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謳歌思歸,可繼先王之祚。
玆進封爲世子,因令撫軍、監國事。
雖擧於倉卒,計實定於前時。
臣工莫謂予偶然,根本固不容遽爾。
今來箕邑,始頒中外之書,昔在漢都,已受臣民之賀。
關中沾少海之澤,道路望前星之輝。
皇天尙佑于祖宗,社稷豈安於偏壤?遊魂已褫,漢水之風濤向淸;官軍思奮,赤縣之壁壘垂廓。
龍樓整問寢之禮,鶴禁復舊都之儀。
嗟我臣民,諒予告意,願爲太子死,無貽一人羞。
敷告用亶,爾公鹹造。
於戲!若涉大水,茫未知其津涯,弘濟艱難,用敬保於元子。
○聖節使柳夢鼎先行。
夢鼎爲使未發,而上出幸,夢鼎隻齎表、咨文,與譯官等〈不得封齎方物。
〉隨駕,至平壤。
大臣以爲告急使臣當行啓請,且停節使。
適韓應寅自燕京回言:「闕送節使,則皇朝必緻疑也。
」乃議復遣。
上面諭夢鼎曰:「到京師,爾可先言欲內附意。
」夢鼎曰:「中朝疑我款賊,若不請援,而先請內附,則恐滋其惑。
須枚擧倭變節次,具咨遼鎭,仍請接援,然後內附之言可繼也。
」上然之,具咨以送。
○以李山甫爲吏曹判書,李恒福爲吏曹參判,韓應寅爲諸道巡察使,進屯臨津。
賊入京,休兵數日,道路訛傳:「倭人遠來,足繭困倒,可制挺擊也。
」行朝聞而信之,方恨金命元不守漢江,促令命元渡津進戰,圖復京城,命元不敢。
會應寅以奏請使,回自燕京,西界土兵千餘人亦至,皆當虜精銳。
遂以應寅爲大帥領之,進屯臨津,相機進戰,且令勿受命元節制。
應寅殊不自疑,過坡州不見命元,馳到津口,會諸將刻日進戰。
〈應寅本庸懦書生,平生未嘗經兵務。
人稱白鳩宰相,以其面貌純白,而性拙故也。
尹鬥壽以其有福氣可將,故有是命。
〉申硈等渡臨津擊倭,大敗而死,金命元、韓應寅等棄臨津退走。
初,命元擺布諸將,申硈、劉克良、李薲、李薦、邊機等,扼守津諸灘,防備漸完。
賊兵到南岸,相持八、九日,不能渡。
一日賊焚廬幕,爲退遁狀以誘我。
申硈輕銳無謀,以爲賊實退遁,欲渡江追躡,京畿監司權徵議與硈合,命元猶難之。
是日應寅至,將悉衆以渡。
土兵有告應寅者曰:「軍士遠來疲弊,器械未整。
且賊情勢猶未審,願少休,明日觀勢進戰。
」應寅以爲逗留,論斬數人。
劉克良年老習兵,力言不宜輕擧。
硈又欲斬之,克良曰:「吾結髮從軍,豈以避死爲心?所以雲雲者,恐誤國事耳。
」憤憤而出,率其屬先渡,遇賊邏騎數人斬之。
硈軍畢渡,賊先伏兵於山後,依山整陣不動。
硈進陣以逼之,賊一時俱起,丸劍交接,諸軍遂潰。
克良呼硈欲收陣而退,硈不應遂死。
克良下馬地坐曰:「此吾死所也。
」彎弓射賊,矢盡而死。
軍士奔至江岸,賊從後斫殺,或延頸受刃,餘皆自投于江,如風中亂葉。
命元、應寅望之喪氣,商山君樸忠侃在軍中,騎馬先走,衆望之呼曰:「元帥走矣。
」諸守灘軍皆散。
命元、應寅皆退,詣行在,賊遂渡江而西。
〈是月十七日也。
〉元帥從事官典籍洪鳳祥素好射帿,自謂知兵,是日自請從戰而死。
○全羅水軍節度使李舜臣赴援慶尙道,大敗倭兵于巨濟之前津。
倭兵之渡海也,慶尙右水使元均知勢不敵,悉沈戰艦、戰具,散水軍萬餘人,獨與玉浦萬戶李雲龍、永登浦萬戶禹緻績,栖泊于南海縣前,欲尋陸避賊。
雲龍抗言曰:「使君受國重寄,義當死於封內。
此處乃兩湖咽喉,失此處,則兩湖危矣。
今吾衆雖散,猶可保聚,湖南水軍,可請來援也。
」均從其計,遣栗浦萬戶李英男,詣舜臣請。
舜臣方聚諸浦舟師于前洋,欲待寇至而戰。
聞英男言,諸將多以爲:「我守我疆且不足,何暇赴他道耶?」惟鹿島萬戶鄭運、軍官宋希立慷慨涕泣,勸舜臣進擊以爲:「討賊無彼此道。
先挫賊鋒,則本道亦可保也。
」舜臣大悅。
彥陽縣監金泳潭[魚泳潭]自請爲水路嚮導居前,遂會均於巨濟前洋。
均使雲龍、緻績爲先鋒,到玉浦遇倭船三十隻,進擊大破之,餘賊登陸而走,盡焚其船而還。
復戰于鷺梁津,燒賊船十三隻,賊皆溺死。
是戰也,舜臣左肩中丸,猶終日督戰。
戰罷,始使人以刀尖挑出,軍中始知之。
先是,舜臣大修戰備,自以意造龜船,其制船上鋪闆如龜,背上有十字細路,纔容我人通行,餘皆列揷刀、錐。
前作龍頭,口爲銃穴,後爲龜尾,尾下有銃穴。
左右各有銃穴六,藏兵其底,四面發砲,進退縱橫,捷速如飛。
戰時覆以編茅,使錐、刀不露,賊超登,則掐于錐、刀,掩圍則火銃齊發。
橫行賊船中,我軍無所損,而所向披靡,以此常勝。
朝廷見舜臣捷報,賞加嘉善。
○備邊司啓請移咨遼東請援。
時,上下憂惶,未有定計。
李恒福獨力言曰:「今八路潰裂,無望收拾圖全。
夫以孔明之智,見先主無托身用武之地,則請救於孫氏,卒成赤壁之捷。
今我無復可爲,不如具奏天朝,請兵來援。
」堂議皆謂不然,槪言天朝必不肯來救。
假令來救,當出遼、廣兵馬。
遼、廣兵,胡?類也,必見橫暴。
今隻有平安一路乾凈,復爲漢兵侵擾,公私則必赤地乃已,此策甚迂也。
「會李德聲追到,議與恒福合,遂共力爭於朝堂。
大臣以二人望重,始聽許論啓。
上從之,卽遣人移咨遼東,告急請兵。
此,請援天朝之始也。
○全羅巡察使李洸領軍北征,與慶尙巡察使金睟、忠淸巡察使尹國馨合兵。
初,洸聞倭深入,啓請擧兵移討,上,下劄褒諭。
洸卽領兵數萬,至公州,有行官自京來,哭入軍門急叫曰:「上已出幸,賊已入京矣。
」軍中驚動,一時潰歸。
洸使將官,守尼山石橋,開諭還集,衆軍露刃奪路而行。
洸卽還全州,僅捕斬逃兵數人,復大發兵。
〈洸本不知兵略,惟務蒐卒繕器,軍無紀律,又不禮道內士大夫。
至是,軍兵憚於赴敵,士子咎其退縮,人情乖拂,謗責群起,洸大困。
〉○李洸先至境上聚兵,列邑軍厭憚赴戰,玉果、淳昌軍人先作亂。
