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我太祖康獻大王肇受天命,太宗恭定大王贊成大業,世宗莊憲大王鞏固弘基。
列聖相承,至于殿下,祖宗在天之靈,於昭陟降,其有望於殿下者,豈不深且遠哉?今者民散兵銷,倉廩匱竭,恩不下究,信義掃地。
脫有外侮侵犯邊陲;頑民弄兵潢池則無兵可禦;無粟可食;無信義可以維持,未知於此,殿下將何以應之耶。
今聞詔使將來,西民已無支撐之計。
今以殿下之恪愼,尙不能保國,倘使繼於後者,稍不謹度則其亡必亟矣。
不及今日,爲貽厥燕翼之謨,則是殿下,上負祖宗;下棄子孫矣。
殿下若於乙夜燕閑之際,念及於此,則能無惕然警省者乎?嗚呼!非常之績,不可以常調,幸而成也。
今將回亂爲治;轉危爲安,一新世道,迓續天命,功光祖宗;業垂後裔則此固非常偉烈,必樹立大志,奮庸熙載,日有所事,盡其才誠然後,庶可有成矣。
今者上下束手,恬嬉姑息,則不進而退者,固其理也。
竊覵,廷臣氣像萎薾。
賢者隻欲持身寡過而已;不賢者汲引儕輩,托公營私。
在職之人皆無固志,少有人言,引疾避事,朝遷暮除,不成模樣,其於治亂、安危,漠然不入於心。
言及經國遠猷,則賢者嚬眉,猶憂上意之難回;其次諉之天命,以爲無可奈何;若不賢者則直加非笑,以爲愚妄。
由是,廟堂絶建白之議;六部守文墨之規,臺諫毛擧細故,摘人舊惡,以爲日課;侍臣尋章抉句,閑言謾語,以擬啓沃,未嘗聞有一人憂深思遠,提挈綱領,直言極諫者。
此,無他,殿下不以有爲之志,昭示群下,故廷臣疑殿下惡聞逆耳,而不盡其忠也。
噫!自古人臣之獻忠者,先事而言,則必不見信;事至而言,則欲救無及,此所以死病無良醫者也。
今日之象,非先事之言也。
剝床不已,必至於膚;引繩不止,必至於絶。
豈可以目前之幸免,遂以爲終得無事也哉?今殿下無意於救時,則雖皐、夔、稷、契布列左右,亦無益也,臣可緘口矣。
如欲救時,豈可寥寥無策乎?嗚呼!殿下誠能一朝慨然發憤,大振勇猛之志,必以旋轉乾坤,昭洗宇宙,光祖宗、裕後昆爲期。
而篤信大道,終始典學,居敬、窮理,兩進其功,動靜、雲爲,一循天則,以一身立表準於上,使一國臣民,鹹覩聖心重道崇儒,申明敎化,快若雲霧盡消,太陽中天,則汚世濁俗,寧無於變之勢乎?如是而至誠側席,旁招俊乂,明明揚仄陋,惟賢惟才,不問其類,用人隻觀人器相當而已,勿拘常格,各使稱職,則食志之患,非所慮也。
其於賢者,察之審、擇之精、知之深、信之篤而委任責成,勿貳勿間。
使之擧其所知,分掌百職,各興事功,考績課勞,黜陟公明,則淸論有主,而國勢尊嚴,悠悠之輩,亦皆俯首聽位,各守其分矣,浮議安得以亂政乎?人君臨政,每患無人,此亦不然。
若三代君臣則固無議爲,如漢武帝,非賢君也。
當其好大喜功之際,材略之士,宣力于外,東恢西拓,惟意所欲。
及其末年,悔過斂迹,養民保境則又有任土之臣,運智制器,便耕利民。
若使武帝,求踵哲王,則安知無道學之士,出而應命乎?世未嘗無人,隻患人君,求治不誠,不能收用耳。
今日人物眇然,殿下俯視一世,固歎無可用之才。
雖然,殿下若誠心望治,用當其才,則豈不可做一時之事業乎?若積弊之可袪者,則今難枚擧,愚臣之每達于經席者,是,改貢案、省吏員、久任監司三者耳。
所謂改貢案者,列邑土地、人民,大小不同,或至懸絶,而貢役之定,無甚差等,苦歇不均。
而多非土産,百物皆辦,而分納各司。
刁蹬之弊,害歸於民,胥吏弋利,而公用不加焉。
且近來稅輕,有如貉道,一歲之入,不能支出,每以宿儲補用,二百年積累之國,今無二年之食,國非其國,豈不寒心?今欲加賦,則民力已竭;坐守前規,則不久必罄,此非難見者也。
臣意,若改貢案,付之能?憼善於規畫,隻以土産,均敷平定,使一邑所納,不過二三司,則元入之數,別無所減,而民費則可除十之九矣。
如是寬舒民力,慰悅民情然後,量宜加稅,則國用可以漸裕矣。
欲改貢案者,非獨爲民,實爲經費也。
所謂省吏員者,設邑置宰,隻爲牧民,而今者邑夥民少,多擁虛器。
吏民之困,日甚一日,除拜之際,亦難擇人。
而時議方以沿革爲難,故所謂救弊者,不過除衙眷而已。
