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任俠懲貪寬缧绁 引魔入火識奸邪
關燈
小
中
大
再說止岩幼時甚不耐靜,出家後常到家中與從前的相好的來往,自潘秀才娶妻以來,不好露此醜态,然又不能絕情,暗與相好的商酌,将弟媳拖下水去,自不好梗阻矣。
因而謀畫定了,趁潘秀才他出,遂依計行之。
陸氏究竟水性楊花,不能自持,因此打成一路。
這日,那相好探聽止岩到家,見潘秀才走出,悄然突入,見都醉倒,遂将前後門閉上,抱到空間内,挨次行奸,奸畢悄然竟去。
潘秀才打了一個圈子回來,見乃妻、阿姐都不在坐,尋到空間内一看,甚不雅相,究其所以,兩人醒過來,忙把話來掩飾去了。
誰知瑤華與阿新都卻明白,忽然走出房來,潘秀才仍然躲過,止岩、陸氏兩個勉強應酬了一回,瑤華辭謝回船,止岩跟着下來,見小陸先在船上,與江允長講話,見瑤華下船,謝了一聲就去了。
江允長來禀說:“陸姓來相懇說,這位師父仍要趁船上蘇州,行李也來了。
”瑤華笑道:“也使得。
”遂即開船。
止岩想瑤華必須知道,隻拿話來分說,瑤華與阿新相視而笑。
止岩又夾雜着道:“蘇州景緻極多,地方寬闊,非離了本地人沒處遊玩,所以法弟特來奉陪。
”瑤華道:“足見師父周到。
” 這潘秀才所住的鎮市,名叫陸墓,相離蘇州城隻有三十裡,遇着順風頃刻便到。
船抵了岸,瑤華令陳玉上岸租賃下處。
止岩忙道:“不必另賃,我有個熟識的庵堂,地方潔靜,也無閑人纏繞,正合姑姑的意思。
”瑤華便令陳玉随同止岩上去,認明了路徑,好來發行李。
陳玉與止岩去不多時,已見陳玉回來,發了行李上去,瑤華同這幾個女人步行随着,約有兩裡多路就到了。
見山門上嵌着橫匾,上寫“松翠庵”三個大字,果真居址幽深。
見止岩領了五六個本庵的尼僧相接,瑤華聽他們語言聲口輕清軟滑,一如嬌鳥争鳴,不覺十分羨慕。
衆尼道:“我們師兄說姑姑是愛清靜修潔的,我們大殿後,左邊有一進樓房,上下十間,還有廂房側屋,是别居一院,再無人來混雜的。
”瑤華道:“這也很好,就煩師父們領去認認。
”衆尼齊随至樓下,瑤華見中堂挂着一個匾,上寫“靜修堂”,兩邊牆上都挂着名人字畫,十分幽雅。
房間又深邃修潔,兩邊側廂各有四間,一切動用器皿俱全,俨同在藝圃大樓下一般,真稱心懷。
已見衆仆婦在那裡安頓行李,仍令止岩住在一處。
不多一會,隻見一隊尼姑都穿了大衣來拜,瑤華即時邀進,大家見了禮,才各坐下。
共是五個尼僧,一個年紀最老的,約有五十餘歲,其次的将有四十,再下手兩個俱止二十餘歲,另一個僅有十**歲。
遂即動問道:“請教各位的法号?”止岩道:“我來代宣一遍。
”指着最老的道:“這位法号叫做能靜,第二位就叫能修。
”瑤華聽了似乎很熟,止岩道:“這兩個弟兄。
”又指二十多歲的兩個道:“上首的叫證緣,下手的叫證善,都是能靜的徒弟。
年紀最輕的一位,他叫不梁,又是證善的徒弟,現年是他當家。
”瑤華道:“怎麼倒是小一輩的當家?”能修道:“法弟們都是輪着當家,故不論輩分。
”能修問瑤華道:“姑姑貴處是那裡?”瑤華道:“是河南。
”能修道:“是那一府?”瑤華道:“是歸德管的。
”能修道:“想必是鄉居了。
”能靜道:“在那一鄉?”瑤華道:“是在西鄉。
”能修道:“西鄉不是将近亳州了。
”瑤華道:“正是。
能修師父你如此熟識,莫非到過敝地麼?”能修道:“貴省未經到過,惟切近貴省的亳州常常來往。
”瑤華一邊答應,一邊心上想着:這個尼僧,我在那裡見過來?一時卻摸想不着。
到是那能靜又對瑤華道:“因有個家兄,在亳州切近的再生庵裡出家,故舍弟常雲遊到彼。
”瑤華恍然大悟,是幼時見過的。
看官要曉得,凡人四五歲上的事,皆不有記憶,就有些影響,亦再不能清楚。
這瑤華曾随着無礙子打坐,得有靜養的功夫,莫說四五歲上,就是前生的事都能追想。
故一提即醒。
瑤華得了這一句,便道:“這再生庵卻也知道,我記的那年聽得遭了回祿,這位住持也就随火化了,可是有的?”那能靜、能修兩個齊聲道:“就是家兄了。
”又各垂淚。
