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漸陷不悟,小人乘時誣善,輒以變亂舊章之罪,加之於正學之士。
閔純請行國喪三年白衣之制,盧守愼等獻議是之,自上斷而行之,而李芑、洪汝諄等以此爲樸淳、李珥附權臣沈義謙所爲也。
李芑等又倡言:「監察服色,本儉素,而今則華飾,此皆李珥等所爲。
當以非天子而議禮制,擅改正朔,易服色之罪誅之。
」其說大行,則事且不測,賴聖明在上,癸未之議,詘不得肆其計。
復筆之書,而行於世,欲掩沒世之耳目,其造謀設機,豈下於己卯小人之所爲哉?到今君臣疎隔之弊,日以益甚,雖宦官不得無時入侍,人主處深宮,惟女史傳文書而已。
〉○上禦丕顯閣,接見大臣、臺諫、講官。
上將禦朝筵,政院啓以:「思政殿前廡,近風寒,不宜禦座,請勿朝講,就丕顯閣引接。
」上允之。
丕顯閣窄狹,知經筵事,特進官二員,不得入。
領相李鐸曰:「此乃朝講,而二員不得參,則不可。
」李珥曰:「此乃無時接見也,何妨於體貌乎?且此乃祖宗故事也。
」鐸不得已而從之。
上謂李鐸曰:「近來,上則天變非常;下則民生困瘁,國家之事,未知所底。
而顧予之德,無寸進而有尺退,將何以濟事?恐爲後世子孫之憂矣。
如之何則可?」鐸曰:「自上遇災警懼,與?成湯無異。
方今國事,不至甚失,緣臣等無狀,緻此變異也。
白虹之變,兵象也。
宜令備邊司、兵曹,同議擇將防備之事,以應天戒。
」副提學柳希春,盛言姜士尙廉謹,金宇顒曰:「任大事之人,徒能謹愼自守,不足有爲也。
必包括一時人材,隨器擬用乃可。
今當責勉其所不及,未可遽以是爲盡美。
」李珥亦言之。
希春仍言:「李珥之疏甚好,須詳議施行。
」宇顒亦贊之:「請令大臣,與珥面議可否。
且於上前親問,使之盡達其意可也。
至誠進言,與浮躁大言不同。
若以憂國之忠言,疑其浮躁;喜事之大言,信其貢忠,皆不可也。
」珥辭謝。
宇顒曰:「上敎曰:『予德無寸進而有尺退。
』可見德愈盛,而自知不足也。
願終始此心,益求其進,親賢勉學,接續光明,以成其德。
」時,樸漸左遷明川縣監,珥與宇顒,言其任不當器。
珥又言:「聖明在上,無一人以言獲罪。
人人進言,不爲不多,而皆空言而已,無分寸效及於民。
傍觀者乃以無實,歸咎於言事者,如此則士氣沮喪矣。
願務求實效,無尙空言。
遇災之日,上心儘是警動,然久則懼心漸弛矣。
所謂『敬天勤民』者,乃題目也,必實行其事,然後可以弭災。
」 ○以韓脩爲司憲府持平。
脩以行義聞,廷臣薦之,直陞六品。
至是,始拜臺官。
○上禦晝筵。
承旨柳?等請特召成渾,上曰:「予不知其人也。
」宇顒曰:「聞,其人學問通明。
人君不可盡知其人而後,召之也。
人以爲賢,則至誠欲見,見之而後,命之以爵可也。
」 ○又晝講,言及災異之事。
上曰:「天人之理,予未有知,其細陳之。
」宇顒極言天人上下流通之理,上曰:「然。
但隋煬極惡窮兇,上天無災。
此類予所未曉。
」宇顒曰:「古人言:『高宗與天合德,故纔有失,卽有雉雊之異。
隋煬無道,與天阻隔,故漠然無應。
』恐或有是理也。
」其後,上每問此理,宇顒又言:「天非有意,而有災無災也。
但人之有道、無道,便有天理流通,阻隔之異,恐或有此理也。
」上曰:「此,終不可曉。
」後復問李珥,珥對曰:「天人之間,隻有福善、禍淫之理。
大無道之世,無災雲者,其說非是。
」上曰:「然。
」 ○上於經筵,與柳希春、李珥、金宇顒等,論歷代人主。
上曰:「唐太宗與曹操,何異?」希春等曰:「太宗假仁而行,與曹操有間。
」上曰:「太宗弑兄殺弟,滅其十子。
予每讀史至此,輒掩卷,不欲讀。
今人所以稱太宗者,隻爲有治天下之才爾。
以予觀之,雖或無才,不能治天下,而心路平正,則豈不愈乎?」希春等皆曰:「聖敎是矣。
」 ○上謂金宇顒曰:「每於經席,聽爾說話,知爾質美,且有學術。
爾退而以平日所聞於師友及所自得者,作箴以進。
」於是,宇顒獻六箴:一曰、定志;二曰、講學;三曰、敬身;四曰、克己;五曰親君子;六曰、遠小人。
○以應敎辛應時陞拜同副承旨。
時,宦官被推考者,以其所養育之父祖爲宦官者功券,圖減罪律,應時啓曰:「宦官養宦官爲子,非眞繼姓嗣後也。
不可與眞父祖比擬,而宥減也。
」上從之。
二月 2月1日 ○朔丙午,上謂李珥曰:「漢文帝何以不用賈誼乎?」珥對曰:「文帝雖賢,志趣不高,見誼大言,疑而不用耳。
」仍言:「近日傳敎儘善,而實效則未之見也。
」上曰:「何以則有實效耶?」珥曰:「自上每以變通爲難,故終無實效。
若不更張,無以爲國。
」上曰:「若非祖宗法,則更張何難?」珥曰:「非欲盡變祖宗法。
至於貢案,乃燕山所加定,非祖宗法也。
臣非好爲更張,欲救民瘼也。