有邢大元、趙仁者爲魁首,阻蘆領爲固,已而還入淳昌郡,焚掠官舍、刑獄。
郡守金禮國脫身奔告于洸,洸傳令兵使討誅之。
潭陽府使領軍上道,道遇亂兵,潭兵亦潰,南原、求禮、順天之軍到參禮驛,一時自潰。
李洸使古阜郡守王慶祚斬退軍,軍人擁慶祚至全州,慶祚脫身免。
南原府使尹安性、求禮縣監趙士謙皆馳還本邑,招集領率,進赴公州。
○洸使節度使崔遠守本道,自領四萬兵,以羅州牧使李慶祿爲中衛將,前府使李之詩爲先鋒將,渡龍安江,由湖西林川路進。
防禦使郭嶸領二萬兵,以光州牧使權慄爲中衛將,前府使白光彥爲先鋒將,由礪山大路,渡錦江。
慶尙巡察使金睟率手下兵數百人,忠淸巡察使尹國馨悉兵數萬來會。
三帥相約,刻日進前,兵號十萬,軍容甚盛。
○以樸晉爲慶尙兵馬節度使。
晉旣爲兵使,收拾餘兵,分遣諸將,進退勦截,聲勢稍張。
行朝奏牒相繼,上甚重之曰:「予恐晉輕戰而死之。
嘗欲召晉,西赴爲副帥,以圖平壤,以廷議稱其不便而止。
」 ○助防將元豪擊殲驪江屯賊。
豪以江原道助防將,屯驪江甓寺,以斷津渡。
江原監司柳永吉亟召豪,還本道。
豪去,而賊始渡江北上。
旣而豪再來,招集州兵,見賊屯龜尾浦,乘曉掩襲,斬五十餘級,餘遁去。
自是賊不入驪州路,柳永吉復檄召豪還。
龜尾屯倭無鳥銃,惟持弓刀,而性又殘虐,遇之者皆死,謂是屠子倭。
豪猝襲之,賊在屋中發矢,官軍圍包,出者輒射殺之,賊窮蹙皆死。
以此,知賊之長技,惟鳥銃耳。
六月 6月1日 ○朔己醜,三道兵潰于龍仁,李洸等奔還本道。
三道諸將以洸爲盟主,議進軍,先擊龍仁屯賊。
權慄言于洸曰:「前路賊陣據險,難以仰攻。
主公掃境內入援,國家存亡,在此一擧,務在持重,以圖萬全。
唯當直渡祖江,以塞臨津,則西路自固,糧道亦通,畜銃伺隙,以待朝廷之令可也。
」或曰:「宜先據水原禿山城,緻寇而戰,乘利而進。
」洸方以逗遛,被人謗議,遂促進兵曰:「直到陽川北浦,方議進退。
」三帥實欲用權慄策,聯名狀啓曰:「臣等共率兵六萬餘人,今到水原地,欲由陽川北浦濟師,而賊在京城,恐腹背受敵。
願朝廷急速指揮。
」上在宣川見狀啓,朝臣已知其不勇於進取矣。
洸使其先鋒將李之詩,助郭嶸接戰,與白光彥合兵,各一千先發。
慄又戒曰:「愼勿輕敵,待吾大軍接後乃戰。
」光彥見賊少先挑戰,賊佯斂兵不戰。
我軍意懈,不意賊兵潛從草樹間,散伏以進,一時發銃揮劍以入,光彥、之詩先中丸死。
二將皆以勇力有名,聞其死,擧軍氣奪。
翌朝軍中炊煙起,賊兵從山谷間突至,白馬將着金假面,從數十人,耀白刃居前。
忠淸兵使申翌在前,望之先走,十萬衆次第潰散,勢如山崩河決。
洸、睟、國馨在三十裡外,亦不能整陣,皆單騎南奔,賊兵亦不追。
器甲、芻糧委棄如山,賊悉焚之而去。
兵之初進也,京城將倭數十隊,相續出城,而莫知所向。
我軍聞之,疑其避我兵也,及後聞之,倭將方伏兵于廣州山間,竢我軍到江上,從後掩擊爲殲盡計雲。
洸等旣敗,上下失望,皆咎洸之失律矣。
○李舜臣連敗倭兵。
舜臣自本營,進陣于蛇梁,遇賊船于唐浦。
賊將乘大艦,坐層樓督戰。
舜臣麾兵進擊,以筒箭叢射,樓上將倭先中箭墜水,遂掩擊大破之。
旣而全羅右水使李億祺盡以所領舟師來會,遂偕至唐項浦,遇倭船大戰,又射殺船樓上賊將,取其首,推破三十船,賊大敗登陸而散。
又戰于永登浦,捕得全船殲之。
自此軍聲大振。
捷聞,賞加舜臣資憲。
○初,元均請舜臣援兵敗賊,欲聯名狀奏,舜臣曰:「且徐之。
」乃夜自具狀奏,備陳均失軍無依、擊賊無功之狀,均聞之大憾。
自此,各狀奏功,兩人構隙自此始。
○敍復柳成龍封府院君。
成龍旣罷職,仍白衣扈從。
至是復職,參畫廟堂,策應之功居多。
○初十日,遼東都司使鎭撫林世祿來探倭情,蓋因告急咨報也。
使柳成龍館之。
○倭將平幸長等歷海西諸郡,犯大同江南岸。
時,李鎰自關東路,徒步而至。
鎰素稱名將,雖奔敗顚沛,人皆喜其來。
時探報賊已焚鳳山,備邊司急令鎰守大同下流。
鎰纔至,而賊兵數百已到南岸。
鎰令武士十餘人,入江中小島,發強弓射之,賊乃卻。
○領府事鄭澈赴行在。
上久然後召見,伏庭痛哭,上命陞座,詢問曰:「吾欲幸江界,地形如何?」澈對以其地隘塞貧瘠,決不可容行在,控制他方。
「其後上屢問,對如前。
有毀之者言:」澈極稱江界苦惡者,怨上意也。
「或傳言:」澈實請上幸江界,其意欲報己怨也。
「其爲人所憎疾如此。
○林世祿與柳成龍,登練光亭。
成龍指示南岸曰:「彼倭兵也。
」世祿不信曰:「何其少也?」成龍曰:「倭巧詐,雖大兵在後,而先來探試者,不過如此。
若見其少而忽之,則必陷於其術矣。
」世祿唯唯,亟求回咨而去。
〈時,倭報卒遽,遼鎭不信曰:「雖有賊,不應猝遽如此。
」或疑其間導,及世祿來,始親見歸報。
〉○擢李恒福爲兵曹判書,李德馨爲大司憲。
○命左議政尹鬥壽、都元帥李元翼等,守平壤城。
數日前,城中人聞車駕欲出避,各自逃散。
上命世子,出屯于大同館門,集城中父老,諭以堅守之意。
父老進前曰:「但聞東宮之令,民心不信,必得聖上親諭乃可。
」明日,上不得已禦館門,令承旨曉諭如昨,父老數十人,拜伏痛哭,承命而退。
遂各招分竄子弟、男女入城,城中皆滿。
及賊兵漸逼江渚,上命宰臣盧稷等,奉廟社位版,竝護宮人先出。
於是城中吏民作亂,挺刃橫路縱擊之,指廟社陪從臣大罵曰:「汝等平日偸食國祿,今乃誤國欺民乃爾耶?」仍坌集行宮門號呼曰:「旣欲棄城,何故紿我入城,獨使魚肉於賊手耶?」皆袒臂持兵仗,遇人必擊,紛囂雜沓,勢不可禁。
諸從官在門內,皆失色。
柳成龍獨出門,手招土官長老諭之曰:「汝輩欲竭力守城,不願車駕出避,爲國之忠至矣。
但不可因此作亂,驚擾宮禁。
且朝廷方啓請堅守,上已許之,而汝輩乃爾作亂,自陷重罪何耶?」土官等始拜謝,麾衆而退。
