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務欲安靖,而士林疑其偸。
士氣稍作於聖明臨禦之日,汲汲於整紊圖治,故言論慷慨,不襲近規者,大臣疑其激。
此則其迹雖似不和,而其心同歸於憂國,不害其爲和也。
於是,群小之失志怏怏者,潛伺間隙,簧鼓彼此,苟非曠度弘量,明燭是非者,烏能不動於浸潤之說乎?去年間,都下喧傳:「狐鼠之輩,欲陰害士林,而浚慶爲之主。
」雲,識者皆以爲:「聖明如日中天,魑魅魍魎,必不敢衒怪,而且浚慶雖荒,奚至於誣陷淸流乎?」於是,公論欲發而中止,以今日所言觀之,則安知去年之傳播,非虛語也哉?嗚呼!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議者,開群枉之門。
浚慶之言果實,則廷臣明有朋奸黨惡、背公行私者矣。
殿下當明辨而精覈之,必得其人而放流之,逬諸四裔可也。
廷臣若無此等人,則是浚慶之言,或激於忿懥;或出於錯亂,非徒不忠,反挑大禍之源也。
殿下當深斥其非,明告群臣,使君子仰恃,而得盡其忠;小人讋伏,而莫售其奸可也。
豈可不分黑白;不辨是非,使氷炭同器乎?且浚慶以正直行行,生平自許,而位冠百僚,榮享五鼎,可以不顧禍福,知無不言,以報聖主矣。
苟見廷臣結爲私黨,則何不於作相之日入告之際,明白痛陳,以絶其道,而乃於屬纊之際,始敢發端?又不明言某人結爲朋黨,而乃爲隱語,以緻殿下擧群臣而竝疑之哉?此則無他,浚慶所指爲朋黨者,皆負一時淸望,主張公論者也。
若明言姓字,則不特得罪士林,而歸於小人,雖殿下亦疑其妨賢病國故也。
正直行行者,果如是乎?己卯以後,奸臣代執權柄,頣指氣使,百僚風靡。
犯之者家破;觸之者身碎,唯唯諾諾者,得保首領。
故當其時也,爵高者行卑;官要者才下,今日之舊臣,皆出於斲方爲圓,餔糟啜醨之餘。
若求其強直不屈,伏節死義之士,則豈舊臣之所能當哉?公論之不許者,良以此也。
雖然,捨生取義,君子所難,不可以是責之人人,則安可槪以舊臣,歸之於無用之地哉?夫以舊臣爲老成,而授之權柄,固不可;以舊臣爲無能,而一切不用,亦不可。
要在各稱其職;各得其所耳。
今者朝臣之中,大奸大慝,如南袞、沈貞者,雖不可謂必有此人,而亦不可謂必無此人也。
浚慶之說一出,而流俗之輩,多有是之者,不幸而袞、貞之奸,潛伏周行,復啓讒喙,舊臣之素懷非笑者,隨聲應響,牢不可破,殿下又不免爲先入之說所移,則己卯之禍,復作於今日矣。
言之至此,不勝痛哭。
伏望殿下,平心易氣,舒究深思然後,廣召廷臣,下臣此疏,使辨是非。
臣言果非,則命治臣以欺罔之罪,以爲越職言事者之戒;臣言果是,則命攻破浚慶之說,曉告中外,以解臣隣之惑,而慰安其心,以振士氣;以扶公論。
而勉諭舊臣,使之各安其分;各盡其才,以淸朝廷;以召和氣,宗社幸甚;士林幸甚。
臣言旣竭,而更有微誠。
臣在京城,伏見朝報,則玉候愆和,藥不見效,臣誠憂悶,達朝不寐。
人之稟氣,鮮得俱全,淸者少完,濁者多實。
臣伏覩天容,稟五行精英之氣,明粹異常,竊恐血氣之完實,或有所未至也。
春秋鼎盛,百神扶相,而微恙彌留,鐘音未亮,在色之戒、保養之術,伏願殿下,深留睿念焉。
○三司諸臣論辨,皆此疏意也。
臺諫有欲追罪浚慶者,修撰柳成龍止之曰:「其言固不是,但當辨之而已。
至於請罪,恐傷待大臣之體。
」論者乃止。
○時,老少黨之說未息,浚慶憂其爲患,又惡奇大升等不附先輩,爲此疏以抑之,志在扶植舊臣。
而士論以爲,此乃士禍之兆,紛然論辨,上皆斥之。
其後十餘年,東西之論大起。
蓋是時,所謂少黨,已爲先進,而後來者復與前日舊臣之流,合爲一黨,聲勢尤盛,彈劾排根,倍於前人。
而激揚更張,挽回世道之論,則不復聞於朝廷,其爲國害切矣。
故後人以浚慶爲有先見,而預言之,然其源委本末,可考而知也。
○以盧守愼爲吏曹判書。
守愼起自謫中,不久秉政,朝野皆賀得人。
但守愼懲於士禍,氣節消縮,其爲政事,一循流俗,無擧措得宜之實,士林缺望。
○以樸淳爲議政府右議政。
是時,守愼秉銓,而淳居相位,皆宿望也。
淳持身淸約,雖在台司,門庭冷淡,如無位者。
○穆宗皇帝升遐訃至,上率百官,擧哀如禮,行斬衰三日而除。
○以沈義謙爲大司諫。
八月 8月1日 ○朔甲寅,遣右議政樸淳如燕京,賀登極。
○毀撤宮城底民家,上意欲一遵用《經國大典》。