若欲改紀今日之政,則必求有爲之才,若不改紀,則求賢何用?近日自上眷注盧守愼,而守愼求退,此亦有意焉。
守愼少有善名,前此未相時,人皆曰:『此人作相,則太平可期。
』及居相位,別無建明,人皆笑其不職。
守愼雖欲建白,上意不欲,進退狼狽,似緣此求去也。
」上曰:「此可笑也。
此人建白,予未嘗不從。
」珥問上曰:「聞,前日經筵,趙廷機言:『成渾一言一動,必以規矩。
』有之乎?」上曰:「予方欲問,而未及也。
成渾何如人也?」珥曰:「臣熟知之。
資質醇厚,可以爲善,何至於一動一靜,必以規矩乎?但渾有病,必不堪仕宦。
」上曰:「聞,治心則無病。
學問之人,亦有病乎?」珥曰:「雖學問之人,受氣甚薄,則豈無疾病乎?須遞其職,使之上來可也。
待士之道,可用則用之;不能用則許其恬退,褒其節操,使之守高山林,亦養士氣之一道也。
」金宇顒曰:「渾不可不召。
」珥請以閑官,兼經筵職,時時入侍,上以渾未出身難之。
宇顒曰:「未出身者除官,必從《大典》者,此指門蔭也。
若山林賢者,則當以格外殊待也。
招之以賢者,而待之以門蔭,非用賢之道也。
爲治,須有根本,今當廣聚賢士,以輔君德也。
」上曰:「試言之。
予資質何如?可以有爲耶?」宇顒曰:「聖質英明,超出百王之上。
加之以學問,則天下之事,無不可爲。
」上曰:「此言過矣。
」珥曰:「殿下英明寡欲,決是有爲之資。
其不能善治者,不爲也,非資質之過也。
須自上勉於學問,明理知人,然後可以任賢使能,惠及生民矣。
近日群臣,急請行鄕約,故自上命行之,臣以爲鄕約太早也。
養民爲先,敎民爲後。
民生憔悴,莫急於今日,汲汲救弊,先解倒懸,然後可行鄕約也。
德敎,是,粱肉也。
若脾胃極傷,糜粥不下,則粱肉雖好,其能食乎?」上曰:「當初予亦知其難矣。
今已命行,而中止何如?」珥曰:「凡事,自上當躬率之。
不然則民必不從。
」上曰:「鄕約今命中止,則民必不信。
」珥曰:「旣停鄕約,而不擧養民之政,則民必不信。
若擧養民之政,則民必信之矣。
」 ○命再召成渾,又辭不至。
○以鄕約事,議于大臣,大臣獻議可否不一,上命停之。
許曄見李珥曰:「何以勸上停鄕約?」珥曰:「衣食足,然後知禮義。
飢寒之民,不可強之以行禮也。
」曄歎曰:「世道升降,有命存焉,奈何?」珥曰:「公意以爲,民生雖極困瘁,若行鄕約,則果能化民成俗,治升大猷乎?」曄曰:「然。
」珥曰:「公能以鄕約治家乎?」曄曰:「無上命,故不能也。
」珥曰:「公之治家,奚待上命?自古民墜塗炭,而有能成禮俗者乎?父子雖至親,若不念飢寒,日撻而勸學,必至相離,況百姓乎?」曄曰:「今世之人,善者多,不善者少,故可行鄕約。
」珥笑曰:「君心善,故但見人之善。
若珥則見不善人多,必是餘心不善而然也。
但以身敎者從;以言敎者訟,今之鄕約,無乃訟耶?」曄曰:「君無堅執,須待罪然後,使兩司更論可也。
」珥曰:「餘不自知其非,故不敢待罪。
」曄慨恨不已。
○李珥又白上曰:「鄕約自上本不欲行,故小臣一言,自上決斷如此。
以此推之,小人之逢迎君意者,宜乎言必見聽也。
」上曰:「予非不欲行鄕約也,欲待民生蘇息,而行之耳。
今人不度時勢,紛紛論議,不可也。
」珥曰:「議論之定,亦有二焉。
君子得君,施設當理,國人帖然心服,則此以善定者也。
小人當國,張其威勢,一言有異,必被奇禍,人莫敢違,此以不善定者也。
今之國事,無毫髮不受病痛,治之可謂難矣。
然苟能至誠求治,則豈有終不治之理乎?今日群臣,多不以國事爲意,此亦理勢然也。
從前不事公而事私者,雖得罪,不過罷免而已。
勉於國事者,往往被赤族之禍,宜乎營私者衆,而奉公者少也。
今欲使人勉於國事,必須自上奮發,使人人曉然知上意在於必治可也。
殿下若欲做唐、虞、三代之治,則雖祖宗法,亦有不得不改者矣。
若欲小康而止,則可遵祖宗良法美意也。
今之所謂法祖宗者,隻守近規之傳襲者,而祖宗良法,實廢不行,此甚不可也。
」 ○持平韓脩,三度引疾不出,上不允其辭,脩乃出仕,入侍之時,上問以爲學之要,脩不能明辨以對,人多笑之。
李珥白上曰:「善人有多般,有學行兼備者;有行潔而學不足者。
若韓脩則行潔而學不足者也。
不可以一言不稱旨,輕視善士也。
」上曰:「子安敢以此,輕視賢者乎?」 ○上問李珥曰:「雖有學問,無才則不能爲國,成渾之才何如?可以緻治平乎?」珥對曰:「自上特召成渾,人皆感激。
但未知上意欲一見而止乎,將欲任之以事乎。
才非一般,有才智出衆,可以獨當大事者;有才雖不足,而能用群策者。
成渾之才智出衆,則臣所未知,若其容量,則可以能用群策矣。
但成渾雖來,若不改弊政,則亦末如之何矣。
」 ○政院以日寒,請於丕顯閣禦晝、夕講,上以非前例不許。