是時,城守之議不堅,城大兵少,與都城無異。
上危之,先命出廟社主,三司伏闔力爭。
前議政鄭澈贊前進之計,左議政尹鬥壽主守城之議。
成龍右鬥壽議,謂澈曰:「平時意,相公慷慨,不避險易,不圖今日有此議也。
此地守城,與京城不同,前阻江水,北近遼界,若堅守數日,則天兵必來救,猶可藉以卻賊。
不然,從此至義州,更無可據之地,勢必至於亡國也。
」尹鬥壽亦誚澈順旨失計,澈不變。
○監司宋言愼摘發首倡亂民數人,斬於大同門內,亂民乃定。
○分遣調度使于諸路,措置糧餉。
○以李希得爲鹹鏡道巡檢使。
上欲去平壤,而未定所向,朝臣多言入關北便,上從之。
是時,賊兵已向鐵嶺,道路不通,朝廷不知也。
柳成龍白:「今上西狩,本欲倚仗上國耳。
今深入北道,中間賊兵限隔,天朝聲聞阻絶,若又不幸,賊兵北犯,則其危迫又甚。
今朝臣家屬,皆避亂于東北,故各顧私計,爭欲向北。
臣亦有老母,避亂東出,必流入於鹹鏡之境。
以私計言之,豈無向北之情哉?隻以國家大計,不容私意故也。
」李恒福、李德馨極言北行失計,上猶豫。
知事韓準獨請對,力贊北行定議,王妃、王子先發。
○倭將請李德馨會于江中。
時倭兵到江三日,乃作紙簡,掛竿揷沙渚。
尹鬥壽等使人取來,乃與李德馨請相見講和語也。
德馨承命,乘小舟,往會于江中,相與勞問如平日。
玄蘇言:「日本本欲借道,朝貢中原,而朝鮮不許,故事至於此。
今亦借一條路,達于中原,則無事矣。
」德馨責以負約,且令退兵後講和。
調信辭說變幻,終出不遜語,各罷還。
○上出平壤,向寧邊府。
留尹鬥壽、金命元、李元翼守平壤。
大臣崔興源、兪泓、鄭澈等從。
柳成龍以接候漢官,仍留平壤。
○上次肅川,以李德馨爲請援使,赴遼告急。
時,李恒福、李德馨夜對請:「上進住寧邊,臣等親往乞師遼東。
」因爭請自往。
副提學沈忠謙以爲:「恒福方在本兵,不可遣。
」於是,遂遣德馨。
將發,恒福送之南門,德馨曰:「恨無快馬兼程而進也。
」恒福卽解所乘馬與之曰:「兵不出,君當索我於泉下,無相見也。
」德馨曰:「兵不出,吾當棄骨於盧龍,再不渡鴨水也。
」二人灑涕而別。
尹鬥壽等遣將,夜擊倭營,不利而退。
倭兵遂渡大同江。
上旣出,而鬥壽仍爲城守計。
城中民兵合四千餘人,分守諸堞,堞多空曠。
柳成龍知其必敗,欲延接漢兵繼援,辭以先出。
是日賊兵畢至江岸,無船不得渡。
鬥壽等在練光亭上,賊發銃叢射,丸集亭上如雨。
我軍亦乘舟中流,發片箭中賊,又發火箭射之,賊陣少卻。
巡察使李元翼與兵使李潤德,守王城灘。
元翼獻計,抄勇士數百人,以高彥伯、文言等爲領將,乘夜渡江,直斫賊營,斬若幹級,多射殺。
未幾天明,我軍退,一舟膠於淺渚,全船被害。
船中土兵孔秀等終始血戰,秀手斬數十人,劍折而止。
倭爭前欲生擒,秀卽挾兩賊投江,見者壯之。
是夜,監司宋言愼持城門鑰在閭家,不時來會,開門出兵,後時,故夜擊而反失利,官軍死傷者五六十人。
翌日賊整陣,攻王城灘防兵,兵皆潰散。
李元翼、李薲退赴行在,潤德還寧邊本營。
賊從王城灘渡。
是夜,尹鬥壽等知不可守,先出城內老弱、婦女。
賊迫城,乃沈兵器江中,引兵潛出,或乘舟下江西,城中空無人。
賊登牡丹峯,良久乃入。
城中積糧數十萬石,皆爲賊有,倭將遂據平壤。
○倭將淸正入關北,鹹鏡監司柳永立被執,兵使李渾爲賊民所殺。
初,淸正、行長等同渡臨津,追上行,而慮車駕或轉北行,約分路進兵。
淸正勇猛冠軍,所領兵尤精悍。
二將拈鬮定所向,淸正得鹹鏡道,擒我民二人爲向導。
一人辭以不識其路,賊斬之,一人懼而從之。
從谷山地,踰老裡峴,出鐵嶺路,嶺無守兵,長驅以入。
監司柳永立退入山峽,土兵引賊兵襲執之。
兵使李渾奔入甲山,叛民偵逐,匿田間土窟,竟與亂民相戰而死。
甲山人又斬府使而降。
先是,北土人苦武吏侵虐,怨國最甚。
及聞訛言:「倭國立新主,改國政。
」民間喧然傾向,爭縛將吏以迎敵。
兩王子聞賊兵在後,疾行向北,踰磨天嶺去,尹卓然落後。
時,士大夫有腳力,多輕寶者,皆送家屬于北,亦多被搶于土兵,惟徒流士族,則亂民以爲:「此是怨國人。
」容之得全。
上議向北路,李恒福復力爭于大臣雲:「進駐義州,迎接天兵。
不幸則內附,徐圖復國,未爲失計也。
」沈忠謙從其言。
當夕請對,恒福復極言:「北關隻有一條路,窮蹙則胡地外無可往,莫如進駐義州。
」上曰:「予意本欲內附,當從卿言。
但中殿行已遠奈何?」諸臣請速追回,乃遣雲山郡守成大業馳往,則中殿行中亦聞賊已犯北路,不敢進而還,遂會上于博川,上次寧邊府。
遼鎭又遣林世祿答咨,許送援兵,使柳成龍接應。
○命世子奉廟社分朝。
上夜召從臣議曰:「予則當請內附,世子宜奉廟社,監撫留國。
誰肯從予渡遼者?」李恒福曰:「臣無父母,年少無病,當以死從難。
」餘無對者。
上令恒福出外,募願從者,唯承旨洪進、吏曹參議李??、武臣韓淵三人應募。
恒福請自上點從臣簿下令,上再三持難,遂自除從行,諸臣餘付世子,崔興源等十餘人從世子。
兪泓當從上行,上疏請從世子,圖復社稷,上未答,而泓拜辭於路左而退。
上是日次博川,翌日促行,夜五鼓到嘉山。
是夜雨作路黑,行無炬燭,從臣鄭澈等不滿二十人。
李恒福、樸東亮以兵官先導,艱險萬狀。
○史官趙存世〈藝文館奉敎兼春秋館記事官。
〉、金善餘〈檢閱兼春秋。
〉、任就正、樸鼎賢〈承政院注書。
〉等逃歸。
存世等以左右史,自初扈從,不離寢門,上待之如子弟。
是夜,四人以上渡遼議決,密議逃出,先納史草冊于坑竈內火之,乘暗脫走。
上在道數顧問史官安在,皆答以不見。
上曰:「金善餘馬弱,無乃徒行後至乎?」及曉始知其亡,辭色慘沮。