四方蹙蹙,蘇殘無日,則終至於環八道,而作曠夫矣,此是何等法制乎?此弊則殿下固嘗留意而屢言矣。
何故畏難而莫之施乎?今若擇數三殘邑
列聖相承,至于殿下,祖宗在天之靈,於昭陟降,其有望於殿下者,豈不深且遠哉?今者民散兵銷,倉廩匱竭,恩不下究,信義掃地。
脫有外侮侵犯邊陲;頑民弄兵潢池則無兵可禦;無粟可食;無信義可以維持,未知於此,殿下將何以應之耶。
今聞詔使將來,西民已無支撐之計。
今以殿下之恪愼,尙不能保國,倘使繼於後者,稍不謹度則其亡必亟矣。
不及今日,爲貽厥燕翼之謨,則是殿下,上負祖宗;下棄子孫矣。
殿下若於乙夜燕閑之際,念及於此,則能無惕然警省者乎?嗚呼!非常之績,不可以常調,幸而成也。
今將回亂爲治;轉危爲安,一新世道,迓續天命,功光祖宗;業垂後裔則此固非常偉烈,必樹立大志,奮庸熙載,日有所事,盡其才誠然後,庶可有成矣。
今者上下束手,恬嬉姑息,則不進而退者,固其理也。
竊覵,廷臣氣像萎薾。
賢者隻欲持身寡過而已;不賢者汲引儕輩,托公營私。
在職之人皆無固志,少有人言,引疾避事,朝遷暮除,不成模樣,其於治亂、安危,漠然不入於心。
言及經國遠猷,則賢者嚬眉,猶憂上意之難回;其次諉之天命,以爲無可奈何;若不賢者則直加非笑,以爲愚妄。
由是,廟堂絶建白之議;六部守文墨之規,臺諫毛擧細故,摘人舊惡,以爲日課;侍臣尋章抉句,閑言謾語,以擬啓沃,未嘗聞有一人憂深思遠,提挈綱領,直言極諫者。
此,無他,殿下不以有爲之志,昭示群下,故廷臣疑殿下惡聞逆耳,而不盡其忠也。
噫!自古人臣之獻忠者,先事而言,則必不見信;事至而言,則欲救無及,此所以死病無良醫者也。
今日之象,非先事之言也。
剝床不已,必至於膚;引繩不止,必至於絶。
豈可以目前之幸免,遂以爲終得無事也哉?今殿下無意於救時,則雖皐、夔、稷、契布列左右,亦無益也,臣可緘口矣。
如欲救時,豈可寥寥無策乎?嗚呼!殿下誠能一朝慨然發憤,大振勇猛之志,必以旋轉乾坤,昭洗宇宙,光祖宗、裕後昆爲期。
而篤信大道,終始典學,居敬、窮理,兩進其功,動靜、雲爲,一循天則,以一身立表準於上,使一國臣民,鹹覩聖心重道崇儒,申明敎化,快若雲霧盡消,太陽中天,則汚世濁俗,寧無於變之勢乎?如是而至誠側席,旁招俊乂,明明揚仄陋,惟賢惟才,不問其類,用人隻觀人器相當而已,勿拘常格,各使稱職,則食志之患,非所慮也。
其於賢者,察之審、擇之精、知之深、信之篤而委任責成,勿貳勿間。
使之擧其所知,分掌百職,各興事功,考績課勞,黜陟公明,則淸論有主,而國勢尊嚴,悠悠之輩,亦皆俯首聽位,各守其分矣,浮議安得以亂政乎?人君臨政,每患無人,此亦不然。
若三代君臣則固無議爲,如漢武帝,非賢君也。
當其好大喜功之際,材略之士,宣力于外,東恢西拓,惟意所欲。
及其末年,悔過斂迹,養民保境則又有任土之臣,運智制器,便耕利民。
若使武帝,求踵哲王,則安知無道學之士,出而應命乎?世未嘗無人,隻患人君,求治不誠,不能收用耳。
今日人物眇然,殿下俯視一世,固歎無可用之才。
雖然,殿下若誠心望治,用當其才,則豈不可做一時之事業乎?若積弊之可袪者,則今難枚擧,愚臣之每達于經席者,是,改貢案、省吏員、久任監司三者耳。
所謂改貢案者,列邑土地、人民,大小不同,或至懸絶,而貢役之定,無甚差等,苦歇不均。
而多非土産,百物皆辦,而分納各司。
刁蹬之弊,害歸於民,胥吏弋利,而公用不加焉。
且近來稅輕,有如貉道,一歲之入,不能支出,每以宿儲補用,二百年積累之國,今無二年之食,國非其國,豈不寒心?今欲加賦,則民力已竭;坐守前規,則不久必罄,此非難見者也。
臣意,若改貢案,付之能?憼善於規畫,隻以土産,均敷平定,使一邑所納,不過二三司,則元入之數,別無所減,而民費則可除十之九矣。
如是寬舒民力,慰悅民情然後,量宜加稅,則國用可以漸裕矣。
欲改貢案者,非獨爲民,實爲經費也。
所謂省吏員者,設邑置宰,隻爲牧民,而今者邑夥民少,多擁虛器。
吏民之困,日甚一日,除拜之際,亦難擇人。
而時議方以沿革爲難,故所謂救弊者,不過除衙眷而已。
四方蹙蹙,蘇殘無日,則終至於環八道,而作曠夫矣,此是何等法制乎?此弊則殿下固嘗留意而屢言矣。
何故畏難而莫之施乎?今若擇數三殘邑