李珥白上曰:「殿下若隻循尋常塗轍,則決無振作之理。
丕顯閣進講,是何重難之事,而殿下不從乎?今日殿下,必須奮發大志,一新政治,作聳動一時之擧,然後庶可挽回世道矣。
」上以紀綱未振爲歎,珥曰:「紀綱之在國家,若浩然之氣在一身也。
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非一事偶合於義,而襲取之也。
須是今日行一義;明日行一義,仰不愧、俯不怍然後,浩然之氣充滿流行矣。
紀綱亦然,非一朝發憤,而可立也。
須以公平正大之心,施之政事,今日行一善政;明日行一善政,直必擧、枉必錯,功必賞、罪必罰,則紀綱自立矣。
」上曰:「每入經席,惓惓陳說治道,可嘉矣。
今行何事,可以爲治乎?」珥對曰:「爲治之道,何能盡達乎?大槪先定大志,得賢委任可也。
」沈義謙進曰:「祖宗朝視群臣親密,無異家人父子,故能盡啓沃之誠。
」珥曰:「若於群臣,親密無間,則可以細知其情狀,而得其取舍之正矣。
世宗大王知人善任,亦由知其情狀故也。
世宗朝用人,不問久近、高卑,惟其人器相稱,故有守一職,而終身者;有超擢不日,而至卿相者。
六卿、百司,莫不久任,故庶績以成。
其於儒臣,眷遇殊絶,故臣隣鹹懷效死之心矣。
夫君子愛君以德,固不係接待之厚薄,若中人則視君上待之之如何耳。
且臣因人聞禦製詩,甚有愁鬱之意。
殿下何以不樂如許乎?」上曰:「是何詩?試誦之。
」珥誦詩曰:「孤抱難攄獨倚樓,由中百感不勝愁。
月明古殿香煙盡,風冷疎林夜雪留。
身似相如多舊病,心如宋玉苦悲秋。
凄涼庭院無人語,窓外鍾聲隻自悠。
夫人君有南面之樂,得人而任職,則可以泰然和悅矣。
殿下若有心腹之臣二三人,則何至於含愁怫鬱若此乎?臣自聞此詩,數日之間,心亦不安矣。
且近日經筵官每以勿觀雜書進戒。
吟詠情性,固是聖賢所不免,而但着意詞章,則豈不有害於學問乎?」上有愧色良久。
珥仍與修撰尹晛,論學問於上前。
上曰:「學問固是根本,但顔子學問已至,而亦問爲邦。
今日豈無可爲之事乎?」珥起而對曰:「殿下誠欲有爲,須痛革因循之弊。
人情憚於改舊以爲:『今日旣行矣,明日何可卒變?』姑息如是,則馴至於不可救矣。
」 ○是時,上頻有微恙,群臣每進戒色之言,上厭聞之。
修撰成洛盛言修心養氣,可以醫病之術,上戲問曰:「如此則可以長生乎?」洛對曰:「然。
」他日,李珥白上曰:「上下皆失言矣。
長生是無理之事也。
」洛曰:「其時臣誤聞,天語以爲長壽耳。
」上曰:「大德必得其壽者,擧理而言之耳。
若修心養氣,以求長壽,則非王道也。
壽夭在天,但當順受而已。
」珥曰:「上敎是矣。
但順受甚不易,若毫髮自戕害,則非順受也。
程子曰:『吾以忘生徇欲爲深恥。
』此言當留念也。
」 ○右副承旨李珥以多病,不堪政院劇仕,乞就閑局調疾,上答曰:「爾當在予左右,以輔不逮,未可辭退。
可調理行公。
」 ○定行成均館年齒坐。
於是,舊臣多不悅。
李海壽謂李珥曰:「齒坐,非館中所宜。
榜中尊敬狀元,亦禮俗也,豈可倒置之?」珥曰:「狀元之尊,施於榜會。
若館學則乃明倫之地,豈可廢長幼之序乎?且狀元之尊,何如王世子?古者王世子入學,尙以齒坐,則狀元非所論也。
」海壽不能難。
○右議政盧守愼久引疾,始出仕,上引見慰問,且曰:「何以無所建白,而輒辭退乎?」守愼自陳病不堪任。
上問曰:「天變孔棘,民生困苦,何以爲治?」對曰:「必得賢才,可治。
」上曰:「何以得賢?」對曰:「至誠求之,可得也。
上曰:」此論固爲要切,然無可爲之事乎?「守愼辭謝而已。
○鹹鏡道雨雪,交蟲而下。
三月 3月1日 ○朔丙子,復召成渾,不至。
時,渾七承召命,其友勸使謝恩而退,渾不應。
○以李珥爲司諫院大司諫。
珥謝恩後辭職曰:「今日紀綱之頹、民生之困,聖鑑已悉矣。
尤可憂者,自上旣少推心委任之意;廷臣又乏擔當緻身之志。
大官恬於流俗,縮手旁觀,任其成敗;小官雖有建白,或激或迂,不切實用,論議多岐,無所統一,國勢日卑,如水趨下。
當此時,上以繩愆糾謬;下以矯輕警惰,惟諫官是賴,苟非才誠兼備、識慮明達者,無以當此任也。
如臣疎謬疲劣,豈可玷辱名器?請亟賜遞免。
」答曰:「可合,勿辭。
」再啓曰:「臣今控辭,非出應文,實是衷情所不堪也。
臣今欲不顧前後,畢陳所懷,則疎愚之策,決不合於聖衷。
若效時習,毛擧細故,摘人舊惡,以塞其責,則又非諍臣之大體,若欲含默苟容,行呼唱於街路而已,則實非素心。
反覆思之,終不得其供職之宜,用是憂懼,寢息不安,請命遞。
」答曰:「勿辭。
」三啓曰:「臣之無狀,天鑑已燭,而猶不廢棄,此實試可之意。
臣今供職之後,言不適時、策無實效,則請賜退休,或加貶斥,毋令久辱淸朝。
」答曰:「足堪本任,但當盡職而已。