從者皆憤罵曰:「異日上還國,此輩豈有生理?」四人各尋家屬于嶺湖間,討食州縣,託言上許退去,故來矣。
〈四人皆李山海門下人,善餘,添慶之子,最有文望。
就正,國老之子。
鼎賢,啓賢之從弟。
存世,士秀之孫。
皆名族世臣。
上還都後,四人還集,復擬史官。
上曰:「豈可使逃亡軍,復秉史筆?百執事,則可矣。
」由是,皆仕於外。
善餘早死,存世、就正等,光海朝皆憑貴戚進用,爲大官。
〉 ○初,上之出京城也,妖言朋興謂:「國家必亡。
」縉紳有名望者,皆懷自全之計。
修撰任蒙正先一日逃去,〈蒙正,國老之長子。
〉正言鄭士信到城西南奔,持平南瑾到延曙而走。
其餘郞署、百司任意散去,散班、外臣無一人從者。
至平壤,大司成任國老托以母病,吏曹佐郞許筬托以召募,判書韓準、承旨閔濬、參判尹又新相繼散去,盧稷自寧邊落後亡去。
從上行諸臣相謂:「到江門,老病人當辭退。
」皆無固志,獨洪進泣謂李恒福曰:「侍臣當從君于難。
吾一介迂儒,雖從世子,何能有功乎?當從行,死生以之從世子。
」從王子者亦無幾焉。
自京城至義州,文武官僅十七人,宦官數十人,禦醫許浚,掖庭員四五人,司僕員三人,終始不離。
上謂內官曰:「士大夫反不如汝等乎。
」宦官、僕員後皆錄功,而上終不任以職事。
上次定州,遣使義州,曉諭以駐駕本州,不卽渡遼之意,以安軍民。
遣應敎沈喜壽,修理行宮。
續遣差官,咨報遼鎭,且諭李德馨力陳危迫之狀。
○世子進次寧邊府。
上以分朝意下敎曰:「涉大水,無津涯,方圖舟楫之攸濟。
若顚木有??蘖,惟幸付托之得人,玆寄軍國之權,期收興復之業。
顧予涼德,叨守丕基。
先陰雨而撤桑有戎,每戒於昏夜,澟朽索之禦馬,用畏寧忽於民嵒?何意海島之醜夷,不念人獸之異性,始挾憾於上國,擬彎射天之弧,終嫁禍於我邦。
敢皷噬人之吻,蹂躪殆遍於黎庶,衝突遽及於京都。
七廟煙消,不勝丘墟之歎;三宮星散,同罹播越之艱。
憤已極於神人,讎可忘於薪膽?是雖邦運之不幸,諒由寡昧而緻。
然輪對之悔過已勤,民不見德;奉天之罪已徒切,言未動人。
曷歸之怨方深,如臨之懼轉劇。
念非主鬯之重,莫副興邦之期。
世子琿岐嶷夙成,仁孝素聞。
群下愛戴,足贊中興之勳,四方謳歌,鹹曰吾君之子。
授禪之計久決,摠師之命可稽。
玆令琿權攝國事,凡除拜官爵賞罰等事,便宜自斷。
於戲!回靈武之義旗,冀見乾坤再闢;置未央之壽酒,佇待父子重歡。
各勵協戴之心,共底熙平之績。
惟爾政府諭中外,鹹使聞知。
故玆敎示。
」雲雲。
號扈從官司曰撫軍司,命便宜從事。
其後,命百僚稱臣於世子,始此。
○上至宣川,命郭山郡守李慶濬從駕行,〈慶濬,增之子,有將才。
〉特旨以高曦代郡守。
高曦以守門將從行,故賞之也。
○上西出後,平壤繼陷,列邑官吏潰逸,亂民焚刼倉庫,一路已蕩然。
大臣鄭澈、柳成龍、大司諫鄭崑壽、持平辛慶晉等請對,上問策將安出?皆對曰:「國事至此,無非臣等之罪也。
」卒無所白。
或謂:「大臣相約爲請傳位事,及入不敢言而退。
」自此,上每發傳位之敎,李弘老等造言而擠朝貴,亦由於此。
○遼東遊擊史遊、參將郭夢徵領兵一千,到宣川林畔館。
上具禮服就見,再拜謝曰:「一國存亡,係在大人,惟指揮是俟。
」史遊等言:「我等不及救平壤,祖揔兵將至,當相會議事。
」卽領兵遂屯義州。
○上在宣川。
遼東巡按禦史李時孽,遣指揮宋國臣,移咨于我。
咨內有曰:「爾國圖爲不軌。
」又曰:「八道觀察使何無一言之及?八道郡縣何無一人之倡大義?何日陷某鎭,何日陷某州?某人死於節,某人附於賊?賊將幾人,軍幾萬?至於立嫡以長,無中國、夷狄通行之義,貴國長子何往,而以第二子爲世子乎?逐一具錄以報。
天朝自有開山大砲、大將軍砲、神火鏢槍。
猛將精兵,霧列星馳,倭兵百萬,不足數也。
況文武智勇之士,足以灼見姦謀,逆折兇萌。
雖有蘇、張、鞅、睢之徒,復生於世,安得規天朝之淺深乎?」上對差官覽咨,竦然曰:「此蓋疑我國與賊通謀,爲此恐動之言也。
」謂指揮曰:「當委遣陪臣回報也。
」指揮出謂譯官曰:「巡按以我曾從黃天使出來,親見國王面貌,故使之來見眞僞耳。
咨中所言,皆假設之辭,勿怕也。
」 ○上次車輦館。
備邊司啓:「遞宣川郡守李瑩,代以武臣宋康。
」亦衛士從行,有勞者也。
○上次龍川。
尹鬥壽請緩行以安人心,從之。
○領議政崔興源狀啓: 臣等侍衛世子,今向熙川,而宮僚及社稷參奉闕員,請速差送。
先是,世子至寧邊,遣輔德趙挺,問安于行在。
上封一書回授,乃與世子永訣之辭也。
聞者莫不涕咽。
挺還到寧邊,世子已向魚川,相距纔一舍,而託言尋老母,歸江原道,竝沒禦書不傳。
社稷參奉一員亦逃,故有狀啓。
○上至義州。
〈是月二十二日也。
〉以牧使衙舍爲行宮。
黃璡時爲義州牧使,判官權湟勤幹善供應,上下便之。
○遣奏請使知敦寧府事鄭崑壽,請大兵來援。
上臨遣面諭曰:「國之存亡,在此一擧。
卿其勉之。
」崑壽疾馳而行。
○諸道義兵起。
時,三道帥臣皆失衆心,變作之後,督發兵糧,人皆嫉視,遇賊皆潰。
及道內巨族、名人與儒生等承朝命,倡義而起,則聞者激動,遠近應募。
雖不得大有,克獲人心,國命賴而維持。
湖南高敬命、金千鎰,嶺南郭再祐、鄭仁弘,湖西趙憲最先起兵。
於是,官軍、義兵互爲掣肘,帥臣多與義將不協。
惟招討使金誠一調劑有方,故嶺南義兵恃以爲重,敗死者少。
○玄風人郭再祐,故牧使郭越之子也。
本儒生,以善居喪聞。
早棄擧業,有武勇亦自晦,家頗饒財。
聞賊渡海,盡散家藏,交結材武,以爲?盜果悍異於平人。
跟尋其類,說以禍福,先得數十人,漸聚兵至千餘人。
及賊入右道,倭將安國司者,聲言向湖南,再祐往來江上,東西勦擊,賊兵多死。
常着紅衣,自稱紅衣將軍,出入賊陣,馳驟如飛,賊丸矢齊發,不能中。
