒便被放任自流了。
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又時常讓老師叫起來訓責,蔣芽兒在班上是個遭人看不起的角色。
雖然是小學生,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根據他們的标準,漸漸就分出了階層,蔣芽兒就是那最底層的人,可像方才說的,她是一種動物,她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有着她自己的内心活動,别人的白眼并不能影響她什麼。
所以,她整日都是興興頭頭快快活活的。
秧寶寶站在放到底的卷簾門外,面前是寂靜的新街,街角鎮碑下,遠遠還聚着一圈人,黑壓壓的一團。
碑頂矗在田野的背景前,輪廓十分清晰。
路對面的房子也暗了燈,是店鋪的,則下了卷簾門。
這樣看過去,街,顯得更空曠了,而且,森然。
秧寶寶退進門洞,她的小人影就跳進了天井。
天井,一面是樓,三面是牆。
天的一角讓樓占去了,天空就狹了許多。
她踏上樓梯,于是,那小人影兒就不見了。
在這小鎮子的日子開了頭,一日一日過着。
早晨,由陸國慎替她裝菜盒,量好米,再量好水。
小學生蒸飯都要帶自家的水,如今,華舍人吝惜水比吝惜油還甚。
陸國慎将這些東西一一裝進飯袋,交到秧寶寶手裡,讓她上學去。
這家中,秧寶寶隻認陸國慎。
當然,她對李老師也說不上來什麼,可一來是敬畏,二來,李老師到底是閃閃的母親,這就足夠叫她心生芥蒂了。
而陸國慎,秧寶寶隻以為是和她一樣,是這家的外人,看見她受閃閃沖,并回嘴,光是笑,便當是怕她,更覺得同病相憐,心裡就與她近了。
陸國慎将秧寶寶送到門口,秧寶寶回轉身,手在胸前,幅度很小地朝她搖了搖,不讓外人看見,好像是她倆這間的小秘密。
這樣道了再見,她便出門,徑直下樓。
蔣芽兒早就在樓下等着她了。
蔣芽兒帶着秧寶寶,已經逛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