」 ○命義盈庫,納黃蠟五百斤于內。
外間莫知所用,或雲將用於佛事。
諫院啓曰:「黃蠟入內,殿下欲用於何處耶?所需若正,則亟示聖意,以解群惑。
如其不正,請收入納之命。
」上怒答曰:「內用之物,非下人所敢仰問。
敢煩多言,是何意哉?」憲府亦啓請勿納,竝不許。
○諫院聞義盈庫黃蠟已入內,乃啓曰:「殿下之所用,有司莫不供進,宮中別無許多用蠟之處,此必出於邪蹊曲逕,不可使聞於人。
故臣等恐聖志之不能無惑,欲防微杜漸耳。
今者黃蠟已入內,論之無及。
昔者司馬光曰:『吾平生所爲,未有不可對人言者。
』今臣等方以正心、誠意,望於殿下,而隻此事不肯宣示,則未知幽獨得肆之地,其能不愧屋漏乎。
請自今以後,勿進非正之供,而洞示聖懷,若靑天白日,使群下得以仰見也。
」上答曰:「該司之物,在予量用而已,非群下所敢容議者也。
昔者梁武苦口,索蜜不得,不料再見於今日也。
時事至此,寧不痛心?」上忽下不倫之敎如此,群情甚駭。
李珥率同僚,詣闕辭職曰:「昨承聖批,辭氣大厲,至以侯景比臣等,臣等不勝戰慄焉。
《傳》曰:『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該司之物,固是殿下之所有,殿下用之以正,則群臣當奉承之不暇,尙敢有一言乎?若用之以不法,而君擧將歸不法,則雖該司,亦當覆逆,況言官安敢默默乎?近者外間喧播之說,或以爲:『將造佛像。
』或以爲:『將興佛事。
』聽者疑信未定之際,水銀黃蠟內入之命,適下於此日,人心愈疑。
臣等聞此言,豈無憂懼之念乎?第以聖學高明,似不惑於異敎,故不敢信其必然。
玆敢仰問,將以昭聖明之無惑,以絶群疑耳。
殿下但當內省于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已,秘諱之密、峻拒之嚴,一至於此何歟?昔者舜造漆器,諫者十人。
武王嗜鮑魚,太公不進曰:『禮,鮑魚不登於俎。
』豈愛敬不足而然哉?誠以忠臣愛君以德;敬君以禮,逢迎承順,反害於愛敬故也。
殿下以一言之不敢承順,輒加震怒,至於痛心,何不以虞臣、太公之事,反觀而自省乎?臣等陋劣,誠未上孚。
請逐臣等,以警人臣之愛敬不足者。
」答曰:「今見啓辭,尤不足以備一笑。
假使崇奉異敎,自古流來故像亦多矣,新造何爲焉?未知聞於何人,予欲拿鞫而辨之。
因此而尤可見人心澆薄,此予所以無心於斯世,而絶意於有爲也。
玆以勉諭,不須煩辭。
」諫院再啓曰:「今承聖批,尤不勝惶惑之至。
傳播之說,非出於一人之口,若必一一拿鞫,則何異於衛巫之監謗乎?殿下若用之以正,則何不洞示,以解群下之惑乎?殿下旣絶意於有爲,則臣等亦何心,抗顔淸朝,有所建白乎?請命罷臣等之職。
」答曰:「予豈答所問,而取輕於群下,而肇後弊乎?諫官必聞於人,其直啓,勿辭。
」諫院三啓曰:「傳播之言,行於道路、出於裡巷,則其言可盡鞫乎?古者使行旅謗于道;商賈議於市,未聞明王以謗議之無實,而輒加拿鞫也。
臣等縱未能格君心而出於正,豈忍畏卻逢迎,指引無辜,納君於不韙乎?隻治臣等妄言之罪足矣,何必立威箝口,以駭四方之觀聽乎?今者君德日就於高亢;士習日趨於萎弱,宿弊無矯革之期;新憂出意慮之外。
假使朱、汲在朝,讜言日進,時事之正,亦不可望,況臣等輕淺蹇劣,其能有補於萬一乎?臣等不能取信於君父,被此迫問,大失言官之體,請賜斥罷。
」答曰:「敢諱所問之人,惟多言以塞之,此果無隱之道乎?其速直啓,不須來辭。
」諫院四啓曰:「殿下非不知難詰言根所自,而有此迫問者,此不過輕視臣等,折之以雷霆之威,將以杜塞言路也。
有聞必達,此是無隱。
若必指摘言根,則此乃畏怯逢迎,非無隱之道也。
殿下何不速罷臣等,使之冒處,加以迫問,以傷待言官之體乎?」答曰:「朦朧輕啓,問則敢諱,此果忠直之道乎?《周禮》有造言之刑,今則姑恕之。
勿辭。
」諫院五啓曰:「窮詰傳播之言根,輒以造言之律,加諸諫臣則群下更莫敢言,而聰明自蔽矣。
殿下旣以造言疑臣等,決不可在職。
請亟命罷斥。
」答曰:「勿辭。
」時,憲府、玉堂皆箚論聖旨非違,政院亦累啓爭之,皆不省。
時,後宮爲王子祈福,多作佛事,費皆出內需,而取蠟於外府,則特一時命令耳。
上本不信異敎,而嬖幸幹請,則或從之。
故不欲宣露其事,峻辭拒諫官如此,識者憂之。
○左議政樸淳引疾,章五上乃許。
政院啓請勿遞,不許。
領議政李鐸亦謝病不出,盧守愼獨相。
○慶尙道軍籍敬差官鄭以周病免。
以周性剛??,惟務搜括,不恤民隱。
又用匿名書,搜捕鄕官,責出閑丁,箠楚甚酷。
且以庶弟無賴者爲耳目,民謗盈路。
憲府欲論罷,更遣他人,執義鄭芝衍以爲:「奉使之臣,以流言論罷不宜。