忠讜
玆進封爲世子,因令撫軍、監國事。
雖擧於倉卒,計實定於前時。
臣工莫謂予偶然,根本固不容遽爾。
今來箕邑,始頒中外之書,昔在漢都,已受臣民之賀。
關中沾少海之澤,道路望前星之輝。
皇天尙佑于祖宗,社稷豈安於偏壤?遊魂已褫,漢水之風濤向淸;官軍思奮,赤縣之壁壘垂廓。
龍樓整問寢之禮,鶴禁復舊都之儀。
嗟我臣民,諒予告意,願爲太子死,無貽一人羞。
敷告用亶,爾公鹹造。
於戲!若涉大水,茫未知其津涯,弘濟艱難,用敬保於元子。
○聖節使柳夢鼎先行。
夢鼎爲使未發,而上出幸,夢鼎隻齎表、咨文,與譯官等〈不得封齎方物。
〉隨駕,至平壤。
大臣以爲告急使臣當行啓請,且停節使。
適韓應寅自燕京回言:「闕送節使,則皇朝必緻疑也。
」乃議復遣。
上面諭夢鼎曰:「到京師,爾可先言欲內附意。
」夢鼎曰:「中朝疑我款賊,若不請援,而先請內附,則恐滋其惑。
須枚擧倭變節次,具咨遼鎭,仍請接援,然後內附之言可繼也。
」上然之,具咨以送。
○以李山甫爲吏曹判書,李恒福爲吏曹參判,韓應寅爲諸道巡察使,進屯臨津。
賊入京,休兵數日,道路訛傳:「倭人遠來,足繭困倒,可制挺擊也。
」行朝聞而信之,方恨金命元不守漢江,促令命元渡津進戰,圖復京城,命元不敢。
會應寅以奏請使,回自燕京,西界土兵千餘人亦至,皆當虜精銳。
遂以應寅爲大帥領之,進屯臨津,相機進戰,且令勿受命元節制。
應寅殊不自疑,過坡州不見命元,馳到津口,會諸將刻日進戰。
〈應寅本庸懦書生,平生未嘗經兵務。
人稱白鳩宰相,以其面貌純白,而性拙故也。
尹鬥壽以其有福氣可將,故有是命。
〉申硈等渡臨津擊倭,大敗而死,金命元、韓應寅等棄臨津退走。
初,命元擺布諸將,申硈、劉克良、李薲、李薦、邊機等,扼守津諸灘,防備漸完。
賊兵到南岸,相持八、九日,不能渡。
一日賊焚廬幕,爲退遁狀以誘我。
申硈輕銳無謀,以爲賊實退遁,欲渡江追躡,京畿監司權徵議與硈合,命元猶難之。
是日應寅至,將悉衆以渡。
土兵有告應寅者曰:「軍士遠來疲弊,器械未整。
且賊情勢猶未審,願少休,明日觀勢進戰。
」應寅以爲逗留,論斬數人。
劉克良年老習兵,力言不宜輕擧。
硈又欲斬之,克良曰:「吾結髮從軍,豈以避死爲心?所以雲雲者,恐誤國事耳。
」憤憤而出,率其屬先渡,遇賊邏騎數人斬之。
硈軍畢渡,賊先伏兵於山後,依山整陣不動。
硈進陣以逼之,賊一時俱起,丸劍交接,諸軍遂潰。
克良呼硈欲收陣而退,硈不應遂死。
克良下馬地坐曰:「此吾死所也。
」彎弓射賊,矢盡而死。
軍士奔至江岸,賊從後斫殺,或延頸受刃,餘皆自投于江,如風中亂葉。
命元、應寅望之喪氣,商山君樸忠侃在軍中,騎馬先走,衆望之呼曰:「元帥走矣。
」諸守灘軍皆散。
命元、應寅皆退,詣行在,賊遂渡江而西。
〈是月十七日也。
〉元帥從事官典籍洪鳳祥素好射帿,自謂知兵,是日自請從戰而死。
○全羅水軍節度使李舜臣赴援慶尙道,大敗倭兵于巨濟之前津。
倭兵之渡海也,慶尙右水使元均知勢不敵,悉沈戰艦、戰具,散水軍萬餘人,獨與玉浦萬戶李雲龍、永登浦萬戶禹緻績,栖泊于南海縣前,欲尋陸避賊。
雲龍抗言曰:「使君受國重寄,義當死於封內。
此處乃兩湖咽喉,失此處,則兩湖危矣。
今吾衆雖散,猶可保聚,湖南水軍,可請來援也。
」均從其計,遣栗浦萬戶李英男,詣舜臣請。
舜臣方聚諸浦舟師于前洋,欲待寇至而戰。
聞英男言,諸將多以爲:「我守我疆且不足,何暇赴他道耶?」惟鹿島萬戶鄭運、軍官宋希立慷慨涕泣,勸舜臣進擊以爲:「討賊無彼此道。
先挫賊鋒,則本道亦可保也。
」舜臣大悅。
彥陽縣監金泳潭[魚泳潭]自請爲水路嚮導居前,遂會均於巨濟前洋。
均使雲龍、緻績爲先鋒,到玉浦遇倭船三十隻,進擊大破之,餘賊登陸而走,盡焚其船而還。
復戰于鷺梁津,燒賊船十三隻,賊皆溺死。
是戰也,舜臣左肩中丸,猶終日督戰。
戰罷,始使人以刀尖挑出,軍中始知之。
先是,舜臣大修戰備,自以意造龜船,其制船上鋪闆如龜,背上有十字細路,纔容我人通行,餘皆列揷刀、錐。
前作龍頭,口爲銃穴,後爲龜尾,尾下有銃穴。
左右各有銃穴六,藏兵其底,四面發砲,進退縱橫,捷速如飛。
戰時覆以編茅,使錐、刀不露,賊超登,則掐于錐、刀,掩圍則火銃齊發。
橫行賊船中,我軍無所損,而所向披靡,以此常勝。
朝廷見舜臣捷報,賞加嘉善。
○備邊司啓請移咨遼東請援。
時,上下憂惶,未有定計。
李恒福獨力言曰:「今八路潰裂,無望收拾圖全。
夫以孔明之智,見先主無托身用武之地,則請救於孫氏,卒成赤壁之捷。
今我無復可爲,不如具奏天朝,請兵來援。
」堂議皆謂不然,槪言天朝必不肯來救。
假令來救,當出遼、廣兵馬。
遼、廣兵,胡?類也,必見橫暴。
今隻有平安一路乾凈,復爲漢兵侵擾,公私則必赤地乃已,此策甚迂也。
「會李德聲追到,議與恒福合,遂共力爭於朝堂。
大臣以二人望重,始聽許論啓。
上從之,卽遣人移咨遼東,告急請兵。
此,請援天朝之始也。
○全羅巡察使李洸領軍北征,與慶尙巡察使金睟、忠淸巡察使尹國馨合兵。
初,洸聞倭深入,啓請擧兵移討,上,下劄褒諭。
洸卽領兵數萬,至公州,有行官自京來,哭入軍門急叫曰:「上已出幸,賊已入京矣。
」軍中驚動,一時潰歸。
洸使將官,守尼山石橋,開諭還集,衆軍露刃奪路而行。
洸卽還全州,僅捕斬逃兵數人,復大發兵。
〈洸本不知兵略,惟務蒐卒繕器,軍無紀律,又不禮道內士大夫。
至是,軍兵憚於赴敵,士子咎其退縮,人情乖拂,謗責群起,洸大困。
〉○李洸先至境上聚兵,列邑軍厭憚赴戰,玉果、淳昌軍人先作亂。
有邢大元、趙仁者爲魁首,阻蘆領爲固,已而還入淳昌郡,焚掠官舍、刑獄。
郡守金禮國脫身奔告于洸,洸傳令兵使討誅之。
