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百尺,勿許人作家。
」而實不行,故自祖宗朝,墻外尺地,皆入民居,有至百年者。
上一日見有逼墻造屋者,乃命準法撤毀,都民洶洶驚懼。
群臣多以爲言,且以爲:「詔使臨境,此時不可撓民情,姑待他年。
」上不從,限以三十尺。
臺諫交章請止,上怒,督令卽毀,民多失業號泣者。
○平安道節度使李大伸等領軍,入西海坪,伐胡人種穀,以失軍律抵罪。
時,朝議:「西海坪胡人耕作如故,用故事,使節度使,領軍襲擊,伐穀焚廬舍。
」大伸與虞候李鵬偕往,伐穀而還時,我軍有中胡人流矢者大驚叫,一軍驚動,莫測胡兵多少,皆棄甲亂走。
鵬在前路聞亂,還檢後軍,後衛將江界府使李善源,馬倒而墮,我軍尤驚,幾大敗。
審視,胡兵實單弱,不過十餘人,衆心稍定。
有我軍射胡人走之,鵬馳到本衛,日已曛矣。
鵬令收兵,結陣露宿,善源恐怯,欲速歸,必欲夜行。
二人相爭,一軍莫適所從,仍大撓亂。
鵬欲斬善源,善源乃止,明日還軍。
朝廷傳聞兵敗,拿三人等鞫之,以不能成事,皆奪官爵,降卒伍。
是時,軍令解弛,上下不能相管,以全師侵小醜,而衆志尙未定,一胡發矢,三軍驚北,古未嘗有也。
○以柳成龍爲吏曹佐郞。
九月 9月1日 ○朔甲申,都承旨樸應男卒。
應男字柔直,戇直敢言,不妄交遊。
外若不曉是非,而內有權衡。
當權奸濁亂之後,累主風憲彈駁,不避親踈、貴賤,人皆憚之。
以其秉公無私故,不甚仇怨。
及卒,士流惜之。
其後論事者,駁擊雖峻,皆不免恩怨之嫌,故士大夫皆追思應男,以爲古之遺直。
○樸應男嘗見辛應時門庭多客,問曰:「君何緻客多如是?吾平生親友,不過二三人,餘未嘗親昵。
職在臺憲,志存激揚。
旣與之親厚,復劾其罪,則怨憾滋衆,不如初不相厚也。
」於人有不可意,雖草次間,未嘗同坐。
與奇大升最親友,大升南歸,過哭其喪,目盡腫曰:「吾爲公也,非爲私也。
」 冬十月 10月1日 ○朔甲寅,客星現於策星之側,大於金星。
○大司諫許曄,請設鄕約,上以爲:「迂闊駭俗。
」不聽。
○前司諫院大司諫奇大升卒。
大升復除大司諫,辭遞。
會,皇帝崩,停遣奏請,大升遂決意南歸。
路得臀腫,行至古阜姻友家,遂不起。
上聞其病重,遣醫齎藥馳救,下旨慰諭,未及而卒。
司諫院啓曰:「奇大升自少有志聖賢之學,所見超詣。
與李滉往復書尺,請明性理之說,發前賢所未發者。
入侍經幄,所陳無非二帝、三王之道,一世推以爲儒宗,不幸有疾歸鄕,中道而卒。
家世淸寒,無以爲葬,請官庀喪葬,以示國家崇儒重道之意。
」上允之。
大升資稟卓偉,志氣高邁。
自兒時篤於孝友,行己以禮,聞國恤則必哭臨,齋素至卒哭。
及長,博學篤志,以古聖賢自期。
造詣高朋,議論英發,學者推重。
旣登第,淸名大著,李樑用事,忌之落其職,樑敗,仕益顯。
今上初政,首入經筵,論思規諫,補益弘多。
時當濁亂之後,士氣萎薾,以大升爲宗主,申雪冤枉,登庸賢俊,朝廷淸明,以小己卯稱之。
旣而與大臣議不合,退居鄕裡,欲講學著述以終身,不幸早歿,士林惜之。
大升師事李滉,論學相契;滉亦推許大升,不以弟子待之。
出處語默,皆相勉交修。
或言:「大升行處,不及知處。
」滉曰:「奇明彥事君以禮,進退以義,何謂不及知處?」學者稱高峯先生,有文集行于世。
其後錄光國勳,贈吏曹判書,以嘗參辨誣議,撰出奏文故也。
大升字明彥,其先幸州人,家于羅州。
父進與弟遵,俱以道學名世。
遵坐黨禍死,進隱遁終身,家傳文獻之業。
○以鄭惟吉爲禮曹判書,俄遷工曹判書。
十一月 11月1日 ○朔癸未,翰林院檢討韓世能、給事中陳三謨來,以頒登極詔也。
以盧守愼爲遠接使,守愼以母老辭,不行,鄭惟吉代之,守愼爲館伴。
詔使入京,多求物貨,文士之有求請,近代所無。
禮畢而歸,從者多取沿路接待器用而去,詔使亦不之禁也。
○鏡城有羆害人。
我國無羆,而忽有之,人多驚怪。
○以鄭惟一爲同副承旨。
○以李珥爲司諫,不拜。
連除應敎、典翰、直提學,皆不就。
珥自以學未進,不可從政,屢辭要顯,而凡所陳說,必以唐、虞三代爲言,上曰:「李珥自是迂闊者。
」珥遂下鄕。
三司交章請留,不許。
○以李海壽爲舍人,尹國馨爲正言,金繼輝爲大司諫,尹根壽爲直提學,俄陞同副承旨。