」大司憲沈義謙固爭以爲:「此非流言,若不罷則民怨
閔純請行國喪三年白衣之制,盧守愼等獻議是之,自上斷而行之,而李芑、洪汝諄等以此爲樸淳、李珥附權臣沈義謙所爲也。
李芑等又倡言:「監察服色,本儉素,而今則華飾,此皆李珥等所爲。
當以非天子而議禮制,擅改正朔,易服色之罪誅之。
」其說大行,則事且不測,賴聖明在上,癸未之議,詘不得肆其計。
復筆之書,而行於世,欲掩沒世之耳目,其造謀設機,豈下於己卯小人之所爲哉?到今君臣疎隔之弊,日以益甚,雖宦官不得無時入侍,人主處深宮,惟女史傳文書而已。
〉○上禦丕顯閣,接見大臣、臺諫、講官。
上將禦朝筵,政院啓以:「思政殿前廡,近風寒,不宜禦座,請勿朝講,就丕顯閣引接。
」上允之。
丕顯閣窄狹,知經筵事,特進官二員,不得入。
領相李鐸曰:「此乃朝講,而二員不得參,則不可。
」李珥曰:「此乃無時接見也,何妨於體貌乎?且此乃祖宗故事也。
」鐸不得已而從之。
上謂李鐸曰:「近來,上則天變非常;下則民生困瘁,國家之事,未知所底。
而顧予之德,無寸進而有尺退,將何以濟事?恐爲後世子孫之憂矣。
如之何則可?」鐸曰:「自上遇災警懼,與?成湯無異。
方今國事,不至甚失,緣臣等無狀,緻此變異也。
白虹之變,兵象也。
宜令備邊司、兵曹,同議擇將防備之事,以應天戒。
」副提學柳希春,盛言姜士尙廉謹,金宇顒曰:「任大事之人,徒能謹愼自守,不足有爲也。
必包括一時人材,隨器擬用乃可。
今當責勉其所不及,未可遽以是爲盡美。
」李珥亦言之。
希春仍言:「李珥之疏甚好,須詳議施行。
」宇顒亦贊之:「請令大臣,與珥面議可否。
且於上前親問,使之盡達其意可也。
至誠進言,與浮躁大言不同。
若以憂國之忠言,疑其浮躁;喜事之大言,信其貢忠,皆不可也。
」珥辭謝。
宇顒曰:「上敎曰:『予德無寸進而有尺退。
』可見德愈盛,而自知不足也。
願終始此心,益求其進,親賢勉學,接續光明,以成其德。
」時,樸漸左遷明川縣監,珥與宇顒,言其任不當器。
珥又言:「聖明在上,無一人以言獲罪。
人人進言,不爲不多,而皆空言而已,無分寸效及於民。
傍觀者乃以無實,歸咎於言事者,如此則士氣沮喪矣。
願務求實效,無尙空言。
遇災之日,上心儘是警動,然久則懼心漸弛矣。
所謂『敬天勤民』者,乃題目也,必實行其事,然後可以弭災。
」 ○以韓脩爲司憲府持平。
脩以行義聞,廷臣薦之,直陞六品。
至是,始拜臺官。
○上禦晝筵。
承旨柳?等請特召成渾,上曰:「予不知其人也。
」宇顒曰:「聞,其人學問通明。
人君不可盡知其人而後,召之也。
人以爲賢,則至誠欲見,見之而後,命之以爵可也。
」 ○又晝講,言及災異之事。
上曰:「天人之理,予未有知,其細陳之。
」宇顒極言天人上下流通之理,上曰:「然。
但隋煬極惡窮兇,上天無災。
此類予所未曉。
」宇顒曰:「古人言:『高宗與天合德,故纔有失,卽有雉雊之異。
隋煬無道,與天阻隔,故漠然無應。
』恐或有是理也。
」其後,上每問此理,宇顒又言:「天非有意,而有災無災也。
但人之有道、無道,便有天理流通,阻隔之異,恐或有此理也。
」上曰:「此,終不可曉。
」後復問李珥,珥對曰:「天人之間,隻有福善、禍淫之理。
大無道之世,無災雲者,其說非是。
」上曰:「然。
」 ○上於經筵,與柳希春、李珥、金宇顒等,論歷代人主。
上曰:「唐太宗與曹操,何異?」希春等曰:「太宗假仁而行,與曹操有間。
」上曰:「太宗弑兄殺弟,滅其十子。
予每讀史至此,輒掩卷,不欲讀。
今人所以稱太宗者,隻爲有治天下之才爾。
以予觀之,雖或無才,不能治天下,而心路平正,則豈不愈乎?」希春等皆曰:「聖敎是矣。
」 ○上謂金宇顒曰:「每於經席,聽爾說話,知爾質美,且有學術。
爾退而以平日所聞於師友及所自得者,作箴以進。
」於是,宇顒獻六箴:一曰、定志;二曰、講學;三曰、敬身;四曰、克己;五曰親君子;六曰、遠小人。
○以應敎辛應時陞拜同副承旨。
時,宦官被推考者,以其所養育之父祖爲宦官者功券,圖減罪律,應時啓曰:「宦官養宦官爲子,非眞繼姓嗣後也。
不可與眞父祖比擬,而宥減也。
」上從之。
二月 2月1日 ○朔丙午,上謂李珥曰:「漢文帝何以不用賈誼乎?」珥對曰:「文帝雖賢,志趣不高,見誼大言,疑而不用耳。
」仍言:「近日傳敎儘善,而實效則未之見也。
」上曰:「何以則有實效耶?」珥曰:「自上每以變通爲難,故終無實效。
若不更張,無以爲國。
」上曰:「若非祖宗法,則更張何難?」珥曰:「非欲盡變祖宗法。
至於貢案,乃燕山所加定,非祖宗法也。
臣非好爲更張,欲救民瘼也。
若欲改紀今日之政,則必求有爲之才,若不改紀,則求賢何用?近日自上眷注盧守愼,而守愼求退,此亦有意焉。