潭陽府使領軍上道,道遇亂兵,潭兵亦潰,南原、求禮、順天之軍到參禮驛,一時自潰。
李洸使古阜郡守王慶祚斬退軍,軍人擁慶祚至全州,慶祚脫身免。
南原府使尹安性、求禮縣監趙士謙皆馳還本邑,招集領率,進赴公州。
○洸使節度使崔遠守本道,自領四萬兵,以羅州牧使李慶祿爲中衛將,前府使李之詩爲先鋒將,渡龍安江,由湖西林川路進。
防禦使郭嶸領二萬兵,以光州牧使權慄爲中衛將,前府使白光彥爲先鋒將,由礪山大路,渡錦江。
慶尙巡察使金睟率手下兵數百人,忠淸巡察使尹國馨悉兵數萬來會。
三帥相約,刻日進前,兵號十萬,軍容甚盛。
○以樸晉爲慶尙兵馬節度使。
晉旣爲兵使,收拾餘兵,分遣諸將,進退勦截,聲勢稍張。
行朝奏牒相繼,上甚重之曰:「予恐晉輕戰而死之。
嘗欲召晉,西赴爲副帥,以圖平壤,以廷議稱其不便而止。
」 ○助防將元豪擊殲驪江屯賊。
豪以江原道助防將,屯驪江甓寺,以斷津渡。
江原監司柳永吉亟召豪,還本道。
豪去,而賊始渡江北上。
旣而豪再來,招集州兵,見賊屯龜尾浦,乘曉掩襲,斬五十餘級,餘遁去。
自是賊不入驪州路,柳永吉復檄召豪還。
龜尾屯倭無鳥銃,惟持弓刀,而性又殘虐,遇之者皆死,謂是屠子倭。
豪猝襲之,賊在屋中發矢,官軍圍包,出者輒射殺之,賊窮蹙皆死。
以此,知賊之長技,惟鳥銃耳。
六月 6月1日 ○朔己醜,三道兵潰于龍仁,李洸等奔還本道。
三道諸將以洸爲盟主,議進軍,先擊龍仁屯賊。
權慄言于洸曰:「前路賊陣據險,難以仰攻。
主公掃境內入援,國家存亡,在此一擧,務在持重,以圖萬全。
唯當直渡祖江,以塞臨津,則西路自固,糧道亦通,畜銃伺隙,以待朝廷之令可也。
」或曰:「宜先據水原禿山城,緻寇而戰,乘利而進。
」洸方以逗遛,被人謗議,遂促進兵曰:「直到陽川北浦,方議進退。
」三帥實欲用權慄策,聯名狀啓曰:「臣等共率兵六萬餘人,今到水原地,欲由陽川北浦濟師,而賊在京城,恐腹背受敵。
願朝廷急速指揮。
」上在宣川見狀啓,朝臣已知其不勇於進取矣。
洸使其先鋒將李之詩,助郭嶸接戰,與白光彥合兵,各一千先發。
慄又戒曰:「愼勿輕敵,待吾大軍接後乃戰。
」光彥見賊少先挑戰,賊佯斂兵不戰。
我軍意懈,不意賊兵潛從草樹間,散伏以進,一時發銃揮劍以入,光彥、之詩先中丸死。
二將皆以勇力有名,聞其死,擧軍氣奪。
翌朝軍中炊煙起,賊兵從山谷間突至,白馬將着金假面,從數十人,耀白刃居前。
忠淸兵使申翌在前,望之先走,十萬衆次第潰散,勢如山崩河決。
洸、睟、國馨在三十裡外,亦不能整陣,皆單騎南奔,賊兵亦不追。
器甲、芻糧委棄如山,賊悉焚之而去。
兵之初進也,京城將倭數十隊,相續出城,而莫知所向。
我軍聞之,疑其避我兵也,及後聞之,倭將方伏兵于廣州山間,竢我軍到江上,從後掩擊爲殲盡計雲。
洸等旣敗,上下失望,皆咎洸之失律矣。
○李舜臣連敗倭兵。
舜臣自本營,進陣于蛇梁,遇賊船于唐浦。
賊將乘大艦,坐層樓督戰。
舜臣麾兵進擊,以筒箭叢射,樓上將倭先中箭墜水,遂掩擊大破之。
旣而全羅右水使李億祺盡以所領舟師來會,遂偕至唐項浦,遇倭船大戰,又射殺船樓上賊將,取其首,推破三十船,賊大敗登陸而散。
又戰于永登浦,捕得全船殲之。
自此軍聲大振。
捷聞,賞加舜臣資憲。
○初,元均請舜臣援兵敗賊,欲聯名狀奏,舜臣曰:「且徐之。
」乃夜自具狀奏,備陳均失軍無依、擊賊無功之狀,均聞之大憾。
自此,各狀奏功,兩人構隙自此始。
○敍復柳成龍封府院君。
成龍旣罷職,仍白衣扈從。
至是復職,參畫廟堂,策應之功居多。
○初十日,遼東都司使鎭撫林世祿來探倭情,蓋因告急咨報也。
使柳成龍館之。
○倭將平幸長等歷海西諸郡,犯大同江南岸。
時,李鎰自關東路,徒步而至。
鎰素稱名將,雖奔敗顚沛,人皆喜其來。
時探報賊已焚鳳山,備邊司急令鎰守大同下流。
鎰纔至,而賊兵數百已到南岸。
鎰令武士十餘人,入江中小島,發強弓射之,賊乃卻。
○領府事鄭澈赴行在。
上久然後召見,伏庭痛哭,上命陞座,詢問曰:「吾欲幸江界,地形如何?」澈對以其地隘塞貧瘠,決不可容行在,控制他方。
「其後上屢問,對如前。
有毀之者言:」澈極稱江界苦惡者,怨上意也。
「或傳言:」澈實請上幸江界,其意欲報己怨也。
「其爲人所憎疾如此。
○林世祿與柳成龍,登練光亭。
成龍指示南岸曰:「彼倭兵也。
」世祿不信曰:「何其少也?」成龍曰:「倭巧詐,雖大兵在後,而先來探試者,不過如此。
若見其少而忽之,則必陷於其術矣。
」世祿唯唯,亟求回咨而去。
〈時,倭報卒遽,遼鎭不信曰:「雖有賊,不應猝遽如此。
」或疑其間導,及世祿來,始親見歸報。
〉○擢李恒福爲兵曹判書,李德馨爲大司憲。
○命左議政尹鬥壽、都元帥李元翼等,守平壤城。
數日前,城中人聞車駕欲出避,各自逃散。
上命世子,出屯于大同館門,集城中父老,諭以堅守之意。
父老進前曰:「但聞東宮之令,民心不信,必得聖上親諭乃可。
」明日,上不得已禦館門,令承旨曉諭如昨,父老數十人,拜伏痛哭,承命而退。
遂各招分竄子弟、男女入城,城中皆滿。
及賊兵漸逼江渚,上命宰臣盧稷等,奉廟社位版,竝護宮人先出。
於是城中吏民作亂,挺刃橫路縱擊之,指廟社陪從臣大罵曰:「汝等平日偸食國祿,今乃誤國欺民乃爾耶?」仍坌集行宮門號呼曰:「旣欲棄城,何故紿我入城,獨使魚肉於賊手耶?」皆袒臂持兵仗,遇人必擊,紛囂雜沓,勢不可禁。
諸從官在門內,皆失色。
柳成龍獨出門,手招土官長老諭之曰:「汝輩欲竭力守城,不願車駕出避,爲國之忠至矣。
但不可因此作亂,驚擾宮禁。
且朝廷方啓請堅守,上已許之,而汝輩乃爾作亂,自陷重罪何耶?」土官等始拜謝,麾衆而退。
是時,城守之議不堅,城大兵少,與都城無異。
上危之,先命出廟社主,三司伏闔力爭。