能修又道:“姑姑在那個寶刹裡出家?”瑤華道:“也曆了好幾處。
”能修道:“離福王爺的王莊相近麼?”瑤華道:
因而謀畫定了,趁潘秀才他出,遂依計行之。
陸氏究竟水性楊花,不能自持,因此打成一路。
這日,那相好探聽止岩到家,見潘秀才走出,悄然突入,見都醉倒,遂将前後門閉上,抱到空間内,挨次行奸,奸畢悄然竟去。
潘秀才打了一個圈子回來,見乃妻、阿姐都不在坐,尋到空間内一看,甚不雅相,究其所以,兩人醒過來,忙把話來掩飾去了。
誰知瑤華與阿新都卻明白,忽然走出房來,潘秀才仍然躲過,止岩、陸氏兩個勉強應酬了一回,瑤華辭謝回船,止岩跟着下來,見小陸先在船上,與江允長講話,見瑤華下船,謝了一聲就去了。
江允長來禀說:“陸姓來相懇說,這位師父仍要趁船上蘇州,行李也來了。
”瑤華笑道:“也使得。
”遂即開船。
止岩想瑤華必須知道,隻拿話來分說,瑤華與阿新相視而笑。
止岩又夾雜着道:“蘇州景緻極多,地方寬闊,非離了本地人沒處遊玩,所以法弟特來奉陪。
”瑤華道:“足見師父周到。
” 這潘秀才所住的鎮市,名叫陸墓,相離蘇州城隻有三十裡,遇着順風頃刻便到。
船抵了岸,瑤華令陳玉上岸租賃下處。
止岩忙道:“不必另賃,我有個熟識的庵堂,地方潔靜,也無閑人纏繞,正合姑姑的意思。
”瑤華便令陳玉随同止岩上去,認明了路徑,好來發行李。
陳玉與止岩去不多時,已見陳玉回來,發了行李上去,瑤華同這幾個女人步行随着,約有兩裡多路就到了。
見山門上嵌着橫匾,上寫“松翠庵”三個大字,果真居址幽深。
見止岩領了五六個本庵的尼僧相接,瑤華聽他們語言聲口輕清軟滑,一如嬌鳥争鳴,不覺十分羨慕。
衆尼道:“我們師兄說姑姑是愛清靜修潔的,我們大殿後,左邊有一進樓房,上下十間,還有廂房側屋,是别居一院,再無人來混雜的。
”瑤華道:“這也很好,就煩師父們領去認認。
”衆尼齊随至樓下,瑤華見中堂挂着一個匾,上寫“靜修堂”,兩邊牆上都挂着名人字畫,十分幽雅。
房間又深邃修潔,兩邊側廂各有四間,一切動用器皿俱全,俨同在藝圃大樓下一般,真稱心懷。
已見衆仆婦在那裡安頓行李,仍令止岩住在一處。
不多一會,隻見一隊尼姑都穿了大衣來拜,瑤華即時邀進,大家見了禮,才各坐下。
共是五個尼僧,一個年紀最老的,約有五十餘歲,其次的将有四十,再下手兩個俱止二十餘歲,另一個僅有十**歲。
遂即動問道:“請教各位的法号?”止岩道:“我來代宣一遍。
”指着最老的道:“這位法号叫做能靜,第二位就叫能修。
”瑤華聽了似乎很熟,止岩道:“這兩個弟兄。
”又指二十多歲的兩個道:“上首的叫證緣,下手的叫證善,都是能靜的徒弟。
年紀最輕的一位,他叫不梁,又是證善的徒弟,現年是他當家。
”瑤華道:“怎麼倒是小一輩的當家?”能修道:“法弟們都是輪着當家,故不論輩分。
”能修問瑤華道:“姑姑貴處是那裡?”瑤華道:“是河南。
”能修道:“是那一府?”瑤華道:“是歸德管的。
”能修道:“想必是鄉居了。
”能靜道:“在那一鄉?”瑤華道:“是在西鄉。
”能修道:“西鄉不是将近亳州了。
”瑤華道:“正是。
能修師父你如此熟識,莫非到過敝地麼?”能修道:“貴省未經到過,惟切近貴省的亳州常常來往。
”瑤華一邊答應,一邊心上想着:這個尼僧,我在那裡見過來?一時卻摸想不着。
到是那能靜又對瑤華道:“因有個家兄,在亳州切近的再生庵裡出家,故舍弟常雲遊到彼。
”瑤華恍然大悟,是幼時見過的。
看官要曉得,凡人四五歲上的事,皆不有記憶,就有些影響,亦再不能清楚。
這瑤華曾随着無礙子打坐,得有靜養的功夫,莫說四五歲上,就是前生的事都能追想。
故一提即醒。
瑤華得了這一句,便道:“這再生庵卻也知道,我記的那年聽得遭了回祿,這位住持也就随火化了,可是有的?”那能靜、能修兩個齊聲道:“就是家兄了。
”又各垂淚。
能修又道:“姑姑在那個寶刹裡出家?”瑤華道:“也曆了好幾處。
”能修道:“離福王爺的王莊相近麼?”瑤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