守愼少有善名,前此未相時,人皆曰:『此人作相,則太平可期。
』及居相位,別無建明,人皆笑其不職。
守愼雖欲建白,上意不欲,進退狼狽,似緣此求去也。
」上曰:「此可笑也。
此人建白,予未嘗不從。
」珥問上曰:「聞,前日經筵,趙廷機言:『成渾一言一動,必以規矩。
』有之乎?」上曰:「予方欲問,而未及也。
成渾何如人也?」珥曰:「臣熟知之。
資質醇厚,可以爲善,何至於一動一靜,必以規矩乎?但渾有病,必不堪仕宦。
」上曰:「聞,治心則無病。
學問之人,亦有病乎?」珥曰:「雖學問之人,受氣甚薄,則豈無疾病乎?須遞其職,使之上來可也。
待士之道,可用則用之;不能用則許其恬退,褒其節操,使之守高山林,亦養士氣之一道也。
」金宇顒曰:「渾不可不召。
」珥請以閑官,兼經筵職,時時入侍,上以渾未出身難之。
宇顒曰:「未出身者除官,必從《大典》者,此指門蔭也。
若山林賢者,則當以格外殊待也。
招之以賢者,而待之以門蔭,非用賢之道也。
爲治,須有根本,今當廣聚賢士,以輔君德也。
」上曰:「試言之。
予資質何如?可以有爲耶?」宇顒曰:「聖質英明,超出百王之上。
加之以學問,則天下之事,無不可爲。
」上曰:「此言過矣。
」珥曰:「殿下英明寡欲,決是有爲之資。
其不能善治者,不爲也,非資質之過也。
須自上勉於學問,明理知人,然後可以任賢使能,惠及生民矣。
近日群臣,急請行鄕約,故自上命行之,臣以爲鄕約太早也。
養民爲先,敎民爲後。
民生憔悴,莫急於今日,汲汲救弊,先解倒懸,然後可行鄕約也。
德敎,是,粱肉也。
若脾胃極傷,糜粥不下,則粱肉雖好,其能食乎?」上曰:「當初予亦知其難矣。
今已命行,而中止何如?」珥曰:「凡事,自上當躬率之。
不然則民必不從。
」上曰:「鄕約今命中止,則民必不信。
」珥曰:「旣停鄕約,而不擧養民之政,則民必不信。
若擧養民之政,則民必信之矣。
」 ○命再召成渾,又辭不至。
○以鄕約事,議于大臣,大臣獻議可否不一,上命停之。
許曄見李珥曰:「何以勸上停鄕約?」珥曰:「衣食足,然後知禮義。
飢寒之民,不可強之以行禮也。
」曄歎曰:「世道升降,有命存焉,奈何?」珥曰:「公意以爲,民生雖極困瘁,若行鄕約,則果能化民成俗,治升大猷乎?」曄曰:「然。
」珥曰:「公能以鄕約治家乎?」曄曰:「無上命,故不能也。
」珥曰:「公之治家,奚待上命?自古民墜塗炭,而有能成禮俗者乎?父子雖至親,若不念飢寒,日撻而勸學,必至相離,況百姓乎?」曄曰:「今世之人,善者多,不善者少,故可行鄕約。
」珥笑曰:「君心善,故但見人之善。
若珥則見不善人多,必是餘心不善而然也。
但以身敎者從;以言敎者訟,今之鄕約,無乃訟耶?」曄曰:「君無堅執,須待罪然後,使兩司更論可也。
」珥曰:「餘不自知其非,故不敢待罪。
」曄慨恨不已。
○李珥又白上曰:「鄕約自上本不欲行,故小臣一言,自上決斷如此。
以此推之,小人之逢迎君意者,宜乎言必見聽也。
」上曰:「予非不欲行鄕約也,欲待民生蘇息,而行之耳。
今人不度時勢,紛紛論議,不可也。
」珥曰:「議論之定,亦有二焉。
君子得君,施設當理,國人帖然心服,則此以善定者也。
小人當國,張其威勢,一言有異,必被奇禍,人莫敢違,此以不善定者也。
今之國事,無毫髮不受病痛,治之可謂難矣。
然苟能至誠求治,則豈有終不治之理乎?今日群臣,多不以國事爲意,此亦理勢然也。
從前不事公而事私者,雖得罪,不過罷免而已。
勉於國事者,往往被赤族之禍,宜乎營私者衆,而奉公者少也。
今欲使人勉於國事,必須自上奮發,使人人曉然知上意在於必治可也。
殿下若欲做唐、虞、三代之治,則雖祖宗法,亦有不得不改者矣。
若欲小康而止,則可遵祖宗良法美意也。
今之所謂法祖宗者,隻守近規之傳襲者,而祖宗良法,實廢不行,此甚不可也。
」 ○持平韓脩,三度引疾不出,上不允其辭,脩乃出仕,入侍之時,上問以爲學之要,脩不能明辨以對,人多笑之。
李珥白上曰:「善人有多般,有學行兼備者;有行潔而學不足者。
若韓脩則行潔而學不足者也。
不可以一言不稱旨,輕視善士也。
」上曰:「子安敢以此,輕視賢者乎?」 ○上問李珥曰:「雖有學問,無才則不能爲國,成渾之才何如?可以緻治平乎?」珥對曰:「自上特召成渾,人皆感激。
但未知上意欲一見而止乎,將欲任之以事乎。
才非一般,有才智出衆,可以獨當大事者;有才雖不足,而能用群策者。
成渾之才智出衆,則臣所未知,若其容量,則可以能用群策矣。
但成渾雖來,若不改弊政,則亦末如之何矣。
」 ○政院以日寒,請於丕顯閣禦晝、夕講,上以非前例不許。
李珥白上曰:「殿下若隻循尋常塗轍,則決無振作之理。
丕顯閣進講,是何重難之事,而殿下不從乎?今日殿下,必須奮發大志,一新政治,作聳動一時之擧,然後庶可挽回世道矣。