前議政鄭澈贊前進之計,左議政尹鬥壽主守城之議。
成龍右鬥壽議,謂澈曰:「平時意,相公慷慨,不避險易,不圖今日有此議也。
此地守城,與京城不同,前阻江水,北近遼界,若堅守數日,則天兵必來救,猶可藉以卻賊。
不然,從此至義州,更無可據之地,勢必至於亡國也。
」尹鬥壽亦誚澈順旨失計,澈不變。
○監司宋言愼摘發首倡亂民數人,斬於大同門內,亂民乃定。
○分遣調度使于諸路,措置糧餉。
○以李希得爲鹹鏡道巡檢使。
上欲去平壤,而未定所向,朝臣多言入關北便,上從之。
是時,賊兵已向鐵嶺,道路不通,朝廷不知也。
柳成龍白:「今上西狩,本欲倚仗上國耳。
今深入北道,中間賊兵限隔,天朝聲聞阻絶,若又不幸,賊兵北犯,則其危迫又甚。
今朝臣家屬,皆避亂于東北,故各顧私計,爭欲向北。
臣亦有老母,避亂東出,必流入於鹹鏡之境。
以私計言之,豈無向北之情哉?隻以國家大計,不容私意故也。
」李恒福、李德馨極言北行失計,上猶豫。
知事韓準獨請對,力贊北行定議,王妃、王子先發。
○倭將請李德馨會于江中。
時倭兵到江三日,乃作紙簡,掛竿揷沙渚。
尹鬥壽等使人取來,乃與李德馨請相見講和語也。
德馨承命,乘小舟,往會于江中,相與勞問如平日。
玄蘇言:「日本本欲借道,朝貢中原,而朝鮮不許,故事至於此。
今亦借一條路,達于中原,則無事矣。
」德馨責以負約,且令退兵後講和。
調信辭說變幻,終出不遜語,各罷還。
○上出平壤,向寧邊府。
留尹鬥壽、金命元、李元翼守平壤。
大臣崔興源、兪泓、鄭澈等從。
柳成龍以接候漢官,仍留平壤。
○上次肅川,以李德馨爲請援使,赴遼告急。
時,李恒福、李德馨夜對請:「上進住寧邊,臣等親往乞師遼東。
」因爭請自往。
副提學沈忠謙以爲:「恒福方在本兵,不可遣。
」於是,遂遣德馨。
將發,恒福送之南門,德馨曰:「恨無快馬兼程而進也。
」恒福卽解所乘馬與之曰:「兵不出,君當索我於泉下,無相見也。
」德馨曰:「兵不出,吾當棄骨於盧龍,再不渡鴨水也。
」二人灑涕而別。
尹鬥壽等遣將,夜擊倭營,不利而退。
倭兵遂渡大同江。
上旣出,而鬥壽仍爲城守計。
城中民兵合四千餘人,分守諸堞,堞多空曠。
柳成龍知其必敗,欲延接漢兵繼援,辭以先出。
是日賊兵畢至江岸,無船不得渡。
鬥壽等在練光亭上,賊發銃叢射,丸集亭上如雨。
我軍亦乘舟中流,發片箭中賊,又發火箭射之,賊陣少卻。
巡察使李元翼與兵使李潤德,守王城灘。
元翼獻計,抄勇士數百人,以高彥伯、文言等爲領將,乘夜渡江,直斫賊營,斬若幹級,多射殺。
未幾天明,我軍退,一舟膠於淺渚,全船被害。
船中土兵孔秀等終始血戰,秀手斬數十人,劍折而止。
倭爭前欲生擒,秀卽挾兩賊投江,見者壯之。
是夜,監司宋言愼持城門鑰在閭家,不時來會,開門出兵,後時,故夜擊而反失利,官軍死傷者五六十人。
翌日賊整陣,攻王城灘防兵,兵皆潰散。
李元翼、李薲退赴行在,潤德還寧邊本營。
賊從王城灘渡。
是夜,尹鬥壽等知不可守,先出城內老弱、婦女。
賊迫城,乃沈兵器江中,引兵潛出,或乘舟下江西,城中空無人。
賊登牡丹峯,良久乃入。
城中積糧數十萬石,皆爲賊有,倭將遂據平壤。
○倭將淸正入關北,鹹鏡監司柳永立被執,兵使李渾爲賊民所殺。
初,淸正、行長等同渡臨津,追上行,而慮車駕或轉北行,約分路進兵。
淸正勇猛冠軍,所領兵尤精悍。
二將拈鬮定所向,淸正得鹹鏡道,擒我民二人爲向導。
一人辭以不識其路,賊斬之,一人懼而從之。
從谷山地,踰老裡峴,出鐵嶺路,嶺無守兵,長驅以入。
監司柳永立退入山峽,土兵引賊兵襲執之。
兵使李渾奔入甲山,叛民偵逐,匿田間土窟,竟與亂民相戰而死。
甲山人又斬府使而降。
先是,北土人苦武吏侵虐,怨國最甚。
及聞訛言:「倭國立新主,改國政。
」民間喧然傾向,爭縛將吏以迎敵。
兩王子聞賊兵在後,疾行向北,踰磨天嶺去,尹卓然落後。
時,士大夫有腳力,多輕寶者,皆送家屬于北,亦多被搶于土兵,惟徒流士族,則亂民以爲:「此是怨國人。
」容之得全。
上議向北路,李恒福復力爭于大臣雲:「進駐義州,迎接天兵。
不幸則內附,徐圖復國,未爲失計也。
」沈忠謙從其言。
當夕請對,恒福復極言:「北關隻有一條路,窮蹙則胡地外無可往,莫如進駐義州。
」上曰:「予意本欲內附,當從卿言。
但中殿行已遠奈何?」諸臣請速追回,乃遣雲山郡守成大業馳往,則中殿行中亦聞賊已犯北路,不敢進而還,遂會上于博川,上次寧邊府。
遼鎭又遣林世祿答咨,許送援兵,使柳成龍接應。
○命世子奉廟社分朝。
上夜召從臣議曰:「予則當請內附,世子宜奉廟社,監撫留國。
誰肯從予渡遼者?」李恒福曰:「臣無父母,年少無病,當以死從難。
」餘無對者。
上令恒福出外,募願從者,唯承旨洪進、吏曹參議李??、武臣韓淵三人應募。
恒福請自上點從臣簿下令,上再三持難,遂自除從行,諸臣餘付世子,崔興源等十餘人從世子。
兪泓當從上行,上疏請從世子,圖復社稷,上未答,而泓拜辭於路左而退。
上是日次博川,翌日促行,夜五鼓到嘉山。
是夜雨作路黑,行無炬燭,從臣鄭澈等不滿二十人。
李恒福、樸東亮以兵官先導,艱險萬狀。
○史官趙存世〈藝文館奉敎兼春秋館記事官。
〉、金善餘〈檢閱兼春秋。
〉、任就正、樸鼎賢〈承政院注書。
〉等逃歸。
存世等以左右史,自初扈從,不離寢門,上待之如子弟。
是夜,四人以上渡遼議決,密議逃出,先納史草冊于坑竈內火之,乘暗脫走。
上在道數顧問史官安在,皆答以不見。
上曰:「金善餘馬弱,無乃徒行後至乎?」及曉始知其亡,辭色慘沮。
從者皆憤罵曰:「異日上還國,此輩豈有生理?」四人各尋家屬于嶺湖間,討食州縣,託言上許退去,故來矣。
〈四人皆李山海門下人,善餘,添慶之子,最有文望。