」而實不行,故自祖宗朝,墻外尺地,皆入民居,有至百年者。
上一日見有逼墻造屋者,乃命準法撤毀,都民洶洶驚懼。
群臣多以爲言,且以爲:「詔使臨境,此時不可撓民情,姑待他年。
」上不從,限以三十尺。
臺諫交章請止,上怒,督令卽毀,民多失業號泣者。
○平安道節度使李大伸等領軍,入西海坪,伐胡人種穀,以失軍律抵罪。
時,朝議:「西海坪胡人耕作如故,用故事,使節度使,領軍襲擊,伐穀焚廬舍。
」大伸與虞候李鵬偕往,伐穀而還時,我軍有中胡人流矢者大驚叫,一軍驚動,莫測胡兵多少,皆棄甲亂走。
鵬在前路聞亂,還檢後軍,後衛將江界府使李善源,馬倒而墮,我軍尤驚,幾大敗。
審視,胡兵實單弱,不過十餘人,衆心稍定。
有我軍射胡人走之,鵬馳到本衛,日已曛矣。
鵬令收兵,結陣露宿,善源恐怯,欲速歸,必欲夜行。
二人相爭,一軍莫適所從,仍大撓亂。
鵬欲斬善源,善源乃止,明日還軍。
朝廷傳聞兵敗,拿三人等鞫之,以不能成事,皆奪官爵,降卒伍。
是時,軍令解弛,上下不能相管,以全師侵小醜,而衆志尙未定,一胡發矢,三軍驚北,古未嘗有也。
○以柳成龍爲吏曹佐郞。
九月 9月1日 ○朔甲申,都承旨樸應男卒。
應男字柔直,戇直敢言,不妄交遊。
外若不曉是非,而內有權衡。
當權奸濁亂之後,累主風憲彈駁,不避親踈、貴賤,人皆憚之。
以其秉公無私故,不甚仇怨。
及卒,士流惜之。
其後論事者,駁擊雖峻,皆不免恩怨之嫌,故士大夫皆追思應男,以爲古之遺直。
○樸應男嘗見辛應時門庭多客,問曰:「君何緻客多如是?吾平生親友,不過二三人,餘未嘗親昵。
職在臺憲,志存激揚。
旣與之親厚,復劾其罪,則怨憾滋衆,不如初不相厚也。
」於人有不可意,雖草次間,未嘗同坐。
與奇大升最親友,大升南歸,過哭其喪,目盡腫曰:「吾爲公也,非爲私也。
」 冬十月 10月1日 ○朔甲寅,客星現於策星之側,大於金星。
○大司諫許曄,請設鄕約,上以爲:「迂闊駭俗。
」不聽。
○前司諫院大司諫奇大升卒。
大升復除大司諫,辭遞。
會,皇帝崩,停遣奏請,大升遂決意南歸。
路得臀腫,行至古阜姻友家,遂不起。
上聞其病重,遣醫齎藥馳救,下旨慰諭,未及而卒。
司諫院啓曰:「奇大升自少有志聖賢之學,所見超詣。
與李滉往復書尺,請明性理之說,發前賢所未發者。
入侍經幄,所陳無非二帝、三王之道,一世推以爲儒宗,不幸有疾歸鄕,中道而卒。
家世淸寒,無以爲葬,請官庀喪葬,以示國家崇儒重道之意。
」上允之。
大升資稟卓偉,志氣高邁。
自兒時篤於孝友,行己以禮,聞國恤則必哭臨,齋素至卒哭。
及長,博學篤志,以古聖賢自期。
造詣高朋,議論英發,學者推重。
旣登第,淸名大著,李樑用事,忌之落其職,樑敗,仕益顯。
今上初政,首入經筵,論思規諫,補益弘多。
時當濁亂之後,士氣萎薾,以大升爲宗主,申雪冤枉,登庸賢俊,朝廷淸明,以小己卯稱之。
旣而與大臣議不合,退居鄕裡,欲講學著述以終身,不幸早歿,士林惜之。
大升師事李滉,論學相契;滉亦推許大升,不以弟子待之。
出處語默,皆相勉交修。
或言:「大升行處,不及知處。
」滉曰:「奇明彥事君以禮,進退以義,何謂不及知處?」學者稱高峯先生,有文集行于世。
其後錄光國勳,贈吏曹判書,以嘗參辨誣議,撰出奏文故也。
大升字明彥,其先幸州人,家于羅州。
父進與弟遵,俱以道學名世。
遵坐黨禍死,進隱遁終身,家傳文獻之業。
○以鄭惟吉爲禮曹判書,俄遷工曹判書。
十一月 11月1日 ○朔癸未,翰林院檢討韓世能、給事中陳三謨來,以頒登極詔也。
以盧守愼爲遠接使,守愼以母老辭,不行,鄭惟吉代之,守愼爲館伴。
詔使入京,多求物貨,文士之有求請,近代所無。
禮畢而歸,從者多取沿路接待器用而去,詔使亦不之禁也。
○鏡城有羆害人。
我國無羆,而忽有之,人多驚怪。
○以鄭惟一爲同副承旨。
○以李珥爲司諫,不拜。
連除應敎、典翰、直提學,皆不就。
珥自以學未進,不可從政,屢辭要顯,而凡所陳說,必以唐、虞三代爲言,上曰:「李珥自是迂闊者。
」珥遂下鄕。
三司交章請留,不許。
○以李海壽爲舍人,尹國馨爲正言,金繼輝爲大司諫,尹根壽爲直提學,俄陞同副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