」上以紀綱未振爲歎,珥曰:「紀綱之在國家,若浩然之氣在一身也。
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非一事偶合於義,而襲取之也。
須是今日行一義;明日行一義,仰不愧、俯不怍然後,浩然之氣充滿流行矣。
紀綱亦然,非一朝發憤,而可立也。
須以公平正大之心,施之政事,今日行一善政;明日行一善政,直必擧、枉必錯,功必賞、罪必罰,則紀綱自立矣。
」上曰:「每入經席,惓惓陳說治道,可嘉矣。
今行何事,可以爲治乎?」珥對曰:「爲治之道,何能盡達乎?大槪先定大志,得賢委任可也。
」沈義謙進曰:「祖宗朝視群臣親密,無異家人父子,故能盡啓沃之誠。
」珥曰:「若於群臣,親密無間,則可以細知其情狀,而得其取舍之正矣。
世宗大王知人善任,亦由知其情狀故也。
世宗朝用人,不問久近、高卑,惟其人器相稱,故有守一職,而終身者;有超擢不日,而至卿相者。
六卿、百司,莫不久任,故庶績以成。
其於儒臣,眷遇殊絶,故臣隣鹹懷效死之心矣。
夫君子愛君以德,固不係接待之厚薄,若中人則視君上待之之如何耳。
且臣因人聞禦製詩,甚有愁鬱之意。
殿下何以不樂如許乎?」上曰:「是何詩?試誦之。
」珥誦詩曰:「孤抱難攄獨倚樓,由中百感不勝愁。
月明古殿香煙盡,風冷疎林夜雪留。
身似相如多舊病,心如宋玉苦悲秋。
凄涼庭院無人語,窓外鍾聲隻自悠。
夫人君有南面之樂,得人而任職,則可以泰然和悅矣。
殿下若有心腹之臣二三人,則何至於含愁怫鬱若此乎?臣自聞此詩,數日之間,心亦不安矣。
且近日經筵官每以勿觀雜書進戒。
吟詠情性,固是聖賢所不免,而但着意詞章,則豈不有害於學問乎?」上有愧色良久。
珥仍與修撰尹晛,論學問於上前。
上曰:「學問固是根本,但顔子學問已至,而亦問爲邦。
今日豈無可爲之事乎?」珥起而對曰:「殿下誠欲有爲,須痛革因循之弊。
人情憚於改舊以爲:『今日旣行矣,明日何可卒變?』姑息如是,則馴至於不可救矣。
」 ○是時,上頻有微恙,群臣每進戒色之言,上厭聞之。
修撰成洛盛言修心養氣,可以醫病之術,上戲問曰:「如此則可以長生乎?」洛對曰:「然。
」他日,李珥白上曰:「上下皆失言矣。
長生是無理之事也。
」洛曰:「其時臣誤聞,天語以爲長壽耳。
」上曰:「大德必得其壽者,擧理而言之耳。
若修心養氣,以求長壽,則非王道也。
壽夭在天,但當順受而已。
」珥曰:「上敎是矣。
但順受甚不易,若毫髮自戕害,則非順受也。
程子曰:『吾以忘生徇欲爲深恥。
』此言當留念也。
」 ○右副承旨李珥以多病,不堪政院劇仕,乞就閑局調疾,上答曰:「爾當在予左右,以輔不逮,未可辭退。
可調理行公。
」 ○定行成均館年齒坐。
於是,舊臣多不悅。
李海壽謂李珥曰:「齒坐,非館中所宜。
榜中尊敬狀元,亦禮俗也,豈可倒置之?」珥曰:「狀元之尊,施於榜會。
若館學則乃明倫之地,豈可廢長幼之序乎?且狀元之尊,何如王世子?古者王世子入學,尙以齒坐,則狀元非所論也。
」海壽不能難。
○右議政盧守愼久引疾,始出仕,上引見慰問,且曰:「何以無所建白,而輒辭退乎?」守愼自陳病不堪任。
上問曰:「天變孔棘,民生困苦,何以爲治?」對曰:「必得賢才,可治。
」上曰:「何以得賢?」對曰:「至誠求之,可得也。
上曰:」此論固爲要切,然無可爲之事乎?「守愼辭謝而已。
○鹹鏡道雨雪,交蟲而下。
三月 3月1日 ○朔丙子,復召成渾,不至。
時,渾七承召命,其友勸使謝恩而退,渾不應。
○以李珥爲司諫院大司諫。
珥謝恩後辭職曰:「今日紀綱之頹、民生之困,聖鑑已悉矣。
尤可憂者,自上旣少推心委任之意;廷臣又乏擔當緻身之志。
大官恬於流俗,縮手旁觀,任其成敗;小官雖有建白,或激或迂,不切實用,論議多岐,無所統一,國勢日卑,如水趨下。
當此時,上以繩愆糾謬;下以矯輕警惰,惟諫官是賴,苟非才誠兼備、識慮明達者,無以當此任也。
如臣疎謬疲劣,豈可玷辱名器?請亟賜遞免。
」答曰:「可合,勿辭。
」再啓曰:「臣今控辭,非出應文,實是衷情所不堪也。
臣今欲不顧前後,畢陳所懷,則疎愚之策,決不合於聖衷。
若效時習,毛擧細故,摘人舊惡,以塞其責,則又非諍臣之大體,若欲含默苟容,行呼唱於街路而已,則實非素心。
反覆思之,終不得其供職之宜,用是憂懼,寢息不安,請命遞。
」答曰:「勿辭。
」三啓曰:「臣之無狀,天鑑已燭,而猶不廢棄,此實試可之意。
臣今供職之後,言不適時、策無實效,則請賜退休,或加貶斥,毋令久辱淸朝。
」答曰:「足堪本任,但當盡職而已。
」 ○命義盈庫,納黃蠟五百斤于內。
外間莫知所用,或雲將用於佛事。
諫院啓曰:「黃蠟入內,殿下欲用於何處耶?所需若正,則亟示聖意,以解群惑。