就正,國老之子。
鼎賢,啓賢之從弟。
存世,士秀之孫。
皆名族世臣。
上還都後,四人還集,復擬史官。
上曰:「豈可使逃亡軍,復秉史筆?百執事,則可矣。
」由是,皆仕於外。
善餘早死,存世、就正等,光海朝皆憑貴戚進用,爲大官。
〉 ○初,上之出京城也,妖言朋興謂:「國家必亡。
」縉紳有名望者,皆懷自全之計。
修撰任蒙正先一日逃去,〈蒙正,國老之長子。
〉正言鄭士信到城西南奔,持平南瑾到延曙而走。
其餘郞署、百司任意散去,散班、外臣無一人從者。
至平壤,大司成任國老托以母病,吏曹佐郞許筬托以召募,判書韓準、承旨閔濬、參判尹又新相繼散去,盧稷自寧邊落後亡去。
從上行諸臣相謂:「到江門,老病人當辭退。
」皆無固志,獨洪進泣謂李恒福曰:「侍臣當從君于難。
吾一介迂儒,雖從世子,何能有功乎?當從行,死生以之從世子。
」從王子者亦無幾焉。
自京城至義州,文武官僅十七人,宦官數十人,禦醫許浚,掖庭員四五人,司僕員三人,終始不離。
上謂內官曰:「士大夫反不如汝等乎。
」宦官、僕員後皆錄功,而上終不任以職事。
上次定州,遣使義州,曉諭以駐駕本州,不卽渡遼之意,以安軍民。
遣應敎沈喜壽,修理行宮。
續遣差官,咨報遼鎭,且諭李德馨力陳危迫之狀。
○世子進次寧邊府。
上以分朝意下敎曰:「涉大水,無津涯,方圖舟楫之攸濟。
若顚木有??蘖,惟幸付托之得人,玆寄軍國之權,期收興復之業。
顧予涼德,叨守丕基。
先陰雨而撤桑有戎,每戒於昏夜,澟朽索之禦馬,用畏寧忽於民嵒?何意海島之醜夷,不念人獸之異性,始挾憾於上國,擬彎射天之弧,終嫁禍於我邦。
敢皷噬人之吻,蹂躪殆遍於黎庶,衝突遽及於京都。
七廟煙消,不勝丘墟之歎;三宮星散,同罹播越之艱。
憤已極於神人,讎可忘於薪膽?是雖邦運之不幸,諒由寡昧而緻。
然輪對之悔過已勤,民不見德;奉天之罪已徒切,言未動人。
曷歸之怨方深,如臨之懼轉劇。
念非主鬯之重,莫副興邦之期。
世子琿岐嶷夙成,仁孝素聞。
群下愛戴,足贊中興之勳,四方謳歌,鹹曰吾君之子。
授禪之計久決,摠師之命可稽。
玆令琿權攝國事,凡除拜官爵賞罰等事,便宜自斷。
於戲!回靈武之義旗,冀見乾坤再闢;置未央之壽酒,佇待父子重歡。
各勵協戴之心,共底熙平之績。
惟爾政府諭中外,鹹使聞知。
故玆敎示。
」雲雲。
號扈從官司曰撫軍司,命便宜從事。
其後,命百僚稱臣於世子,始此。
○上至宣川,命郭山郡守李慶濬從駕行,〈慶濬,增之子,有將才。
〉特旨以高曦代郡守。
高曦以守門將從行,故賞之也。
○上西出後,平壤繼陷,列邑官吏潰逸,亂民焚刼倉庫,一路已蕩然。
大臣鄭澈、柳成龍、大司諫鄭崑壽、持平辛慶晉等請對,上問策將安出?皆對曰:「國事至此,無非臣等之罪也。
」卒無所白。
或謂:「大臣相約爲請傳位事,及入不敢言而退。
」自此,上每發傳位之敎,李弘老等造言而擠朝貴,亦由於此。
○遼東遊擊史遊、參將郭夢徵領兵一千,到宣川林畔館。
上具禮服就見,再拜謝曰:「一國存亡,係在大人,惟指揮是俟。
」史遊等言:「我等不及救平壤,祖揔兵將至,當相會議事。
」卽領兵遂屯義州。
○上在宣川。
遼東巡按禦史李時孽,遣指揮宋國臣,移咨于我。
咨內有曰:「爾國圖爲不軌。
」又曰:「八道觀察使何無一言之及?八道郡縣何無一人之倡大義?何日陷某鎭,何日陷某州?某人死於節,某人附於賊?賊將幾人,軍幾萬?至於立嫡以長,無中國、夷狄通行之義,貴國長子何往,而以第二子爲世子乎?逐一具錄以報。
天朝自有開山大砲、大將軍砲、神火鏢槍。
猛將精兵,霧列星馳,倭兵百萬,不足數也。
況文武智勇之士,足以灼見姦謀,逆折兇萌。
雖有蘇、張、鞅、睢之徒,復生於世,安得規天朝之淺深乎?」上對差官覽咨,竦然曰:「此蓋疑我國與賊通謀,爲此恐動之言也。
」謂指揮曰:「當委遣陪臣回報也。
」指揮出謂譯官曰:「巡按以我曾從黃天使出來,親見國王面貌,故使之來見眞僞耳。
咨中所言,皆假設之辭,勿怕也。
」 ○上次車輦館。
備邊司啓:「遞宣川郡守李瑩,代以武臣宋康。
」亦衛士從行,有勞者也。
○上次龍川。
尹鬥壽請緩行以安人心,從之。
○領議政崔興源狀啓: 臣等侍衛世子,今向熙川,而宮僚及社稷參奉闕員,請速差送。
先是,世子至寧邊,遣輔德趙挺,問安于行在。
上封一書回授,乃與世子永訣之辭也。
聞者莫不涕咽。
挺還到寧邊,世子已向魚川,相距纔一舍,而託言尋老母,歸江原道,竝沒禦書不傳。
社稷參奉一員亦逃,故有狀啓。
○上至義州。
〈是月二十二日也。
〉以牧使衙舍爲行宮。
黃璡時爲義州牧使,判官權湟勤幹善供應,上下便之。
○遣奏請使知敦寧府事鄭崑壽,請大兵來援。
上臨遣面諭曰:「國之存亡,在此一擧。
卿其勉之。
」崑壽疾馳而行。
○諸道義兵起。
時,三道帥臣皆失衆心,變作之後,督發兵糧,人皆嫉視,遇賊皆潰。
及道內巨族、名人與儒生等承朝命,倡義而起,則聞者激動,遠近應募。
雖不得大有,克獲人心,國命賴而維持。
湖南高敬命、金千鎰,嶺南郭再祐、鄭仁弘,湖西趙憲最先起兵。
於是,官軍、義兵互爲掣肘,帥臣多與義將不協。
惟招討使金誠一調劑有方,故嶺南義兵恃以爲重,敗死者少。
○玄風人郭再祐,故牧使郭越之子也。
本儒生,以善居喪聞。
早棄擧業,有武勇亦自晦,家頗饒財。
聞賊渡海,盡散家藏,交結材武,以爲?盜果悍異於平人。
跟尋其類,說以禍福,先得數十人,漸聚兵至千餘人。
及賊入右道,倭將安國司者,聲言向湖南,再祐往來江上,東西勦擊,賊兵多死。
常着紅衣,自稱紅衣將軍,出入賊陣,馳驟如飛,賊丸矢齊發,不能中。
忠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