而《大典》載「宮城外限
士氣稍作於聖明臨禦之日,汲汲於整紊圖治,故言論慷慨,不襲近規者,大臣疑其激。
此則其迹雖似不和,而其心同歸於憂國,不害其爲和也。
於是,群小之失志怏怏者,潛伺間隙,簧鼓彼此,苟非曠度弘量,明燭是非者,烏能不動於浸潤之說乎?去年間,都下喧傳:「狐鼠之輩,欲陰害士林,而浚慶爲之主。
」雲,識者皆以爲:「聖明如日中天,魑魅魍魎,必不敢衒怪,而且浚慶雖荒,奚至於誣陷淸流乎?」於是,公論欲發而中止,以今日所言觀之,則安知去年之傳播,非虛語也哉?嗚呼!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議者,開群枉之門。
浚慶之言果實,則廷臣明有朋奸黨惡、背公行私者矣。
殿下當明辨而精覈之,必得其人而放流之,逬諸四裔可也。
廷臣若無此等人,則是浚慶之言,或激於忿懥;或出於錯亂,非徒不忠,反挑大禍之源也。
殿下當深斥其非,明告群臣,使君子仰恃,而得盡其忠;小人讋伏,而莫售其奸可也。
豈可不分黑白;不辨是非,使氷炭同器乎?且浚慶以正直行行,生平自許,而位冠百僚,榮享五鼎,可以不顧禍福,知無不言,以報聖主矣。
苟見廷臣結爲私黨,則何不於作相之日入告之際,明白痛陳,以絶其道,而乃於屬纊之際,始敢發端?又不明言某人結爲朋黨,而乃爲隱語,以緻殿下擧群臣而竝疑之哉?此則無他,浚慶所指爲朋黨者,皆負一時淸望,主張公論者也。
若明言姓字,則不特得罪士林,而歸於小人,雖殿下亦疑其妨賢病國故也。
正直行行者,果如是乎?己卯以後,奸臣代執權柄,頣指氣使,百僚風靡。
犯之者家破;觸之者身碎,唯唯諾諾者,得保首領。
故當其時也,爵高者行卑;官要者才下,今日之舊臣,皆出於斲方爲圓,餔糟啜醨之餘。
若求其強直不屈,伏節死義之士,則豈舊臣之所能當哉?公論之不許者,良以此也。
雖然,捨生取義,君子所難,不可以是責之人人,則安可槪以舊臣,歸之於無用之地哉?夫以舊臣爲老成,而授之權柄,固不可;以舊臣爲無能,而一切不用,亦不可。
要在各稱其職;各得其所耳。
今者朝臣之中,大奸大慝,如南袞、沈貞者,雖不可謂必有此人,而亦不可謂必無此人也。
浚慶之說一出,而流俗之輩,多有是之者,不幸而袞、貞之奸,潛伏周行,復啓讒喙,舊臣之素懷非笑者,隨聲應響,牢不可破,殿下又不免爲先入之說所移,則己卯之禍,復作於今日矣。
言之至此,不勝痛哭。
伏望殿下,平心易氣,舒究深思然後,廣召廷臣,下臣此疏,使辨是非。
臣言果非,則命治臣以欺罔之罪,以爲越職言事者之戒;臣言果是,則命攻破浚慶之說,曉告中外,以解臣隣之惑,而慰安其心,以振士氣;以扶公論。
而勉諭舊臣,使之各安其分;各盡其才,以淸朝廷;以召和氣,宗社幸甚;士林幸甚。
臣言旣竭,而更有微誠。
臣在京城,伏見朝報,則玉候愆和,藥不見效,臣誠憂悶,達朝不寐。
人之稟氣,鮮得俱全,淸者少完,濁者多實。
臣伏覩天容,稟五行精英之氣,明粹異常,竊恐血氣之完實,或有所未至也。
春秋鼎盛,百神扶相,而微恙彌留,鐘音未亮,在色之戒、保養之術,伏願殿下,深留睿念焉。
○三司諸臣論辨,皆此疏意也。
臺諫有欲追罪浚慶者,修撰柳成龍止之曰:「其言固不是,但當辨之而已。
至於請罪,恐傷待大臣之體。
」論者乃止。
○時,老少黨之說未息,浚慶憂其爲患,又惡奇大升等不附先輩,爲此疏以抑之,志在扶植舊臣。
而士論以爲,此乃士禍之兆,紛然論辨,上皆斥之。
其後十餘年,東西之論大起。
蓋是時,所謂少黨,已爲先進,而後來者復與前日舊臣之流,合爲一黨,聲勢尤盛,彈劾排根,倍於前人。
而激揚更張,挽回世道之論,則不復聞於朝廷,其爲國害切矣。
故後人以浚慶爲有先見,而預言之,然其源委本末,可考而知也。
○以盧守愼爲吏曹判書。
守愼起自謫中,不久秉政,朝野皆賀得人。
但守愼懲於士禍,氣節消縮,其爲政事,一循流俗,無擧措得宜之實,士林缺望。
○以樸淳爲議政府右議政。
是時,守愼秉銓,而淳居相位,皆宿望也。
淳持身淸約,雖在台司,門庭冷淡,如無位者。
○穆宗皇帝升遐訃至,上率百官,擧哀如禮,行斬衰三日而除。
○以沈義謙爲大司諫。
八月 8月1日 ○朔甲寅,遣右議政樸淳如燕京,賀登極。
○毀撤宮城底民家,上意欲一遵用《經國大典》。
而《大典》載「宮城外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