如其不正,請收入納之命。
」上怒答曰:「內用之物,非下人所敢仰問。
敢煩多言,是何意哉?」憲府亦啓請勿納,竝不許。
○諫院聞義盈庫黃蠟已入內,乃啓曰:「殿下之所用,有司莫不供進,宮中別無許多用蠟之處,此必出於邪蹊曲逕,不可使聞於人。
故臣等恐聖志之不能無惑,欲防微杜漸耳。
今者黃蠟已入內,論之無及。
昔者司馬光曰:『吾平生所爲,未有不可對人言者。
』今臣等方以正心、誠意,望於殿下,而隻此事不肯宣示,則未知幽獨得肆之地,其能不愧屋漏乎。
請自今以後,勿進非正之供,而洞示聖懷,若靑天白日,使群下得以仰見也。
」上答曰:「該司之物,在予量用而已,非群下所敢容議者也。
昔者梁武苦口,索蜜不得,不料再見於今日也。
時事至此,寧不痛心?」上忽下不倫之敎如此,群情甚駭。
李珥率同僚,詣闕辭職曰:「昨承聖批,辭氣大厲,至以侯景比臣等,臣等不勝戰慄焉。
《傳》曰:『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該司之物,固是殿下之所有,殿下用之以正,則群臣當奉承之不暇,尙敢有一言乎?若用之以不法,而君擧將歸不法,則雖該司,亦當覆逆,況言官安敢默默乎?近者外間喧播之說,或以爲:『將造佛像。
』或以爲:『將興佛事。
』聽者疑信未定之際,水銀黃蠟內入之命,適下於此日,人心愈疑。
臣等聞此言,豈無憂懼之念乎?第以聖學高明,似不惑於異敎,故不敢信其必然。
玆敢仰問,將以昭聖明之無惑,以絶群疑耳。
殿下但當內省于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已,秘諱之密、峻拒之嚴,一至於此何歟?昔者舜造漆器,諫者十人。
武王嗜鮑魚,太公不進曰:『禮,鮑魚不登於俎。
』豈愛敬不足而然哉?誠以忠臣愛君以德;敬君以禮,逢迎承順,反害於愛敬故也。
殿下以一言之不敢承順,輒加震怒,至於痛心,何不以虞臣、太公之事,反觀而自省乎?臣等陋劣,誠未上孚。
請逐臣等,以警人臣之愛敬不足者。
」答曰:「今見啓辭,尤不足以備一笑。
假使崇奉異敎,自古流來故像亦多矣,新造何爲焉?未知聞於何人,予欲拿鞫而辨之。
因此而尤可見人心澆薄,此予所以無心於斯世,而絶意於有爲也。
玆以勉諭,不須煩辭。
」諫院再啓曰:「今承聖批,尤不勝惶惑之至。
傳播之說,非出於一人之口,若必一一拿鞫,則何異於衛巫之監謗乎?殿下若用之以正,則何不洞示,以解群下之惑乎?殿下旣絶意於有爲,則臣等亦何心,抗顔淸朝,有所建白乎?請命罷臣等之職。
」答曰:「予豈答所問,而取輕於群下,而肇後弊乎?諫官必聞於人,其直啓,勿辭。
」諫院三啓曰:「傳播之言,行於道路、出於裡巷,則其言可盡鞫乎?古者使行旅謗于道;商賈議於市,未聞明王以謗議之無實,而輒加拿鞫也。
臣等縱未能格君心而出於正,豈忍畏卻逢迎,指引無辜,納君於不韙乎?隻治臣等妄言之罪足矣,何必立威箝口,以駭四方之觀聽乎?今者君德日就於高亢;士習日趨於萎弱,宿弊無矯革之期;新憂出意慮之外。
假使朱、汲在朝,讜言日進,時事之正,亦不可望,況臣等輕淺蹇劣,其能有補於萬一乎?臣等不能取信於君父,被此迫問,大失言官之體,請賜斥罷。
」答曰:「敢諱所問之人,惟多言以塞之,此果無隱之道乎?其速直啓,不須來辭。
」諫院四啓曰:「殿下非不知難詰言根所自,而有此迫問者,此不過輕視臣等,折之以雷霆之威,將以杜塞言路也。
有聞必達,此是無隱。
若必指摘言根,則此乃畏怯逢迎,非無隱之道也。
殿下何不速罷臣等,使之冒處,加以迫問,以傷待言官之體乎?」答曰:「朦朧輕啓,問則敢諱,此果忠直之道乎?《周禮》有造言之刑,今則姑恕之。
勿辭。
」諫院五啓曰:「窮詰傳播之言根,輒以造言之律,加諸諫臣則群下更莫敢言,而聰明自蔽矣。
殿下旣以造言疑臣等,決不可在職。
請亟命罷斥。
」答曰:「勿辭。
」時,憲府、玉堂皆箚論聖旨非違,政院亦累啓爭之,皆不省。
時,後宮爲王子祈福,多作佛事,費皆出內需,而取蠟於外府,則特一時命令耳。
上本不信異敎,而嬖幸幹請,則或從之。
故不欲宣露其事,峻辭拒諫官如此,識者憂之。
○左議政樸淳引疾,章五上乃許。
政院啓請勿遞,不許。
領議政李鐸亦謝病不出,盧守愼獨相。
○慶尙道軍籍敬差官鄭以周病免。
以周性剛??,惟務搜括,不恤民隱。
又用匿名書,搜捕鄕官,責出閑丁,箠楚甚酷。
且以庶弟無賴者爲耳目,民謗盈路。
憲府欲論罷,更遣他人,執義鄭芝衍以爲:「奉使之臣,以流言論罷不宜。
」大司憲沈義謙固爭以爲:「此非流言,若不罷則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